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定云門
,后定本穴
。即任脈華蓋穴旁開6寸處
。 主治:咳嗽喘息
、胸肋痛
、肩背痛。針灸:針3~5分,灸3~7壯
,不宜深刺
。 穴名淺解:本穴原名“府中俞”“膺中俞”,后簡稱“中府”
。手太陰經起于中焦
,肺臟處于胸中
,為吐納內外氣的府庫
;且此穴為本經的募穴
,募者集也
,是本經經氣聚集較多之處
,故名為中府
。備考:本穴是手足太陰兩經之交會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栋僮C賦》:“胸滿更加噎塞
,中府意舍所行。” 2.云門 穴位:鎖骨外端下緣凹陷中
。取穴:仰臥
,在中府上1寸,與任脈璇璣穴相平
,外開6寸處
。 主治:同中府穴
。針灸:同中府穴。 穴名淺解: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出天氣
。”肺臟是臟腑之華蓋
,象天
。肺經之氣聚于中府
,從云門穴發(fā)出溫煦濡潤
,如云之出天氣也
,故名云門
。 一說:肺居上焦
,象天,病邪侵及肺臟,則上焦陰滯之氣盛
,好似陰云布敷
。若對云門穴或針或灸,則有疏散陰郁之功
,故在臨床上常用治療肺氣壅滯
,喘悶不暢的證候
。備考:患癆瘵者,常在中府
、云門穴有壓痛。 3.天府 穴位:腋下3寸內廉赤白肉際
。取穴:手掌向前
、垂臂,當腋橫紋前端與尺澤穴成直線
,適當乳頭相平處取之
。 主治:氣喘
、鼻衄、痛
。針灸:以手平舉
,針3~5分
。 穴名淺解:肺居臟腑之上,故名之以天
;府者聚也
。肺經經氣出于云門
,布入上肢
,在天府穴小集。故名天府
。備考:《百癥賦》:“天府合谷
,鼻中衄血宜追
。” 4.俠白 穴位:天府穴下1寸
。取穴:從尺澤穴直上5寸取之(也要參考天府穴位)
。 主治:咳嗽
、煩滿
。針灸:針3~5分,灸3~7壯
。 穴名淺解:“俠”
,古醫(yī)籍中與“挾”字通用
。肺色白
,兩臂下垂,此穴適值肺臟的兩旁
,故名俠白
。備考:《壽世保元》治赤白汗斑。 5.尺澤 穴位:肘窩橫紋中
。取穴:仰掌微屈肘
,于約紋上,沿大筋外側取之。 主治:咳嗽
、胸脅脹潢
、肘臂痛
、小兒驚風
。針灸:針3~5分
。 穴名淺解:按骨度折量寸法
,從腕橫紋到肘橫紋折量為一尺
。尺澤穴恰值肘橫紋之赤白肉際
,為手太陰肺經的合穴。合象水之歸
,水之所歸
,大則為江海,小則為湖澤
,況肺經合穴,在五行屬水
,故以尺澤命名
。本穴為合屬水,又以“澤”名
,故針刺用補法則益陰,用瀉法則息熱
。備考:《通玄指要賦》:“尺澤去肘疼筋緊
。” 6.孔最 穴位:前臂拇指側
,去腕7寸
。取穴:伸臂仰掌
,從太淵穴直上7寸處取之
。 主治:頭痛、咳嗽吐血
、痔痛
、肘臂厥痛
、熱病汗不出。針灸:針3~7分
,灸3~7壯
。 穴名淺解:孔最
,為肺經的郄穴,“郄”者隙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翱住敝缚赘[
,“最”當甚字解
,兩字聯用,義為大孔竅;同時也含蓄著本穴有開瘀通竅的作用:故名
。本穴為郄
,郄穴多主急癥
,如咳血
、咽痛
、痔痛等癥均可選用
。備考 7.少商 穴位:手大指端內側
。取穴:大指內側去爪甲角約一分許,赤白肉際取之
。 主治:咽腫
、鼻衄
、昏迷
。針灸:針1分。 穴名淺解:手太陰肺經屬金
,在音為商
,在時為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肚貑枴ちo大論》以“太”和“少”來分別五音的陽和陰
。肺經屬太陰
,故以少商名之。本穴為肺經的井穴
,屬木
,救急常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 備考:商(商
、傷也)
,其氣肅殺
,故為通瘀解熱的要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栋僮C賦》:“少商曲澤
,血虛口渴同施。” (二)手陽明大腸經 :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共40個腧穴
。此經主要病候為:喉痹
、齒痛、鼻流清涕或衄血
、肩以下本經流注部位疼痛
,邢氣盛則經脈所過處熱腫
,虛則憎寒怕冷
。 1.商陽 穴位:手食指端的內側。取穴:食指撓側去爪甲角約1分許
,當赤白肉際。 主治:齒痛
、喉痹
、昏迷
、手指麻木。針灸:針1分,針尖略向上方
。 穴名淺解:大腸經與肺經均屬金
,其音為商
,于時為秋
,具有清肅之氣。但由肺經少商穴交傳而來
,是從陰經轉入陽經
,故名為商陽
。本穴為大腸經的井穴
,屬金,主治“心下滿”
。備考:《百證賦》:“寒瘧兮,商陽太溪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2.二間 穴位:食指本節(jié)前內側陷中
。取穴:屈指,當食指本節(jié)前橫紋頭陷中
,赤白肉際
。 主治:鼻衄
、齒痛
、喉痹
。針灸:針2~3分
,灸3壯
。 穴名淺解:“間”,當隔字解
。本穴適當次指內側
,甲后第二節(jié)后(第二間隔)
,故名二間
。本穴為大腸經的滎穴
,屬水
,為本經的子穴
,凡本經實證
,宜用瀉法。備考:《通玄指要賦》:“目昏不見
,二間宜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3.三間 穴位:食指本節(jié)后內側陷中
。取穴:握拳,于本節(jié)后掌骨內緣陷中取
。 主治:喉痹
、下齒痛
、手指痛
。針灸:針3~7分
,灸3~5壯
。五指盡痛
,可針入1寸5分
,名為透掌針
。 穴名淺解:本穴適當次指內側
,甲后第三節(jié)后
,故名為三間
。本穴是大腸經的俞穴,屬木
。凡木旺火盛
,灼爍金經的疾患
,均用瀉法。本穴一名小谷
,二間穴一名間谷,均可為合谷穴的輔助穴。備考:《百證賦》:“目中漠漠
,即尋攢竹三間。” 4.合谷 穴位: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
。取穴:拇
、食兩指伸張
,當第一
、二掌骨之間取之
。 主治:頭痛
、口眼 斜、鼻衄
、齒痛
、喉痛
、多汗
。針灸:針3~5分,灸3壯
。孕婦忌用
。 穴名淺解:穴在拇、食指兩歧骨間凹陷中
,因以兩山間的谷地喻之
,名為合谷
。合谷穴稍外方赤白肉際
,名為虎口(非合谷穴處)
,因而一般也常以虎口名代之。合谷穴為大腸經的原穴,為經氣聚集最深之點
,《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
,當取之十二原
。”此外
,兩合谷穴與兩太沖穴
,名為四關
,為開瀉熱閉、氣郁
、血瘀的名穴
。備考:《百證賦》:“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端目傃ǜ琛罚骸邦^項尋列缺
,面口合谷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5.陽溪 穴位:腕關節(jié)拇指側兩筋間
。取穴:手掌側置
,拇指翹起
,當第一掌骨后
,伸拇長
、短肌
、肌腱之間
,深陷處取之
。 主治:頭痛、齒痛、手腕痛
。針灸:針3~4分,灸3~5壯
。 穴名淺解:“”與“溪”字通
,義指山間的水溝
。凡經氣循行到筋骨凹陷處
,在腧穴多以溪、池
、淵
、海
、泉
、谷名之
。本穴位于合谷后的凹陷中
,又隸屬于手陽明經,故名為陽溪
。本穴為大腸經的經穴,屬火
,火盛者宜瀉之
。常為合谷穴的輔助穴。備考:《百證賦》:“肩陽溪
,消癮風之熱極
。” 6.偏歷 頭頸部腧穴示意圖
穴位:陽溪穴后3寸
。取穴:肺經列缺穴上1寸5分
,略偏外側取之
。 主治:目赤、鼻衄
、肩臂痛
。針灸:針3~4分
,灸3~7壯。 穴名淺解:“偏”在此處其義為斜向,“歷”義為經過
。此穴為大腸經的絡穴
,經氣循行到此處分出一支
,斜向肺經流動
,故名偏歷
。備考:《標幽賦》:“刺偏歷利小便
,醫(yī)大人之水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7.溫溜 穴位:陽溪穴后5寸
。取穴:屈肘橫肱立拳(用力握緊),適當臂前肌肉隆起如蛇頭形之下端取之
。 主治:頭痛
、面腫
、腸鳴腹痛
、肩臂痛。針灸:針3~5分
,灸3~7壯
。 穴名淺解:“溫”義為暖煦
,“溜”義為緩流
。 本穴為大腸經的郄穴
,經氣流動到此穴處
,溫煦深聚
,故稱溫溜
。凡寒濕凝滯之證
,本穴有溫通散寒祛濕的作用。用力握拳
,本穴適當臂前肌肉隆起形似蛇頭處
,故一名為蛇頭。備考:《百證賦》:“審他項強傷寒
,溫溜期門而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