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到來
“三伏貼”源自清代《張氏醫(yī)通》記載的白芥子發(fā)泡療法。藥物以麻黃、白芥子
、甘遂等辛溫散寒的藥為主調配而成,分別在頭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將藥膏貼于后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以提升陽氣,最后達到“冬病夏治”之目的。“三伏貼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貼’
,主要針對慢性咳痰喘虛寒體質人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此外
,“三伏貼”在每個伏天以連續(xù)3天的方式貼敷,每天貼3個穴位,6小時后取下三伏貼禁忌人群
盡管“三伏貼”適合虛寒型疾病的治療
,但這類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如心腦血管疾病發(fā)作癥狀嚴重者、咳血、肺結核、發(fā)燒、皮膚嚴重過敏、2歲以下兒童這六大類患者都不適合“三伏貼”治療。專家表示,“例如咳喘伴有吐黃痰
、咯血、發(fā)燒的患者,肺結核活動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貼治療。另外,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有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的疾病,或患有支氣管擴張的患者、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患者以及孕婦,都不適宜貼三伏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此外,近年來兒童貼敷比例逐年增長
,“三伏貼”對于陽虛體質的兒童確實有提高抵抗力的功效。但2歲以下的幼兒不宜做貼敷,一來他們的皮膚過于嬌嫩,無法耐受藥物的刺激;二來孩子太小,不懂得如何表述自己的不舒服,會影響到治療的安全性。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jieys/1939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