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癤腫多發(fā)生在外耳道外1/3軟骨部
外耳道癤腫的癥狀以劇烈耳痛為主
對本病的治療
(1)在起病初期或癤腫未成熟時
(2)若癤腫自行潰破
(3)癤腫成熟但未潰破者可用細棉簽蘸純石炭酸燒灼膿腔
(4)若全身伴有發(fā)熱不適者可給予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
。如青霉素80萬單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或復方新諾明1.0g,每日2次,口服中醫(yī)稱本病為“耳癤”
方藥用五味消毒飲(金銀花15g
中藥局部治療可用耳炎靈滴劑(黃連
用于外耳道癤
預防與護理
1
、平時禁止掏挖耳朵。2、患病后
,如在冬季,可在外耳道口塞以疏松的棉花球,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濕度。這樣則易腐、易排毒而也易于愈合。3
、外耳道要保持干燥潔凈。擦去污穢時,切忌粗暴或反復重擦。4、在病起初期或癤腫未成熟之際
,可于耳外部熱敷。每天3-4次。5
、睡眠時,病耳宜在下側(cè),但要注意不要讓其受到壓迫。6
、疼痛較重難忍時,可針刺合谷、內(nèi)關7
8、注意處理全身性誘發(fā)病因
。外耳道炎是由細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膚的彌漫性炎癥
,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等。挖耳或異物損傷、藥物刺激、化膿性中耳炎的膿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漬,易引發(fā)急性外耳道炎。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貧血、維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亦可導致本病的發(fā)生。急性外耳道炎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得當會轉(zhuǎn)為慢性。【方一】梔子清肝湯
【出處】《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組成】梔子、川芎
、當歸、柴胡、白芍各3克,牡丹皮、牛蒡子各6克,煅石膏10克,黃芩、黃連、甘草各1.5克。【功用】清肝瀉火
【主治】治療肝膽火熱上灼而致外耳疾患
【方解】梔子性寒
【藥理】梔子能解熱
、鎮(zhèn)痛;牡丹皮具有鎮(zhèn)靜、催眠、抗菌【用法】水煎服。每日1~2劑
【方二】銀花解毒湯
【出處】《瘍科心得集》
【組成】金銀花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治療風熱邪毒犯上
【方解】銀花
【藥理】金銀花、連翹具有抗細菌
【用法】水煎服
【按語】犀角用水牛角代替
【方三】柴胡清肝湯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川芎
【功用】清肝散火
【主治】治療耳癤
【方解】生地黃性寒,能涼血清熱
【藥理】本方具有鎮(zhèn)痛
【用法】上藥用用水400毫升
,煎至300毫升,空腹時服,每日1~2劑。【方四】當歸川芎散
【出處】《證治準繩·類方》
【組成】當歸
、川芎、柴胡、白術、芍藥各3克【功用】養(yǎng)血清肝
【主治】治療血虛肝旺,耳瘡耳內(nèi)癢痛
【方解】當歸、川芎行氣活血
【藥理】柴胡具有解熱
、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菌、抗肝損傷、抗病毒(流感病毒)等作用;茯苓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蔓荊子具有鎮(zhèn)痛、抗炎、祛痰。【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方五】托里消毒散
【出處】《婦人良方》
【組成】人參、黃芪
、當歸、川芎、白芍、白術、茯苓各3克,金銀花、白芷各2.1克,甘草1.5克。【功用】托毒排膿
。【主治】治療耳癤、耳瘡
,膿耳膿水清稀,能收口干燥,正氣不足,神萎乏力者。【方解】太子參
、茯苓、白術、生黃芪、當歸,白芍補益氣血,托毒外出,白芷托里排膿,甘草緩急止痛。【藥理】茯苓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生地黃具有抑制真菌,利尿,利肝膽作用;白芍有抗炎、鎮(zhèn)痛、消腫作用;白芷除了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等作用,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方六】芩柏滴耳液
【出處】《遼寧中醫(yī)雜志》
【組成】黃芩黃柏各12克
,枯礬6克,冰片3克,麻油500毫升【功用】清熱消腫止痛
【主治】治療外耳道炎。
【方解】黃芩
【藥理】黃芩有解熱
【用法】先將黃芩、黃柏放入麻油中浸泡24小時
,然后放入鐵鍋內(nèi)煎炸變?yōu)楹邳S色,取出后研末【方七】消炎膏
【出處】《浙江中醫(yī)雜志》
【組成】乳香
【功用】活血散瘀消腫
【主治】治療外耳道癤
【方解】乳香活血
【藥理】乳香有鎮(zhèn)痛作用
【用法】將乳香
【方八】六神丸紗條
【出處】《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組成】六神丸(中成藥)30粒液體石蠟適量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治療外耳道炎
【方解】六神丸的組成有天花粉
【藥理】天花粉對溶血性鏈球菌
【用法】將六神丸研細末
,以液體石蠟調(diào)和,浸漬紗布條。用時將紗條放入外耳道,每日換藥1次。【方九】滴耳油
【出處】《醫(yī)宗金鑒》
【組成】核桃仁。
【功用】清熱
、解毒、消腫。【主治】治療耳瘡耳內(nèi)悶
、腫,流膿。【方解】方中核桃仁補腎
,溫肺,潤腸。【藥理】核桃仁有鎮(zhèn)咳作用
,可影響膽甾醇的體內(nèi)合成及其氧化、排泄。【用法】研爛
【方十】清耳膏
【出處】《醫(yī)方類聚》
【組成】附子尖、石菖蒲
【功用】溫經(jīng)通絡止癢
【主治】治療耳瘡(慢性外耳道炎)
【方解】附子回陽救逆
【藥理】附子有消炎、鎮(zhèn)痛作用
。石菖蒲有鎮(zhèn)靜、抗驚厥、解痙抑菌的作用。蟬蛻有抗驚厥、解熱的作用。【用法】上藥為末
。耳痛者用麻油調(diào)入,耳癢者,用生姜汁調(diào)成錠子,用紗布裹好,塞入耳中。藥干便換。【方十一】青敷藥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大黃500克,姜黃240克
,白芷180克,青黛120克,白芨120克,天花粉80克,陳皮120克,甘草60克。【功用】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治療耳癤
【方解】大黃瀉下攻積
,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姜黃活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白芷解表散風,通竅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濃。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天花粉清熱生津,清肺潤燥,解毒消癰。陳皮理氣燥濕、健脾化痰。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藥理】大黃有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