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jié)
生活百事通
2023-09-20 17:54:41
人體的基本生命活動
,主要是指神志活動、呼吸運動、消化吸收
、血液循行
、水液代謝
、生長生殖等
。在健康狀態(tài)下
,表現為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活動;在病理狀態(tài)下
,則體現為患病機體的異常的生命現象
。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的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整體。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臟腑功能協調平衡
,陰陽勻平,氣血和暢
,維持著機體及其與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
,保證人體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故曰:“內外調和
,邪不能害”(《素問·生氣通天論》)
。
神志活動、呼吸運動
、血液循行
、水液代謝、生長生殖等人體的基本機能活動
,雖各為相關臟腑所主
,具有各自的規(guī)律性,但又均為五臟功能互相協調配合的結果
。這充分體現了中醫(yī)學整體觀念的基本特色
。機體通過陰陽、五行
、氣血
、經絡、臟腑等調節(jié)機制
,使各種機能活動成為整體性活動
,維持著機體內外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實現了機體的完整統(tǒng)一性
。五臟為人體生命的中心
,所以,在機體的調節(jié)機制中
,以五臟調節(jié)最為重要
。
神志活動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jié)知識點
神志的內容
神志,又稱神明
、精神
。志為情志,亦屬于神的范疇
。中醫(yī)學根據天人相應
,形神統(tǒng)一的觀點
,認為神的含義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
,包括人體生命活動規(guī)律
;其二,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
;其三
,指人的精神、意識
、思維
、情志、感覺
、動作等生理活動
,為人類生命活動的最高級形式,即中醫(yī)學中狹義的神
。人的神志活動主要包括五神(即神
、魂、魄
、意
、志)和五志(即喜、怒
、思
、憂、恐)兩個方面
。
神志活動與五臟調節(jié)
1.五神與五臟:五臟與五神的關系是:心藏神
、肺藏魄、肝藏魂
、脾藏意
、腎藏志,所以稱五臟為“五神臟”
。神魂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
,屬于腦的生理活動的一部分。中醫(yī)學將其分屬于五臟
,成為五臟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總統(tǒng)于心
。
(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統(tǒng)領和主宰精神、意識
、思維
、情志等活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魄
、意、志四神以及喜
、怒
、思
、憂
、恐五志,均屬心神所主
。故曰:·“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
,“神氣為德,如光明爽朗
,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
。”“是以心正則萬神俱正
,心邪則萬神俱邪”(《類經·臟象類》)
。
(2)肺藏魄:魄是不受內在意識支配而產生的一種能動作用表現,屬于人體本能的感覺和動作
,即無意識活動
。如耳的聽覺、目的視覺
、皮膚的冷熱痛癢感覺
,以及軀干肢體的動作、新生兒的吸乳和啼哭等
,都屬于魄的范疇
。故曰:“魄之為用,能動能作
,痛癢由之而覺也”(《類經·臟象類》)
。魄與生俱來,“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靈樞·本神》)
,為先天所獲得
,而藏于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胺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氣之本,魄之處也”(《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胺尾貧猓瑲馍崞恰保ā鹅`樞·本神》)
。故氣旺盛則體健魄全
,魄全則感覺靈敏
,耳聰目明,動作正確協調
。反之
,肺病則魄弱,甚至導致神志病變
,故曰:“肺
,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靈樞·本神》)
。
(3)肝藏魂:魂
,一是指能伴隨心神活動而作出較快反應的思維意識活動,“隨神往來者謂之魄”(《靈樞·本神》)
;一是指夢幻活動
。“魂之為言
,如夢寐恍惚
,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類經·臟象類》)
。肝主疏泄及藏血
,肝氣調暢,藏血充足
,魂隨神往
,魂的功能便可正常發(fā)揮,所謂“肝藏血
,血舍魂”(《靈樞·本神》)
。如果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隨神活動
,就會出現狂亂
、多夢、夜寐不安等癥
。
魂和魄均屬于人體精神意識的范疇
。但魂是后天形成的有意識的精神活動,魄是先天獲得的本能的感覺和動作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捌菍甓裕瑒t魂為陽而魄為陰”(《類經·臟象類》)
。
(4)脾藏意:意
,憶的意思,又稱為意念。意就是將從外界獲得的知識經過思維取舍
,保留下來形成回憶的印象
。“心有所憶謂之意”(《靈樞·本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爸^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
,曰意”(《類經·臟象類》)
。脾藏意,指脾與意念有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捌⒉貭I
,營含意”(《靈樞·本神》)
。脾氣健運,化源充足
,氣血充盈
,髓海得養(yǎng),即表現出思路清晰
,意念豐富
,記憶力強;反之
,脾的功能失常
,“脾陽不足則思慮短少,脾陰不足則記憶多忘”(《中西匯通醫(yī)經精義·上卷》)
。
(5)腎藏志:志為志向
、意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耙庵嬷^之志”(《靈樞·本神》):即意已定而確然不變
,并決定將來之行動欲付諸實踐者,謂之志
。故曰:“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
,曰志”(《類經·臟象類》):意與志。均為意會所向
,故意與志合稱為意志
。但志比意更有明確的目標,所謂“志者
,專意而不移也”(《中西匯通醫(yī)經精義·上卷》)
。即志有專志不移的意思。“腎藏精
,精舍志”(《靈樞·本神》)
,腎精生髓,上充于腦
,髓海滿盈
,則精神充沛,志的思維意識活動亦正常
。若髓海不足
,志無所藏,則精神疲憊
,頭暈健忘
,志向難以堅持。
2.五志與五臟:情志泛指人的情感
、情緒
,也是人的心理活動,亦屬于神的范疇
。故曰:“分言之
,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
,以及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
。合言之,則神藏于心
,而凡情志之屬
,惟心所統(tǒng),是為吾身之全神也”(《類經·臟象類》)
。對于情志的分類
,中醫(yī)學有五志說和七情說之分,五志說認為
,人的情志有五
,即怒、喜
、思
、憂、悲:肝“在志為怒”
,心“在志為喜”
,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
,腎“在志為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故稱五志
。七情說認為,人的情志有七:即喜
、怒
、憂、思
、悲
、恐、驚
,故稱之為七情
。“七情者
,喜
、怒、憂
、思
、悲、恐
、驚是也”(《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七情之中
,悲與憂
,情感相似,可以相合
;驚亦有恐懼之意
,故驚可歸于恐。如是“七情說”與“五志說”便統(tǒng)一了
,即怒
、喜、思
、憂(悲)
、恐(驚)。五臟與五志的關系是:心在志為喜
,肝在志為怒
,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
,腎在志為恐
。喜怒思憂恐是人們對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變化,是整個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情志活動要通過五臟的生理功能而表現出來
,故也將其分別歸屬于五臟之中。
(1)心在志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動的“喜”有關。喜
,對外界信息的反應
,一般屬于良性反應。適當的喜樂
,能使血氣調和
,營衛(wèi)通利,心情舒暢
,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動
。“喜則氣和志達
,營衛(wèi)通利”(《素問·舉痛論》)
。但過度的喜樂,則可損傷心神
。故曰:“喜傷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如,心藏神功能過亢
,可出現喜笑不休
,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傷
。由于心能統(tǒng)領五志
,故五志過極皆能傷心。
(2)肝在志為怒:怒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情志變化
。一般說來
,當怒則怒,怒而有節(jié)
,未必為害
。若怒而無節(jié),則它對于機體的生理活動是屬于一種不良的刺激
,可使氣血逆亂
,陽氣升發(fā)。肝為剛臟
,主疏泄
,其氣主動主升,體陰而用陽
。故肝的生理病理與怒有密切關系
,尤以病理為最,所謂“忿怒傷肝”(《靈樞·百病始生》)
。如
,大怒可傷肝
,使肝的陽氣升發(fā)太過而致病。反之
,肝的陰血不足
,陽氣偏亢,則稍有刺激
,便易發(fā)怒
。
(3)脾在志為思:思,即思考
、思慮
,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tài)。正常的思考問題
,對機體的生理活動并無不良的影響
,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
,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
。脾氣健運,化源充足
,氣血旺盛
,則思慮、思考等心理活動正常
。若脾虛則易不耐思慮
,思慮太過又易傷脾,“思傷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所以脾的生理功能與情志活動的“思”有關
。
(4)肺在志為憂:憂愁是屬于非良性刺激的情志活動,尤其是在過度憂傷的情況下
,往往會損傷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憂愁對人體的影響
,主要是損耗人體之氣
。因肺主氣,所以憂愁過度易于傷肺
,所謂“悲則氣消”
。而肺氣虛弱時,機體對外來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
,人也較易產生憂愁的情志變化
。
(5)腎在志為恐:恐,即恐懼
、膽怯
,是人們對事物懼怕時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
,它對機體的生理活動能產生不良的刺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翱謧I”(《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恐則氣下”(《素問·舉痛論》)。過度的恐懼
,有時可使腎氣不固
,氣泄于下,導致二便失禁
。
總之
,中醫(yī)學認為,人的意識思維雖由心所主宰
,但其功能活動受五臟的調節(jié)
。心藏神,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腎藏志
。心藏神
,在志為喜,喜則氣和志達
,可見“喜”是對外界信息的良性反應
,有利于“心主血”,但喜樂過甚則傷神
,喜樂者神憚而不藏
。肺藏魄,在志為憂
,人初生之時
,耳目心識,手足運動
,為魄之靈
,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種精神活動。年老時肺氣虛衰
,語言善誤
,這從病理上闡明了肺與魄的關系。肝藏魂
,在志為怒
,魂乃神之變,魂之為言
,如夢寐恍惚
,變幻游行之境
。魂的精神活動包括謀慮
,故又有肝主謀慮之說
。怒是情緒激動時的一種精神變化,是不良刺激
;怒傷肝
,常致血液上逆,氣機升泄
。脾藏意
,在志為思。意
,是意識
;思,是思考
。正常的思考有賴脾的健運
,思考過度或所思不遂則能導致情緒抑郁,飲食不思等
,即所謂“思慮傷脾”
。腎藏志,在志為恐
。
恐與驚相似
,驚為不知受驚,恐為自知而怯
。驚則氣亂
,恐則氣下,驚恐傷腎
,氣機紊亂
。由此可見,人體的神魂意魄志及喜怒思憂驚等精神意識活動都依靠五臟的功能調節(jié)
,但主導于心
。
血液循行與五臟調節(jié)
血液循行的過程
中醫(yī)學認為,血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具有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血在脈中循行,內至五臟
,外達皮肉筋骨
,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營衛(wèi)
,周流不息
,上應星宿,下應經數”(《靈樞·癰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盃I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
,營周不休
,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
,如環(huán)無端”(《靈樞·營衛(wèi)生會》)
。血液在循行過程中,不但為各組織器官提供豐富的養(yǎng)料
,同時又將各組織器官新陳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物
,分別運輸到有關器官而排出體外。因此血液的運行主要起著運輸機體內各種物質的作用
。
心
、血、脈是一個相對獨立而且密閉的系統(tǒng)
。其中
,脈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管道系統(tǒng)。血液循行于脈管之中
,流布全身
,環(huán)周不休。故曰:“絡與經
,皆有血也”(《醫(yī)學真?zhèn)鳌罚?/p>
血液的正常循行
,必須依靠于氣的推動、溫煦和固攝作用
。故曰:“蓋氣
,·血之沖也。氣行則血行
,氣止則血止
,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
,氣有一息之不運
,則血有一息之不行”(《仁齋直指方》)。氣為陽
,血為陰
,氣血沖和,陰平陽秘
,機體內外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
,血液方能正常地不斷循環(huán)流動
,在人體內擔負著運輸、調節(jié)
、防御等機能
。但陰與陽,則陽主陰從
;氣與血
,則氣主血輔。所以
,陰陽平衡
,氣血和諧,陽
、氣為主
,陰、血為輔
,則是血液循行的必要條件
。
血液運行的方向,分為離心和向心兩個方面
。離心方面是指從心臟發(fā)出
,經過經脈到絡脈,反復分支
,脈管逐漸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O絡),最后流布到全身各部組織內
。向心方面是指血液在各部組織內經過利用后
,帶著廢物由孫絡到絡脈,由絡脈逐漸匯合到經脈
,最后返回心臟
。“食氣人胃
,濁氣歸心
,淫精于脈,脈氣流經
,經氣歸于肺
,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
;毛脈合精
,行氣于府,府精神明
,留于四臟
,氣歸于權衡”(《素問·經脈別論》)。水谷精微
,奉心化赤而為血
,血流于經脈而歸于肺,肺朝百脈而血運于諸經
。血液自經而臟
,由臟而經,向心與離心而循環(huán)不息
。所謂“心臟舒出紫血之濁氣
,輸入赤血之清血。赤血即受肺吸人清氣生氣
,由心運行脈管
,滋養(yǎng)周身之精血也;紫血即受臟腑經脈濁氣毒氣改變之血
,由回血管復運于肺內
,待呼出濁氣,得吸人之清氣
,則紫血復變?yōu)槌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仍流布周身之內,以養(yǎng)生命
。人身之血脈運行
,周而復始也”(《醫(yī)易一理》)。
血液循行與五臟調節(jié)
心主血脈
,為血液循行的基本動力
。全身的血液依賴心氣的推動在脈中正常運行,輸送各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爸T血者皆屬于心”(《素問·五臟生成》,“人心動則血行諸經”(《醫(yī)學入門·臟腑》)
。心氣充沛
,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
、心律
,血液才能在脈內正常運行,周流不息
,營養(yǎng)全身
。肺主治節(jié),朝百脈,助心行血
,全身的血液都要通過經脈而聚會于肺
,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交換,然后再輸送到全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叭酥苌斫浗j,皆根于心
,而上通于肺
,以回于下,如樹之有根有干有枝
。百體內外
,一氣流通,運行血脈
,以相出入”(《醫(yī)原》)
。肝藏血是指肝有儲藏血液和調節(jié)血量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生理情況下
,人體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對恒定的
。但是隨著機體活動量的增減,血量亦隨之改變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案尾匮男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人動則血運于諸經
,人靜則血歸于肝臟”。脾統(tǒng)血是指脾有統(tǒng)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
,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
,“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tǒng)攝”。腎主藏精
,精血同源
,血液的正常運行有賴于血液本身的充盈,腎臟對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主要是對有效血液循環(huán)的調節(jié)
。
總之
,血液循行是五臟共同調節(jié)的結果。其中
,心為血液循行的基本動力
,肺助心行血,亦為其動力
;肝之疏泄藏血
,脾之統(tǒng)攝
,腎精化而為血,又為人身陰陽之本
,則是血液循行的調節(jié)因素
。
呼吸運動與五臟調節(jié)
呼吸的過程
人以天地之氣生,人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稱之為呼吸
。呼吸過程是指人體吸入自然界之清氣
,呼出體內濁氣的氣體出入交換,吐故納新的過程
。呼吸是生命活動的重要指征,是人體重要的生命活動之一
,也是全身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必要保證
。
呼吸運動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是周身之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
,它包括“吸清”與“呼濁”兩方面的內容
。
吸清過程,是肺通過肅降作用
,藉鼻腔或口腔將自然界的清氣吸人體內
,再途經喉嚨、氣管等呼吸道而進入肺中
。天氣通于肺
,口鼻者為氣之門戶,喉嚨是清濁之氣呼吸出入升降的要道
。吸人肺中的清氣在胸中與脾上輸的水谷之精氣互相結合形成宗氣
,宗氣一方面溫養(yǎng)肺臟自身和喉嚨等上呼吸道,以繼續(xù)維持正常的呼吸運動
;另一方面由肺人心
,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布散周身,內灌臟腑經脈
,外濡肌膚腠理
。其中清氣通過經脈下達于腎,由腎封藏攝納
,使氣有所歸依
,同時也不斷地充養(yǎng)了腎氣。
呼濁過程
,是指吸人體內的自然之清氣被周身組織器官所充分利用
,并在新陳代謝的活動中產生了濁氣,其大部分通過經脈又復上行至心人肺
,在肺的宣發(fā)作用下
,再經歷氣管
、喉、鼻(口腔)等呼吸道而呼出體外
。有一部分濁氣則通過皮毛汗孔的開合作用
,由“氣門”而排泄。
呼吸運動與五臟調節(jié)
“肺在諸臟之上
,而諸臟之氣咸由之吐納也”(《圖書編》)
。肺主呼吸,吸之則滿
,呼之則出
,一呼一吸,消息自然
,司清濁之運化
,為人身之橐籬。
腎主納氣
,肺所吸人之清氣有賴腎的攝納
,防止呼吸淺表。肺為氣之主
,腎為氣之根
,肺主出氣,腎主納氣
,陰陽相交
,呼吸乃和。肝主疏泄
,調暢氣機
。肝為剛臟而主疏泄,肺為嬌臟而主肅降
。肝從左升
,肺從右降,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
。脾主運化
,水谷精氣由脾上升,與肺的呼吸之氣相合而生成宗氣
。宗氣走息道而行呼吸
,貫心脈以行氣血。脾臟不僅調節(jié)氣的運行
,而且調節(jié)氣的質量
。心主血,血為氣之母
,氣非血不和
,氣不得血
,則散而無統(tǒng),血是氣的載體
,并給氣以充分營養(yǎng)
。吸人肝與腎,呼出心與肺
。因為五臟都參與呼吸氣機的調節(jié)
,所以五臟中任何一臟的功能異常,均可引起呼吸系統(tǒng)疾病
,故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非獨肺也”(《素問·咳論》)。
消化吸收與五臟調節(jié)
消化吸收的過程
人以水谷為本
,人體在生命活動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