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過多,從中醫(yī)來講,大體分為脾胃陽虛,肝膽濕熱,水濕停滯,瘀血阻滯。個人體質(zhì),病的新久,既往用藥,都對治療的選擇有太多的影響。其狀如<景岳全書>所云:“其為病也,則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饑非饑,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痛懊惱,莫可名狀?;虻檬扯鴷褐?,或食已而復(fù)嘈,或兼惡心,或漸見胃脘作痛”。
中醫(yī)認為燒心多由胃陰不足,肝胃郁熱所致,熱病傷津,暴吐大瀉,情志郁結(jié),嗜食,辛辣厚味均易發(fā)生燒心癥狀。那么,中醫(yī)治療胃酸的具體有哪些方法呢?
臨床上一般可把燒心的病因分為熱,氣,虛三種。
熱有郁熱,濕熱之分。
氣有氣滯、氣逆之別。
虛有胃陰虛、脾氣虛之異,臨床上常分7型辨治。
肝胃不和
癥見燒心,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發(fā)作,胃脘脹悶,連及兩脅,善太息,噯氣頻頻,大便不暢。
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選柴胡疏肝散合香蘇散加減:柴胡、白芍、香附、川芎、蘇梗、陳皮、枳殼、旋覆花、郁金、海螵蛸、延胡索、綠萼梅。
中成藥有氣滯胃痛顆粒、胃蘇顆粒。
肝胃郁熱
癥見燒心、反酸不止,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痛如燒灼,口干口苦,心煩易怒,嘈雜不適,大便不爽或便秘。
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治宜清肝泄熱,和胃降逆。
方選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牡丹皮、青皮、陳皮、梔子、白芍、半夏、茯苓、浙貝母、黃連、吳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連翹。
中成藥有加味左金丸。
氣血瘀阻
胸骨后或胃脘部刺痛,偶有燒心反酸,脘腹脹滿,或有吐血黑便,噯氣不舒,形體瘦弱,吞咽不利。
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弦。治宜理氣活血,和胃降逆。
方選丹參飲合失笑散加味:丹參、檀香、砂仁(后下)、蒲黃(包煎)、五靈脂(包煎)、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當歸、茯苓、陳皮、半夏、三七粉(沖服)。
中成藥有血府逐瘀顆粒、元胡止痛片。
寒熱錯雜
癥見胃脘痞塞、疼痛,燒心反酸,噯氣頻頻,嘔吐泄瀉。
有時既見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熱、想吃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熱癥狀,又有胃部怕冷、進冷飲或胃部受寒后出現(xiàn)胃部不適、痛、脹等脾寒癥狀。
舌苔白黃相間而膩,脈濡數(shù)或沉緩或沉弦。治宜辛開苦降,和胃降逆。
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半夏、黃連、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吳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
中成藥有半夏瀉心片(丸)。
痰氣郁阻
癥見咽喉不適,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甚則咽痛,每因情志不暢而加重,時有燒心反酸,嘈雜不適,或咽癢咳嗽,或痰鳴氣喘,或聲音嘶啞,納差,大便不爽。
舌淡,苔白或白膩,脈弦滑。治宜開郁化痰,和胃降逆。
方選半夏厚樸湯加減:姜半夏、厚樸、蘇梗、陳皮、茯苓、白芍、香附、枳殼、煅瓦楞子(先煎)、郁金。
中成藥有沉香順氣丸、木香順氣丸。
中虛氣逆
癥見反酸,泛吐清水,胃脘冷痛、脹滿,食欲不振,噯氣,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宜補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黨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姜半夏、木香、砂仁(后下)、旋復(fù)花(包煎)、桂枝、炙甘草。
中成藥有香砂養(yǎng)胃丸、香砂六君片。
胃陰虧虛
癥見嘈雜燒心,胸骨后或胃脘部隱痛,口干咽燥,渴不欲飲,五心煩熱,乏力,或體瘦,大便干。
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或數(shù)。治宜養(yǎng)陰益胃,和中降逆。
方選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沙參、生地黃、麥冬、玉竹、白芍、延胡索、茯苓、陳皮、半夏、煅瓦楞子(先煎)、香櫞、甘草。
中成藥有陰虛胃痛顆粒、養(yǎng)胃舒膠囊。
胃酸過多吃什么中藥
一、胃酸過多治療方法
1、吳萸3克、黃連3克、牡蠣9克、滑石9克、石決明9克,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分服。
此方頗具疏肝和胃,溫中化濕,散結(jié)止痛的良效。
2、黨參、云苓各9克、陳皮、制半夏各6克,白術(shù)、砂仁各6克,蔻仁、香附、白芍各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日煎兩次,早晚分服,可常服用,自有神效。
3、神曲、厚撲各6克,陳皮5克,黃連2克,枳實3克,豆蔻3克,云苓9克,雞內(nèi)金6克,薯蕷12克,龍膽草1.5克,甘草3克。
一日一劑,水煎兩次,早晚分服,具有抑制泛酸嘈雜,溫脾益胃之效。
4、取紫花苦菜15g洗一遍(一遍即可),放入鍋(一般鍋即可),加水約1000毫升。
煮開后多煮5分鐘左右,然后去渣,剩余湯入暖瓶或容器置入冰箱保存。
5、嚴重的胃酸過多癥,可用生姜和普洱茶一起煮,喝湯。
二、治療胃酸過多、胃寒胃痛的小偏方
用料:紅皮雞蛋1個、白酒(60度)適量、痢特靈24片。
用法:將雞蛋打入碗中,加入白酒并將其點燃,使雞蛋燒熟或半熟。
再將雞蛋皮焙糊研成細末(不能用鐵器)。
中藥、中成藥用來胃酸過多的后期調(diào)理,采用傳統(tǒng)中藥黑礬、黑棗、核桃仁、梔子、當歸、砂仁、厚樸、三棱、穿山甲等在醫(yī)生的藥方下配合治療,可以徹底根治不復(fù)發(fā)。
由于脾胃功能較弱或飲食不當,往往會在飯后出現(xiàn)反酸反胃現(xiàn)象。可吃生花生仁數(shù)粒,過3—5分鐘后,反酸反胃的癥狀即會緩解。
取紅棗8—10粒,燒至半焦狀,加人生姜末50克,共置罐中。加清水400毫升煎煮,每天早、晚各服1劑,連用3天即見效。一般5-7天為1療程。
胃酸過多,可能與慢性胃炎有關(guān),治此病藥方:fo手、海螵蛸、煅牡蠣、白芨粉、貝母各100克,煅瓦楞,田七粉、甘草各50克。
將上藥研末過80-100目篩,取大腹皮適量煎汁過濾共制水泛丸,日服3次,每次6-9克。服藥期間,禁食辛辣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1、烏貝散
烏賊骨、大貝等各等分,研末,每服6g。
主治:由胃酸過多引起之胃脘嘈雜,火灼燒心癥。
2、復(fù)方猴頭顆粒
主治:胃炎胃潰瘍由于胃酸多,引起胃脘嘈雜似饑,胃中火灼樣感,或胃脘疼痛者。
3、三七連蜜糊
三七,川連各30g,大貝50g,蜜100ml。
主治:食管炎脘中火熱灼痛感。
4、白藥糊
云南白藥2g,蒲公英6g,純藕粉50g,白糖少許。四味用溫開水調(diào)成糊狀,躺在床上分俯、仰、左、右側(cè)身4次服用。慢慢咽下,每天早晚各1次,2周為一療程。
主治:外傷性食管炎。癥見胸骨后灼痛,咽下疼痛等癥。
單驗方
1、山梔10g,煎水代茶服。
主治:胃中火熱灼痛,心中懊惱等癥。
2、木蝴蝶10g,金銀花15g,甘草5g,煎水代茶,呷下。
主治:食管炎心胸間火熱灼痛,或由于魚刺等外傷引起之食管部位火熱灼痛。
3、蒲公英30g,煎水代茶。
治食管及胃脘部位火灼樣感。
既然消化系統(tǒng)不好,吃飯一定不能吃得太飽,這樣會加重腸胃負擔,亦使得腸胃得不到休息,便難以恢復(fù)。所以良好飲食規(guī)律真的很重要!要有正常的一日三餐,盡量不吃零食,當然醫(yī)生們常說的辛辣生冷之類的要控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22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枸菊燉雞湯明目又養(yǎng)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