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脅下偏痛
【組成】
大黃10g 附子10g 細(xì)辛6g
【煎服】
水煎30分
【主治】
脅下偏痛
【加減】
1. 攣急痛者
2.脈無力者
【禁忌】
1.脅痛喜按者,忌之
2. 舌紅脈數(shù)者
【類方】
1.大柴胡湯:同可治脅下疼痛
。不同者,大柴胡湯證屬少陽陽明合病,必有胸脹、心下滿痛、口苦、嘔惡、舌紅、脈數(shù)等癥狀。2.桂枝加大黃湯:同為寒溫并用攻下方
。所異者,桂枝加大黃湯證為太陽陽明同病,有表里雙解之能。【臨床運(yùn)用】
1.尿毒癥:濕毒稽留
,郁而為熱,見臟氣不通,濁氣上逆,惡心嘔吐,腹脹便秘或大便干秘,煩躁,唇干,小便黃少2. 寒濕偏注而身體某側(cè)、某處疼痛者
3. 陽痿
4. 本方為開結(jié)良方
5. 寒積腹痛。為寒所誘
6. 腎結(jié)石
【淺議】
此寒熱并用攻下之方
,以脅下疼痛,脈象緊弦,腹診拒按為臨床使用目標(biāo)。脅下偏痛
,或左或右,腹診拒按者,積滯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脅下偏痛
,臨床既不可拘泥于脅下,亦不可執(zhí)著于偏。如一側(cè)之三叉神經(jīng)痛、膽結(jié)石、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jīng)痛服之屢驗(yàn);兩脅下、臍兩側(cè)痛者用之亦效。故不必拘執(zhí)于條文所云,唯以寒積馬首是瞻。本證腹證甚為重要,其痛位固定
,或臍右,或臍左,或左右皆拒按,或可觸及癥塊物,或指下不溫。有疼痛腹診無拒按者,有不痛而腹診拒按者,種種不一,故須結(jié)合諸癥【病例】
1.腎炎
于某
腎炎屬風(fēng)水
大黃10g 附子10g 細(xì)辛10g 三劑
二診:藥后瀉膿穢甚多,日便十余次
守方續(xù)服
三診:上方共服18劑
柴胡15g 黃芩10g 半夏15g 黨參10g 黃芪30g 車前子15g 金銀花15g 白茅根15g 附子10g 五劑
四診:10月26日化驗(yàn),尿素氮4.8mmol/L
五診:11月11日化驗(yàn)
2. 陽痿
劉某
《素問·痿論》云:“陽明虛則宗筋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毖躁栶襞c脾胃有關(guān)
大黃10g 附子10g 細(xì)辛6g 白芍15g 甘草5g二劑
藥后下瀉穢物十余行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6g 龍牡各30g 白術(shù)15g 茯苓10g 生姜10片 紅棗10枚
連服七劑
,痛瀉痊愈。龜頭不再畏冷,陽痿亦有好轉(zhuǎn)。囑其續(xù)服七劑,半年后喜來相告,妻已懷孕。3. 無子
馬某,男
,37歲,部落村人,1993年2月23日門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丈夫五大三粗,結(jié)實(shí)如牛
川軍10g 附子10g 細(xì)辛6g 茯苓15g 半夏15g 紅花10g 水蛭10g 煎湯送服礞石滾痰丸6g
二診:上方已服18劑
,每藥后泄瀉二三次,亦無其他不適。3月17日化驗(yàn),視野中無精蟲。馬君獻(xiàn)疑,詢問緣何反不如前?時(shí)余亦不明其理,難釋其疑。喜其對(duì)余信賴,要求繼續(xù)治療。今患者痰減少,膩苔退,舌仍有瘀斑,脈象弦滑,遂專從瘀治。擬:川軍6g 附子10g 細(xì)辛6g 水蛭粉6g(沖)六劑
三診:4月28日化驗(yàn),每視野中有10余只精蟲
,活動(dòng)良好,脈舌如前,上方再服六劑。之后
高興之余,遂書俚詩以記:
有花無果十余年
今日鵲報(bào)麒麟至,欣喜若狂何以眠
附記:后
,余請(qǐng)教化驗(yàn)師,答曰:“大凡化驗(yàn),重在操作及標(biāo)本取樣,操作求規(guī)范,標(biāo)本有要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4. 精子畸形
張某,31歲
,中科院高知。其妻懷孕兩次,皆二三月時(shí)胎停育。2007年10月2日偕妻來診,妻腰脊不酸,頭不暈眩,明眸俊逸,滿面春風(fēng),疑病不在女。令作精液檢查,果然在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yàn)報(bào)告:排精量1ml脈證觀之
大黃10g 附子10g 細(xì)辛10g 水蛭10g 茯苓15g 半夏15g 三劑
彼持方回京服藥
熟地24g 山藥12g 山萸肉12g 車前子15g 菟絲子15g 枸杞子15g 沙苑子15g 女貞子15g 十劑
一月后再作精子檢査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大承氣湯峻下熱結(jié)
附子湯
,中醫(y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溫經(jīng)散寒之功效。主治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附子湯中人參苓,白術(shù)芍藥加方中
附子溫陽散寒,化濕止痛為主藥
全方共奏溫陽散寒,化濕利痹之功效
擴(kuò)展資料:
1
組成:龍骨
用法:上銼
。以水八升,取三升,分三服主治:暴下積日不住及久痢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2
、名稱:附子湯組成:大附子、甘草
、蜀椒用法: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半,分二次服主治:霍亂嘔吐
出處:《醫(yī)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3
、名稱:附子湯組成:附子
、當(dāng)歸、人參、黃連、甘草、干姜、桂心、芍藥、蜀椒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分溫三服出處:《鬼遺》卷四
功用:斷下,補(bǔ)胃
4
、名稱:附子湯組成:附子
、甘草、宿姜、半夏、大棗、白術(shù)、倉(cāng)米用法:上切
。以水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主治:肺虛勞損,腹中寒鳴切痛
,胸脅逆滿氣喘5
、名稱:附子湯組成:附子、芍藥
、桂心、甘草、茯苓、人參、白術(shù)用法:上?咀。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分三服主治:濕痹緩風(fēng),身體疼痛如欲折
,肉如錐刺出處:《千金》卷七
6
、名稱:附子湯組成:附子、生姜
、干姜、桂心、石膏、生犀角、地骨白皮、白術(shù)、獨(dú)活、川芎用法:上切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服后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再服。服湯后如覺欲汗,少覆之令汗出主治:風(fēng)病有因飲酒過節(jié)
-附子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3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