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道無作,以道應世者,是事非道。道無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圣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
關尹子說:大道是不會主動去創(chuàng)造任何事物,人們遵循大道去處理世務的行為,只能算是具體的事情而不是整個大道。道沒有空間存在感,人們用道解讀物體,這也只能是物體而不是大道的全部。圣人最終也不能向世人展現(xiàn)出自己的大道。
奪天下之智曰:如鐘鐘然,如鐘鼓然,圣人之言則然。如車車然,如車舟然,圣人之行則然。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惟莫能知,所以奪天下之智。
關尹子說:如同敲鐘發(fā)出的聲音一樣,也如同鐘鼓齊鳴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圣人所講的話就如同這些聲音一樣。如同駕車行走一樣,也如同車輛船只一起行走一樣,圣人的行為就是如此。正因為無法給大道一個準確名稱,因此不能用天下任何一種語言準確描述它;正因為大道無法確切認知,所以用天下任何智慧也無法將其認識清楚。
曰: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圣人之言亦然,言有無之弊,又言非有非無之弊,又言去非有非無之弊。言之如引鋸然,惟善圣者不留一言。
關尹子說:蜈蚣吞食蛇,蛇吞食青蛙,青蛙吞食蜈蚣,它們互相吞食。圣人講話也是這樣,他們既講了“有”與“無”存在的弊端,又講了沒有“有”與沒有“無”的弊端,還講了去除“沒有有”與“沒有無”的弊端。這些圣人講話就像拉鋸子那樣來來回回兩邊跑,只有那些最杰出的圣人不講一句話。
圣人如龍、如水曰:若龍若蛟,若蛇若龜,若魚若蛤,龍皆能之。蛟,蛟而已,不能為龍,亦不能為蛇為龜為魚為蛤。圣人龍之,賢人蛟之。
關尹子說:像龍、蛟、蛇、龜、魚、蛤等,龍都能夠變化成這些動物。而蛟就只能是蛟,不能化形為龍,也不能變化成蛇、龜、魚、蛤等。圣人就像龍一樣,而賢人則像蛟一樣。
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至大師兄,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芒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
關尹子說:圣人從不固執(zhí)于一端,人們自然而然地歸附于圣人;圣人的行動起來如同水流一樣順其自然,安靜下來如同鏡子一樣晶瑩剔透,對待外物就像回音一樣有求必應。圣人茫茫然就好像一無所有,寂靜清澈就如同一汪清水;圣人懂得與萬物保持混同就能和諧相處,明白有得就必有失;圣人從來不搶占別人的前面,而總是跟隨在別人的后面。
曰:渾乎洋乎游太初乎,時金己,時玉己,時糞己,時土己,時翔物,時逐物,時山物,時淵物,端乎權乎狂乎愚乎。
關尹子說:圣人混混沌沌、心胸寬廣,就好像游蕩在宇宙最原始的境界中。圣人有時像一塊黃金,有時像一塊寶玉;有時像一堆骯臟的糞便,有時像一片塵土;有時像一只飛翔的鳥,有時像一頭奔跑的野獸;有時像山中的事物,有時像深淵里的東西;有時剛正不阿,有時靈活多變,有時似乎瘋瘋癲癲,有時似乎愚昧無知。
莫不中道曰: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則聲凄凄然;有思心,則聲遲遲然;有怨心,則聲回回然;有慕心,則聲裴裴然。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絲、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
關尹子說:那些善于彈琴的人,心中有悲傷,那么琴聲就會顯得凄慘悲涼;心里有所思念,那么琴聲就會顯得遲緩憂傷;心中有怨恨,那么琴聲就顯得激昂憤怒;心中有所仰慕,那么琴聲就會顯得纏綿依戀。之所以琴聲能表達出悲傷、思念、怨恨、仰慕的情緒,并不是彈琴的手、也不是琴上的竹片、絲弦、桐木;而是心里產生了什么樣的情感,就會表現(xiàn)在彈琴的手上;情感出現(xiàn)在手上,就會表現(xiàn)在樂器的聲音上。因此那些掌握了大道的圣人,其一言一行沒有不符合大道的。
圣人渾之曰:圣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以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
關尹子說:圣人因為有具體的言論、行為、思想,所以和普通人沒有什么不一樣;而圣人具有不可言說、無法變現(xiàn)、難以思議的大道,所以圣人又與普通人大不相同。
曰: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丑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圣人渾之。
關尹子說:分辨利與害的心越是明確,親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越發(fā)不和睦;界定賢良與愚笨的心越是明確,朋友之間的交情就越發(fā)難維系;區(qū)分正確與錯誤的心越是明確,事情就越發(fā)難以辦成;界定美好與丑惡的心越是明晰,萬物之間或人與人之間就會越發(fā)不和諧。因此圣人對這些不會加以區(qū)分。
曰:世之愚拙者妄援,圣人之愚拙自解。殊不知圣人時愚時明,時拙時巧。
關尹子說:世人在感到自己愚笨時,就隨意找人援助;而圣人在感到自己愚笨時,則會自己想辦法解決。人們不知道就連圣人也有愚蠢、有時聰明,有時笨拙、有時巧妙。
反跡而合道曰:以圣師圣者,賢人;以賢師圣者,圣人。蓋以圣師圣者,徇跡而忘道;以賢師圣者,反跡而合道。
關尹子說:把圣人當作圣人去效仿,自己最多只能成為賢人;如果把圣人當作賢人去效仿,自己反而可能成為圣人。因為如果把圣人當作圣人來效仿,就會處處遵循對方的行事方式而忘記了大道本身;如果把圣人當作賢人來效仿,就不會處處模仿對方的行事方式,這樣反而會更符合大道本身。
曰:賢人趨上而不見下,眾人趨下而不見上,圣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豈曰離賢人眾人,別有圣人也哉。
關尹子說:賢人追求高深的品德、知識而忽略了普通的品德、知識;一般人追求普通的品德、知識而忽略了高深的品德、知識;而圣人卻能夠兼顧兩者,只有圣人能夠把高深與普通的品德、知識都融會貫通。難道說能夠脫離賢人與一般人的品德、知識,在別處另外找到專門的圣人品德、知識嗎?
圣人制言行曰:天下之理,夫者倡,婦者隨;牡者馳,牝者逐;雄者鳴,雌者應。是以圣人制言行,而賢人拘之。
關尹子說:天下的道理就是:丈夫倡導,妻子響應;雄性野獸在前面奔跑,雌性的野獸在后面跟隨;雄性的鳥鳴叫,雌性的鳥回應。所以圣人制定了言行的原則,而賢人就會遵循這些原則。
曰:圣人道雖虎變,事則鱉行;道雖絲紛,事則棋布。
關尹子說:圣人在修習大道的時候雖然像猛虎一樣勇于進取,但在做事情時卻像鱉魚行走那樣小心翼翼;大道的內容雖然紛繁復雜,但在做事情的時候卻要像下棋那樣布局嚴謹有序。
能貴萬物曰:所謂圣人之道者,胡然孑孑爾,胡然徹徹爾,胡然堂堂爾,胡然臧臧爾。惟其能遍偶萬物,而無一物能偶之,故能貴萬物。
關尹子說:所說的圣人之道,為什么會如此獨立特別呢?為什么會如此通透明澈呢?為什么會如此偉岸高大呢?為什么會如此的莊嚴美好呢?正是因為大道能夠普遍的應對、養(yǎng)育萬物,而沒有一種事物能夠應對、養(yǎng)育大道,所以大道要比萬物高貴。
曰:云之卷舒,禽之飛翔,皆在虛空中,所以變化不窮,圣人之道則然。
關尹子說:云彩的折疊與舒展,鳥類的飛翔,都在天空之中,所以它們能夠變化無窮,圣人的大道也是如此的。
結語本篇對圣人,即得道之人,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從而說明圣人就是道的一種體現(xiàn)。文中對圣人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圣人對待萬物的態(tài)度是,不出于自身的好惡,而是依據萬物各自的特性給予相應的評價與安排;二,圣人能夠做到無我,從而無私的對待萬事萬物;三,圣人善于效法自然,能與自然保持一致并和諧相處;四,圣人不標新立異,從不脫離普通平凡的萬物;另外,圣人還懂得靈活變通、順物而應,圣人行事小心而有序等。
《極篇》闡述了這樣的一個思想:道寓于萬物之中,又高于萬物;道不脫離普通萬物,也不摒棄高貴的事物,道不執(zhí)著于一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28/30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