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手握固 , 閉目冥心
其文(下有解):
人身一心耳,而其名有三:心之本位日人心,其神腦注曰天心,其神腹注曰地心。其用有三:天心生精,地心生氣,人心生血。欲收人心,必須握固。握固者何?以兩手大指尖各掐兩手亥子紋間,而以四指包握大指成拳形是也。 蓋心乃至靈之物,但一著想,即住想處。況心具陰陽,其理奇而耦者,本位之心也?;浼墓?,乃在兩手之心,一經(jīng)掐夫亥子紋而握固之,則我之人心得住于本位矣。心居本位,則一身之氣成自相拱護,不勞招聚而自相聚于絳闕上下四傍也。
凡夫后天之氣,其質(zhì)潤而溫,凡其聚處如云如霧然。于本位,則其如云如霧之物,必先化而為液,下滴點心,便化為血。其間時候,諒非頃刻而化而成,是以握固之后,便應(yīng)冥心。冥心須久,久則方妙,于是知養(yǎng)生家之所以必握固,必冥心也。
我言行是功,必須功夫長久些者,一以心靜不易,而欲令其安然而冥則尤非易。一以心冥而安,斯為真冥,而一身之氣來朝。其朝絳闕也,諒非一朝便能化液,茍非聚之久而周,則如云如霧之效不現(xiàn)。且必吾心冥而安也,則其所聚之氣亦始和之極,然后得有變化之機呈焉。此一定之理,奈何有馬到成功之想乎?
聞之師云,世人中官痰飲之多、釀成痼疾者,無他,每于食后脾倦,或瞪目呆定,或閉目冥定,其在絳宮上下四傍之氣亦隨而擁護之,亦有如云如霧光景:但不到化液而起,或即到化液之后,彼不知內(nèi)養(yǎng)之訣而徒知便安一層,則所滴之液,小點人心而傍落于中脘左右,則成痰,久久積多,則成痰飲癥。世之修養(yǎng)家亦多此停飲之癥者,無他,于冥心一功上不加功,略行香寸許或半寸許即行他功,其靈液未化血而中止之故耳。
我深悉此病,故每勸人于此一步功上,著實加功。今故不憚煩而疏說如上,見者幸勿視為常談而忽諸。噫!行得液滴化血之后,不接行調(diào)心之訣,則又將釀駭人病出矣。其說則剖陳于后云。
其意:
天心、地心,應(yīng)對人體之陰陽乾坤,其天心在腦內(nèi),說的是上田,《道藏·養(yǎng)生詠玄集》云:“宮闕重重號玉都。”玉都名者,泥丸九宮也。上丹田有九處宮闕,悉相貫通,其中關(guān)竅在于中宮,也就是天心。
而地心則是下田,其為黃庭,下田中宮之處于道家言,乃是藏先天一點元精之處,為什么打坐要將人體化作一個鼎爐,正是在黃庭處水火交融,生出一股真氣,所以下田生氣。
天心地心又是八卦之中應(yīng)對著乾坤,流通于中,也就是人心,所以才說人心具陰陽,那么為了讓陰陽通順,就要讓人心定,這才是握固的作用。
然,握固之法,有諸家不同,如《壽世青編·十二段動功》記:“兩手當(dāng)屈,兩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為兩手握固。”《諸病源侯論》說:“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蘇沈良方》載:“以拇指掐第二指手紋,或以四指都握拇指?!薄兜篱T通教必用集》言:“以大指掐中指中節(jié),四指齊收于手心?!?/p>
其法類似,如為了靜心,則皆可,其實此法亦并非玄之又玄功法,如中醫(yī)言,心經(jīng)、心包經(jīng)皆至手,故而握固確有此效果。
又如中醫(yī)言痰飲便是體內(nèi)水液不得輸化,停留或滲注于體內(nèi)某一部位而發(fā)生的病證,靜心則是淡化七情,又有握固疏通經(jīng)絡(luò),陰陽運化,則痰飲不生,此法當(dāng)是此解。
時常為之,自有養(yǎng)生之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04/22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道教的養(yǎng)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