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經(jīng)典拳論及論文推薦太極拳論說腰為主宰,主宰是要有主動性;有控制能力的。不能是被動的作為支點或軸,這點很多拳友不很明白。
所以我不太主張用放松這個詞,松開應(yīng)該比較好,全身由腰控制使至松開,這樣一定會嘗試到觸之而靈動的感受,這實際是入太極之徑,懂勁之門。
章魚無骨,八爪卻能無微不至,力大無窮。顯然可以說明力量來之高度的控制力,而不是支撐或杠桿力。三寸嫩芽是指你通過全身挺在腰上的運動,漸漸會發(fā)現(xiàn)形成一個能指揮全身的靈動的一段,位于命門下。
若真能如此,內(nèi)家拳有望了。腰的感覺是此段腰間將全身拎空之感,時時不能丟失。練拳不論弓腿坐腿都不能坐實。腿坐實就是腰泄勁的表現(xiàn),設(shè)想此時安有靈動之趣?腰挺時應(yīng)該是靈動的挺,不求挺實之挺。牙緊應(yīng)是此病。
楊老先生早年的照片,尚在練功階段,非常可貴,因為一般拳家不會將尚未成功的照片資料公開,但其中的練拳痕跡反而明顯。看此楊老照片,身形挺拔,要旨是在挺拔中漸漸松開才是功夫,決不能去嘗試縮小的去松,再看楊老挺腰如沙場將軍態(tài),這些都是初練者必須注意的。氣聚于頂是一病,表現(xiàn)為下僵上滿與輕靈相反。
縱之于膝是在蓄勢之后放勁之時膝在腰的指揮下的一種配合。決不是以膝之踨來指揮腰之發(fā)。切記!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時,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間松開而不使腰受牽制而失中正。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后拎腰,如楊老照片。向后鼓外面說得很多,不知依據(jù)是什么,我認為是錯的,并且誤了許多人。
真腰未生之前,及已生之后是已生而力不充之時,還不能完全靠此腰使全身通透,需要用挺掌和坐腕相助使全身松開。而當腰力已充就必須將掌松開,若不能也是一病。真腰生成初在命門下一段,此時命門之下與整個腰是直的,不受胯之牽制,真腰生起當威力更大,自覺如沙場上將,對敵如入草稿之兵甚對。若腰力已充可不挺掌,但腰力充也甚難,望不要自己輕許。
一般練太極拳容易將松與軟相混,筋骨拉開才能使內(nèi)部松開和流動,而在軟的狀態(tài)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軟的狀態(tài)是不能練成知覺反應(yīng)。挺腰先在命門處一截。松是在勁力拉開的狀態(tài)下,使里面通透的狀態(tài),所以是決不矛盾的。里面有不通透處,通過挺腰和拎腰使他漸漸通透。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松。
練拳時腳趾冰冷是體質(zhì)寒性的緣故,身上寒氣甚重,練拳時就會有此現(xiàn)象,有的是腳冷,有的是手冷各有不同,你必須停食冷飲、大閘蟹等寒物。練拳量要增大,必須大汗。肩、胸口等處僵勁明顯,要把這些僵勁通過腰把他拎松,使里面先有松動感,漸漸會完全化開,只要全身化開,方能談?wù)麆藕椭苌硪患摇?/p>
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帶動,是內(nèi)勁。過去我們練拳老師就要求禁食寒物及煙酒。腰力充沛是無止境的,至少渾身無處不在腰的照顧中和指揮中,且能不費力,不著意。心一動渾身上下包括極細微處無不自然而動,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拎腰只求能將全身拎松,不要管這么多,上下一線是練成真腰一段后漸漸長成的,不是能擺成的。練拳早期一定要戶外進行,樁要低一點,要有運動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練拳時間長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強求,早期亂劃會較快,有些意境身體跟不上會較慢,身心純熟后會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強求。
在腰能做主宰的前提下盡量要低一些。練拳的過程是強度和均勻互進的過程,當腰能將全身拎空成均勻后,再放低架子打破均勻再練均勻,要漸漸而至。唯不可降低要求以求架低,也不可尖襠一定要開胯圓襠。站樁和練拳一樣要挺腰,開胯圓襠,拎松全身,純熟后再在運動中鍛煉不丟失就是拳架,唯站樁是催長功力的一種好方法。"五趾抓地,氣通涌泉",這還是腰不能做主宰的表現(xiàn),當你練之腳如生在腰上時會如腰在空中而立兩腳微踏于地。
練完一套拳呼吸應(yīng)該更加深長,喘氣應(yīng)該不會。練拳速度快慢按程度不同而不同,應(yīng)順其自然。轉(zhuǎn)換是指一切的變換,折疊是方法。后天呼吸在于鼻,應(yīng)該深長,但同時口要放松,因為蓄發(fā)之間鼻之息不足以吐納必借于口,不然易結(jié)氣于胸??擅靼兹寮液迫恢畾舛腴T更好。最好是明白佛法本意后返觀太極之理則更好,但佛法無明理之人指路極易錯路。實際上太極拳之開合不能從某一處練起,必須全身一開合,功夫練到細微處,渾身上下處處都開合,若無開合處必是僵勁未化。挺腰時要有空靈之意,盡量不要挺死,多用精神少用骨肉。周身一家一定要如液體狀決不是軟布一塊狀。
我練拳是從師門24樁入門。每次站樁若高樁應(yīng)該30分鐘以上,若低樁就要到支持不住為止。每天至少3次。憋氣不對,憋氣就是在胸口,這時應(yīng)該是腹式呼吸,不是屏氣。站樁時要穿平底布鞋,不要穿有跟之皮鞋,挺腰,兩腿要掛在腰上,不要全身放松下沉。要找如踏空中的感覺。是圓襠不是撐襠腰能靈動已經(jīng)脫離了脊椎的骨肉范圍,以后應(yīng)該體會他一呼一息一吞一吐(不是流動)能帶動全身吞吐蓄發(fā),一轉(zhuǎn)一化無不是他主宰,假以時間一定會練成知己的功夫,知人的功夫就必須明太極的哲學(xué)之理,并有所相應(yīng)才能練得。不過知己的功夫是第一關(guān)。
以心行氣是要用心不用識,識是以思想分別為體,心是遇境直接生起,此點我認為是能否在太極上登堂入室的關(guān)鍵??墒遣惶锥?。拎起腰脊是以腰拎起全身的狀態(tài),并非拎腰一段之意。蓄勁時順時針轉(zhuǎn),發(fā)勁時逆時針轉(zhuǎn)。腰與丹田是主宰和賓輔的關(guān)系,有腰無丹田難得大用,有丹田無腰如三歲童兒舞大錘,且腰成如鼎火,是練精化氣的成因,然后知直養(yǎng)而丹田自會有成。要先練腰,有腰以后丹田之氣方能入骨,無腰的丹田滿則易泄,難以升華。斂氣入骨和佛家白骨觀不同,實際上斂氣于骨并非真的斂在物質(zhì)的骨頭里,實際上就是提起精神,接勁時用心(不是腦識思想)聽的狀態(tài),以求將身運化成精神的一部分。佛家白骨觀是為欲重之眾生而起一方便觀想,是斷習(xí)氣之良藥,不是世間法可比較。
神氣為主就可以說是內(nèi)家拳了,實際上和什么動作是沒有太大關(guān)系的,所以練陳式當然可以這樣練,若按我說的那樣去站樁,什么樁都是可以的,不過我還是建議站中低樁。蓄勁時順轉(zhuǎn),發(fā)勁時逆轉(zhuǎn)這在腰能指揮全身后必須的一個鍛煉內(nèi)容,實際上中間還有一個S調(diào)頭,使蓄勁時順轉(zhuǎn)鼓蕩而開,至對方落空時我勁方為蓄成。S調(diào)頭后逆轉(zhuǎn)神氣相會而合。能合之勁成倍于不合之勁。
功夫成后,此過程漸漸淡化,終歸無形。但無形之中一樣也不缺。就是至一觸而發(fā)也不出此。定步推手決不是打輪,繃、捋、擠、按要認真,此四處是最難保持在太極的原理下完成的。此關(guān)一過自然能應(yīng)付散推,要記住千變?nèi)f化都是從規(guī)矩中化來的,不是學(xué)來的,但規(guī)矩一定要明師教,規(guī)矩一錯,背道而馳。拳架所練成的習(xí)慣在推手及散手中實踐,不自在處,問題必在拳架,這要過來人常在身邊指點。力由脊發(fā),實際上是由能指揮全身的中線,此線是借脊集氣而成,成后自然能拎空全身,主宰全身。兩腿是被中線(腰)拎著,不是身體放在腳上,勁是由腳升起不是從腳撐起。平時練拳千萬不要坐死在腿腳上,一借地,就腰不作主宰了。但腰拎又不能將身體拎硬,要像在游泳時,兩腳不能踏實,腰自然控制全身。
久久自然腰為主宰,人也有騰挪之意。自然步隨身換,心動而身不靈,必是腰的能力未充。但腰力又決不是腰的力量,時指腰對全身的控制力。實在太難口述,先理解試試,希望不要弄錯。這個對了,就有希望了。不然練個十年還不如練三年摔交或拳擊。真正內(nèi)家入門,一日千里,懶懶的練也比別的方法努力的練要快,這才叫好的方法,不然內(nèi)家好在哪里?得此坐著和空中都能發(fā)力自如無有疑惑了。打人能跋根這在實力懸殊的狀態(tài)下,有很多人會表現(xiàn)出來,但是否是和神氣一動,彼如彈丸而出,是質(zhì)的區(qū)別還是量的區(qū)別?若是量的差別那你離內(nèi)家不遠;若雖能將人跋根擊出,但仍很吃力,胸口若憋不暢,渾身力量不通透,那最多是撞擊勁,離內(nèi)家拳尚遠。我的前輩師長有一句話:太極借天不借地,借地始終藝不高。腰是向前微挺而拎起,不是后凸。
拎腰只能是命門之下一段約一寸,拎至渾身輕靈狀,過分就反而身體變硬。中氣不能提上檀中穴。對的感覺是如人可踏于空中,身形自在,肢體如白云,心意如秋風(fēng),心動身自隨。不應(yīng)是頭重腳輕而失控狀。實際上太極拳發(fā)人用跋根兩字很不妥,應(yīng)該是在擎;引之中對方已經(jīng)落空,發(fā)放之時哪里還有根可拔?若對方未起根而要硬打,已犯頂抗之病。練拳先要體會人我天地為一體的狀態(tài),這樣慢慢會體會到人與萬物相容而輕,但騰起之中自然有沉厚之意,不是先下鉆再彈起的狀態(tài)。這就是借天不借地的開始。
S調(diào)頭之事,應(yīng)該是練至腰為主宰,命門之下一段能擎起全身后,練習(xí)神氣調(diào)度的方法,可能必須口傳方妥,說出來要搞錯的。且有了S就是有了8字調(diào)頭,沒有兩種,千萬練拳不要復(fù)雜化。如未到腰為主宰的地步,S調(diào)頭只是扭腰而已,當然也可練,只是沒有實質(zhì)作用熏陶而已。普通的可說是對方落空時,就是我調(diào)頭處。練拳必須以腰為主宰,其他都是工具而已。
四正手必須按規(guī)矩合起來練,實際上繃、捋、擠、按四手是在四正之中清清楚楚的,哪像外面的打圈?真是哭笑不得!不過電視上教拳的也常是錯的,最好請一個正統(tǒng)的老師教一下四正手,這個還是很重要的。身體的感覺各不一樣,完全不理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去追逐就會走上歧途,最好的方法是注意根本的原則,了知一切覺受都是過程,不要有稀奇感,也不要追逐體味。這樣就比較好一點。(本文完)
文源:傳統(tǒng)武學(xu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572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