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參
大補元氣,有補益強身作用,可抗衰老,適用于久病體虛、心悸心慌、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jīng)衰弱等癥,提高免疫功能,促進疾病的康復(fù)。
2、黨參
能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常用于氣虛不足的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面色萎黃、頭暈等癥狀,以及病后體虛、營養(yǎng)不良。
3、白術(shù)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水濕停滯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癥。
4、黃芪
補氣升陽、益精固表、利水退腫,適用于自汗、盜汗、浮腫、內(nèi)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癥。但有高熱、大渴、便秘等實熱癥者忌用。
5、太子參
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 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氣陰兩虧等病癥。
6、西洋參
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適用于肺虛勞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癥。激烈活動后疲勞乏力、大汗虛脫者服用不錯。
1、山藥,冬藏最宜滋補,除了滋補脾胃還應(yīng)該滋補腎,腎在五行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中屬于水,而中醫(yī)認為冬季可以對應(yīng)五行中的水。山藥除了歸脾肺經(jīng)外,還可以入腎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都屬于陰經(jīng)范疇,而山藥這味藥也走陰經(jīng),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應(yīng)“秋冬養(yǎng)陰”之則。故立冬吃山藥最為適宜。
2、水餃,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立冬的規(guī)矩是吃水餃,有“北吃餃子南吃鴨”之說,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所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但這是玩笑的說法,只在民間流行,按規(guī)矩,立冬這天應(yīng)吃“倭瓜”餡的餃子。
3、雞鴨魚肉,在南方的很多城市,立冬要吃的是雞鴨魚肉,因為天氣逐漸的寒冷,人們需要補充更多的能量,而肉類是富含蛋白質(zhì)的,所以認為吃肉是最好的選擇。中醫(yī)認為,立冬進補適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雞肉、羊肉、蝦等。
4、姜母鴨,姜母鴨這道美食起源于福建泉州,而后傳至中國其它地區(qū)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漢族傳統(tǒng)的名小吃。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于秋季和冬季食用。立冬進補吃姜母鴨,有養(yǎng)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疏肝潤肺的功效。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都說北方人立冬吃餃子,那南方人立冬又吃什么?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jié),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qū)寒的食物。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
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在廣東的潮汕地區(qū),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jīng)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在北方則有吃水餃的風俗。在我國北方地區(qū)過節(jié)通常要吃餃子。有一個說法是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這一習俗。
在北方,立冬的規(guī)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
南方立冬吃什么食物
羊肉爐
立冬進補的目的,就是要養(yǎng)護人體的陽氣,使身體保持溫暖,補充身體的陰血。羊肉爐符合了這樣的進補原則,所以是立冬進補的好選擇。
羊肉爐中,熟地、當歸、紅棗有補血功效,枹杞子有滋陰作用,黨參、黃芪有補氣的效果,桂枝能溫通經(jīng)脈,陳皮健脾理氣。羊肉溫性,有助元陽、補精血的功效。綜合起來,羊肉爐可以滋補身體的氣血,使全身的血脈暢通。
黃芪是一種很滋補的中藥材,可以有很好的保健的作用哦,比如說可以補氣血,還可以有提高免疫力緩解乏力的作用,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煲湯啊或者是煮粥,是不錯的一種中藥材,你知道如何食用嗎,來看看這些食用方法吧。
1.黃芪川芎粥
川芎6克,黃芪15克,糯米50~100克。川芎、黃芪水煎取汁,與糯米煮成粥,早晚溫熱服食。可補氣安胎,適用于胎動不安。這樣的養(yǎng)生粥可以有很好的補氣血安胎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提高免疫力。
2.北芪鯉魚
北芪30克,鯉魚500克。將魚去鱗、鰓和內(nèi)臟,與北芪同置沙鍋內(nèi),加清水共煎,調(diào)味,魚熟爛后飲湯食魚??裳a益脾胃,適用于脾胃虛弱,消瘦乏力及營養(yǎng)不良性浮腫等癥。黃芪和鯉魚一起吃,可以有很好的緩解營養(yǎng)不良的作用。
3.黃芪茶
黃芪30~6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長期服用,可治療過敏性鼻炎。
4.黃芪煮雞
生黃芪30克,雞1只,重約1000~1500克,加酒共煮。用于體虛、產(chǎn)后或病后體弱、腎炎低蛋白血癥。每日1劑,食雞喝湯。
5.黃芪紅棗湯
生黃芪、紅棗各30克共煮。每日1劑,食棗喝湯,用于氣血不足,病后體虛,體弱多病。
6.黃芪芝麻煲大腸
豬大腸1副,黑芝麻10克,黃芪30克。將大腸洗凈,與后2味共燉湯,佐餐服。可益氣固脫,適用于大便困難而脫肛者。這樣的一款食譜可以有緩解食欲不振的作用,還可以緩解便秘。
關(guān)于黃芪的食用方法,你知道了吧??梢匝a充豐富的蛋白質(zhì),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可以有補腦的作用,補氣血養(yǎng)肝美容健脾胃,經(jīng)常吃對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而且還可以有提高免疫力和補虛的作用,大家可以利用起來。
天氣忽冷忽熱,但象征冬天開始的「立冬」已經(jīng)報到!臺灣人愛進補,立冬這天當然也要補一下才應(yīng)景。但是,羊肉爐、姜母鴨、麻油雞這類的補品比較燥熱,加上含有中藥材的補品也不是人人適合,吃錯了反而不舒服。中醫(yī)師分享,只要在補湯中多加一種好料,就能輕松吃補、少負擔!
藥膳進補看體質(zhì) 特定情況別亂補
對臺灣人來說,冬天吃補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補得對不對,卻是一門大學問。除了食材是否容易上火,這些補品往往還會添加中藥材一起熬煮,像是十全大補湯等。不過,中藥進補的原則是根據(jù)體質(zhì),因人而異,也就是說,并不是每種補品都適合每個人。
中醫(yī)師葉濡端表示,中醫(yī)講「虛則補之」,體虛的人才需要進補,但光是身體虛弱,就又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因此中藥的補藥又可分成補陰、補陽、補氣、補血等。
坊間常見的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四物湯加減等處方,大多是補氣、補血為主,而姜母鴨、羊肉爐、燒酒雞、麻油雞、當歸鴨等,在中醫(yī)則屬于溫補類,并不適合急性感染癥、發(fā)炎癥、上火癥狀的人。那么,該怎么知道自己可不可以進補呢?建議進補之前最好先咨詢中醫(yī)師,或是透過以下方式簡單判斷:
感冒.嘴破.長濕疹 這些人不能進補!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發(fā)燒、咳嗽、痰多、鼻涕黃稠、喉嚨痛等。
2.急性發(fā)炎感染癥: 急性腸胃炎、泌尿道感染、急性骨盆腔發(fā)炎等。
3.發(fā)炎癥狀: 嘴破、咽喉腫痛。
4.皮膚病與皮膚過敏發(fā)作: 急性蕁麻疹、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發(fā)作、皮膚嚴重紅癢等。
葉濡端中醫(yī)師提醒,如果在感冒與急性感染癥時進補,會加重體內(nèi)的發(fā)炎反應(yīng),不但沒辦法補到身體,還可能讓病灶更嚴重。
高血壓.類風濕.生理期 這些人進補要小心!
另外,葉濡端中醫(yī)師指出,以下7大族群可以適度享用美味補品,但有一些注意事項必須小心! 下一頁馬上搞清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ongjiys/2130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立冬最好的八種進補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