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一類常見的疾病,胃痛是最常見的一個癥狀,給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極大的麻煩,那么胃痛該如何緩解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緩解胃痛的艾灸療法,具體方法介紹如下,一起來看看吧!
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損,氣血不調(diào)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證,又稱胃脘痛。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胃痛往往表現(xiàn)在食欲不振、胃部脹痛、惡心、泛酸等癥狀也時常出現(xiàn),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氣轉(zhuǎn)涼時胃痛就會愈發(fā)明顯。
老中醫(yī)提示:胃脘痛灸治當以中脘、足三里為主穴,肝氣犯胃的加期門穴,脾胃虛寒的加胃俞穴,奇穴輔助。灸療期間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 ?足三里穴
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主治:胃痛,腹痛,腹脹,消化不良。
灸法:艾條灸5~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中脘穴
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
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嘔吐,消化不良。
灸法:艾條灸5~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特效反射
在手掌第四掌骨和鉤骨的交界處。
主治:胃下垂,胃炎,胃痙攣,十二指腸潰瘍。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
對付胃痛的方法一般是疏肝理氣,溫通補中。因此在用外養(yǎng)法調(diào)理時可結(jié)合泡腳,推拿,艾灸,熱敷四種方式,以達迅速起效,根本調(diào)理的目的!具體調(diào)理方案,需因人因癥。如有不明請查閱文章參考資料,現(xiàn)舉例說明:
例一 ?虛寒胃痛
1. 艾葉泡腳 (可加姜片)2. 推膀胱經(jīng), 揉按腹部3. 主穴:胃俞 脾俞 中脘 足三里 4. 配穴:天樞 百會 氣海 神闕 關(guān)元 上脘 公孫 內(nèi)關(guān) 合谷 梁門5. 熱敷神闕
注解:主穴,每穴灸15分鐘,配穴按實際體質(zhì)每次選擇1-3個即可,如陽氣虛加百會,神闕,關(guān)元。濕氣重選擇天樞,情志失和、氣機阻滯選擇內(nèi)關(guān)。每穴5-10分鐘。
例二 ?胃下垂
1. 艾葉泡腳2. 推膀胱經(jīng) 中脘 腹部,推時注意力度要往上托胃部,不能往下拉。3. 主穴:梁門 中脘 關(guān)元 氣海 足三里 4. 配穴:百會 天樞 三陰交 脾俞 胃俞5. 熱敷神闕
注解:主穴,每穴灸15分鐘,配穴每次選1-3個,每穴5分鐘。
中醫(yī)認為胃痛大致可分為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素體脾虛四種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熱濕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導致陽氣被遏、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又是臨床最常見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現(xiàn)外,還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喝溫水則緩解,以及隨氣候寒熱變化等典型表現(xiàn)。所以,臨床上一般采取溫胃散寒、通經(jīng)止痛的方法進行治療。艾灸操作簡單、臨床療效顯著,有散寒止痛、溫經(jīng)止血的功效,多用于少腹冷痛、行經(jīng)腹痛、宮寒不孕等證。
艾灸治療胃病的操作方法:
將艾條一端點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兩側(cè),右手拿起艾條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線,臍上四寸處),距離皮膚約3cm,用懸起法灸10~20分鐘,以局部皮膚溫熱紅暈,而不感到灼燒疼痛為度。施灸過程中還可以將艾條在穴位附近處做小幅度回旋動作,以緩解局部皮膚溫度過高引起的不適。
中脘穴是八會穴之腑會、胃之募穴,有溫中健脾、行氣止痛的功效,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還可以配合關(guān)元穴以溫腎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處)亦是臨床常用保健要穴,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濁、培補后天、益氣升陽之效。
患有胃痛的人要調(diào)理好平時的飲食,禁忌辛辣生冷和不規(guī)律的飲食習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13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糖尿病患者便秘了,能開乳果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