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很多人平時總說肚子疼或者腰疼,就會想到會不會是腎疼呢,所以就需要大家來了解一下腎臟的位置在哪里,如果是腎臟不好的話,是有很多的特征的,比如說,女性月經量減少,經期很短,身體有水腫的表現(xiàn),或者身體比較容易疲倦等,都是腎臟不好的癥狀,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腎臟如果不好的話也可以通過食物提高腎臟的功能的,比如芝麻,豇豆,牛骨髓,豬腎,山藥,栗子等都是很好的補腎的食材,如果腎臟功能不好的表現(xiàn)比較突出的話,還是建議大家盡快就醫(yī),以免影響病情,拖延治療,下面就來具體介紹一下腎臟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腎臟位置
腎臟的位置:右腎門針對第二腰椎橫突,左側針對第一腰椎橫突,右腎由于肝臟關系比左腎略低1-2厘米。正常腎臟上下移動均在1-2厘米范圍以內。腎臟是在橫膈之下,體檢時,除右腎下極可以在肋骨下緣捫及外,左腎則不易摸到。
腎位于脊柱兩側,緊貼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腎上端平第11胸椎下緣,下端平2腰椎下緣。右腎比左腎低半個椎體。左側第12肋斜過左腎后面的中部,右側第12肋斜過右腎后面的上部。
腎門的體表投影:在腹前壁位于第9肋前端,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緣與豎脊肌外緣的交角處,此角稱腎角或背助角。腎病變時,此處常有壓痛或叩擊痛。腎的體表投影:在后正中線兩側2.5cm和7.5~8.5cm處各作兩條垂線,通過第11胸椎和第3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線,腎即位于此縱橫標志線所組成的兩個四邊形范圍內。此范圍內如有疼痛等異常表現(xiàn)時,常提示腎有病變。腎的位置可有變異,位于盆腔或髂窩者為低位腎;若橫過中線移至對側,則為交叉異位腎。腎的位置異常比較少見,在腹部腫塊的診斷中,應注意與腫瘤相鑒別。
臨床上常將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之間的部位,稱為腎區(qū)(脊肋角),當腎有病變時,觸壓或叩擊該區(qū),常有壓痛或震痛。
腎臟的位置大家都知道了,如果腎臟的位置感覺疼痛或者不舒服的話,應該隨時就醫(yī),合理用藥,再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理就能盡快的恢復了,腎是身體的重要器官,大家一定要重視對待。
針灸培訓 腎臟的位置:右腎門針對第二腰椎橫突,左側針對第一腰椎橫突,右腎由于肝臟關系比左腎略低1-2厘米。正常腎臟上下移動均在1-2厘米范圍以內。腎臟是在橫膈之下,體檢時,除右腎下極可以在肋骨下緣捫及外,左腎則不易摸到。
腎位于脊柱兩側,緊貼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腎上端平第11胸椎下緣,下端平2腰椎下緣。右腎比左腎低半個椎體。左側第12肋斜過左腎后面的中部,右側第12肋斜過右腎后面的上部。
腎門的體表投影:在腹前壁位于第9肋前端,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緣與豎脊肌外緣的交角處,此角稱腎角或背助角。腎病變時,此處常有壓痛或叩擊痛。
腎的體表投影:在后正中線兩側2.5cm和7.5~8.5cm處各作兩條垂線,通過第11胸椎和第3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線,腎即位于此縱橫標志線所組
成的兩個四邊形范圍內。此范圍內如有疼痛等異常表現(xiàn)時,常提示腎有病變。腎的位置可有變異,位于盆腔或髂窩者為低位腎;若橫過中線移至對側,則為交叉異位腎。腎的位置異常比較少見,
在腹部腫塊的診斷中,應注意與腫瘤相鑒別。
臨床上常將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之間的部位,稱為腎區(qū)(脊肋角),當腎有病變時,觸壓或叩擊該區(qū),常有壓痛或震痛。
腎臟位于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腎貼腹后壁的上部,位于腹膜后間隙內。左腎上極平第11胸椎,其后方有第11、12肋斜行跨過,下端與第
2腰椎齊平。右腎上方與肝相鄰,位置比左腎低半個到一個椎體,右腎上極平第12胸椎,下極平第3腰椎,第12肋斜行跨過其后方。
腎位于腰部,在脊柱兩旁,左右各一,故《素問》說:“腰者,腎之府?!庇捎谀I藏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長發(fā)育和生殖;主水液、腎主納氣。其與其它組織器官的關系是:腎主骨、生髓、通于腦,齒為骨之余。其華在發(fā),開竅于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
(1)腎的生理特性
腎的生理特性,主要有兩個方面:
1、腎性潛藏,為固攝之本。在五臟之中,腎的位置最下,而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陰精,又主命火。腎精宜藏,最忌耗泄損傷,命火宜潛于水中,不宜升騰。所以,在古代,以潛藏蟄伏之意比喻腎的生理特性。正是由于腎的封藏固攝作用,使體內精微物質得以保留,元陰元陽得以閉藏,人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身體才能健康。若腎有病變,使腎的封藏、固攝機能失職,就會引起陰精過度耗損妄泄病癥,表現(xiàn)為遺精、帶下、滑胎、尿濁、尿甜等。
2、腎與冬氣相通應。在五臟之中,腎屬陰中之陰,而冬季陰氣最盛,故腎與冬氣相通應。表現(xiàn)在病理方面,腎的病變,在自然界之氣的滋助下,在冬季易于好轉,病人的自我感覺亦較為舒服些。當然冬季氣候變化過于劇烈,對腎也容易產生損害作用。
(2)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腎藏精,主人體的生長發(fā)育與生殖
精是人體內最寶貴的物質之一。在中醫(yī)學理論中,精的運用甚為廣泛,歸納起來,其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就是說,人體的各臟腑組織器官,均是由精這種物質構成,先有了精,在此基礎上才有了胚胎的發(fā)育,生命的產生。故《靈樞》說:"人始生,先成精。"二是指精為人體生長、發(fā)育及各種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即是說,人出生后,由幼年、青年到壯年、老年,都不斷地消耗精微物質,"精"即是對這些精微物質、營養(yǎng)成分的概括。
藏精,是腎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說腎對于精氣具有閉藏作用。腎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兩部分。所謂"先天之精",即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構成胚胎發(fā)育的原始物質,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并決定著每個人的體質、生理、發(fā)育,在一定程度上還決定著壽命。
在出生離開母體后,這精就藏于腎,成為腎精的一部分,它是代代相傳、繁殖、生育的物質基礎。所謂"后天之精",即指臟腑之精,是飲食水谷所化生的各種精微物質。因為這精來源于出生后,依賴于脾胃所化生,故稱之為"后天之精"。它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營養(yǎng)物質,主要分布到五臟六腑、皮毛筋骨,以發(fā)揮其滋養(yǎng)濡潤作用。其通過代謝平衡后所剩余的部分,則輸注到腎臟,成為腎精的一部分。
后天之精的化生,依賴于先天之精的資助,先天之精亦依賴于后天之精的補充,才不致耗盡。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二者相輔相成,從而保證了腎精的充盛。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的來源雖然有異,但均藏于腎,二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所以腎精的盛衰,除了和先天條件有關外,還和后天營養(yǎng)是否充盛有密切關系。
腎藏精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是生養(yǎng)身體的根本。而腎所藏之精屬于物質,這種物質又可轉化為功能,即腎精能化氣,腎精所化之氣,稱為腎氣。腎氣保證了人體的健康功能。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和生殖機能的旺盛與衰減。
腎主生殖 人體的生殖機能包括兩個方面,即性功能和生殖能力,它是繁衍后代、代代相傳的根本保證。中醫(yī)學認為,人體的生殖機能,主要和腎有關。一方面,腎藏精,腎精是人體胚胎發(fā)育的基本物質,是生命起源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腎精又能促進生殖器官發(fā)育,使生殖機能成熟并維持生殖機能旺盛不衰。
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不斷得到后天之精的滋養(yǎng),腎的精氣逐漸充盛,發(fā)育到青春期,體內就產生了一種促進生殖機能成熟的物質,中醫(yī)學稱之為"天癸"。所謂天癸,乃是一種促進性腺發(fā)育成熟的物質。它來源于男女之腎精,主要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不斷得到后天之精的滋養(yǎng)和充盈。天癸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fā)育與生殖。當天癸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時,則男子出現(xiàn)排精現(xiàn)象,女子按時排泄月經,男女性機能開始成熟,并已具備生殖能力。
此后,隨著年齡的變化,腎精由充盛而逐漸衰減,天癸也逐漸減少,生殖能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由此可見,天癸的盛衰主要依賴于腎中精氣的盛衰,而人體的生殖機能,主要通過天癸而發(fā)揮作用。既然腎中精氣的盛衰,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生殖機能,所以當腎中精氣衰減時,就會導致性機能和生殖機能的異常。而對于性機能和生殖機能的病變,也往往采用填補腎精的方法治療。
腎主生長發(fā)育 人體的整個生長、發(fā)育過程,均和腎中精氣的盛衰存在著極其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人從幼年開始,腎中精氣開始充盛,人體生長、發(fā)育迅速,生機活潑,在七、八歲時,由于腎中精氣的逐漸充盛,出現(xiàn)了齒更發(fā)長的生理變化。到了青壯年,腎中精氣更加充盛,不僅具備了生殖能力,而且身體強壯,筋骨堅強,精神飽滿,牙齒堅固,頭發(fā)黑亮,處于人生中身體最強壯的時期。進入老年,由于腎中精氣開始衰減,人的形體逐漸衰老,不僅生殖機能喪失,而且頭發(fā)斑白,牙齒動搖,彎腰駝背,步履不穩(wěn),耳聾失聰,面憔無華。
既然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的生長、發(fā)育,那么在腎中精氣不足時,往往出現(xiàn)生長發(fā)育方面的異常。如在幼年時期,腎中精氣不足,則可致生長、發(fā)育遲緩,智力低下,或"五遲"(立遲、行遲、齒遲、語遲、發(fā)遲)、"五軟"(手足軟、頭軟、頸軟、肌肉軟、口軟);在成年時期,如腎中精氣虧損過度,則可未老先衰,表現(xiàn)為發(fā)脫齒搖,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性功能衰弱。因此,臨床上常采用補腎精的方法治療,能獲得一定療效。另外,在腎主生長發(fā)育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對于抗衰老的預防,歷代醫(yī)家都極為重視調補腎臟,目前研制的抗衰老藥物,尤以補腎者為多。
腎藏精,腎精化生腎氣,腎精充足,則腎氣旺盛;腎精虧損,則腎氣衰弱。腎精與腎氣互為體用,故有時將二者合稱為精氣。腎中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對機體各種生理活動均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故腎被看作"先天之本"。
從陰陽屬性來分,精屬有形,為陰;氣屬無形,為陽。所以亦稱腎精為腎陰,稱腎氣為腎陽,又稱"元陰"和"元陽"。腎陰是一身陰液的本源,對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滋潤、濡養(yǎng)作用。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它對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溫煦和推動作用。腎之陰陽是人體各臟腑陰陽的根本。由于陰陽同居腎中,故腎又被稱為"水火之宅"。
(二)主水液
腎主水液,主要是指腎臟具有主持和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生理機能。人體水液代謝的調節(jié),雖然與肺、脾、肝、腎等多個臟腑有關,但起主導作用的是腎,腎對水液代謝的調節(jié)作用,貫穿在水液代謝過程的始終。
腎主水液功能主要是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來實現(xiàn)的。所謂"氣化",是指腎中陽氣的蒸化作用。腎陽蒸化水液,使水能氣化,又能使氣聚而為水,以利于水液在體內的升降出入、布散排泄,從而使水液代謝維持正常。具體來說,腎主水液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升清降濁。在水液代謝過程中,水液有清濁之分,所謂"清者",即指含有營養(yǎng)成分的部分水液;所謂"濁者",即指含有各種代謝廢物的水液。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是水液在體內氣化的基本規(guī)律。水液代謝,首先是通過脾胃的受納、消化和運化,其精微部分轉輸于肺,通過宣發(fā)肅降,使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歸于腎。
歸于腎的水液雖名為濁,但其中仍含有清的部分,故在腎陽蒸化作用下,濁中之清可進一步蒸騰氣化,復上升于肺,再次布散周身,這種生理過程,稱為"腎的升清功能"。而其中的濁中之濁,則注入膀胱為尿,這個生理過程稱為"腎的降濁功能"。因此,在腎的氣化作用下,清升濁降,促進著體液的代謝,維持著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其次是司膀胱開合。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排尿,與腎的氣化作用密切相關。貯尿要依靠腎氣的固攝能力,排尿也要依靠其控制能力,故稱此作用為腎司膀胱開合。開,則使尿液順利排出體外;合,則使水津保留于體內,維持體內水液量的相對恒定。
另外是對肺、脾、肝、三焦等臟腑的功能活動有促進作用。腎陽為一身陽氣的根本,是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強大動力,只有在腎中陽氣的溫煦和蒸化作用下,脾運化水濕,肺通調水道,肝疏泄水液,三焦司水道之決瀆,以及上述膀胱適度開合等,方能并行不悖,各守其職,協(xié)調一致,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若腎有病變,失去主水之功能,往往會影響水液代謝,使之發(fā)生紊亂,出現(xiàn)尿少,水腫等病理表現(xiàn)。若腎陽不足,失去溫化蒸騰作用,則表現(xiàn)為小便清長或尿量明顯增多等癥。
(三)主納氣
腎主納氣,是指腎具有攝納肺所吸入之清氣而調節(jié)呼吸的功能,防止呼吸表淺,保證體內外氣體的正常交換。
人體的呼吸雖然由肺來主司,還必須有腎的參與才能維持正常。具體來說,由肺吸入之清氣必須下達于腎,由腎來攝納,方能保持呼吸運動的深沉和平穩(wěn),從而保證體內外氣體得以正常交換。只有肺腎協(xié)調一致,呼吸功能才會正常。實際上腎主納氣是腎的封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腎的納氣功能正常,則呼吸均勻和調。如果腎的納氣功能減退,攝納無權,則肺吸入之清氣上逆而不能下行,即可出現(xiàn)呼吸表淺,動則氣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難等病癥。從臨床實際來看,往往在慢性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疾患中,可見到"腎不納氣"的征象,治療常用補腎納氣的方法,多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3)腎的附屬功能
(一)腎主骨、生髓、通于腦,齒為骨之余
腎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實際上是腎之精氣具有促進機體生長發(fā)育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yī)學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髓養(yǎng)骨,促其生長發(fā)育。因此,腎-精-髓-骨組成一個系統(tǒng),有其內在聯(lián)系。腎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質得養(yǎng),則發(fā)育旺盛,骨質致密,堅固有力。反之,如腎精虧虛,骨髓化生無源,骨骼失其滋養(yǎng)。在小兒,就會骨骼發(fā)育不良或生長遲緩,骨軟無力,囪門遲閉等;在成人,則可見腰膝酸軟,步履蹣跚,甚則腳痿不能行動;在老年,則骨質脆弱,易于骨折等。
髓,有骨髓、脊髓、腦髓之分。藏于骨腔內之髓,稱為骨髓。位于脊椎管內之髓,稱為脊髓。位于顱腔中的髓,稱為腦髓。這三種髓,均由腎精所化生。
因此,腎中精氣的盛衰,不僅影響到骨的生長與發(fā)育,而且也影響到髓的充盈和發(fā)育。中醫(yī)學認為"腦為髓之海",因為脊髓上通于腦,聚而為腦髓。腎精充沛,髓海滿盈,腦得其養(yǎng),則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耳目聰明,記憶力強。反之,若腎精不足,髓海失充,在小兒,則表現(xiàn)為大腦發(fā)育不全,智力低下,或形成傻呆??;在成年人,多表現(xiàn)為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頓,思維緩慢,頭暈,眼花,耳鳴,失眠;嚴重者,則可發(fā)展成為健忘癥。
牙齒屬骨的一部分,故稱"齒為骨之余"。既然牙齒與骨同出一源,所以牙齒也依賴于腎中精氣所充養(yǎng)。腎精充足,則牙齒堅固、齊全。若精髓不足,則牙齒松動,甚或脫落。對于牙齒松動等病證,臨床上亦常采用補腎的方法治療,多能獲效。
腎主骨這一理論,近年來通過實驗研究,也進一步得到充分的證實。例如研究發(fā)現(xiàn),某些補腎藥物,能增加骨的堅韌度,對于某些骨折的病人,采用補腎的方藥治療,多能加速骨質愈合。近年來,根據(jù)腎主骨的理論,從治腎入手,治療多種骨的病變,都取得滿意療效。
(二)其華在發(fā)
"發(fā)"指頭發(fā)。腎其華在發(fā),是指腎的精氣充盛,可以顯露在頭發(fā)上,即發(fā)為腎之外候。故《素問》說:"腎之合骨也,其榮發(fā)也。"發(fā)的生長與脫落,榮潤與枯槁,不僅和腎中精氣的充盛程度有關,而且還和血液的濡養(yǎng)有關。所以,又有"發(fā)為血之余"的說法。但頭發(fā)的生長,根本在于腎,這是因為腎藏精,精能化血而充養(yǎng)頭發(fā)的緣故。
因此,頭發(fā)的榮枯、黑白等變化常隨著腎中精氣盛衰的變化而變化。從幼年時期開始,腎的精氣開始充盛,頭發(fā)開始生長;青壯年時期,腎的精氣旺盛,因而頭發(fā)烏黑發(fā)亮,到了老年,腎中精氣漸衰,故頭發(fā)變白,枯槁少華,容易斷落。這些都屬于正常的生理變化。在臨床所見,凡未老先衰,頭發(fā)枯萎,或早脫早白者,多與腎中精氣虧損有關。
(三)開竅于耳及二陰
腎竅和其余四臟之竅不同,它有上竅和下竅之分,在上開竅于耳,在下開竅于二陰。
耳是聽覺器官。聽覺靈敏與否,與腎中精氣的盛衰有密切關系。只有腎精充足,才能使聽覺靈敏。故《靈樞》說:"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若腎精不足,則可引起耳的聽力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62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