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子盛
導言:修道就如同在大江大河中游泳,只有順應水勢才能游得好。
【經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上德之人,不執(zhí)著于德本身,因而做到了真正有德。下德之人,執(zhí)著于德本身,生怕失去了德,結果反而沒有德了。上德之人堅持以無為的不干預民眾自由的方式來治理國家,而且沒有主觀的傾向性。下德之人雖然也以無為的不干預民眾自由的方式來治理國家,但是有了主觀的傾向性。上仁之人以有為的干預民眾自由的方式治理國家,但是仍能做到不偏不倚,沒有主觀的傾向性。上義之人雖然也以有為的干預民眾自由的方式治理國家,但已經無法做到不偏不倚,有了主觀的傾向性。上禮之人進一步使用有為的干預民眾自由的方式來治理國家,可是人民已經不響應他了,于是他只好用武力強迫的方式壓制人民服從。所以說在政治領域,失去了以道治國就來搞以德治國,失去了以德治國就來搞以仁治國,失去了以仁治國就來搞以義治國,失去了以義治國就來搞以禮治國。以禮治國仰仗的是武力強迫,國家的公信力和人民的擁護嚴重不足,動亂就是在這種形勢下開始。主張以禮治國的人看起來聰明,實際上愚蠢。所以真正的政治家搞政治,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不要失信于天下;要辦實事,不要?;ㄕ?。說到底就是要堅持以道治國反對以禮治國。
境界決定高度
老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今天我們已經進入《德經》下篇的部分了。老子的思想給人的感覺就是出人意表,常常發(fā)出不同凡俗之論,但是仔細想來確實是符合真理,切中要害的。在《道經》里老子一開篇就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之論。在《德經》里老子一開篇又提出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之論。上德為什么不德呢?不德又是怎樣做到有德的呢?下德又是怎樣不失德,卻反而無德的呢?
老子的這段論述讓我想起了慧能和神秀的故事。據《六祖法寶壇經》所記:唐朝時禪宗五祖弘忍為了尋找衣缽傳人,于是便將徒弟找來,要他們各自寫一首偈子,以表明心性,談談自己參禪悟道的體會。上首大弟子神秀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钡呛肴虒Υ速什⒉粷M意,認為“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凡,萬法無滯,一其勿一其,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印是其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不過弘忍在公開場合則對眾人說:“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庇腥さ氖呛肴踢€有一位小徒弟,名叫慧能,此人來自當時地處邊遠的嶺南的地區(qū),語音不正,不會說普通話,被人稱做“獦獠”,這當然是一種輕蔑性的稱呼。由于慧能還不識字,于是被安排在碓坊舂米干雜役。一日有個兒童從慧能工作的碓坊經過,邊走邊念神秀作的偈子,惠能聽了,便知道此偈未見本性,于是便問兒童:“你誦讀的是誰的偈子呢?”兒童說:“你這個獦獠還不知道???現在弘忍大師為了尋找衣缽傳人,正在命弟子作偈子,談心得呢。這首偈子是大弟子神秀上師作的?!庇谑牵勰芤沧髁艘皇踪首?,由于慧能不識字,便請人帶為書寫,道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北娙寺犃?,無不驚訝。次日晚上,弘忍大師召見了慧能,為其宣說金剛經,在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頓悟了,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弘忍大師知道慧能開悟了,就將衣缽傳給了慧能,慧能就成了中國非常著名的禪宗六祖。
我們讀此則故事,就可知道慧能和神秀的差別在哪里。慧能就是老子說的上德之人,神秀則為下德之人。神秀修道為塵識所困,于是每日做打掃的工作。這個打掃的工作又豈是一日兩日做得完的。因為塵自心中起,掃去舊塵,又添新塵。就象南唐李煜說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比绱恕皶r時勤拂拭,勿使惹塵?!?,或許十年,或許萬年,終究還在塵埃中,不能見道。
而慧能則不同,能夠明了到本性自足清凈的道理,故而能夠當下證道。其實釋迦牟尼在《佛遺教經 (亦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中就開示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嗳魷缯撸词且驕?,因滅故苦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庇麖膲m埃中出來,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本性自覺。覺即為清凈,覺即可證道。老子的徒弟關尹子說:“若以言行學識求道,互相展轉,無有得時。知言如泉鳴,知行如禽飛,知學如擷影,知識如計夢,一息不存,道將來契?!庇终f:“習射習御習琴習奕,終無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無形無方,故可得之于一息?!彼f也是從心上頓悟成道的意思。
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生之,德蓄之”。德的功用就在于見道、證道。上德之人,眼中所見無非是道,所以看似無拘無束,而實際上從不偏離道。下德之人,還遠未見道,雖然看似中規(guī)中矩,十分謹慎保守,其實卻偏離了道。
再打一個比方,所謂下德,就象是免疫力缺失的人,雖然生活在極其清潔的環(huán)境中,但是仍然難免不被病菌感染。所謂上德,就象是免疫力健全的人,雖然生活在尋常的環(huán)境里,也無疾病之優(yōu)。這就是《黃帝內經》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對禮和前識者的批判
老子在這一章對禮和前識者展開了批判,認為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是道之華,而愚之始。老子為什么要批判禮和前識者呢?我們不妨來看一段史實。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有這樣一段記載:
漢五年,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原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备叩墼唬骸暗脽o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jié)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臣原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鄙显唬骸翱稍嚍橹钜字?,度吾所能行為之?!?/p>
於是叔孫通使徵魯諸生三十馀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p>
遂與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馀人為綿蕞野外。習之月馀,叔孫通曰:“上可試觀?!鄙霞扔^,使行禮,曰:“吾能為此?!蹦肆钊撼剂曇?,會十月。
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十月。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wèi)宮,設兵張旗志。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xiāng);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xiāng)。大行設九賓,臚傳。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zhí)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zhí)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蹦税菔鍖O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
我們知道劉邦是個平民出生的皇帝,劉邦之所以能革命成功,靠的也是平民的力量,而且劉邦在革秦建漢的過程中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和原則那就是要“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意思就是要完全廢除秦的苛儀暴政,與民約法三章,讓人民過自由的生活,這是劉邦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當然劉邦在做了皇帝之后,內心的驕傲與自命不凡肯定是存在的。這時恰好就跑出了個叫做叔孫通的人物,他給劉邦發(fā)明了一套分別貴賤、約束臣下的禮法。這套禮法的發(fā)明正中劉邦下懷,讓劉邦大感興奮,頗覺做皇帝的尊容與快樂。并且種下了一個大禍根,那就是讓皇帝合理合法地擁有不受約束無限膨脹的權力和私欲。
禮法和憲法是不同的。禮法的功能是約束人民,剝奪人民的權力,放縱君主的權力。憲法本義上的功能是保障人民的權力,限制君主的權力。
叔孫通就是老子所說的前識者。所謂前識者就是一種謀取私利的政治投機者。在君主時代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前識者。前識者的主要作用是同君主做交易:前識者創(chuàng)造禮法為皇帝獨攬大權、為所欲為提供理論支持和制度設計,而皇帝則給予前識者一定的獎賞。如此一來的結果就是民權盡喪,皇帝在不受制約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走向昏庸、腐朽、墮落、殘暴和愚蠢,最終國家傾覆,人民涂炭、文明倒退。這是一種不斷循環(huán)演繹的歷史悲劇。
老子是一位堅持真理、不謀私利、胸懷坦蕩的思想家。在這一章里他以敏銳的思想對前識者和禮進行了客觀公正、同時也是深及其本質的批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28/30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精品銅雜直播間,12月31日不見不散
下一篇: 從老子到莊子之關尹子——卷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