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反對馬拉松之類的劇烈運動、高強度運動,提倡慢養(yǎng)慢練,煉養(yǎng)平衡的理念。
當(dāng)我們靜心慢練的時候,“靜止”的身體內(nèi)其實在進行一場“狂歡的運動”,之所以說是“狂歡”,是針對高強度運動給身體帶來的“傷害”而言的。高強度運動鍛煉,當(dāng)你說“我很爽”時,其實身體在說“我很痛苦”;靜心慢練時,身體則說“我很快樂!”。先讀讀下面這篇:
站樁: 一個人的狂歡
早年,我去師傅家,看見他在廚房一邊炒菜,一邊站樁。雙手上下翻飛,下盤立如磐石。
今天在花叢旁站樁,聽風(fēng)之簌簌,水之潺潺,蜂之嗡嗡,咕咕的布谷鳥時歇時鳴,我想起賈島的句子:“人在定中聞蟋蟀?!本褪钦f,人在心靜的時候,耳朵才會敏感,可以感受到平日忽略的聲音。唐代王維的詩有禪的化境,小刀崔猜測,王維也是一位打坐站樁的高手?!坝曛猩焦洌瑹粝孪x草鳴。”尋常的句子,尋常的情景,但入定后的人,才能喚醒耳朵。這是一個注意力渙散的時代,這是一個遍地誘惑娛樂至死的時代,這是一個心猿意馬想入非非的時代。新年來臨,飯局多,聚會多,來往多,大家都說:忙,心亂,安靜不下來做事情。說白了,就是無法集中精力?,F(xiàn)代人遭遇的問題很多,其實核心就有一個,管好肚子里那顆浮躁的心。站樁的準(zhǔn)則是,設(shè)想人體一個球體,百會與會陰的鏈接線是中軸。站樁不是站軍姿,站樁講究頭頂懸,不是直脖子,不是繃脖子,而是脖頸柔軟,自然豎立?,F(xiàn)在到處是頸椎病患者,飽受痛苦,揉之按之,嚴(yán)重的還有做手術(shù)的,可惜我們忘了傳統(tǒng)武術(shù)中“頭頂懸”的道理。師傅再三告誡我:習(xí)練樁功,不要擠壓陰囊,否則架子再低也無濟于事。骨股溝應(yīng)留有縫隙。陳氏太極拳原無靜樁功,只有環(huán)抱太極球動樁功。形意拳講究站樁,后來楊氏太極引入靜樁,陳氏太極借鑒之。后來多位太極拳高手認為環(huán)抱太極的動作,做起來不易放松,于是主張雙臂自然下垂。師是平淡人,他經(jīng)歷過繁華,經(jīng)歷過動蕩,經(jīng)歷過牢獄劫,暮年剩下了只有平和了。我跟隨他數(shù)年,從來不曾見他說過別人的是非,只有一次,我一人陪他喝酒,他酒量不高,三兩即醉,扶他去臥室休息時,他的胳膊突然一震,將我彈出,醉意很濃的老人長嘆:“天之將喪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我一旁聽了,為之愴然。這是《論語》里的話,是孔老夫子在困境的感嘆,師傅也有這樣的感慨呢。想必他胸中也有塊壘。還有一次,山東下大雪,在嚴(yán)寒中站樁一個小時,師徒相對無言,但是內(nèi)心充盈,我明白了“氣欲鼓蕩”的道理。那個雪天,師傅說:真正的生活需要極大的耐心,需要對寂靜有很深的感受,即有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站樁的關(guān)鍵,在于如何面對自己,面對寂寞。熱鬧是一群人的狂歡,獨處卻是一個人的狂歡。同樣,站樁也是一個人的狂歡。最初學(xué)習(xí)太極拳時,師傅教導(dǎo),松松松,太極拳的基本功??上?,我們的傳統(tǒng)里,只有緊張教育,沒有放松教育。丁點大的孩子,就逼迫著成功成仁,一輩子緊張兮兮。可是,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沒有馳,怎么有張呢?就像打拳,人的肌肉松弛了,發(fā)力才有勁。《論語》中,學(xué)生問孔子,做人修行哪方面不容易達到?
孔子答復(fù)兩個字:色難。人這輩子,難就難管住這張臉。入門不問榮枯事,但見容顏便得知。人的定力有高有低,有的人讀一輩子書,做一輩子事,當(dāng)一輩子官,依然管不了自己的這張臉,喜怒無常,亂發(fā)脾氣。我凝視師傅的雙目,那是一雙明亮堅定的眼睛,即使過了八十歲,掃視依然有熠熠光芒。有一次,請攝影師為我和師傅合影留念,黃昏時候,照相機自動開啟閃光模式,拍了七八遍,我的眼睛都是閉眼。越瞪眼越緊張。可是每一次,師傅的眼睛總是直視前方,眼神中一片坦坦蕩蕩。師傅拍拍我的肩膀,放松點。
我深吸一口氣,面對鏡頭。這一次,成了。
站樁是一個人的狂歡,同樣,打坐也是一個人的狂歡。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是打坐高手。當(dāng)有問題猶疑不決之時,他們就會打坐入靜,然后豁然開朗。老子所說:“清靜,為天下正”“不欲故靜”,故道家有專門講靜功修煉的《清靜經(jīng)》。太極拳的源流,直追道儒兩家,太極拳講靜,也是從道儒兩家而來。儒家同樣重視敬靜二字,強調(diào)心主乎敬,又主乎靜。孟子同樣強調(diào)“靜神”“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中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section>所以,宋明兩代大儒如周敦頤,如二程(程頤、程顥),如朱熹,如王陽明,皆十分重視靜功的修煉。朱熹甚至要求弟子半日打坐入靜,半日讀書。朱熹說:“動靜。靜者養(yǎng)動之根,動者所以行其靜?!边@完全是練功的體會。朱熹解釋《大學(xué)》中 定、靜、安、慮四種境界時說:“定如水之初定。靜則定得來久,物不能擾。處山林亦靜,處塵市亦靜。安則靜者廣,無所適而不安。靜固安,動亦安,看處甚事,皆安然不擾。安然后以慮。今人心中搖漾不定疊,遠能處事否?慮者,思之精審也。人之處事,于叢冗急遽而不錯亂,非安不能。”
王陽明則有這樣的練功體會:“動靜,時也。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section>清代湘軍名將曾國藩同樣練靜的功夫了得,他曾專門在日記中談到靜字功夫的重要。他說:“‘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夫子成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靜’字功夫足。王陽明亦是‘靜’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太極拳講“以靜制動…動中求靜”,大家首先要能夠體會何為靜,才能明白怎樣去求靜,怎樣去制動。太極拳的靜,并不是人體通常所能理解的靜,一定意義上,而是指看不見的神意氣的中和運動。入靜,是練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也是一個重要的練功方法,是道家內(nèi)觀之道的基礎(chǔ)。道家說:“神道深微,外觀萬境,內(nèi)察一心,了然明靜。”“大道以虛靜為本?!敝挥辛巳幻黛o,才能外觀萬象,內(nèi)察一心。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币徽Z道盡太極拳的特點和練功方法。動靜開合,分陰分陽,闔然一氣,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陰陽悉具其中。近代楊澄甫在《太極拳術(shù)十要》中亦提出,“動中求靜,動靜合一”“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近代吳氏太極拳名家亦有類似的提法。這些古代、近代名家的體會,都為我們理解靜在太極拳中的意義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途徑。太極拳真正的靜,是“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是”心安則虛則道自來”,是“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那是很高的境界,很高的要求。但是,我們現(xiàn)在練功的時候要求靜,是打基礎(chǔ)。太極拳練功講究一層功夫、一層體會;談靜,同樣首先要知道靜究竟有多少層次、不同的境界究竟有怎樣不同的感受。要做到入靜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靜分很多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感受,尤其是到了高級階段,是很難用語言描述的。不過,為了我們練功的方便,我還是要為大家講解一下太極拳的入靜層次,好讓大家到了某個階段時就有某個階段的參考。 簡單劃分,太極拳的靜有如下形式:安靜、平靜、寧靜、虛靜、定靜、真靜、靈靜,最后是清靜,這個靈是靈活、靈動、靈性之靈,是靜中有動,而且是大動,是“動靜如一”,意涵深遠,其中可以真正體會太極拳神意氣的中和所產(chǎn)生的“以靜制動”的功效,所以層次就很不一樣了。太極拳講靜,講“以靜制動”,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動,這就是“收心猿,拴意馬”。在靜字上下功夫極深的曾國藩的體會就是“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所以,心先要安靜下來,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干擾,所謂“收心離境”是也。我們初練功時,仍是一個常人之心,雖然站在這里了,但念頭一個接一個,猶如野馬奔騰,所以要先求安靜。能安靜下來了,這時腦子里還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淀,動多靜少,但我們的心要慢慢靜下來,逐步排除這些沉淀。這時還會感覺到意集中不了,心較散逸,這是安靜階段的體會。關(guān)于這層功夫,明代大儒王陽明曾如此告訴學(xué)生:“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濁水,才貯在缸里,初然雖定,也只是昏濁的。須待澄定既久,自然渣滓盡去,復(fù)得清來?!?/section>慢慢地我們的意能集中了,動的感覺逐漸減少,靜的體會逐漸增加,心里就平靜了,心平氣和的狀態(tài)就產(chǎn)生了。這時就是心里開始平靜,內(nèi)氣開始和暢和順。有一種好像冬天在太陽底下曬太陽的懶洋洋和煦之感,這時候腦子里也開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感覺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么事。關(guān)于心平氣和,在道家的人手功夫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張三豐曾經(jīng)強調(diào):“凝神調(diào)息,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diào)。”他的告誡是,“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zhí)其中之謂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section>這里,張三豐談到了心平與中的關(guān)系,而這個中,就是我們所強調(diào)的”喜怒哀樂未發(fā)之際,謂之中”的那個中。練太極拳,同樣是“平”難找,能夠像張三豐所說的心不起波,心執(zhí)其中,大家的功夫就相當(dāng)不錯了。再深入一點的狀態(tài)是寧靜。因為心平氣和了,腦子開始靜下來了,很多雜念的沉淀排除了,人對周圍事物的感應(yīng)范圍反而就隨之?dāng)U大。比如,這時很遠的地方有一只鳥叫、飛翔,你都能感覺到:有一只貓在走路,你都能很清楚地感應(yīng)到……這時候,要做到腦子并不跟著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并不會因為這種情形的出現(xiàn)跟著它去。這時候可以體會所謂“一志凝神,洗心滌慮”的境界。再往下,就進入虛靜的階段了。這個階段你有點感覺不到自己部分肢體的存在,比如說,好像兩只胳膊沒有了,完全感覺不到了,開始恍兮惚兮,似有似無的一種狀態(tài),但這種狀態(tài)還不是真實的,還不到任運入定、長久湛寂的狀態(tài),因為念頭一轉(zhuǎn),這些感覺馬上就不見了。這個階段好像我們平時所說的愣神的狀態(tài),但這時還不能見到東西。什么都不想,好像站在那里發(fā)呆,這是虛靜的狀態(tài)。不過,此時這種寂寂空空的感覺已能體會真氣的出入消息。定靜、虛靜的狀態(tài)對自己的心身兩方面的體會還不是十分真切,腦子不清醒的靜不是真靜。我們所說的靜,腦子里要很靈活、很靈敏,要知道心腹當(dāng)中的很多變化,但這許多變化我又可以不去管它。所以我們再往下講的定靜,是腦子里有很多圖像的產(chǎn)生,我們都清清楚,比如一個風(fēng)景、一朵花、一個動作的念頭,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動,你的意不轉(zhuǎn)移也不走,那時就是定靜的狀態(tài)。這叫前念已去,后念未生,定在那里,中間的那個圖像你拿住了,但并不代表前面那個圖像空掉了。這還不是三際托空的那個地方,佛家的三際托空,是要以清清楚楚的觀心,也就是收攝六根,觀察這個念頭。不要壓制它,也不要做功夫,只是看著這個念頭流過去了,后一個念頭還沒有來之前,中間有個“現(xiàn)在念”,現(xiàn)在念要做到空空蕩蕩,清清凈凈,中間這一段空,就是三際托空。但我們現(xiàn)在的功力還不夠,還不能夠做到將三際截斷,但我們能夠體會《金剛經(jīng)》所說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我能看清楚這個念頭,我將它定住了。好像看DVD定樣一樣,那就是定靜。這時候,才開始講控制圖像,逐漸控制了身體里開始產(chǎn)生的變化,好像有同學(xué)談起做單鞭動作的體會,一個念頭定在那里,只要念頭不轉(zhuǎn),身體也可以完全不轉(zhuǎn),一定幾分鐘、十幾分鐘,但這時不動還不好,因為這時所產(chǎn)生的變化還達不到身上全部是空的。再往下,真靜才開始出現(xiàn),我這里不動也不想,定是定在那里了,但是腦子里很清楚,覺得里面有東西動了,這時就是“住無所住”。要注意,這個時候還要體會身上是不是松開,只有身上松開了,才能體會這種靜,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將松靜放在一起講。前面不松的話,這些狀態(tài)都體會不到,一定要松開以后才能達到真靜。 真靜了,身體內(nèi)部的氣血流動,內(nèi)勁運行,很多現(xiàn)象就產(chǎn)生了,這時還沒有產(chǎn)生大動,產(chǎn)生這個靜的時候,還沒有“致虛極”,此時你松的條件愈好,感覺到身體愈來愈柔軟,才能開始體會到你是不動的。但是身體里面有東西動,外面沒有東西動,這時身體里面的動就愈來愈明顯。明顯到什么樣的程度呢?比如說身上會疼痛,背上會疼痛,里面細小的東西會疼痛,這個階段內(nèi)氣還不夠暢通,但開始換勁,內(nèi)勁因靜而得以和順產(chǎn)生,開始生機勃勃,健身養(yǎng)氣的狀態(tài)就開始起作用了。這就是《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講的,“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section>這時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態(tài)、我們的情緒得到調(diào)整,精神得到安寧,身心都得到鍛煉,由此接著往下,到了靈靜的狀態(tài),才能體會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fù)命,復(fù)命日常,知常日明”。人為萬物中最靈敏者,所以我們講靜的狀態(tài),要守靜篤。守就是把持,拿住,不要放,守住那個靜的變化:篤就是忠厚老實,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狀態(tài);“歸根日靜“,就是說松到根本上了,才能夠得到靜,這個根就是本來從那個地方來的東西叫根,那個時候才是靜。“靜日復(fù)命,復(fù)命日常,知常日明”,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恒常的道理,就是永恒不變的東西,那個是常,這時你就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復(fù)命就是回到那個最根本的來源,如果說到了這個境界,你就知道了。這時就能看到萬事萬物的變化,就是“夫物蕓蕓”,萬事萬物都是那么多,但它要歸根,歸根就是反。這才能了解到靈靜狀態(tài)的意義。靜本身是不動的,但靈是動的。這是指道的本體是虛無寂靜,但萬物出而生動,入而寂靜。道生萬物,是由無而有,復(fù)歸于道,是有歸于無。所以歸根,用我們練功體會來解釋,就是萬物復(fù)歸于本性。到這里才知道“常無,欲以觀其妙”。這時候反而能感覺到身體的靜的狀態(tài)下有很多的運動??墒潜M管有那么多的運動,它又是靜的。我們說太極拳動靜如一,就是說真正到了靈靜的階段,則是“道居而慧生”,由虛靜而引發(fā)出的內(nèi)氣,充盈圓融,反而讓你心氣合一,湛然寂定。所以,練功講靜,一般來說,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的。講靜,一般都要經(jīng)過這樣幾個階段才能夠真正體會明白。當(dāng)然,我們這是講練功的過程,功力高了以后,可以一下子就到靈靜的階段。到了靈靜的時候,就是我現(xiàn)在跟你們講話,一直在講話,我也可以是靈靜的。因為它是動而不動,靜而不靜,就是動靜同源,動靜如一,所以它是靈,又是靜。在靈的方面,你可以感到‘自己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東西存在,而且是十分靈動的,活活潑潑的,不是滯礙的;在靜的方面,你又覺得可以控制某種機、某種勢。美國NBA的一些優(yōu)秀籃球運動員在談到自己打球的經(jīng)驗時曾經(jīng)有這樣的體會:當(dāng)他們進入特別投入的高潮狀態(tài)時,會感覺到整個球場都非常靜,別的球員的動作都相當(dāng)緩慢,有時甚至感覺到整個球場都不再存在,周圍的觀眾都不再存在,只有那個籃球存在,而且自己可以非常輕松地將那個籃球放進籃筐,這種狀態(tài)實際上就是一種靈靜的狀態(tài)。“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氣機的啟動,內(nèi)勁的轉(zhuǎn)換,神意氣的開合鼓蕩……到這時你才知道,我們講的這么多東西,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不過,太極拳講靜的最高階段還是清靜,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清靜,為天下正”。到這個階段,是要動靜二相皆不著,渾渾穆穆,連靜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這時候就是真正見到“自性”了,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577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延壽的秘密、方法和原理 | 陳全林
下一篇:
食物與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