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周易》說:“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
一個人要成大事,讀史是必不可少的
。
讀歷史
,
身為中國人便不可不讀《資治通鑒》。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史通史
,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用了19年的時間才完成
。詳細講述了從戰(zhàn)國初期到宋朝之前中國1362年的歷史,共計十六個朝代
。
,不可不讀的罕見版本.png" />
其中的興衰成敗 ,可以給人無數的啟示。
由團結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康乾御批評點本《文白對照資治通鑒》”(簡稱“御批評點本”)首次將康熙
、乾隆兩位皇帝的御批整理出版
,是第一套現代本“皇帝御批”評點本《資治通鑒》,更值得現代人閱讀
。
毛澤東一生讀了十七遍
無數名人推薦的第一歷史讀物
中國歷史上
,凡有非凡成就的帝王、政治家
,無一不愛讀《資治通鑒》
。毛澤東晚年的時候,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孟錦云說
,這部《資治通鑒》他讀了很多遍
,“
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
毛澤東還總結性地說:“《通鑒》是一部值得再讀的好書。”
在毛澤東的青年時代
,他就已經開始閱讀《資治通鑒》
。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在延安采訪毛澤東
,毛澤東和他談起了自己的讀書歲月
,其中談到對他學習影響非常大的一本書——《御批通鑒輯覽》(《資治通鑒》的乾隆御批本)。
在《毛澤東自傳》一書中他如此說到:
我在學業(yè)上的第二次冒險是在省立第一中學……校中有一個國文教員十分地幫我
,因為我有文學的傾向
。這位先生借了一本《御批通鑒輯覽》給我,其中有乾隆的詔諭和批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谖易x過《御批通鑒輯覽》以后,我斷定還是單獨求學的好
。
可以說
,《資治通鑒》是毛澤東一生各個階段都在反復讀的一部書。
康熙 、乾隆親自批點
要求后世子孫必讀《資治通鑒》
清朝入關以后
,極為重視對中華文化的學習
,《資治通鑒》成為皇帝
、大臣的必讀書,
康熙 、乾隆先后對此書留下了御批
。
康熙皇帝
,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開創(chuàng)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被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康熙皇帝曾經反復閱讀《資治通鑒》
,為此留下不少批注
,輯錄為《御批資治通鑒綱目》出版。作為一代英主
,他的批注高屋建瓴
、別有見地。比如
他在評價唐朝玄武門之變這一事件時就指出李淵、李世民父子在處理此事時的不足,他如此說到:
秦王李世民既然有創(chuàng)業(yè)的功勞,也有豐富的守成策略
。唐高祖審度神器所歸
,自當要早定大計,然而他卻猶豫不決
,導致玄武門的慘禍
,實在不能推卸其責。如果秦王李世民智慧足夠的話
,作為唐代的一代明君
,他對于對于李建成、李元吉
,難道沒有應對的完全之策
?一定要骨肉相殘,讓后世人譏笑嗎
?實在是他的謀略不夠完善
,不單單只是遭遇不幸而已。
在康熙皇帝之后
,他的孫子乾隆皇帝對《資治通鑒》喜愛有加
,曾組織大量人力在《資治通鑒》的基礎上編輯成《御批通鑒輯覽》一書。其在《資治通鑒》所記載的這一部分內容中
,他留下了一千多條御批
,其御批體現了一代盛世君主的深謀大略,例如
,他在評點韓信之死這件事件時就說道:
韓信是否冤枉
,暫且不說,然而高祖在外面,呂后公然殺了大臣
,滅三族
,高祖回來后又不聞不問,牝雞司晨
,國家的政事成什么樣子了
!后來的人彘之禍,其征兆在這時已經出現了
。
此外
,乾隆的御批還對許多歷史人物、史事
、地理
、官制進行考證,增加了很高的學術性
,令人不得不佩服其博學多識
。
康熙、乾隆的御批
,在清代曾經以《御批資治通鑒綱目》
、《御批通鑒輯覽》刊行,但現在已流傳不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翱登u點本”《文白對照資治通鑒》
將兩位帝王的御批重新置入《資治通鑒》的相關原文處,重新點校、翻譯成白話文,讓今人能夠重讀這些精彩“御批”,極具價值!
我們普通人為什么要去讀
這部講政治運作的《資治通鑒》
封建王朝的歷史已經灰飛煙滅
,我們今天為什么還要讀《資治通鑒》呢?
對于上位者來說,通鑒可以說是極好的教材。
朝代更替,帝王輪轉
。如何統(tǒng)治
,如何韜光養(yǎng)晦,如何奪取權力
,如何鞏固政權
,如何開辟事業(yè)。書的每一頁
,都能看到成功和鮮血鑄成的王位
。從而從書中獲得教訓
,讓自己往清明方向發(fā)展。
對于一位中間階級,更加能從通鑒中獲得無數的寶貴經驗
。
上面是領導
,下面是百姓
,要怎樣才能做一個合時宜又堅強的橋梁。了解那些歷史人物是怎么活的怎么死的
,反思自己該如何自處
,這個位置很可能在某一天也能成為改變某些事件的推動力。通鑒中的歷史經驗
,將是加固你的最好的材料
。
一個普通人閱讀這將近1400年,用無數人鮮血鑄成的百姓史,就更能從中找到自己和一種心態(tài)
,一種面對大勢的心態(tài)。
最具閱讀收藏價值的版本
康乾御批評點本《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的白話本
,已經有好幾種
,但是沒有評點,字體也較小
,今天我們給大家推薦的這套“御批評點本”
,和一般的文白對照本相比,有著四大優(yōu)勢
,更具閱讀和收藏價值:
·全文無刪節(jié),294卷全譯
“御批評點本”采用更早的宋刊本《資治通鑒》,進行了白話全譯
,沒有任何刪減
,是一部難得的全譯本《資治通鑒》,非一般刪節(jié)本可比
。
·首次刊出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御批
“御批評點本”收入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御批
,他們都是治國明君
,有廣闊視野和高見,許多批點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首次整理成現代版本
,讓難得一見的皇帝御批終于公諸于世。同時還有儒家學者申涵煜的評點
,
·每卷新加題解,快速了解概要
“御批評點本”還對每卷增加了題解文字,294卷題解文字多達十幾萬字,堪稱一部《資治通鑒》概要
,花費如此經歷
,就是為了讀者能夠快速了解每卷的大事,方便閱讀
。
·采用小四號字排版,更加適合閱讀
“御批評點本”采用小四號字排版,盡管這樣增加了頁碼
,全書累計總頁碼高達14352頁
,但是,為了保護讀者視力
,略微增加成本
,也是值得的。
御批本和一般版本區(qū)別
《資治通鑒》一共294卷
,一卷一萬多字
,讀起來并不困難。平時繁忙的人
,一天讀一卷
,不到一年也能讀完;如果一天三卷
,三個月左右就能讀完了
;要是閉門專心讀書,一個月就能攻克
。
活動須知
活動書目:
康乾御批評點本《文白對照資治通鑒》(大字簡體橫排全24冊)
活動 價格:
定價1280.00元 , 現 僅 售498元
發(fā)貨時間:
下單后兩個工作日內,統(tǒng)一發(fā)貨
(注意:國慶期間不發(fā)貨)
關于退換:活動書目, 保證正版
。
質量問題可隨時更換或退貨。
四庫全書是哪幾本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
,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
。
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經
、史
、子集書籍3450 種,79072 卷
、36000 余冊)
"四庫"之名
,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
,號稱"四部庫書"
,或"四庫之書"
。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
,故稱"全書"
。
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說"
,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
,供人借閱。此說得到社會的廣泛響應
,這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社會基礎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
,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
,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
,匯編在一起
,名曰《四庫全書》。這樣
,由《永樂大典》的輯佚便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
,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
《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圖書
。征書工作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
,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結束,歷時七年之久
。為了表彰進書者
,清廷還制定了獎書、題詠
、記名等獎勵辦法:"獎書"即凡進書500種以上者
,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書100種以上者
,賜《佩文韻府》一部
。"題詠",即凡進書百種以上者
,擇一精醇之本
,由乾隆皇帝題詠簡端,以示恩寵
。"記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進者或藏書家姓名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協助和藏書家的積極響應下,征書工作進展順利
,共征集圖書12237種
,其中江蘇進書4808種
,居各省之首;浙江進書4600種
,排名第二
。私人藏書家馬裕、鮑士恭
、范懋柱
、汪啟淑等也進書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圖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膸烊珪返牡妆居兴膫€來源:一是內府藏書,二是清廷官修書
,三是從各地征集的圖書
,四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四庫館臣對以上各書提出應抄
、應刻
、應存的具體意見。應抄之書是認為合格的著作
,可以抄入《四庫全書》
。應刻之書是認為最好的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抄入《四庫全書》
,而且還應另行刻印
,以廣流傳。應存之書是認為不合格的著作
,不能抄入《四庫全書》
,而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僅存其名,列入存目
,這類著作共有6793種
、93551卷,比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多出將近一倍
。對于應抄
、應刻的著作,要比較同書異本的差異
,選擇較好的本子作為底本
。一種圖書一旦定為四庫底本,還要進行一系列加工
,飛簽
、眉批就是加工的產物。飛簽也叫夾簽
,是分校官改正錯字
、書寫初審意見的紙條
。這種紙條往往貼于卷內,送呈纂修官復審
。纂修官認可者
,可用朱筆徑改原文,否則不作改動
。然后送呈總纂官三審
,總纂官經過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復審意見
,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審意見
。三審之后,送呈御覽
。
第三步是抄寫底本
。抄寫人員初由保舉而來,后來
,發(fā)現這種方法有行賄
、受賄等弊病
,又改為考查的辦法
,具體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寫人員時,先出告示
,應征者報名后
,令當場寫字數行,品其字跡端正與否
,擇優(yōu)錄取
。考查法雖比保舉法優(yōu)越
,但也有不便之處
,因此最后又改為從鄉(xiāng)試落第生徒中挑選,擇其試卷字跡勻凈者予以錄用
。這樣
,先后選拔了3826人擔任抄寫工作,保證了抄寫《四庫全書》的需要
。為了保證進度
,還規(guī)定了抄寫定額:每人每天抄寫1000字,每年抄寫33萬字
,5年限抄180萬字
。五年期滿,抄寫200萬字者
,列為一等
;抄寫165萬字者
,列為二等。按照等級
,分別授予州同
、州判、縣丞
、主簿等四項官職
。發(fā)現字體不工整者,記過一次
,罰多寫10000字
。由于措施得力,賞罰分明
,所以《四庫全書》的抄寫工作進展順利
,每天都有600人從事抄寫工作,至少可抄60余萬字
。
第四步是校訂
。這是最后一道關鍵性工序。為了保證校訂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庫全書館制定了《功過處分條例》
,其中規(guī)定:所錯之字如系原本訛誤者,免其記過
;如原本無訛
,確系謄錄致誤者,每錯一字記過一次
;如能查出原本錯誤
,簽請改正者,每一處記功一次
。各冊之后
,一律開列校訂人員銜名,以明其責
。一書經分校
,復校兩關之后,再經總裁抽閱
,最后裝潢進呈
。分校、復校
、總裁等各司其職
,對于保證《四庫全書》的質量確實起了重要作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終于抄寫完畢并裝潢進呈
。接著又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
,抄完第二、三
、四部
,分貯文淵閣、文溯閣
、文源閣
、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北四閣"
。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
,分貯江南文宗閣,文匯閣和文瀾閣珍藏
,這就是所謂"南三閣"
。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
。七閣之書都鈐有璽印
,如文淵閣藏本冊首鈐"文淵閣寶"朱文方印,卷尾鈐"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
。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
。按照內容分類,包括4部44類66屬
。經部包括易類
、書類、詩類
、禮類、春秋類
、孝經類
、五經總義類、四書類
、樂類
、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
、儀禮
、禮記、三禮總義
、通禮
、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
、字書
、韻書3屬
;史部包括正史類、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雜史類、別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史鈔類
、載記類
、時令類、地理類
、職官類
、政書類、目錄類
、史評類等15個大類
,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
,傳記類又分圣賢
、名人、總錄
、雜錄
、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
、總志
、都會郡縣、河渠
、邊防
、山川、古跡
、雜記
、游記、外記10屬
,職官類又分官制
、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
、典禮
、邦計、軍政、法令
、考工6屬
,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子部包括儒家類
、兵家類、法家類
、農家類
、醫(yī)家類、天文算法類
、術數類
、藝術類、譜錄類
、雜家類
、類書類、小說家類
、釋家類
、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算法類又分推步
、算書2屬
,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
、相宅相墓
、占卜、命書相書
、陰陽五行
、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
、琴譜
、篆刻、雜技4屬
,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
、草木鳥獸蟲魚3屬
,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
、雜說
、雜品、雜纂、雜編6屬
,小說家類又分雜事
、異聞、瑣語3屬
;集部包括楚辭
、別集、總集
、詩文評
、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
、詞選
、詞話、詞譜詞韻
、南北曲5屬
。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
,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
。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
,僧人
、道家、宦官
、軍人
、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
當然
,《四庫全書》的內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視儒家著作
,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
。把儒家經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
。第二
,輕視科技著作。認為西方現代科學技術
,是"異端之尤"
,可以"節(jié)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
。除了農家
、醫(yī)家和天文算法類收錄少數科技著作之外
,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錄的。第三
,不收戲劇著作和章回小說
。第四,圖書正文或有刪節(jié)或挖改
。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
,也就是寓禁于征的過程,也就是大興文字獄的過程
。據統(tǒng)計
,在長達10余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
、15萬部以上
。在收入《四庫全書》的圖書中,也有不少刪節(jié)或挖改
。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
,還編了《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
。這幾種書可以看作編纂《四庫全書》的副產品
。《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
,收書473種
、19931卷。開本大小和裝幀形式與《四庫全書》相同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兩部:一部放在宮中御花園的摛藻堂
,一部放在圓明園東墻外長春園內的味腴書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膸烊珪偰俊范倬硎恰端膸烊珪肥珍洉痛婺繒目偰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該目錄前有"凡例",經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總序
,大類之前又有小序
,每書之下都有著者介紹、內容提要
、版本源流等考證文字
。由于這些考證文字出于紀昀、戴震
、姚鼎
、邵晉涵等著名學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膸烊珪喢髂夸洝范硎恰端膸烊珪偰俊返暮喚幈荆涣写婺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只列《四庫全書》收錄的圖書
,每種書的提要也寫得比較簡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膸烊珪甲C》一百卷是四庫館臣對應抄
,應刻各書校勘字句的記錄匯編
,該書對于校訂古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用木活字印成的
。它包括《四庫全書》中138種"應刻"之書
。該叢書在刻印4種之后,主持人金簡通過比較
,認為木活字花錢少
,實用價值高,改為木活字印刷出版
。金簡把木活字印刷過程寫成《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
,并收入《四庫全書》,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獻
,已被譯成德文
、英文等流布世界。
《四庫全書》編纂成功的原因何在
?第一
,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修書期間
,正當康乾盛世
,天下無事,沒有戰(zhàn)爭的干擾
。四庫館臣坐在書案之前
,一坐就是10年,沒有后顧之憂
。第二
,最高統(tǒng)治者的重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膸烊珪窂尼j釀到修成
,乾隆弘歷始終參預其事
,并由他精心策劃。從征書
、選擇底本
,到抄書、校書
,乾隆弘歷都一一過問
,親自安排。第三
,雄厚的資金來源
。《四庫全書》卷帙浩繁
,所需經費難以數計
,清廷一概包攬下來。第四
,嚴密的組織系統(tǒng)
。四庫全書館的最高職務是總裁和副總裁,多由郡王
,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
、侍郎兼任,負責總理館內一切事務
,下設纂修處
,繕書處和監(jiān)造處。纂修處負責校理勘定全部書籍
,并兼任繕書處繕寫書籍的分校工作
;繕書處負責全書的繕寫及校勘事宜
;監(jiān)造處負責武英殿刊刻
、印刷、裝訂
、整理書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