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蚨園會議室
嵩山天蚨園位于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余畝,黛瓦白墻,茂林修竹,古樸秀麗,環(huán)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適合研學旅行、企業(yè)培訓、旅游接待、團體聚會、禪修辟谷、書畫寫生、丹道修真、道醫(yī)養(yǎng)生等活動。歷史上潁考叔、管仲、鬼谷子、張良、李渤等均在此隱居耕讀,號稱天蚨園五友。天蚨園是嵩山的“隆中”,坐標對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壇、戰(zhàn)國鬼谷子道場、隋唐文中子龍門等。蚨子學堂是以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稷下學宮”概念建立的一個國學講堂,追慕春秋古風,學習吸收春秋戰(zhàn)國“士”的精神,蚨子學堂所教乃大人之學,定位為實學。追求真才實學,修煉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談心性,也不沉迷逐物異化。憑盛德立命,以大業(yè)安身。
今天講講先秦天下十豪,每一位都是圣人級別的人物,還有幾位被尊為神先秦天下十豪,是指在先秦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十位思想家。這個說法出自《呂氏春秋》,原文如下:"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guān)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呂氏春秋》
1、老聃(核心思想:無為而治)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華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20世紀80年代,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是《圣經(jīng)》,其次就是《道德經(jīng)》。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老子譽有東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鬃釉鴶?shù)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quán)術(shù)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
老子像
2、孔子(核心思想:仁)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曾受業(yè)于老子,帶領(lǐng)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鬃尤ナ篮?,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jīng)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像
3、墨翟(核心思想:兼愛)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宋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nóng)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chuàng)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jié)葬”、“節(jié)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jié)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zhàn)國時期創(chuàng)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jù)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像
4、關(guān)尹(核心思想:貴清)關(guān)尹子,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周朝大夫、大將軍、哲學家、教育家,為先秦諸子百家重要道家流派,道教樓觀派祖師、文始派祖師。字公度,名喜,曾為關(guān)令,與老子同時。老子《道德經(jīng)》五千言,系應(yīng)其請而撰著。劉向謂:“喜著書凡九篇,名關(guān)尹子?!薄稘h書·藝文志》著錄《關(guān)尹子》九篇,舊題周尹喜撰。亦即后世所謂之文始真經(jīng)也。其著是書,當在老子《道德經(jīng)》后,而道亦近似,故《莊子·天下》敘古之道術(shù)以老子與關(guān)尹子并述。其大要在貴本重神,澹然無為,清靜自守,獨任虛無,隨物因應(yīng)。關(guān)尹子的貴清思想對中華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關(guān)尹子》以獨特的視角將‘道“的廣闊無邊的玄意天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其書文辭沈博絕麗,意境深遠雋永,從做事讀書到待人接物,從日常生活到思想修養(yǎng),從事理到道理,極大地體現(xiàn)了‘道”的內(nèi)涵。書中有不少警句,如’勿輕小事,小隙沈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勿輕小人,小人賊國’等等,是上古先民長期的經(jīng)驗智慧積淀。對執(zhí)政,經(jīng)商者無疑于常鳴的警鐘。古代隱士對關(guān)尹子推崇備至,謂道家大藏千萬卷,最精微者《關(guān)尹子》書也。
關(guān)尹子像
5、列子(核心思想:貴虛)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間,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學者,周朝鄭國圃田(今中國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道家學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對后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yǎng)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于黃帝老子,歸同于老、莊。創(chuàng)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后的重要傳承人物。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jīng)》。是戰(zhàn)國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學所著,到了漢代出現(xiàn)以后,便尊之為《沖虛真經(jīng)》,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其學說被古人譽為常勝之道。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于諸子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其書默察造化消息之運,發(fā)揚黃老之幽隱,簡勁寵妙,辭旨縱橫,是道家義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列子像
6、陳駢(核心思想:貴齊)田駢,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又稱陳駢,齊國人,與田齊宗室出于同姓。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本學黃老,與慎到齊名。曾講學稷下,雄于辯才。代表作品有《田子》。
田駢是齊國臨淄稷下道家學派的中堅人物。史稱他好高議,“設(shè)不為官”。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異常活躍。在齊國,從齊威王的父親齊桓公開始,就在國都臨淄(今山東臨淄北)西邊的稷下設(shè)立學宮,廣招各國的學者、游士等有才之士前來議論講學,著書立說。因為他們的地點在稷下,又受到齊國的保護和尊崇,因此,被請來講學議論的人,稱作“稷下先生”。田駢就是當時的“稷下先生”之一,是彭蒙的學生。
田駢學習于彭蒙,得不言之教。學到“貴齊”要領(lǐng),主張“齊萬物以為首”,要求擺脫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從“不齊”中實現(xiàn)“齊”。田駢認為從“大道”來看,萬物是齊一的,即一致的。這種齊一或一致的說法,便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士大夫階層的人物奉作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在田駢看來,對待事物最好的辦法是任其自然變化,強調(diào)“變化應(yīng)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當”。他反對“好得惡予”,認為“好得惡予,國雖不大為王,禍災日至”。田駢的這種思想,與當時稷下學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慎到的思想相近。
田駢像
7、陽生(核心思想:貴己)楊朱(約公元前395--約公元前335),楊姓,字子居,魏國(一說秦國)人,中國戰(zhàn)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楊朱主張“貴己” “重生” “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見解散見于《列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在戰(zhàn)國時期,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xiàn)象”,可見其學說影響之大。
楊朱的政治主張是建立一個“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會 ?!墩f苑·政理》記載,楊朱曾與梁王論“治天下如運諸掌然”。他把自己比成堯舜,自稱是“得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的賢人。他不治家,而專門從事政治活動。韓非說楊朱與墨翟一樣有治世之才。楊朱反對法先王。他認為舍棄當今的人而去贊譽古代的先王,是贊譽枯槁的死人骨頭。因此,他主張建立新的社會。這種政治主張是從"為我"而不"侵物"的學說衍生出來的。即一方面從“損一毫而為天下,不為也”,衍化出“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另一方面,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還應(yīng)衍化出:人人不以天下大利,人人不易其脛一毛,天下治矣。就是說,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為自己,而不侵犯別人;這樣天下就太平無事了。
因為楊朱認為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生命對人只有一次而已。因此,他強調(diào)的只是個人的利益,而不重視國家的利益,從而導致了無君論。
楊朱像
8、孫臏(核心思想:戰(zhàn)爭應(yīng)順應(yīng)民性,合乎“道”)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后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后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yè)。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孫臏兵法》。孫臏特別重視道,這一點和《六韜》很相似,在《孫臏兵法》的治國、治軍以及治敵各個方面,孫臏都反復強調(diào)道的作用。孫臏不迷信賞罰的作用,認為必須“用民得其性”才能做到“則令行如流",如果違背民性,而賞罰就會失去作用。孫臏說“賞未行,罰未用,而民聽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賞高罰下,而民不聽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雖不利,進死而不旋踵,孟竟之所難也,而責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比起特別迷信賞罰的作用的尉繚,孫臏見識要更深一層。孫臏認為順應(yīng)民性,就是合乎“道”,充分反映了《孫臏兵法》受到了黃老道家思想的影響。
孫臏像
9、王廖(核心思想:兵謀貴先)王廖(生卒年不詳),華夏族,戰(zhàn)國時人,名將兼兵法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
《呂氏春秋不二篇》:“王廖貴先,倪良貴后”。賈誼《過秦論》:“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由于歷代書厄歷史上關(guān)于王廖的記載現(xiàn)在已不多見,《過秦論》此段意在說明六國與秦國的比較,列舉的全是六國名臣良將,可見,王廖當是六國中某國的將軍 。
王廖像
10、兒良(核心思想:兵謀貴后)兒良,又稱“倪良”,戰(zhàn)國時期名將,軍事家、兵法家,與孫臏齊名,是中國兵謀貴后軍事思想的鼻祖,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有《倪良兵法》一書,書中的謀略注重后發(fā)制人,精于總結(jié)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教訓,以利再戰(zhàn)獲勝。
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漢成帝詔命步兵校尉任宏在天祿閣校兵書。任宏??北鴷奈淖郑缓笥兄袊夸泴W之祖劉向加以???、分類、編目后寫成定本,交由天祿閣收藏。此次修訂將天下所藏兵書分為兵權(quán)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等四類。任宏和劉向?qū)⑻煜卤鴷譃闄?quán)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選出了最上乘的兵法“右兵權(quán)謀十三家”?!赌吡急ā放c《吳孫子兵法》、《齊孫子》、《公孫鞅》、《吳起》、《范蠡》、《大夫種》、《李子》、《娷》、《兵春秋》、《龐煖》、《廣武君》、《韓信》十二家一起入選。
兒良像
擴展閱讀:
嵩山最神秘的《天蚨園記》是商經(jīng)?孝經(jīng)?歸隱圖?
天蚨園研學課:學周易、觀天象、察地理、探歷史、辨人文、布兵陣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星在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園國學堂揭牌儀式講話
清華大學等二十幾所高校國學教授在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園游學論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28/29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