李玉銀 宋亞群
一、原文
治胸膛痞悶。
八字立定,將兩手相叉,向胸前往來摩擦,無論遍數(shù),運氣二十四口。
又法,以左手用力向左,而右手亦用力隨之,頭則力向右,目力內(nèi)視,運氣九口。換手同。
配合藥方:寬中散
枳殼(炒)、桔梗、茯苓、半夏、陳皮、厚樸、香附、砂仁各等分,加姜片,水煎服。
詩曰:吾身不與世人同,接向華池施大功。
一粒丹成消萬劫,雙雙白鶴降天官。
二、淺析
題解“葛仙翁開胸訣”,動功。見《仙傳四十九方》。
作法:正站立,腳呈八字。將兩手相叉,向胸前往來擦摩,運氣二十四口。又一法:以左手用力向左,右手也用力隨之。頭側(cè)向右,目右視,運氣九口。換手同前法。功效:治胸痞悶,呼吸不利。
葛仙翁即葛玄。葛玄(164—244),煉丹家。字孝先,丹陽句容都鄉(xiāng)吉陽里人。又稱葛仙公。中醫(yī)學家葛洪之三代從祖。從三國時期道家大師左慈,得授《太清丹經(jīng)》三卷,《九鼎丹經(jīng)》一卷,《金液丹經(jīng)》一卷。后傳丹道家鄭思遠。常服餌術(shù)。宋?崇寧三年,救封沖應真人。淳祐三年,封沖應孚佑真君。葛洪不經(jīng)意的單方,讓千年后的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主治“痞悶”是指心下痞塞、胸隔滿悶,融之無形、不痛的證候。多因起居失調(diào)、飲食不化、氣郁痰凝、脾胃虛弱,導致脾失健運,升降失常而成痞悶一證,在《內(nèi)經(jīng)》中或稱否、滿、否塞、否膈。
《素問?異法方宜論》說:“臟寒生滿病”;同書《五常政大論》說:“備化之紀,……其病否”,“卑監(jiān)之紀,……其病留滿痞塞”;《至真要大論》說:“太陽之復,厥氣上行,.......胸膈不利,心痛否滿”。這些均是指胸騎滿悶,心下痞塞的癥狀?!靶靥拧奔葱仉跆?。
痞悶或痞滿作為臨床證候,主要包括西醫(yī)的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消化不良等疾病在其他疾病過程中,如出現(xiàn)痞悶的癥狀者,亦可按此辦證施治。
痞悶的病因病機,可以分作以下兒個方面:
一、誤下傷中:傷寒邪在肌表,醫(yī)者反痰其里,以致誤下傷中,邪氣乘虛結(jié)于心下,而成痞悶。此外,也有傷寒之邪,由表及里,入于胸次、胃口,而為痞滿不能飲食者。
二、飲食阻滯:由于過飲過飽,或恣食生冷,損傷中陽、,影響脾胃的納、化、升、降,遂至心下,痞滿不舒,飲食不進。
三、疲氣壅塞:多由脾胃失健,不能運化水濕,釀生痰濁,痰氣壅塞中焦,使清陽不舒,濁陰不降,而為脹悶;疾氣上逆于胸中清曠之地,而為胸悶。
四、七情失和:情志失和,氣機本亂。如多思則氣結(jié),暴怒則氣上,悲憂則氣郁,驚恐則氣亂等。氣機逆亂,升降不利,于是而見痞悶等癥。
五、脾胃虛弱:平胃不健,中氣久虛,或饑飽不勻,或食生冷硬物,或肥甘厚味不節(jié),或病中過用寒涼克伐之劑,重耗脾胃之氣,或病后胃氣未復,皆能導致納呆,脾運失徤,而為窒塞痞悶。
《葛仙翁開胸訣》中所謂“胸膛痞悶”,從功法及所列方藥“寬中散”推導,此候?qū)崬椤疤禎駜?nèi)阻”,素體痰濕內(nèi)盛,或因飲食無節(jié)、恣態(tài)食肥、甘、炙、醇酒、厚味等物,或因勞倦,或驚怒憂思之擾,以致脾不運化,胃失順降,.使痰濕內(nèi)生,聚而為患,故見胸脘痞、塞,滿悶不舒;痰濕阻于中焦,清濁升降失常,清陽不升,濁氣上逆,蒙蔽清空,故見頭目眩暈,胸悶不饑,惡心欲吐;又因濕性重著,所以身重倦?。惶崮?,脈滑,均是痰濕之象。
治療痞悶一證,首先要分辨虛實,以一般治法而言,亦不外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審證確實,才能避免虛虛實實之誤。但本病臨床上以虛實互見為多,所以消補兼洗之法最為常用。
由于本病主要表現(xiàn)為心下痞悶不舒,故一般常用理氣通導降逆之法,但應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尤不宜長期服用;對于虛證,誤用理、通、降之法,則虛者更虛,脾買納化不行,則痞悶益速。
痰濕內(nèi)阻一證,當祛濕化痰,順氣寬中。功法以葛仙翁開胸訣降氣寬中,祛濕化痰;以寬中散化痰寬中。功藥同進,功故火速。
功法:松靜站立,兩腳分開,腳尖內(nèi)繃,腳根外揚,略與肩寬,成內(nèi)八字形,頭微上頂,兩手十指交叉,從上胸向下用力桉擦至小腹,反復按擦到心下痞悶感到大大滅輕或消失?;虬床?/span>36?72遍,以感心下舒運為度。然后將相叉的兩手脫開,手心向上,男子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重疊平放于丹田處,舌頂上腭,口目微閉,吸氣不用意,呼氣舌頂下腭,將氣從舌尖沿任脈注入丹田,用意將心下痞悶之氣下降,反復運氣九口,再以相反姿勢運氣九口。最后,用雙手從胸至腹向下按擦八次收功。
方子“寬中散”出《世醫(yī)得效方》卷三。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五膈寬中散”之異名,由白豆寇菜、甘草、木香、厚撲、砂仁、丁香、青皮、陳皮、香附組成。還有寬中丸、寬氣湯、寬快湯、寬腸丸、寬胸丸、寬膈丸、寬中進食丸、寬中降逆湯、寬中養(yǎng)圍湯、寬中健牌丸等方藥均有寬中理氣的作用,但藥物組成均不同。
“寬中散”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二陳湯”演變而來,二陳湯由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組成,后來《萬病回春》卷三又在此基礎上加入白米、蒼術(shù)、砂仁、山藥、車前、木通、厚樸、甘草,亦名曰“二陳湯”。
后來《萬病回春》卷四又加入枳殼等。實質(zhì)上“寬中散”的主藥由二陳湯和平胃散加味而成,后人叫作《平陳湯》。主治痰濕潘內(nèi)阻。“寬中散”以砂仁、夜茯燥濕健脾;厚樸、枳殼、香附除心下痞悶,寬胸順氣;陳皮、半夏、結(jié)梗、姜片開肺、理氣、燥濕、化痰,又可調(diào)理氣機升降。諸藥共奏祛濕化淡、順氣寬中、治心下痞悶之功。
詩意“華池”意有四:一是指口?!短接[》:“口為華池”。二是指舌下?!饵S庭經(jīng)注》:“舌下為華池”。三是指腎之液?!?a href="/ddjy_29/3703.html">內(nèi)丹還元訣》:“腎屬北方,壬癸水。腎名水臟。腎中有氣,名曰玄武。其氣從肚右邊脈絡上來,入耳,巡還天界,卻走入腎,腎中余氣流入舌下右邊流者,名曰華池。四是指華池,位置在黃庭之下。
“丹”,丹道學名詞,如《諸真圣胎神用訣?陳希夷胎息訣》“龍虎相交,謂之曰丹”。后稱真性、先天一炁為丹,道家文獻中有丹道、丹法、丹基、丹品、丹藥、丹頭、丹母、丹經(jīng)、大丹、金丹、外丹、內(nèi)丹、陽丹、陰丹、幻丹等稱謂。
道家修煉稱為煉丹。
“丹道”見《金丹大要》:“神歸氣內(nèi),丹道自成”。指性命雙修的理論及方法:
“丹法”見《性命圭旨全書?龍虎交媾法則》:“丹法以陰陽交媾而生藥”。
“丹基”:見《抱一函三秘快》“兩腎之間,為我之根本,名曰藥祖丹基?!碑a(chǎn)丹的基本物質(zhì)及方位。
“丹頭”見《悟真篇?董德寧注》:“此黃芽者,非指黃芽之鉛,乃是丹頭之喻”。具體含義,內(nèi)、外丹家各異。一是內(nèi)丹家指陰精陽氣相惑,結(jié)而為丹,經(jīng)不斷培護,丹頭日漸長成。亦指先天一氣。二是外丹家指煉燒五金八石,由點化的丹頭逐步形成丹藥。
“丹母”一是指產(chǎn)丹之母,即陰、陽交媾之母。《參同契注》:“修丹之始,則以天地根為藥根,以陰陽母為丹母”。二是指心?!锻ㄕ嫫跣罚骸靶臑橹炝陮m,號曰丹母”。三是指“兩腎之間一點明,逆為丹母順成人”,指修煉獲得成效。
“丹經(jīng)”見《神仙傳》:“于是八方乃諧淮南王,授丹經(jīng)及三十六水方”。
“大丹”又叫“大還丹”,一是相龍虎相交而變黃芽,抽添鉛汞而成大藥;元武宮中而金晶才起,玉京山下而真氣方升;走河車于頂上,承玉液于中衢;自下田入上田,自上田復下田;后起前來,循環(huán)已滿,叫大還丹。(見《鐘呂傳道記?論還丹》。)二是指《修真太極混元相玄圖》說:“自尾閭穴起,一撞三關(guān),至泥丸,合和神水,下復還丹田,曰大還丹”。三是指“大還丹訣第三注,心三田反復循環(huán)一次,而曰大還丹。”
“天宮”見《性命圭旨全書?反照圖》,指腦神所居之宮,亦指腦。
全詩的意思是:我的身體之所以不與社會上普通的人一樣,主要是利用自己的回光返照之術(shù),觀照丹田,煉成丹藥祛除萬病,陰盡陽純,精氣轉(zhuǎn)化為陽神,內(nèi)景中出現(xiàn)對對白鶴,陽神猶如白鶴飛升般降臨天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04/14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葉法善:“事了拂手去”的一代道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