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湯條文】
1.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31)
2.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32)
3.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金匱要略》第二篇)
【葛根湯方歌】
葛根湯內(nèi)麻黃襄,桂甘芍藥棗生姜,輕可去實因無汗,有汗加葛無麻黃。
【葛根湯組成】
葛根12g 麻黃10g 桂枝6g 白芍6g 生姜10g 炙甘草6g 大棗12枚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鐘,煎30分鐘,約600ml,先服200ml,覆被取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功效主治】
1.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
2.太陽、陽明合病之下利。
3. 剛痙。
【加減運用】
1.嘔吐者,加半夏。(葛根加半夏湯)
2.口干舌燥、脈數(shù)者,加石膏。
3.鼻淵、腦漏頭痛,加石膏、辛夷。
4.關節(jié)痛煩,加附子。
【禁忌】
1.表虛有汗者,忌之。
2.口渴、思冷者,忌之。
3.下利清谷、不欲食冷之里虛寒證者,忌之。
【類方】
1. 桂枝加葛根湯:同可治項背強幾幾。不同者,桂枝加葛根湯證屬表虛證,癥見汗出、惡風。
2. 葛根黃芩黃連湯:同可治下利。不同者,葛根芩連湯證,為陽明熱盛,表現(xiàn)有喘息、汗出、發(fā)熱等表里倶熱而以里熱為主之癥。
【葛根湯臨床運用】
1.麻疹初起,惡寒發(fā)熱、頭項強痛、無汗、脈浮數(shù)、或干嘔下利者;疫痢初起,發(fā)熱惡寒、脈數(shù)者;咽喉腫痛、時毒痄腮、疫眼焮熱腫痛、項背強急、發(fā)熱惡寒、脈滑數(shù)者;癰疽初起,壯熱憎寒脈數(shù)者。(《金匱要略今釋》)
2.流行性熱病、流行性感冒為最多,其證三類,若發(fā)熱,若咳嚏,若吐利,葛根湯治之;子癇發(fā)熱者。(《傷寒論今釋》)
3.感冒,麻疹初起,扁桃體炎,耳道炎,副鼻竇炎蓄膿癥,急性眼結膜炎,蕁麻疹,濕疹,痢疾腸炎初起,肩凝,頸筋閃挫,背肌拘攣。(《古方臨床之運用》)
4.傷風、流感,支氣管炎,肺炎,腦炎,破傷風,麻疹,猩紅熱,小兒麻痹證之初起;胃炎,中耳炎,副鼻竇炎蓄膿證,急性眼結膜炎,牙痛,丹毒,以及身體任何部分,特別是上半身局限性之化膿疾患等。(《傷寒論方運用法》)
5.治上沖眼、疫眼及翳膜。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生翳者加石膏。(《眼科錦囊》)
6.氣輪血絲滿布,乾廓坤廓尤多,羞明流淚,額前目眶痛者,病在陽明,惡寒,項背強,無汗。(《中醫(yī)眼科六經(jīng)法要》)
7.胃脘痛三十余年。兼項背強,上肢發(fā)麻,易感冒,脈浮緊。六劑痛止。(《經(jīng)方驗》)
8.腰肌勞損。(《經(jīng)方傳真》)
9.右側頭痛二年,連及前額、眉棱骨。伴無汗惡寒,頸項及后背拘急,舌淡苔白,脈浮略數(shù),十五劑愈。(《劉渡舟驗案精選》)
【葛根湯方解】
此解肌散邪,疏通經(jīng)脈之方也。臨床使用以項背強幾幾、惡寒無汗、身痛為目標。
本證病機為風寒襲侵太陽,經(jīng)氣被阻,津液不得輸布,筋肉失于濡養(yǎng)。臨床表現(xiàn)為麻黃湯證加項背強幾幾。項背強幾幾,形容項背強硬、拘急,俯仰顧盼則疼痛、或不能自如,為本方之主癥。成無己謂伸頭之貌,動則伸頸搖身而行,實則項背肌痙攣也。檢査方法:“自腰部沿脊柱兩側上至后頭結節(jié),其筋肉有強性痙攣也,故病者若訴肩凝或訴腰脊攣痛時,可以指頭在上述筋肉之橫徑而強按壓之,尚觸知凝結攣急同時訴痛者,即可斷為項背強幾幾,百不失一(《皇漢醫(yī)學》)”。方中葛根解肌升津,麻黃、桂枝發(fā)汗散寒,芍藥甘草緩攣急,姜棗和表里,諸藥合用,共奏解肌散邪,升津通脈之功。方由桂枝湯加葛根、麻黃而成,用桂枝湯而不用麻黃湯者,一者以其筋肉攣急,二者防其大汗出也。麻黃湯加葛根能否取效?余以為表實無汗,脈浮緊者,應該有效。若遵服法,當不會過汗。
自利,未經(jīng)攻下而下利之謂。本證下利為太陽表邪不解,熱不得外越內(nèi)迫大腸使然。所下為水樣便,一般不腹痛,不后重,脈浮緊,其癥偏重于表,故宜發(fā)汗解表以治,表解里自和,里和利自止,此俞昌所謂之“逆流挽舟”也。
表證兼下利之治,臨床可據(jù)表里證之輕重而施。若表證重、里證輕,治表為主,表解利自愈。表虛證者,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治之;表實證者,葛根湯治之。表證輕而里證重者,治里為主,兼散表邪,五苓散、桂枝人參湯是也。
若不下利而嘔吐,或吐利并見者,同為表邪勢盛,內(nèi)迫胃腸,可用葛根加半夏湯治之。
剛痙者,即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口噤不語也。若無汗,惡寒,發(fā)熱,脈浮有力,本方之證也。
【葛根湯醫(yī)案】
1.頭痛(太陽少陰兩感證)
李某,男,35歲。桑拿浴汗出甚多,洗畢駛摩托車感寒,當晚便惡寒發(fā)熱,無汗骨楚,枕項強痛,目睛疼痛。本系太陽病,葛根湯一劑可愈。然醫(yī)者一見發(fā)熱便打吊針,輸大劑青霉素、先鋒霉素三天,并服牛黃解毒丸。至第四日,發(fā)熱(38.5℃)諸癥不減,頭益痛,令作CT檢查。其兄與余熟,遂偕來咨詢。望其面色蒼白,肌膚干燥,舌質(zhì)淡,苔白膩。詢知胃口不開,口干不苦,不思飲,大便三日未行,今日始便,亦不干秘,小便清白,不咳嗽,亦無鼻塞流涕等狀,切得脈象沉細,觸知四末甚冷。
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背強幾幾,屬太陽病葛根湯證無疑,然脈不浮反沉細,四末不溫反逆冷,顯屬已傳少陰,以太陽少陰相表里也??嘉魉幹T霉素,苦寒藥也,更伍與牛黃解毒丸,令郁閉之表寒雪上加霜,加之素日陽氣不足,故而內(nèi)傳也。治當表里兼顧,溫陽與發(fā)散同步并行,擬葛根湯加味:
葛根15g 麻黃10g 桂枝7.5g 白芍7.5g 甘草6g 附子10g 生姜10g 紅棗5枚 一劑,溫服取汗。
次日二診:未遵汗出揭被之囑,致汗水淋漓,被褥盡濕,幸有附子固陽,未至汗漏不止。發(fā)熱(37℃)、惡寒、頭項強痛均減,手足轉溫,顏面泛紅。復增惡心、嘔吐,口苦,頭顳憋脹。舌淡紅,苔白膩,脈象沉弦。此太陽少陽并病,即柴胡桂枝湯證也,擬:
柴胡18g 黃芩10g 半夏15g 黨參10g 甘草6g 桂枝10g 白芍10g 葛根15g 生姜10g 紅棗5枚 一劑
三診:頭痛項強、惡寒發(fā)熱均止,胃納增,惡心止,精神大好。仍口干苦,微眩。舌淡紅,苔白膩,脈弦細。此太陽之邪已盡,少陽尚留余邪,擬小柴胡湯善后之。
按:本案僥幸得愈,然不明病愈之理,以太陽少陰兩感證,用葛根湯合麻黃附子甘草湯溫陽散邪,并不為錯,何以藥后變?yōu)椴窈鹬C?若謂過汗傷正,致營衛(wèi)不和、邪入少陽,果如是,少陰之邪何反得解?
2. 癤腫?
焦某,男,22歲,在上海讀大三,2006年7月18日初診。自高二起,后發(fā)際、上口唇癤腫此伏彼起,五年中或服諸霉素消炎,或以三黃、銀翹清熱解毒,然癤腫依舊我行我素。望其面色紅潤,前額、左鬢癤腫剛斂,上唇癤腫大小各一,后發(fā)際周圍瘢痕如織。癤腫有紫暗收斂者,有尖頂結皰成膿者,有焮紅暴怒、摸之灼熱呼痛者。舌淡紅,苔薄白。詢知胃口甚好,大便二日一行,干秘不暢。向不汗出,即使劇烈運動,亦僅前臂、下肢汗出,頭頸胸背終不見汗。身不熱,不惡寒。切得脈象沉滑略數(shù)。
脈證分析:風濕入表,蘊郁成毒。血氣方剛之軀,正氣充沛,拒邪入里,奈表閉不透,致邪毒結伏纏綿,久久不解,此汗不出之故也。夫治病驅邪,以順勢利導,與邪出路為上策??嗪罚湫?,致邪不散不滅,延長病程,猶若困獸之斗,癤腫焉能痊愈?遵《素問》結者散之之治,擬:
葛根15g 麻黃10g 桂枝6g 白芍6g 甘草4.5g 生姜5片 紅棗5枚 一劑,臨睡服。
二診:胸背四肢汗出甚多,頭頸未汗。項、唇癤腫焮紅,癤頭膿汁充盈,疼痛益甚,頸項株累,轉側不靈,頭額發(fā)熱,咽喉疼痛,舌邊尖紅,苔白微膩。熱毒雖見外散,然匿蟄五載,豈能一汗而盡。且胸背汗出,頭頸無汗,仍系汗散之標。
原方加桔梗15g二劑,臨睡服,藥后食熱粥一碗。
三診;連續(xù)兩晚用藥,汗出如洗,頸項亦汗。癤腫痛,項強依然??诟伤硷?,舌邊尖紅赤,苔薄黃,脈滑略數(shù)。如此之治,實屬火上澆油、捅馬蜂窩。然不用辛溫,火毒焉能盡除?以其汗出較多,口干思飲,故去麻黃,加天花粉生津止渴,消腫排膿。擬:
葛根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6g 天花粉15g 生姜5g 紅棗5枚 二劑,臨睡服,藥后繼以熱粥。
四診:藥后汗仍多,癤腫疼痛減,先前焮怒者已出膿收斂,項強、咽痛不再。今進餐亦汗出津津,此腠理通,營衛(wèi)和之象也。因假期將滿,囑服防風通圣丸十日。
一年后,彼因房室傳導阻滯來電咨詢,知癤腫偶見,米粒大小而已,可不治自愈。
3.臂痛?
周某,男,23歲,城內(nèi)油漆工。正月中旬,雖已立春,然忻州仍北國風光,寒風凜冽。周因工期緊迫,勞作至子夜。室內(nèi)汗出濕衣,外出感受風寒,當晚腰背四肢疼痛不已,右臂尤甚,不能持物,不能穿衣。雜治半月,痛終未已。刻下惡寒無汗,骨節(jié)酸楚,示風寒仍羈留于太陽。然脈不浮,呈弦細緊象,弦緊主痛,細為血虛。再視其舌,紅潤苔薄。詢知納便如常,溲清白,口不干,知其津液不虧。遂舍脈從證,予以辛溫表散,擬葛根湯原方:
葛根15g 麻黃6g 桂枝10g 白芍10g 炙草4.5g 生姜6片 紅棗5枚 一劑
二診:藥后遍身汗出,臂痛大減,關節(jié)屈伸自如,夜間微惡寒,脈弦細。風寒已散大半,少有余邪,擬桂枝加葛根湯加味治之:
葛根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炙草4.5g 當歸10g生 姜6片 紅棗5枚 二劑
三診:臂痛止,已能作業(yè),惟作時微汗出。此外邪已凈,正氣虛弱,擬桂枝新加湯補之:
桂枝10g 白芍15g 炙草6g 黨參10g 生姜3片 紅棗5枚 三劑
4.頸淋巴結腫痛
鄧某,女,17歲。發(fā)熱、左頸淋巴結腫痛三日,服消炎藥不效,于2007年3月2日求診。望其形體不虛,面有熱色,淋巴結約3cmx2cm大小,皮色不紅,摸之疼痛。舌淡紅,苔薄白。詢知頸項強痛,轉動不敏。惡寒無汗,飲食不思,惡心欲吐,大便不干,二三日一行。切得脈象浮弦。
觀其脈癥,此風寒客于太陽經(jīng)脈,經(jīng)氣郁結不利,致淋巴結腫大疼痛。惡心欲吐者,太陽之邪內(nèi)迫陽明,胃氣上逆也。治當解表祛邪,以通太陽經(jīng)氣。擬:
葛根30g 麻黃10g 桂枝6g 白芍6g 甘草6g 半夏15g 生姜5片 紅棗6枚 三劑,停消炎藥。
二診:藥后微汗出,發(fā)熱、惡寒、惡心皆止。淋巴結雖未消失而疼痛已止。為凈余邪,原方減半夏兩劑。
延伸閱讀:
葛根湯臨床醫(yī)案舉隅
葛根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37例臨床觀察
桂枝加葛根湯組成,加減運用,桂枝加葛根湯醫(yī)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3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