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顧名思義就是煉丹的地方,意守丹田在這個地方就會結丹,其實就是意識和精氣的結合物,它也受你意識的支配。丹田在小腹部是塊神奇的地方,元嬰、法身、功能、法寶都從這里修煉產生,了道成仙后的一切必須也從這里修煉完成。
一般通常的說法都是指丹田在小腹。難道說只是在表皮上某一點或某一處面積之內嗎?不是的。針灸的穴位也不是指表皮處而言,是針剌入到組織內固定的深度后,所感到,發(fā)現(xiàn)“得氣”的地方。
“丹田”是道家(修道、煉丹之士)說在體內修煉出藏“金丹”的地方。當然,這個藏丹之處,也不可能在體膚表面。那么,從皮膚表面算起應當深入到多少尺寸呢?
可惜筆者還沒有查找到可靠的數(shù)據(jù)。所以說這個距離是某個發(fā)言人自已選定的,筆者現(xiàn)在指定“丹田”具體的位置是在:從小腹隆起的最高點,向身體站立時的中軸線(沖脈)垂直交接處。
將此點擴大為團。此處完全符合“下丹田”條件的要求。中國人常說:“精、氣、神”各有所在之處,它們分居于下、中、上丹田。下丹田藏精,是“練精化氣之處”;中丹田藏氣是“練氣化神之處”;上丹田藏神是“練神還虛之處”。
現(xiàn)在所說的“丹田”正是居于小腸之間,是營養(yǎng)精華輸出的總庫房,也是生殖精液的大本營。練功中常說的意守丹田,主要是意守下丹田而言。
因為這個部位同人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集中著一個叫太陽神經叢的自律神經。它的范圍包括關元、氣海、命門等穴,能匯集、儲存和運轉真氣;又是任脈、督脈、帶脈等經氣運行的起點。
男子藏精、女子養(yǎng)胎之處。因此,古人稱之為“性命之祖”、“生氣之源”、“陰陽之會”、吸呼之門”、五臟六腑之本”。內丹理論認為,在煉精氣化階段,又為陽神氣化階段,此為還精補腦之處所;在煉氣化神階段,又為陽神上遷的地點。所以,練功家都很重視意守丹田的鍛煉。集中意識,以意吸寶寶生命之氣并運氣到丹田,可給丹田以良好的刺激,使人養(yǎng)成不為物動的精神力量,從而,人的內臟也會隨之活躍,特別是肝臟功能得到恢復。
于是,腹部的所有血液循環(huán)就會隨之暢通,人的軀體也就會返老還童,可造就“有膽量”的性格。例如,在武術中,尤其是在太極拳的練習中,特別強調就是氣沉丹田,在氣功修煉上亦強調意守丹田,這無非是為了鍛煉丹田。事實上精通武術者和氣功修持者精力充沛的原因就是通過長期的修煉,丹田受到鍛煉之故。通過有意識地吸寶寶生命之氣,運氣來鍛煉丹田。
人身雖有三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故有“無火能使百體皆溫,無水能使臟腑皆潤,關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線不絕,則生命不亡”的說法?!?/p>
水火交會之鄉(xiāng)”,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xiàn)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發(fā)現(xiàn)有特殊的形態(tài)和功能。
但是,我們看不到卻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世相就是這樣奇怪,感知未必就是“真”,未知未必就是“假”,不是什么神秘,是真的不知道而已。
氣沉丹田是隨呼吸變化有沉有浮,物極必反,內功亦然,松之極,則緊之至,柔盡剛來,陰極則陽必生,沉極則浮。即吸氣胸膈膜上浮,內氣上升,呼氣時胸膈膜下降,內氣下沉,往而復之,循環(huán)不已,且陰中有陽,陽中寓陰,細觀陰陽魚圖或另有所悟。
丹田行功的訣竅
1、一要領
丹田是精氣神的匯聚之所,為人生之本;是氣機升降之樞紐,即氣上升起于丹田,下降歸于丹田;是男子生精、女子養(yǎng)胎之處,為生命的動力源;是為呼吸之根,太極拳中通過丹田內轉來調整呼吸即根于此。
2、二練法
意守丹田是最為常用的練習方法,將意念緩緩存入丹田處;溫養(yǎng)通過細均的呼吸調節(jié)或針對性的形體運動來逐漸積蓄丹田能量;開合以意念引導及肢體旋轉帶動丹田開合,啟發(fā)生機;內固通過站樁或其他靜態(tài)練習來固神、固精、平衡內氣,“實其腹”,“明其心”。
循轉把丹田作為一個重要樞紐,引導內氣在體內循環(huán)旋動;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盡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識地強行向下壓氣。因為“先天之氣宜穩(wěn),后天之氣宜順”。后天之氣宜順就是指的呼吸要順其自然。腹穩(wěn),呼吸自然就順,下盤就能穩(wěn)固。
靜態(tài)下行功:先將全身放松。上下口唇微閉,意守丹田,自然吸氣入胸腔,然后將氣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鼻孔徐徐排出,另一部分內氣松沉降于腹腔丹田部位。再吸氣時如上述重復循環(huán),自然而然,毫不造作。
我們練拳起勢或站樁時氣的運化,一般來講是將氣沉在丹田部位,但并非絕對,功夫高深者實戰(zhàn)中則隨其需要,以意領氣,帶動氣血運行,從而產生內勁,可以在周身運行。然非修煉多年不能達到如此境界。
動態(tài)下行功:太極拳行功走架時,有的采取逆腹式呼吸,即吸氣時腹中空,呼氣時腹中實。練拳者行拳時采用吸氣時口微閉,用鼻吸,務要緩、細、實,以意領氣,全身放松,胸膈肌受壓膨脹上升。尾閭下降,谷道內收。
合為吸為蓄,呼為開為發(fā)。呼氣時胸膈肌下降,引氣下行,氣沉丹田,下腹凹型腔底受壓有膨脹感,尾閭上升,氣貼脊背。以上泛指一般情況而言,然拳勢千變萬化,萬物變化規(guī)律皆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太極拳修煉下丹田的功夫,是道教內丹修煉中最基礎的。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太極拳師,都注重在煉精化氣的下丹田上修煉,能夠把下丹田煉得不錯,這就做到第一步。
第二步修煉到中丹田,是神、氣、精、力、勁,都整體隨心所欲,向外發(fā)放是太極拳功夫的外在體現(xiàn),向內就是太極內丹功的積累;第三就是上丹田的修煉,靠多靜少動的打坐養(yǎng)氣修煉才能逐步提升,三丹田的整體合一的道教內丹術修煉就是這個過程。
張三豐等道家道教修煉內丹的目的和拳術因最求的目的不一樣,內丹術要把煉氣化神往更高層次上推進,即涉及到內丹術的大周天 、小周天 ,也就是到第三步的上丹田,即到百會、泥丸上。
上丹田是煉神還虛,又叫“煉虛合道”。上丹田(兩眉之間的印堂穴,與玉枕穴相對,在百會穴與會陰穴垂直相交線上)是藏神之府,是煉神還虛之舍。
雖然這都是道教宗師和理論家們?yōu)榱酥v明道理而設計的幾個程序或過程。而在煉功過程中,也不一定是三次行動,它們是一個整體,上丹田是“調意”、控制藥物(精、氣)、調整火候之指揮中心。
常說:“還精補腦”是通過煉精化氣的系列過程,到能煉到真氣充盈凝集成丹于上丹田后,可使精力充沛,記憶力增強,智慧開發(fā),三丹田成一體,神意、氣力合一,出現(xiàn)人體先天的潛在功能。內丹功煉到此境界,太極拳內功則出神入化,發(fā)人于無形之中。
內丹術的整個過程是通過精、氣、神的高度結合,會產生一種超能量,這種能量是宗教(功態(tài))體驗,也感覺神秘體驗的內容。煉神還虛是能夠把自己的精、氣、神能量,集合到自己的上丹田,而上中下三丹田又是一個整體的感覺。這便是修煉的最高境界。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33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何為丹道 修煉丹法要注意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