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庚子年壬午月太易先生在成都參圣書院 “品茶論道”會上的發(fā)言整理)
主持人歡迎詞:
各位道友,歡迎大家參加書院舉辦的“品茶論道”活動。此次我們非常有幸請到太易先生黃紫檀老師,為大家講解“道學傳承及大義”。
黃老師是道家文始派當代印證傳承人,大道家園傳統(tǒng)文化學堂創(chuàng)辦人。對文始派,大道家園的朋友比較熟悉,書院的朋友可能有一部分還比較陌生。當年老子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恭敬執(zhí)禮,向老子請教,老子留下道德五千言。后尹喜隨老子修行,得道成真,稱為文始真人。由老子、文始真人傳下來的這一脈即是道家文始派。在道家法脈的傳承上,外界比較熟悉的,一是張道陵創(chuàng)立的正一派,另外是王重陽創(chuàng)立的全真教。全真教因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晚年遠赴西域與成吉思汗見面,后被奉為國師,法嗣大盛,使全真成為道教最大的一派。王重陽上承呂洞賓、鐘離權、王玄甫一脈,而王玄甫得道后被封為東華帝君,所以全真一脈也被稱為少陽派。鋪墊這么多,是想引出道家內部的一句話:“文始最高,少陽最大?!痹诘兰遥訇柕挠绊懽畲?,而在法脈上,文始派卻是最高的。中國文化的根脈在道學,文始派又是道學中最高的法脈。所以今天來現(xiàn)場的朋友,是與老子直傳的中國文化最高法脈結緣,這是真正的三生有幸!
前不久,黃老師剛剛完成文始真經(jīng)的解讀,由于有完整的師承,加之實修和學術功底,黃老師的解讀很多地方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在深度、廣度和透徹度上都有超越前人之處,特別向大家推薦,也希望大家向身邊的家人朋友推薦。黃老師創(chuàng)辦的大道家園傳統(tǒng)文化學堂,常年開設成人無為法和道家大成凈土法課程,小孩的假期有丹道班,內容均為文始派實修的理法與口訣,對有小孩的家長和有志于實修的同道,這些課程都是難得稀有的,也向大家推薦!
本次活動分兩個環(huán)節(jié),先是黃老師講解,后面是問答。現(xiàn)在把時間交給黃老師,大家歡迎!
太易先生:
在主題分享開始之前,我想首先和大家傳遞一個基本的見解,那就是,從終極層面來看,大道平等,殊途同歸,但法有差異。
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道學的傳承和大義。
首先我想澄清一個概念,同時也把道學的大綱給大家稍微的提一下,因為道學的傳承史太長了,在這里就盡量簡化一點。如果一定要講道學的傳承,它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開端,就是老子說的“古始”——遠古的開始。甚至我們有理由相信道學文明的開始,極可能是承接著上一個文明的結束,這兩個文明之間的紐帶應該說是河圖。從當年伏羲“神開我心”開始,經(jīng)歷了神廣成子、神農(nóng)、軒轅黃帝、老子、莊子、尹喜、列子、鬼谷子等等這樣的歷代宗師的傳承,然后到了后來的三分天下(即文始、龍門、正一),這個法脈三開一直綿延到當代??梢哉f道學文明是目前已知的從未斷絕過的文明,它就像中華文明一樣古老,有關這方面以后有機會再講講,大家還是得多讀原典,才能夠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首先想給大家分享的這個理念就是跟道學的概念有關系的,因為在當代這個時代,我們發(fā)現(xiàn)道學作為一個學科——作為一個求真務實的學科,其可能性越來越大,在我們這批傳承人的努力之下,道學極有可能成為將來可以跟科學相媲美的人類兩個智慧的頂峰之一,甚至我們提出了以“道學為體,科學為用”的這么一個學術觀點,所以還是得有必要對道學的這個定義和簡單的內涵做一個提綱式的簡介。
道學定義最早形成書面術語的,是朱熹,但是我們不認為道學的開端在朱熹,其開端在伏羲甚至更早之前,只是在文獻上面最早提出來是朱熹;朱熹說的道學主要是指理學,由于他的道學缺乏了我們講的至道修煉這個核心,所以在后人評價里面往往又被稱為假道學,不是正統(tǒng)意義上我們講的道學。道學在宋、明以后慢慢經(jīng)過明清道教的衰敗,其中一些比較杰出人物從中提煉出所謂的仙道,就是陳攖寧先生提倡的仙學,我認為以現(xiàn)在的目光來看局限性也很大,所以在后來從臺灣的蕭天石,到當代大陸的胡孚琛先生,他們就詳細提出了道學這個定義。但在他們的提法里面,尤其是胡先生的提法里面,在道學前面加一個“新”字,我覺得其定位局限就很大了,而且把道學作為哲學里面的一個分類,局限性就更大了。所以今天我首先提出這么一個論斷,就是定義道學不是哲學,這是第一個區(qū)分;第二,道學不是科學;第三,道學不是道教。
我們先對這三個學科做一個分類,哲學、科學和道教其本來所指是什么?有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道學不是哲學、科學與道教?我們先把道學和這些東西剝離開來,慢慢再講它們的相同性。之所以要先剝離開來,是因為長期以來哲學對一般人來說,甚至對于很多沒有傳承沒有實修的學者們來說,他們往往最容易干錯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道學跟哲學混淆了,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它們不是一碼事。
我們來看看哲學的開端在哪里呢?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些人那里才得到一個開端,才形成明確的定義,而在此之前有沒有?至少我們在文獻里是沒有發(fā)現(xiàn)的。而道學呢?經(jīng)文獻和考證,道學在70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定型,并且我們現(xiàn)在還在用,我們還不敢說我們能超越。首先在實證上面我們是肯定超越不了的,這點大家要搞清楚,因為當我們的實證抵達一個頂峰的時候,你只能夠說你跟古圣天真?zhèn)兤狡鹌阶?,一起回歸到眾妙之門,但是我們不能說你超越,這個是一個特點,道學不像科學,道學在一開始就已經(jīng)發(fā)展到自身的巔峰。
你不能把一個先出現(xiàn)的事物歸到后出現(xiàn)的事物里面,這是一個常識,對不對?所以從時間和歷史來看,就決定了不能也不適宜把道學歸于哲學里面。至于現(xiàn)代為什么要這樣把道學歸于哲學?這里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見解在里面,那是因為在1840年以后,因為我們的民族長期的積弱,首先有了一個自卑感,有這么一個自卑感后,所謂“信不足焉有所不信”,老子早就說了,信心不足夠,沒有自信,所以說就不相信還能夠把道學從哲學科學里面分類出來,甚至能夠自開辟一片新的天地,這在學術上面是很忌諱的。其次對于一般人來說,對哲學的研究的方法跟道學研究方法還分得不太清楚,哲學是怎么研究的?哲學有沒有實修?哲學不講實修的,講辯論對吧?講思辨、講邏輯。邏輯這個詞在中文里面原有的詞匯里面是沒有的對吧?這是個音譯詞,邏輯代表什么?什么是邏輯?我們說“青城天下幽”這個詞語不邏輯,因為其中語意的空白處太多。好,那邏輯是什么?邏輯是兩個推斷之間,他銜接得非常的嚴密、有理性、符合意識的思維跨度。
所謂的理性的思考,就是說思維的跳躍度不是特別高,像我們講1+1=2,我們可以說他很邏輯對吧?實際上這是最基本的一個公理。但是道學說二生三,三之后是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它是非邏輯的。為什么二能生三?三之后為什么是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呢?這個不是邏輯的。
人類的心靈運作體系,存在兩個系統(tǒng)(我們姑且把它籠統(tǒng)的分為兩個系統(tǒng)),一個就是我們的以邏輯思維的推斷為主的,是意識系統(tǒng),這種意識的系統(tǒng)是人類最慣用當然也是最常用的一套思維系統(tǒng),在道學里面稱為識神,何謂識神?簡單說有辨識、辨別功能的思維就稱為識神,它具有分別性,具有我們說的二元對立性。比如當把所謂的“美”作了一個定義之后,所謂的“丑”也就成型了,你把所謂的“善”做了一個定義之后,所謂的“惡”就成型了,你定義天花板是高的,那么你就會認為大地是低的,定義天空是高的,那么你就會認為大地是低的,你定義某種東西是強的,那么相對面弱也就產(chǎn)生了,這個就是老子的第二章里面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故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這里列了一系列的對立面,實際上是講了識神思維的一個特征,即是對立的、區(qū)分的、二元的。
很明顯,哲學從開始乃至當代的發(fā)展來看,所有的哲學家們的著作、思想全部都是對立的,他形成不了大統(tǒng)一、形成不了一個天地人一體的、過去跟未來一體的、心靈跟身體一體、物質與物質一體的大統(tǒng)一的學說,這就是哲學的一個特點,也是其局限之所在。所以我們不把道學列為哲學,那是因為道學講的是一元的、整體的、系統(tǒng)的、全息的,用的是我們講的元神的功能。當然元神如果細分開來還有先后天之分,在這里就先不展開了??偠灾窬哂幸辉?、整體、系統(tǒng)、全息這幾個特點,而這種狀態(tài)——元神主事的狀態(tài),不是強求而來的,也不是說我們通過努力奮斗有為能夠證得的,是我們本來就有的,我們只需要將識神輕輕的退下來,讓它停熄掉,識神的背后就是元神,就這么簡單,所以老子說“大道至簡”也是基于這一方面。但是我后來就發(fā)現(xiàn)這個方面,人跟人、文化跟文化有時候差距很大,為什么道學到目前為止最主要的傳承還是在中華大地?這是因為人種差異很大,文化的差異更大,很多的差異就導致了在西方文化里面他們是講思辨的、二元對立的、講分析的、講判別的、講邏輯思維的、講理性的——而理性和感性都是識神主事!這個文化傳統(tǒng)源自西方哲學,乃至后來影響到科學。所以當我們把人類的思維或者說人心靈的特點稍微的剖析一下,其實有些東西就可以言下頓悟。道學,絕不能在學術歸于哲學,否則會給我們的實證實踐研究和應用帶來極大的困擾和困境,這是第一個須要辨別的。
把第一個辨別講完了,實際上第二個辨別也就呼之欲出,我們講到道學他不能是科學,其實也就是剛才我們所講的言下之意了,因為哲學跟科學在本質上面并沒有區(qū)別,只不過科學比哲學多了什么?多了實驗,多了精準的一系列的實驗,還多了什么?多了數(shù)學對吧?多了一套很精密很嚴謹?shù)臄?shù)學,但到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套數(shù)學是沒有用的,西方有0的數(shù)學是現(xiàn)實理想化完美化的模擬,但是現(xiàn)實的根本特征,就是不完美啊,所以嚴格意義上的數(shù)學,尤其是微積分以后的數(shù)學,與現(xiàn)實是根本脫節(jié)的。你不要看現(xiàn)代社會很多奇技淫巧的發(fā)明,就認為這是數(shù)學的成果,其實那是經(jīng)驗的積累,與數(shù)學關系不大——如果一定要做嚴密的不先入為主的偏見的統(tǒng)計、分析、和研究,應該是不到0.1%,甚至更少。大家不相信可以檢視一下自己從事的行業(yè),看看里面的實用發(fā)明,與我們大學學的高等數(shù)學,有幾分聯(lián)系?在場數(shù)十個人,大家可以做個真實的匯總,就是個很有說服力的數(shù)據(jù)。
西方有0的后天數(shù)學的真正現(xiàn)實功能,它是喚起人們的“信”,用這種“信”去凝聚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政府的支持,從而造出很多奇技淫巧的東西,如果我們有這種“信”來凝聚各種力量,也可以造出很多東西,所以數(shù)學這一功能也是沒什么用的。但如果從學術的角度一定要說數(shù)學的用處,就是將我們人類的思維、人類的邏輯極度的強化,它是一種訓練方法,就像武術的站樁和拳架套路,是一種訓練,它本身并不能用于實戰(zhàn)。數(shù)學的訓練,使人類的思維可以從一個事物,例如從1+1=2推斷出很多引申的東西,就像從廣義相對論跟狹義相對論來自經(jīng)典力學的漏洞,大家還可以從相對論里面推出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從哪推導?根源在哪里?根源還是在1+1=2,并不出這個范疇。
所以科學跟哲學本來是一體的,只不過他做了一個強化,用實驗、用數(shù)學做一個強化,但思維依然是離不開識神,尤其是元神里面的邏輯思維。所以我們不要看科學很強大,我的意思是,建立在元神主事基礎上的道學可以比科學更強大,所以我們才提出“道學為體,科學為用”。
經(jīng)歷近代兩三百年,尤其是牛頓以后,經(jīng)歷那么300多年的發(fā)展,科學在當代已經(jīng)成為一種幾乎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宗教,人們在潛意識里面已經(jīng)習慣于把什么事情都歸之于科學,好像一樣東西不科學他就是錯的一樣,但是,這樣的論述我們只要想想就知道很有漏洞。比如,當我們說你愛一個人跟恨一個人的時候,你科不科學呢?不科學對吧?有啥科學可言呢?你的喜怒哀樂有科學嗎?它不科學。藝術家創(chuàng)作一個很夸張的抽象派的作品,或者說一個寫意的作品,我們不能說它跟現(xiàn)實的場景不符合,我們就說它不科學,這個說法是很荒謬的。我們也不能說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不科學,如果去實地量一下,肯定沒有3000尺,但卻不能說不對。地球一天圍繞太陽的公轉,應該是不止8萬里,但我們常說坐地日行8萬里,你也不能說它不科學,這是一種文藝的手法,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并不科學,但不見得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之下,鄭重的提出道學不是科學,并且我們也很鄭重的提出,如果人類只用科學就走不到盡頭,反而會走向一個自我毀滅的道路——這是冒著很大的壓力的。而且這種壓力,還是來著社會無意識非理性層面。
有科學科技傳統(tǒng)的西方文化,他們的所有的預言全部都是悲觀式的,而中國以道文化為基礎的這些預言(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全部都是很樂觀的,這本身就透露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現(xiàn)代世界的巨變已經(jīng)越來越近,我們提出“道學為體,科學為用”,將道學、科學這兩個學科不但進行分離,而且我們還提出科學是用,不是體,我們要用科學,而不要被科學所用了,這個更是需要頂著很巨大的、各種層面的,包括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壓力。意識形態(tài)是什么?意識形態(tài)是一系列的價值觀的組合而形成的,而價值觀是什么?價值觀是一系列是非判斷的概念構成的,本質上來說,價值觀也是識神之凝結。所以我們在求學上講究求真,有時候必須破一些東西,不破不立,這一點也是幫大家做一些“破象”的工作,“破象”,如果是老學員應該來說是老生常談了,我經(jīng)常講而且反復強調,因為一不強調就很容易又跌入科技陷阱里面去。對于新的同學們來說,可能課堂這樣講有點匪夷所思,沒關系,慢慢嘗試,在實證當中去印證。
甚至道學也不能說是道教,這點我們也要搞清楚。道教是道學里面的一個術的應用,這個術叫神道設教術,我們在當代把它歸納為宗教學,實際上就是周易里面說的神道設教,它是一種術,具體來說就有很多技巧,大體上來說有十幾個,比較簡單的有以下幾個:
夸張化,首先是要把大道的本體以一個宗教偶像來替代,而且如果從宗教學的角度來說,這個宗教偶像最好在歷史上是不能存在的,因為不存在你才能夠無限的神話,所以西方的基督教往往批判東方的宗教多神、一神,而且這個神還曾食人間煙火的,認為不究竟,這個是有道理的。從宗教學上來看,基督教是最完美的宗教,因為上帝從來就不曾存在過,這是很明顯的一個神道設教術里面的一個特征,它首先得把大道的本體以一個宗教偶像,而且最好是虛擬的宗教偶像來替代,然后再經(jīng)過一系列的、以各種各樣的神話文獻來強化,并進而虛擬化、夸張化、變異化來達到一個渲染的效果。經(jīng)過這些一系列渲染,同時還需要獲取宗教經(jīng)濟來源,這個很關鍵,沒錢什么事都辦不了,所以他還要形成一種圍繞宗教而產(chǎn)生的供養(yǎng)經(jīng)濟,當這種強力偶像文化具有這樣的強有力的經(jīng)濟基礎,宗教就能產(chǎn)生并生存下去的,而且還會象滾雪球一樣壯大。當然宗教里面還用到一種我們說的很奇特的、變異化的“祝由術”——道學里面講的“祝由”,如果大家覺得不好理解,可以理解為催眠,西方文化里面說的催眠是“祝由”里面的大概一半的含義,只是“祝由術”的一部分。經(jīng)過一系列的祝由強化,信仰的人越來越多,然后就形成了一個教團,宗教也就由此產(chǎn)生了,宗教是道學里面的一種術的應用,而道學則是有體有用的一個龐大的整體。
在當代,我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結合自身的實修實證,將道學梳理為一個比較大的一個綱領,這里給大家也做一個分享跟簡要剖析,這是我本人的學術研究但同時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道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那么作為一門學科,就得有與該學科相關的文獻,和獨有的符號語言,道學相關的文獻是以十大道學根本經(jīng)典為主,十大道學根本經(jīng)典首要經(jīng)典是《易經(jīng)》,《易經(jīng)》又包括三墳和周易兩部分,嚴格來說《易經(jīng)》是證道之書,是為了證道而設。十大道學根本經(jīng)典,除了《易經(jīng)》,還有《黃帝內經(jīng)》、《黃帝外經(jīng)》、《黃帝陰符經(jīng)》、《道德經(jīng)》、《文始真經(jīng)》(就是我們文始派的祖經(jīng))、《莊子》、《列子》、《淮南子》、《清靜經(jīng)》,需要牢記總共10本,大家了解一下。
道學符號語言主要是:陰陽、五行、四象、天干、地支、九宮八卦、六十四卦等,有卦有爻有象,這是它獨有的符號語言,在經(jīng)典里面都有,是最基本的;但其核心并不在于文字,甚至我們說如果是無為法的層面,不立文字,其核心是至道修煉,這是它的不變的唯一的核心。如果沒有至道修煉,沒有內修沒有實修,那么這個道學就肯定有問題,就像就像朱熹一樣,沒有實修,他的道學這個體系支撐不起來。所以我們說有了經(jīng)典,有了基本的符號語言之后,我們就得以確立至道修煉作為核心,所謂至道修煉,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我的定義就是:可以達至長生久視,將你的生命升華,將身體和心靈都升華進入最終的眾妙之門、無極之野的境界里面的技術跟學問,就是至道修煉。至道修煉不是一般的鍛煉身體或修養(yǎng)心性,它是可以真正長生久視、與道合真的這樣的技術。歷史上有很多前輩們以自己的身心做實驗室,已經(jīng)給我們給出答案,我們在這里就不講了,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做這個事情,以后還會公之于世,就是我們現(xiàn)在正在梳理道學史上所有能夠搜集到的文獻,包括口傳的真正證道者的案例,以后會把這個公布出來。
有了這個核心,我們才能夠在上面鋪設一些應用即各種各樣的術,沒有核心什么都不是,這句話請大家記住,失去了至道修煉,道學就是假道學,所以我提出的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學術觀點就是:至道修煉是道學的惟一核心,而不是之一,沒有之一,就是惟一,失去核心,只能是越走越遠,南轅北轍。
但只有核心行不行?理論上來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還是可以的,只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來玩這個事情的時候還是可以的,為什么這樣說?因為不會有人來侵略你,這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對不對?不會有人來因為你的落后、因為你的生產(chǎn)力的落后來侵略你,侵略這個事情,本質上還是什么?也不過是陰陽的碰撞。所以當造化造出了人類的時候,它也分為陰陽,一東一西,你強大的時候侵略我,我強大的時候侵略你,所以既然不是你侵略我,就是我侵略你,為什么我不主動的去侵略他們呢?侵者,陽凌陰也;略者,陰凌陽也,以侵略求和平、以斗爭求團結,這是適合教化大眾根性的調和陰陽的手段。
理想的情況下,沒有陰陽交爭,這個世界上沒有很多人沒有很多民族沒有很多文化的碰撞,價值觀和經(jīng)濟體系都大一統(tǒng)的時候,你只一個人(或一群人)去證道去搞至道修煉,那是可以的,沒有問題;你甚至也不用考慮養(yǎng)家糊口,不用考慮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進步,也不用考慮普度。理想中的世界,每個人證悟、覺悟都很高,不需要去考慮其他——那當然不需要其他“術”的應用。
但我們生活在一個目前還不圓滿不理想有缺陷的世界里,目前時空還處于一個嚴重有缺、陰陽失衡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需要有體有用,如果只有本體沒有應用,就像大樹,只有根沒有樹干,那行不行?沒多久就被人給挖出來燒掉了,對吧?只有本體沒有應用,就像一個人只有身體,沒有四肢,那是個廢物。體跟用是一個很深刻的命題,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我?guī)痛蠹姨崃艘粋€開頭,以后怎么填充,我們一起來做吧。
至道修煉是本體,其他的術全部是應用。好,那么在當代我們就列了15種大的應用,來輔助這么一個核心,以期讓我們的道學走向世界,統(tǒng)領科學。我列的這15種應用或者說15種“術”或者說是15種子學科,分別是:數(shù)易學,統(tǒng)驗學、宇宙學、教育學、地理環(huán)境學、運動學、中醫(yī)學、制器學、術數(shù)學、優(yōu)生優(yōu)育學、臨終關懷學、神道設教學,治國學、文藝學、物質學。
每一門術的分支都有它的歷史的淵源跟現(xiàn)實的應用,我們來剖析一下。
剖析之前,再次強調,嫻熟自如地運用“術”的前提,必須是你至道修煉到位!到位的標準是什么?得有至道修煉的實修基礎,且達到相應的證驗。之后再運用這些術就能夠頭頭是道,真實無妄,不至于說反傷了,象小孩子玩刀槍反而被自傷——這是前提。這是一個道學學者或者說一個傳承人,必須要的,必須得有初步的元神主事,有元神主事這個基礎才能夠把這些“術”用起來,不然的話不是你用它,而是它用你,不是你用它的話,你就被這些術給束縛住了,本末不能倒置。在體用明晰的基礎之上,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術”嘗試在當代用起來,我們逐一簡單的介紹一下:
數(shù)易學是道學里面的基礎框架。這套數(shù)學,以河圖之數(shù)、天地之數(shù)、大衍之數(shù)、小衍之數(shù)、萬物之數(shù)、五行之數(shù)等等為核心的代表,還有洛書之數(shù),洛書之數(shù)是后天八卦之數(shù)——以這套數(shù)為代表。這一點在道家大成凈土法的班上講的少,在無為法的內訓里面我們每次都講這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核心的功夫——這不是理是功夫。數(shù)易學解答了,我們宇宙如何由惟一的獨來獨往的一顆至精,怎么樣編織成我們的蕓蕓萬象,以及蕓蕓萬象所遵循的數(shù)的規(guī)律。在道學里面,我們指出,宇宙和生命的共同本體不是心,不是先天一炁,而是至精。我們推證出并且也能實證到,宇宙之根源處,沒有很多其他東西,只有一顆至精,就像我們的《文始真經(jīng)》里面講的,“道無鬼神,獨往獨來”,這個宇宙只有一顆至精在那里獨往獨來,是怎么樣獨往獨來,怎么樣由“一”開始左旋右轉,然后經(jīng)歷一~十的數(shù)的圓滿,然后凝結成河圖,以河圖為樞紐,誕生時間、空間跟引力,宏觀層面的引力如何和微觀層面的量子力統(tǒng)一協(xié)作,然后創(chuàng)造出無生命的物質,然后從無生命的物質世界里面如何在必要前提具足的情況下誕生出生命,而且生命如何由低級到高級,這樣一步一步的將來的終極走向是什么?全部都有嚴謹?shù)臄?shù)易學做基礎,它的符號是中文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還有我們的陰陽五行,全部都在數(shù)易學里面。它跟西方有“0”的這套數(shù)學不一樣,西方的數(shù)學是有“0”的,其實0這個數(shù)字也是很荒謬的,因為在現(xiàn)實世界里面找不到0代表的完全虛無的狀態(tài),沒有。所以西方數(shù)學只能稱為后天之數(shù),牛頓、愛因斯坦、薛定諤他們玩的是后天之數(shù),真正的先天之數(shù)是道學中的數(shù)易學,是大衍之數(shù),萬物之數(shù)等等,為什么大衍之數(shù)是五十?一到十是如何排布成河圖之數(shù)?他們跟連山歸藏乾坤這三墳有什么樣的差異?在三墳里面如何推導出空間?——注意,空間不是愛因斯坦說的那樣彎曲的,而是圓形的——如何推導出引力就是太極?這都可以從數(shù)易學里面做精準的精確到數(shù)字的推導,所以我們講以道學指導科學,在學術上面的底氣,來自我們有嚴謹?shù)膰烂艿某降臄?shù)易學。數(shù)易學排在道學子學科的首位。
統(tǒng)驗學,就是是怎么樣去印證的學科。我們要想能夠在科學重圍之下,讓道學這門學科能被世人認可,我們的做法是,我們無需、不用或者繞過科學的印證,也就說我們不需要用科學去印證這件事到底是對還是不對?既然不用科學去印證,那用什么去印證呢?這個問題我們拋給大家去體悟一下。(同學體悟:一、是不是實踐,不是用科學的邏輯,那么他是用驚艷的事實嗎?二、道眼玄覽)
我來講講,其實這個答案是很簡單的,但是自從大多數(shù)人被科學洗腦之后,就變得不簡單了,就像皇帝身上沒有穿衣服,是很簡單的事實,但是在識神主事的成年人的看來,都不敢說,對吧?這個簡單的答案就是,印證。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拿科學來說也是需要印證的,科學一開始是在中世紀沖出宗教神學的束縛而成為獨立的學科,當時的宗教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來怎么樣?是沖出束縛的科學用實踐去印證,對不對?插一句,“地球是不是宇宙中心”這個命題,等我們把十大道學經(jīng)典的注解搞完之后,如果有精力,我的想法就是給這個世間做一堆事情、只留一本著作,就是寫道學體用的,而這里面肯定還有一個命題,是我要做論證的——那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沒有外星人,慢慢去做印證。
那話說回來,在當年這個哥白尼他們怎么樣給了當時的中世紀的教會一巴掌呢?最后搞得哥白尼的擁護者布魯諾被判火刑了?用什么手段,說到底還是用實踐對吧。
當兩個球從高處同時下落,怎么知道它們是否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用什么去驗證呢?是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用精確的實踐驗證對吧?精確的實踐就是實驗。而在道學里面認識到所有科學的實驗都是有局限性的。什么局限?人為的局限,沒有人能夠提出一個例子說不是人為的實驗,所謂的實驗全部是人為的實驗,人為實驗意味著有什么?意味著有個觀察者,有個觀察者的這種實驗本身就有局限了。有觀察者意味著,對這個事情有觀測,一旦有觀測之后,觀測行為本身對事件是有影響的,如何把影響減少到最低?這個就是我們說的統(tǒng)驗學。
統(tǒng)驗學是以自然以社會的原生態(tài)的客觀的現(xiàn)象,用盡量吻合事實的不經(jīng)人為設置的客觀現(xiàn)象,作為我們的實證。比如說我們在將來也要提出一系列的假說,我們認為光速是可以超越的,時空的禁錮是可以打破的,我們用什么去做實踐?用事實。所以統(tǒng)驗學的一個特征就是,它是超越實驗室環(huán)境的一種盡量接近——也只能說是盡量接近——自然和社會真實面貌的一種事實的反映,這種反映也是實踐,但是更接近原貌。
統(tǒng)驗學的相關實驗印證體系要由我們來提出,是符合道學特征的最客觀公正的驗證體系——這個語話權不能給別人拿去。我們提出如何印證的指標以及如何印證的條理框架之后,我們再用大量的事實去印證事情,用經(jīng)得起歷史驗證的大數(shù)據(jù)檢核,才能夠慢慢有一系列的真實的實踐,去印證這個理論的真實性。由術的理論的真實性,慢慢的確立至道修煉的本體,道學這個學科才能夠印證起來,這就是統(tǒng)驗學。
下面我們簡要說說宇宙學。宇宙學是古人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之上對宇宙的一種認知,宇宙包括了地球,包括虛空——虛空包括時間,時間包括空間。道學里面的宇宙學,是與人事息息相關,就不展開講了。
地理環(huán)境學重在研究我們人類生活生存的環(huán)境,以及怎么樣處理跟這個環(huán)境的關系,說通俗一點就是風水。
運動學,包括武術、包括一系列的以動態(tài)訓練為主的一些功法,尤其是對抗性的功法,這個也很重要,以后有時間、有財力、精力,大道家園會在這方面多一些實踐,我們?yōu)槭裁从羞@么一個想法,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武術并不是不能實戰(zhàn)、不能上擂臺不能競技,而是太缺實踐了。如果以西方的對抗性訓練為技術,以中國的傳統(tǒng)的武術訓練為本體,應該來說能開發(fā)出人體更強大的一些潛力,能培養(yǎng)出一批即使沒有泰森、阿里的重量級,但其實戰(zhàn)能力比他們更勝更強的一批人,如果是這樣的話,也可以反過來印證這個學說是正確的,這個很關鍵,而且這種運動學需要悟性,也能培養(yǎng)悟性,這個更關鍵。
中醫(yī)學,這里說的中醫(yī)的中,是指綜合的意思,而不僅僅是我們現(xiàn)在運用的治病的中醫(yī)。應該來說,是以原傳的中醫(yī)學為內核,包括的西方醫(yī)學和其他民族醫(yī)學。
制器學,是將道學的一些原理,尤其是建立在對物質的研究的基礎之上,對道學的一些原理具體應用于實踐,變成一系列我們看得見的發(fā)明。制器學的前提是要建模,建一套什么樣的模型?以數(shù)易學為表達框架的模型,建模之后慢慢的由理論轉向實踐,然后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用“信”來凝聚社會的一系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條件具足,制器學——我認為將是劃時代的,為什么說是劃時代的?幾年前我剛出來講學的那個時候,解讀過一些量子力學,我后來還找到很久以前的作品,我發(fā)現(xiàn)01年時候對力、時間箭頭跟人的關系還做過一些解讀——我們先不說以后,我們僅僅把這些里面包括的一些道學圖式應用起來,就驚訝的發(fā)現(xiàn),所發(fā)明的圖示甚至能活起來有生命。如果具備充分的條件,從里面可以看到有很多、很好玩的東西可以深挖出來,比如說我們可以把一個房間裝在一個拳頭大小的東西里面;我們可以在這些虛空里面劃一個缺口,直接穿越到某一個地方;我們也可以制造一種圓形的滾動的飛行器,讓它打破光速的限制;我們可以將能量從虛空之中生發(fā)出來......這些都是制器學里面的應用,原理全部是在道學中的數(shù)易學,在三墳周易里面都有記載,只不過在當代的應用,我們還需要不斷的與時俱進。
術數(shù)學是古典應用,指的是四柱、梅花、六爻、奇門遁甲等等一些應用,這些古典應用我們的建議是,選擇一門學會、練熟、用好,因為它雖然不是本體,但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思維的訓練,作為鍛煉我們的元神的整體系統(tǒng)能力的基礎。
優(yōu)生優(yōu)育學和臨終關懷學,我們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協(xié)會的課題,就是我們大道家園所屬的中國生命關懷協(xié)會,我們先申請申報為研究課題,拿到課題號,然后在將來的5~10年之內,應該來說主要精力會放在這方面。這兩個方面很重要。在道學里面的15個應用中,最終能改造人的應用是這兩個。優(yōu)生優(yōu)育是在備孕之前做干預,而不是說胎教,胎教已經(jīng)晚了。在備孕之前做干預,干預的是先天的,這樣的干預如果能做成功,甚至可以在本質上提高人的教育水平,后天的教育已經(jīng)太晚了,太晚了,道學里面的優(yōu)生優(yōu)育干預是真正的先天的教育。
臨終關懷學是給我們人的生命畫一個比較圓滿的句號。以上這是大道家園道家大成凈土法里面的兩個應用,這個應用技術經(jīng)過我本人的梳理跟實踐,我們想把它跟當前的養(yǎng)老產(chǎn)業(yè)接軌結合起來,應該來說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眉目,臨終關懷的最終目的是達到三個指標,第一、盡量的身心健康,第二、無疾而終,第三、我們說的回歸到坤元純陰之地,永不復命。當然這是比較抽象的。具象的來說,可以達到,讓一般人人在生死交替的關頭,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都極少或者說沒有痛苦和恐懼,呈現(xiàn)出一系列的瑞象,包括死亡之后,臉部表情的放松、笑容、頭頂心的溫暖、尸體的柔軟、異香(沒有臭味)、一段時間之內還栩栩如生等等瑞象。我們正在把這些指標定下來,做成課題,看看能不能盡快的在社會應用。道學的臨終關懷在落實到個體的時候,這其中會有一些變數(shù),可能剛才說的理想的情形會做的不太好——這有有很多因素干擾,不光是技術因素,還跟這個人過往的所作所為刻錄下的元神記憶有關系——這時我們希望達到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還是要將此人再送入人世間,但在其臨終時我們會給予他一系列的“祝由”,用這樣的“祝由”在他還沒有重入復命的時候,在他的元神的深處埋下一顆良性向善的種子,讓其磨都磨不掉——這和我們現(xiàn)在在座的各位今生選擇的是什么職業(yè)、有什么樣的性格、稟賦能力、興趣愛好,是受到每個人的過往世的無數(shù)次環(huán)境的“祝由”的結果,是一樣的原理;乃至于有些事情你怎么都放不下,想割都割不斷,所以你要再來一樣,這是大祝由。因此,臨終關懷也影響到我們“活人”的世界,本質上也是教育。
治國學,基于道學里面身國一體的這樣的學說而建立的,包括了管理學。道學里面真正的治國學,是人治之學。是人治為主、法制為輔的學說。這樣的人治,和大家誤解的人治有很大不同,它是把教育人放在首位,而且這種教育,是至道之教,是真人之教。治國學同時應用了“身國一體”的學說。
神道設教學就是宗教學。剛才有講了。
文藝學,就是文以載道,這是文藝的本質功能。歷史上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文以載道”的文藝作品,比如說《西游記》,《西游記》實際上真正作者是文始派的一個傳承人叫李春芳。其傳承路徑來自文始派杰出傳承人張三豐祖師,后來張三豐的傳承人比較多,除了沈萬三之外,還有武當山的孫碧云,孫碧云再傳李春芳,這是一個隱線。李春芳是明朝時候的一個宰相,被稱“青詞宰相”,有優(yōu)美的文筆、豐富的閱歷再加上至道修煉的傳承,而能寫就傳世名著《西游記》。這里插一句,當時是嘉慶年間,嘉慶是很著名的一個神仙皇帝,象嘉慶、宋徽宗這些,是歷史上很著名的崇道皇帝,但為什么治國不行呢?為什么?這些同樣是皇帝,為什么不像我們的軒轅黃帝一樣英明神武、身國同治、一統(tǒng)天下的同時,自身還能夠超圣登真,為什么?是因為少了至道修煉這個核心。乃至于在酒色關頭不能將“情欲”這個很根深蒂固的動力轉化掉,所以就不能駕馭這么龐大一個國家環(huán)境,所以你說他昏君也沒錯,成也在此敗也在此。
所以治國學包括了一些重要理念,其中一個重要理念我們在《文始真解大佩服》里面很鄭重的提出了,治國學最重要的不是法治,我記得是大佩服的第三章的首章,那一章我寫了很久,才終于明白關尹子到底想表達什么,道學沒有或者說比較少法治的傳統(tǒng),那是因為道學認識到什么時候才用法治;即所謂“智慧出,有大偽,國家昏亂,有忠臣”,人心都敗壞得差不多的時候,才不得不用法制的體系去強力的束縛,從而懲惡、揚善。所以道學里面是這樣說的,真正最上層的治國不是身外的法制,而是來自身內的實修,尤其是實修帶來的道德的自律為主。法制要不要?法制也要,但是是為輔的。以人治為主、以法治為輔。人治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人民的教育,這個教育不是我們現(xiàn)在的技能教育,你們的孩子苦苦煎熬的在高中里面所受的那種教育,是技能教育;還不是舊儒家新儒家提出的以死讀經(jīng)為主要手段的圣賢教育,而是真人之教,這種真人之教,我們發(fā)現(xiàn)潛力是無窮的,真正開發(fā)出個人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和品性——不需要后天強加,而是先天就已具足的,它就像光明被天空的烏云遮住而已,只須輕輕將烏云撥開來,原有的光明德性就很完美的呈現(xiàn)。智慧有了,那不需要再靠后天刻意的培養(yǎng),所謂的灌輸根本沒什么用。所以人治的基礎是將人民教育好,而這種教育是真人之教,還是得以至道修煉為核心,能不能做到我覺得很樂觀,如果國家重視了,是很快能做到的。比如把體育課變成武術課,把語文變成道學,政治課和歷史課不用了,合并在道學里面;道學里面包括了,文學、政治學和歷史學,很完美的。道學的根在中華大地,學習道學的人,天然就很愛國,很擁護這個政體,發(fā)自內心的擁護,不需要很多強加的東西。這個治國學,不是沒有例子,有例子,黃帝時代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第一個人類歷史上的大同社會,就是我們說的真實的人間凈土的一個雛形,只不過當時的范圍比較小而已,有興趣大家可以結合我們《文始真解大佩服》里面的一些相關的章節(jié)體悟一下。
教育學,這里的教育是指真人之教,至少是圣人之教,還是應該以至道修煉為核心的。剛好今年是庚子年對吧?我們國家和世界趕上一次大疫情,但我覺得像老子說的,禍兮福之倚,禍福是相互轉化的,這種相互轉化,有時候人類不愿意直面,沒關系,因為這是由天命來決定而由不得人類,天命是最大的。所以說當人類發(fā)展到一定節(jié)點并且群體呈現(xiàn)出某些不愿意改變的傾向的時候,怎么辦呢?這時上天就會通過一些手段——注意,包括戰(zhàn)爭、疾病、瘟疫、災害等,而這些手段就是天命的呈現(xiàn),天命是什么?它不是抽象的宗教神衹,是先天一炁的運動規(guī)律,是至精由“一”到“十”呈現(xiàn)出一個初步圓滿的狀態(tài)之后,這個“十”的源源不斷地逆時針運動,逆時針的運動里面包括了歸、藏、生、動、長、育、止、殺全部的過程,就是天命的本體。具體化就是我們說的十二承負,即長生、沐浴、官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yǎng),萬事萬物都在其中,發(fā)展到哪個節(jié)點會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出什么樣的人物,都是天命運轉的結果。關于這次疫情,我后來很驚訝的發(fā)現(xiàn)很早之前就有人做預言(不是當代,是古代),所以有些東西我們認為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其究竟是禍或是福還不好說,但我們可以看到這次疫情對整個人類的世界觀,應該來說是會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對吧?我們看到了一些很高大上的、號稱自由的國家的狼狽表現(xiàn),就可以醒悟,所謂的自由,未必很好,因為自由的極致就是流氓,流氓都很自由的,只有君子才自律,認不認同?君子都很自律的,流氓才講無約束的自由,所以才會認為越自由越好;民主都很好——而恰恰就因為他們所謂的民主自由,而在疫情面前一盤散沙、亂成一鍋粥。在道學里面對“民主”也不是世俗的認識的。民,在治國學里面是“精”,如果“精”要民主、自由,那就麻煩了,就會精蟲上腦,很麻煩的,這個社會就會亂。比喻作人的話,就是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本能主事,大腦被身體低級本能綁架。政府不能有效駕馭、調控、協(xié)調民眾,最終遭殃的,還是民主。西方所謂的民主、自由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都不存在的、錯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事情,我們可以慢慢姑且看之,讓時間去檢驗,這次疫情也可看作是天命對人類的一次教育。
好了,最后是物質學,其核心是什么?所有物質的根源就是一顆至精,我們所看到的墻壁、大地、花花草草、雪、天花板,包括我們的心靈現(xiàn)象,都是至精依不同規(guī)律運轉所形成的“象”,天下萬事萬物包括有形的、無形的,都是“象”,惟有至精是終極的根源,而所謂的物質學,就是研究物質的至精是以哪種規(guī)律排列?在五行中是木偏多還是金偏多?其中是什么樣的比例才能構成這個東西的?
好了,道學的整個體系,我們講到這里基本上也就完備了,道學大義和傳承,也算是一筆帶過了。為了不耽誤太多的時間,下面交給主持人看看怎么樣靈活安排。
主持人——
下面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問答環(huán)節(jié),大家有什么問題,尤其是涉及到道學、個人修行,還有剛才黃老師講的這些,有什么疑問可以提出來?
學員:黃老師我想問一個問題,我覺得人一般到了40歲就很困惑,就會思考一些問題,比如生命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到底是來做什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一個心態(tài)來面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答:你生命的本質是一種“象”,對不對?是一個現(xiàn)象,生命最終目標是要回到大道家園,每個人都是,只是位置不同而已。生命惟一的意義是證道,生命給到你這里是用來證悟的。需要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周易說的,自強不息!
學員:老師您好!我想提兩個問題,一、在您講的體系里面好像沒有西醫(yī)的位置,您怎么評價?二、您怎么看道學、佛學和儒學的關系?謝謝。
答:好,中醫(yī)即中和的醫(yī)學,里面包括西醫(yī),都是以道學為體,以醫(yī)為術為用。如果按照目前部分人的觀點,純用中醫(yī)的方法,就不能兼容西醫(yī)那一套——但西醫(yī)的優(yōu)勢在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上,比如手術,它的優(yōu)勢很大,當然最好是不要手術,這要辯證認識,中西醫(yī)需要結合為中和之醫(yī)學。第二個問題,首先我們說道學不同于道教,不同于傳統(tǒng)儒釋道里面的體系,所以我們一般不單獨跟某個宗教做對比,如果一定要做對比,做研究的話,宗教屬于道學中宗教學里面的一個分支,有很多東西可能有相似之處,但不一樣。如果再講一點點,就是我們剛才已經(jīng)講的大道平等,所有宗教從理論上來說,最后的證果都是證入眾妙之門,最后所成就的地位,我們都可以稱為真人,如穆罕默德真人、耶穌真人、老子真人,大道平等,但法有差異,有非常巨大的差異。
學員:老師好!我們現(xiàn)在是面對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剛才您也提到了,我們現(xiàn)在特別關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咱們國家的命運會怎么樣?
答:談國運其實是比較忌諱的,但我覺得能來這里的都是有淵源的,就講講我的見解吧。中國它不在東方,中國應該是中央之國,但長久以來我們都太低估自己了,我今天本來還想講講道學傳承的特點,可沒空,道學傳承有一個特點,即血脈傳承。華夏民族是最接近我們所說的那個“神洲”——即眾妙之門——的人種、的民族。我在這里并未鼓吹什么民族至上論,實際上確實是如此;之前我也指導過一些外國的學生,在悟性方面真不行,沒有我們這種思維,而是一種直線的、剛性的、對抗式的二元思維,我們先不說靜坐能坐多久——當然靜坐也坐不了,那更麻煩——這種思維就有問題,這個思維是決定了部分人種要想學道合道,得走更多的彎路。思維跟什么有關系呢?跟地理環(huán)境、體格有關系,跟用的語言文化有關系,東方和西方的人種還不一樣。中國,如果從標準的地理環(huán)境學的目光來分析它,不在東方,東方是印度那邊;更不在西方,西方是歐美,中國在大地之中,在中央。目前我們國家的政體都是以中央為最高的,對吧?我們整個國家經(jīng)歷了這次疫情,在經(jīng)歷了生產(chǎn)力的進步之后,它會慢慢的復歸傳統(tǒng),慢慢的找到并走向自己定位,這個定位就是中央,以中國為中央,下一步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都是以中央帶動周邊四行,一統(tǒng)天下。
學員:黃老師我想問一下,我其實修行也不是很好,但是慢慢的食欲就放下了,可以不吃,然后吃很難吃的東西,也不會覺得它難吃,對那種油膩之類的東西,現(xiàn)在完全是沒有辦法吃下去了??晌蚁雴柕氖?,我對情欲方面放不下怎么辦?
答:情欲,男子一般以欲為主,女子以情為主,情和欲還不太一樣,這是經(jīng)驗之談。一開始我也沒發(fā)現(xiàn),后來在教學過程中就發(fā)現(xiàn),女性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情,男子表現(xiàn)就很直接了,主要是性欲。這個方法其實是這樣子的,要看你在不同的體系,以無為法為例(我們說的萬法之王,一切法的最頂尖),無為法不講破情欲,因為它認識到人的六欲之首是求生欲,無為法直接針對的是求生欲,把求生欲解決了情欲也就自然解決了,所以在無為法體系里面不講破情欲這個象。不過我后來就發(fā)現(xiàn)單這樣講也不行,因為大多數(shù)人的根器都不夠,所以這個得靈活辯證。在丹道,以及道家大成凈土法里面都非常強調破情欲之象,這個就有一系列的功夫,在道家大成凈土里面有雌雄慧劍,反復講的最多了,有靈知靈覺,有斷念功夫,斷念又包括斷念訓練、斷念實戰(zhàn),甚至如何斷你的意淫都很細的,比較適合大多數(shù)的學者,如果有興趣,可以深入修學。
主持人:黃老師在創(chuàng)辦大道家園文化學堂的時候,他在山東那邊有一個道場,然后每年都會舉辦實修講學的活動,大家要想真正的轉化情欲且在修行上有進步,非常推薦這個課程。前不久黃老師在青城山也辦過一期,7月份和10月份據(jù)說也在青城山,大家緣分已經(jīng)在這兒。其實接觸這個法脈真的是玄妙難得,所以大家以后有機會看自己的時間合適,都推薦大家去學習一下,到時候可能現(xiàn)場的很多問題在課程上就會有實實在在的對治解決的方案。
學員:黃老師我想問一下,《道德經(jīng)》里面道和德到底是什么關系?
答:這個問題問其他門派可能比較含糊,但在文始派里面就有最原汁原味的傳承,加上我的實踐,嘗試給你回答。道,包括了德,首先我們要注意道包括德,就是老子說的失道而后徳。其次道有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至精,即我們說的最原初的宇宙的點,它具有什么特征呢?惟一性,遍宇宙只有一顆至精,這是不需要去想而是需要去實證的,這一顆至精是大道的根源,而且此至精其小無內,其大無外——這個也是違反邏輯而構成的一個外象。至精以圓周運動的規(guī)律排布構成先天一炁,這是大道的主體,先天一炁其實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天命,它具有周行不殆、首尾無端、不生不死而且生生不息的特點,這是第二個層面;至精以河圖的形式去形成排布的時候,就構成先天元神,先天元神就是我們說的真心、自性;道學一般不用“心”來描述,因為在中文里面“心”是個多義詞,容易混淆,我們用先天元神來指代“心”的本來的面目,具有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死不滅的特性,同時還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蕓蕓眾生包括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乃至如果病毒有生命,它們都與我們一樣共用這樣一個獨一無二先天元神,所以在道學里面很強調這點。莊子講的見到先天元神就是“見獨”,這是第三個層面;如果要細化而言,這個先天元神就是老子所說的德,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比如說莊子還講“道在屎尿”,《清靜經(jīng)》講大道“生育天地,長養(yǎng)萬物”,那么蕓蕓萬物、一切有象之物都是大道的顯化。如此我們就把道的四個層面——包括德在其中——講清楚了,分別是至精、先天一炁、先天元神、跟一切的萬事萬物,這應該來說是古往今來關于道的最精準的含義。但若要想去實證的話,你知道此文字含義之后還得拋掉它,通過一定的方法去或者循序漸進或者頓悟頓成,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學員:黃老師,我問一下“觀竅法”,我觀的時候會感覺跳動,而我就失去了那種安寧寧靜的感覺,同時感覺心火就上去了,這個應該怎么辦?
答:你是學無為法的吧,無為法首先需要很高的悟性,當然你悟性還可以。不管悟性好不好,還是請你去把握三墳四易圖這個根本,至于說后面用的什么法,你一定要靈活;心火上炎就得用下竅,這是淺顯的道理。我在做后續(xù)輔導的時候,就很怕回答一些具體的有關功法怎么去做的問題,因為在無為法里面其實是沒有功法的概念,你要善于用法,而不是被法所用,你現(xiàn)在有點本末倒置、識神主事了,這是你根本的問題。
學員:黃老師,我想問一下,如果靜坐的時候,識神退出感覺,進入那種恍恍惚惚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狀態(tài)是不是元神主事呢?比如說很清醒的時候身體沒有感覺,仿佛是元神主事狀態(tài),只不過沒有感覺到身體那種感覺而已。而且因為我不知道是否正確,有人說的女丹好像是守中丹田,男子守下丹田,如果在恍惚之中有一絲意守的話,那個感覺就會不一樣?
答:恍惚和元神主事還不能直接劃等號,還要通過其他的一些方法去判斷。而且因為具體判斷不好說,須要結合具體的法才行,我這里講一下總原則你自己去判斷。所謂的元神主事它有兩個特征,首先是無念,沒有念頭——但若僅是無念還不是,所以其次在無念之中還能靈知靈覺,甚至遍知遍覺。這兩個特點同時具備就可自行判斷了。第二個問題,在丹道而言,以丹道為例,中丹田在女修里面不能隨意用的,這是斬赤龍用的。有關具體的法的問題,你要去問傳法的老師,不建議自學。
學員:老師我想問一個問題,我看到九重境界里面有關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和煉神還虛,在無為法里有沒有其中的某一個段大概跟這幾個階段相對應的嗎?
答:首先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套說法,最早是我們文始派的中興之祖——陳摶老祖所提出的,他是從先天易里面提出來的,記錄在那張無極圖上面,這個本身是源自無為法的,丹道也源自無為法,至于說具體在哪個階段?能不能對應?一般我們不做對應,若做對應了就把你局限了,但是有沒有這種現(xiàn)象?肯定會有。你不要被法局限了,你是學無為法的,還是要把握住三墳四易圖這個根本,進而在窮理上多下功夫,有這個根本就可以駕馭一切法并可靈活運用之,要善于用法而不要被法所用。
學員:黃老師我想再請教一下,對我們做父母的而言,對孩子的教育您有什么建議?謝謝。
答:關于對孩子的教育,我的建議是分數(shù)是次要的,并且總結了八字口訣,給你分享一下。這八字口訣就是:陽光補鈣,撒手是愛。
何謂陽光補鈣、撒手是愛呢?好,我們做父母的一定得搞清楚孩子跟你的關系,有兩個層面,第一,孩子身體跟你有身體的血脈傳承,因為有血脈關系,所以你得想辦法讓他身體更強悍,讓他融入自然之中,接受自然風雨的洗禮,拉他去陽光里面多曬曬太陽,我這個比喻是要讓他多經(jīng)歷風雨,父母不要老是充當一個玻璃罩的角色把所有的風雨都給擋住了,沒什么用,所以要多見風雨,曬曬太陽,太陽烈一點點你不要心疼,這個就叫陽光補鈣。第二,孩子在元神層面——我們說的魂,或者就說心靈吧——跟你沒關系,所以你要認識清楚,既然心靈跟你沒關系,可能孩子在16歲沒成年之前還聽你的,但以后大概是以10年為一個單位,其元神記憶里面的種子會不斷地被時間之犁,耕耘翻出來,從而他會自己決定選什么樣的道路,這個時候你再去強扭他,肯定會出問題,他遵循的是他過往的元神記憶,跟父母真沒關系,所以在這個層面上要懂得撒手,撒手是愛。
學員:黃老師請教一下,在道學中,怎么樣去領會和處理人際關系中諸如工作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的?
答:這個關系要圓融、綜合,這是一個總的原則,怎么做到呢?在元神主事的狀態(tài)之下可做到,天有風雨雷電,圣人也有喜怒哀樂,是自然的不需要去壓抑,只是要在元神主事的狀態(tài)之下,盡量自然的去表達,在表達同時又能夠恰當?shù)奶幚砗眠@些關系,這應該來說跟實修有關系,所以說實修是唯一的核心,真正實修做好了,在人世間是很圓融的,能出能入能進能退。在《文始真經(jīng)》的最后一卷即九藥篇里面,就是專門寫人事間的一些事情的,處理的很細,細到如何與不同價值觀的人打交道這些都有,可以供你參考。
學員:黃老師好,我是道友,正一派的道友,家傳的道教。我想問一下,可能我稍微問深一點點,道教的修行分為性功和命功,那么在您的體系中無為法的話有沒有命功的方面?比如說您說無為法當中沒有所謂的上中下丹田的修行,不需要煉精化氣,那么需不需要調五臟之氣?需不需要去采先天氣補后天氣?如果說是只需要神、意方面的鍛煉的話,這到底是屬于命功還是屬于性功?好,謝謝。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在無為法里面,跟丹道還是不一樣,性命的區(qū)分是始自呂洞賓祖師,之后才慢慢提倡出來的性命雙修,但呂祖的思想又深受陳摶老祖的影響,陳摶老祖正是文始派的杰出傳人,從他們倆之后,性命雙修就大行于世。但是有一個現(xiàn)象我想給大家提點一下,老、莊大家都讀過吧,我們看老莊體系中有沒有講性命雙修?老莊,包括老莊之前那些經(jīng)典,包括文始真經(jīng)、列子,等等經(jīng)典基本上是不講性命雙修的,但是我們也看到了老、莊、列、尹、文、鬼谷子,還有之前的黃帝、廣成子、伏羲等等這么一批上古天真的成就,雖說是大道平等,但是從影響力、證道的深度來說,老子之后2500年還沒看到有人能跟他們媲美的對吧?至少在深度跟廣度上面,是超越我們當代乃至超越以性命雙修這個體系為實證的這么一批人。那么這個就給我們一個提示,在道學里面存在著不需要性命雙修的法門。但他能不能達至性命雙修,或是說你說的命功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在無為法里面是這樣講的:修道而德在其中,而修道德性命在其中。老子說的道德是實證的功夫,包括剛才那位同道問的怎么轉化情欲這個是實證功夫對吧?而且是非常核心的,它是天道承負的動力源,在無為法里面,直接講的就是什么?以德來轉化情欲,這個是最上一層的轉化情欲的功夫,所以說修道德實際上性命也是在這里面了。情欲轉化后是什么呢?情欲的背后是什么?是你的粗精對吧?轉化后就是元精、元氣和元神,其中元精又分別藏于元神和元氣里面,元神就是廣義的性,元氣就是廣義的命,所以說他有沒有性命雙修呢?他不提,但他包括了性命雙修的全部內容和功果,這個就是無為法在法上面的超越之處。
學員:黃老師,我的問題是關于小孩的教育。問:因為我先生是一個理工男,他會對孩子會進行那種邏輯、理性教育東西比較多,以前我覺得這樣對孩子的天性是有影響的,但是現(xiàn)在我覺得其實這種外在的后天的教育對一個孩子的一生的影響其實是沒有想象那么大,對不對?
答:對。
問:他自己先天的那些東西應該是什么樣子,那么他最后發(fā)出來就是什么樣子,他自己會去突破這些邏輯或者是理性教育的束縛,對不對?
答:對。
問:就是說現(xiàn)在比如說我們的學堂教育,有些事件其實是可以接受的,并不用那么的去排斥,對不對?
答:對,體制也不見得那么可怕,要看怎么用。體制教育目前相對來說,最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都在里面了,你不去上還能去哪里找呢,但是看你怎么去把握,是你用它還是它用你,這還是跟他先天有關系的,當然后天也不要少了,換句話說應該先天為主,后天的教育為輔。
學員:我提一個題外的問題,中國文化我理解包括三方面,即儒、釋、道,這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有什么沖突或者是相同的地方?。因為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考慮到這樣的問題,能不能解釋一下?
答:是這樣,在中國、在世界、在以后,最好的方法是以道學為主,其他的全部能兼容,必須得以道學一統(tǒng)天下,只有統(tǒng)一在道學里面,才能夠達到最大限度的兼容,因為無論其他宗教、文化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點就是排他性。我們撇開中國本土的不談,我們放眼世界,伊斯蘭跟基督教的千年之爭至今還在持續(xù)。在中國也是一樣的,只不過中國是個中央集權的國家,而且中國文化的底是包容極強的道學,所以這種爭斗顯得不是那么的激烈,但明爭暗斗也是有的。怎么樣去處理呢?讓任何一個宗教一家獨大,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達不到。只有道學,可以讓宗教達到最大的平等兼容。
關于儒釋道三教,我只能說大道平等,殊途同歸,但法有差異,我一開始就強調了,這是我們始終需要建立的一個見解,我再次肯定,惟有道學沒有任何排他性,我們這次分享會第一句話給大家強調的就是大道平等。
主持人:我們提問的環(huán)節(jié)也差不多了,其實中國文化幾千年來沒有斷,它在外向的表現(xiàn)上,就是跟其他的世界文化相較,它具有連續(xù)性、統(tǒng)一性,而且它內在有一個很強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和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道學是非常大的關系。所以其實黃老師提出了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就是道學,其容量可以統(tǒng)合這地球上的不同的文化,實際上這才叫有容乃大,關于道學,可能大道家園的朋友及書院的朋友了解一些,而其他的很多人,雖然都是在世間行走,實際上都是被世間的象所局限,我們今天有緣分聽了黃老師講的很多內在的東西,或許未必真正能了解,但是當你在人生路上慢慢走向生命的深層的時候,就會知道今天緣分是多么的珍貴。所以我們再次感謝黃老師!今天的活動到此結束,感謝大家!
太易先生精解《文始真經(jīng)》——可使用微信掃碼直接收聽“文始真解大佩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34/17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園長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