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D服小便當下。(《金匱要略》第十八)
【組成】
薏苡仁10分 附子2分 敗醬草5分。
【煎服方法】
共研為末,取30克水煎10分鐘,頓服?;蛞环肿?克計算,水浸20分鐘,煎30分鐘,取汁200毫升,頓服,一日二劑。
【功效主治】
腸癰,膿已成,腹皮急,按之濡,身無熱者。
【加減】
1.夜間痛甚者,加乳香、沒藥。
2.有包塊者,加三棱、莪術(shù)。
3.脈弱氣虛者,加黃芪。
【禁忌】
1. 發(fā)熱者,忌之。
2.腹部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忌之。
【類方】
大黃牡丹湯:同可治腸癰。不同者,大黃牡丹湯用于屬實、屬熱、膿未成之腸癰,癥見發(fā)熱,汗出,惡寒,腹痛拒按,脈象有力者。
【臨床運用】
1. 治腸癰,皮肉狀如蛇皮,及如錯,小腹堅,心腹急。(《太平圣惠方》)
2. 皮膚異常粗糙,如魚鱗狀。(《經(jīng)方發(fā)揮》)
3. 手掌腫癢流黃水(鵝掌風(fēng)劇證)。(《經(jīng)方傳真》)
4. 用于闌尾炎、局限性腹膜炎,已形成膿瘍者,化膿性附件炎、痔痿等,化膿性腹股溝淋巴結(jié)炎、骨盆腹膜炎、腸結(jié)核、結(jié)核性腹膜炎、肺膿瘍、汗泡、疣、濕疹、手掌角化癥、白帶、子宮內(nèi)膜炎、局限性硬皮癥、蛇皮癥。(《臨床運用漢方處方解說》)
【淺議】
此腸癰之治方,以腹腔膿腫,按之濡,肌膚甲錯,身無熱,或畏寒肢冷為使用目標。
腸癰,今之闌尾炎也。以發(fā)熱、轉(zhuǎn)移性腹痛,右少腹硬滿而痛,麥氏點壓痛、反跳痛陽性為診斷要點。本方所治之腸癰,為膿已成,或形成膿腫者。證見腸癰日久,疼痛不甚,肌膚甲錯,腹皮急,包塊濡軟不硬,身無熱,或背惡寒,倦怠神疲,四末不溫,不思冷,或食冷不適,舌質(zhì)淡,脈象弱等熱毒瘀結(jié)加陽氣不足之癥者。
肌膚甲錯,即皮膚粗糙、枯澀不潤,甚者如魚鱗、蛇皮是也?!督饏T要略》見甲錯者有三,一為大黃蟅蟲丸證,一為薏苡附子敗醬散證,一為水氣病篇桂枝加黃芪湯證,為瘀血、水濕內(nèi)滯,皮膚失養(yǎng)而成。所謂有諸內(nèi)必形諸外,有諸外必根諸內(nèi),瘀化濕消,肌膚自會漸漸而復(fù)。
【薏苡附子敗醬散醫(yī)案】
腹腔膿腫
張某,男,28歲,高城村人。腹痛三月之久,中西藥迭進,遷延不愈,某醫(yī)院B超診斷:腹腔膿腫,約13cmx12cm,并斷言非手術(shù)不愈。彼聞剖腹開膛,心驚肉跳,只商于余,以其父與余有舊也。張面白體瘦,右少腹隆起,膿腫若拳,濡軟微痛,腹肌不緊張,腹皮甲錯,身無寒熱,口苦,舌淡紅,苔白膩,脈弦細緩。檢閱用過之方,有清熱解毒之仙方活命飲,有活血攻下之大黃牡丹湯加味。詢知自攻下后,胃納不馨,大便稀溏。此瘀毒內(nèi)結(jié),陽氣虛弱證也。仙方活命飲、大黃牡丹湯清熱解毒,化瘀通腑,癰腫紅赤發(fā)熱,舌紅苔黃,脈象滑數(shù)者宜。陽氣不足者則非所宜也,且有損陽敗胃之弊。本案所示為薏苡附子敗醬散證,許其試治一周,若不效,手術(shù)未遲。
薏苡仁30g 附子10g 敗醬草30g 七劑
二診:用藥七天,膿腫已摸不到,B超提示約4cmm之大,繼服一周,霍然病已。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薏苡仁
注:
夜雨寄北:一個小孩,男,9歲,身上扁平疣,小孩的媽媽發(fā)微信問診,讓每日用生薏苡仁100克煮粥,早晚當飯吃,服一個多月愈。
一個女性,二十六歲,前臂長了一個黃豆大小的扁平疣,用生薏苡仁打粉,配白糖加開水吃,早晚各一次,把薏苡仁粉也吃下去,吃了12天,手部扁平疣縮小三分之一。因為覺得很難吃,未再堅持治療。
還有一個小孩,4歲,臉部扁平疣,讓用生薏苡仁打粉,加白糖,加開水調(diào)服,一日兩次。吃了20多天訴不見效,考慮小孩食用量小,讓繼續(xù)服用,又過了幾天,其介紹人來看其他病,訴這個孩子的扁平疣好了。
有個年輕姑娘,20多歲,滿臉的扁平疣,經(jīng)過激光治療無效,涂藥吃藥均無效,又去了很多醫(yī)院的皮膚科,本地醫(yī)院、外地醫(yī)院都去了,治療均無效。后來自己實在沒辦法,在網(wǎng)上自己查的秘方,用生薏苡仁打粉外敷一段時間,疣體全消,臉部光滑如初。
薏苡仁治療扁平疣療效確切,一部分尋常性疣也能治療。
日本漢方醫(yī)經(jīng)驗:青年性扁平疣(用薏苡仁可治愈70%),尋常疣(用薏苡仁可治愈40%),老年性疣、血疣、黑痣、菜花狀疣、水疣用薏苡仁無效(乳幼兒水疣用五苓散)。
其治療扁平疣多用薏苡仁煎(薏苡仁20甘草1)或薏苡仁夏枯草煎(薏苡仁20夏枯草5)或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體質(zhì)瘦弱而貧血性冷癥的女性用當歸芍藥散加薏苡仁10克。
其他治療方式則是外擦馬齒莧汁,紫云膏或疣上施灸再外用紫云膏。
我在治療作用中總結(jié)了幾個要點。
1、用生大薏苡仁,生的大薏苡仁口感更好,療效亦佳。
2、用量要大。單味藥治療疾病需要用量大,用量足,足夠長的時間才能起效,有的需要一個月到兩個月,如生薏苡仁一天100克,連續(xù)服用1-2個月。
3、內(nèi)服外敷相結(jié)合,內(nèi)服薏苡仁改變內(nèi)環(huán)境,外用薏苡仁可直達患處,改善局部皮膚環(huán)境。
如孫浩治趙某,男,22歲,訴近2個月來,手、足、胸、脅部位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瘊子,要求治療,查見頭皮,手背,指,趾,足緣等處出現(xiàn)如黃豆、玉米粒大小半球型丘疹結(jié)節(jié),表面粗糙不平如刺狀,處方:生薏苡仁100牡丹皮30紫草30赤芍30煎水約2000ml,倒入浴缸中,滲溫開水,以全身能浸入水內(nèi)為度,每日煎水浸浴2次,每次約15分鐘,浸浴后揩干身體即可。本方煎水連浴3天,共6次,疣目全部脫落,感染處亦愈。
4、服用湯劑,可結(jié)合患者身體情況用方加薏苡仁。
如①朱進忠治馮××,男,成年人。上肢、軀干、頸項大量贅疣2個多月。醫(yī)診傳染性軟疣。先用西藥治療十幾天不效,繼用中藥薏米熬粥服1個多月仍不效。細審其證,見頸項、前胸、后臂、背部有大量高出皮膚的贅疣,微癢,贅疣小者如小米,大者如高粱,別無所苦,舌苔白,脈浮弦緊。綜合脈證,思之:病發(fā)于肌表,其病位即在肌表,前但用薏米無效,乃治表之功不足。今脈又見弦緊,弦者,肝脈也;緊者,寒也。證脈合參,乃少陽樞機不利,寒濕郁表。治擬和解少陽,散寒除濕。處方:柴胡15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棗5枚,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苡米30克。服藥6劑,贅疣全失,愈。
②論壇杏林一翁治施某,男,53歲,某公司老板,患扁平疣雙手臉上身上皆有,先以薏米50g煮水服,效果不佳,后見其舌苔白,脈浮緊,加麻黃10g,木賊30g,甘草6g,七劑,藥盡疣消。
5、用顆粒劑無效。治了三例辯證處方加薏苡仁,用的是三九的中藥顆粒,三例均服用1個多月無效。
......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簡稱 麻杏薏甘湯
原文: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fēng)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fēng),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第二》
原方:麻黃(去節(jié))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右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癢,溫服,有微汗,避風(fēng)。
注:
:時間名詞,同"日哺"。指申時,即下午三點至五點。
醫(yī)案:
小吹:患者鐘某,女性,30歲,工作時常接觸酒精等化學(xué)物品。2010年雙手手指及掌背開始出現(xiàn)米粒大的扁平隆起丘疹,起初僅2-3粒,表面光滑,呈淺褐色,無滲液,顆粒較大的會有疼痛感。后來顆粒逐漸增多,增加至10-20粒?;颊呓?jīng)常自己用剪刀切除丘疹。2011年6月曾在廣東省中醫(yī)院行激光治療。經(jīng)過上述處理后丘疹仍反復(fù)長出。2011年11月11日,患者經(jīng)同鄉(xiāng)介紹求治于黃仕沛老師。
刻診:雙手手指及掌背散在有近20粒比皮膚顏色稍深的扁平隆起丘疹,多是米粒大小,最大直徑約3mm。予麻杏苡甘湯。處方如下:
麻黃十二克? 北杏十五克? 薏苡仁六十克? 甘草三十克
七劑并予生薏苡仁五百克磨粉,每次二十克口服,每日3次。11月25日,即服藥后第14天復(fù)診。薏苡仁粉尚未做好,丘疹已開始脫落。繼續(xù)服上方湯藥七劑,并囑加服薏苡仁粉以鞏固療效。一周后丘疹僅剩2-3粒。2012年1月,其同鄉(xiāng)來診時詢悉鐘某之丘疹已全脫落,未復(fù)有新的丘疹長出。
按:黃師曾用苡仁粉治療扁平疣多例屢屢驗。其心得曾發(fā)表在國醫(yī)大師鄧鐵濤主審的《中醫(yī)簡便廉驗治法》一書中。以往單用苡仁粉通常是在20-30天丘疹自行脫落,此例服后第14天內(nèi)丘疹便自行脫落,較以往所見為快,是否丘疹較細小加之與麻杏苡甘湯合用而效果增強?有待觀察更多病例以證之。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多以為此品平淡無奇,只注重其利水滲濕之效,而忽略其他功效?!督饏T要略》除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風(fēng)濕外;試觀治胸痹之薏苡附子散、治腸癰之薏苡附子敗醬散、《千金》葦莖湯之治肺癰,皆非用作利水滲濕。而胸痹為胸陽不運,血脈痹阻,腸癰、肺癰條文中均注明“其身甲錯”、“胸中甲錯”?!凹族e”者肌若魚鱗之錯也,仲景均視為瘀血之證。胸痹、腸癰、肺癰均非一般之疾,古人均委薏苡仁以重任,可知本藥非一般平淡之品可比。扁平疣雖非大病但也是氣血結(jié)聚而成。黃師用此法治扁平疣,患者初服時往往信疑參半,至疣體自然脫落后才嘖嘖稱奇。本例未來得及薏苡粉磨粉,故先以復(fù)方湯劑治之。并無陽氣不足之附子證,未與附子合用,而麻黃有破癥堅積聚的功效,故選用麻杏苡甘湯。竟效更速。
倪海廈:第二個呢,簡單的,你如果是一般念,就變成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太麻煩了,我們叫做麻杏薏甘湯,哦,就是,用的也是很廣。麻杏薏甘湯,簡單說就是麻杏薏甘湯,你如果說,同樣在皮膚上,看到紅疹,蕁麻疹,很癢,那個時候我剛剛講過,麻黃加術(shù)湯,對不對?但是你如果看到不癢,是疣呢?哦麻杏薏甘湯。好,為什么薏仁呢能夠去表濕,這個麻杏薏甘湯主要設(shè)計這些藥是為了肌肉的酸痛,所以皮膚表面第二層才是肌肉,再來是血脈神經(jīng)再來才到關(guān)節(jié),所以我們治療濕癥呢,就分幾種藥物而已,經(jīng)方只有幾種藥,那你一看到表面上那個紅紅的長了那個黏黏的粘巴巴很多都是濕疹,你不要管它名稱是什么,在皮膚表面上又癢,然后一看到濕的,麻黃湯加白術(shù)對不對,比較不癢就長一個東西在哪邊,就肌肉里長出來,但它還不癢。不癢不是在皮膚,所以說疣并不是在皮膚上長出來,是在肌肉中長出來,就是說你開麻黃加術(shù)湯沒有用,你要開麻杏薏甘湯,誒一下子疣就收掉了,要不然的話有些人疣生的很多啊,生一個還好啊,自己用繩子捆上扎掉就算了,萬一一票怎么辦?對不對?好,還有些疣生在不該生的地方,都可以用麻杏薏甘湯,都可以去掉了,好你不要管它的名字是叫菜花叫什么,都沒有關(guān)系的,那怎么辦呢,反正統(tǒng)統(tǒng)可以用這個處方把它去掉,好當然你用燒把皮膚那燒掉,燒了以后你再喝麻杏薏甘湯也是可以的,都沒關(guān)系的。
好,看這個病者呢一身盡疼,這個全身痛的話就是講的肌肉痛了,“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曰風(fēng)濕”。好這個因為濕在身上的時候,你陽氣沒有辦法透達出來,哦,好我們這樣畫,用個圓圈,這個是你的身體,這是你的體表,那你的體表身體里面的熱呢,很熱,那在體表下方有一層濕在這邊,好,濕在在這邊,那這個濕呢,這個熱要經(jīng)過這個濕才能到達體表,才能把這個熱發(fā)散掉。那現(xiàn)在這個濕很盛,這個熱到了這個地方就被擋住了,沒有辦法通過皮膚毛孔發(fā)散掉,所以病人會有一身盡疼有發(fā)熱的現(xiàn)象,到了黃昏的時候會更熱,因為黃昏的時候是陽明的時候,那是太陽下山的時候,它會熱的很嚴重,因為身體這時候最熱的,好這叫做風(fēng)濕病。這個病呢,是傷于汗出當風(fēng)或久傷取冷,流了汗以后你坐在風(fēng)在那邊吹還有久傷取冷,這個平常就喜歡喝冰的,特別是叫你們女孩子不要沒事喜歡喝冰激凌不要吃冰串冰那,臺北的刨冰,臺灣夜市的冰想到我就想去吃,可是你們不要吃太多啊,吃太多不好,這種情形呢,通通可以用麻杏薏甘湯,所以麻杏湯用的非常廣,取藥又簡單,速度又快。哦,速度又快。
你如果說遇到一個這個,這個病人啊,你說老師我不喜歡煮湯劑也不喜歡......那個很麻煩,你一看到麻杏薏甘湯,這個麻杏薏甘湯好到什么程度呢?粉劑都好,科學(xué)中藥的效果都好。哦,效果都很好。那麻黃呢杏仁啊薏仁啊甘草,薏仁呢,你可以一直加重,加重都沒有關(guān)系啊,你看它每一次服多大然后用茶匙,哦,這就是用粉劑啊,用粉劑。吃完以后呢,因為有麻黃在里面啊,要避開風(fēng),不要風(fēng)吹太重,在介紹后面的處方之前呢,諸位現(xiàn)在回頭來看,我們在用麻黃的時候使用了薏仁,好,你如果說你需要用到麻黃,那你怕麻黃產(chǎn)生了其它的問題,一般張仲景的薏仁和麻黃配在一起,這兩個要搭對就好像桂枝遇到白芍一樣搭配走,那你麻黃開三錢,杏仁開三錢,如果杏仁跟著麻黃走的話,麻黃開再多也沒有問題。病人絕對不會說心臟跳的很快或者是發(fā)汗,汗太多出問題,都不會。這兩個搭配在一起。所以麻黃湯里面也加了杏仁在里面,因為張仲景要重用麻黃怕麻黃出別的,引起別的問題,而又不能不要麻黃這青龍的性,就把杏仁放進去,杏仁就是擔(dān)心麻黃發(fā)汗發(fā)太過。因為麻黃是青龍啊,因為麻黃是非常質(zhì)非常的輕,哦,質(zhì)非常的輕,你拿去稱麻黃一錢和桂枝一錢完全不一樣,麻黃一錢一大包,桂枝一錢一點點,因為它質(zhì)非常的輕,因為質(zhì)輕所以它入肺入氣分,所以說它宣發(fā)的效果很快,那怕它們把肺里的津液一下子清光光了,所以如果你吃了麻黃流出來的汗是肺里面的汗,這時候杏仁,可以把杏白......杏仁的顏色是白色的它能夠入肺,能夠潤肺,能夠在肺里面產(chǎn)生津液,所以說這個常常會用在一起哦。
那象如果說你說老師我這個這個每天啊回到家肩膀上那個......那個......衣服上都是頭皮,頭皮很多,好,麻杏薏甘湯啊,這個我剛剛才講過這個杏仁和薏仁不是去濕嗎?頭皮很多就是濕嘛,那有些人頭什么......皮脂漏性皮膚炎啊,哦,紅紅的,那麻杏薏甘湯啊,你要會推理......會推理......會推著用。尤其頭皮多......哦,那麻杏薏甘湯,效果真的很好啊,我現(xiàn)在講完,大家可能很多人回家就偷吃,會偷吃。真的是很好用,哦,很好用。還有還有在什么地方用呢?如果你有發(fā)覺到說老師,既然這么好用你看這個杏仁對皮膚很好,那個手皮腳皮很厚的,有沒有?尤其腳皮腳皮很厚得人。麻杏薏甘就是麻杏薏甘湯癥。好你們不要去煮湯,買粉劑吃就好了,吃完后那個手皮腳皮變得很細,都不用去角質(zhì),對不對,美白什么諸如此類的,好這是麻杏薏甘湯。
......
薏苡附子散
原文: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督饏T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
原方: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
薏苡附子敗醬散
原文: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督饏T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原方: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注:
東子:薏苡附子敗醬散治闌尾炎,右少腹覺不適,按痛。薏苡仁治腸內(nèi)有癰膿。敗醬草治胃反酸。
醫(yī)案:
chenxinjie001:患者男,41歲,右下腹反復(fù)隱痛3年,每次疼痛加劇時即到醫(yī)院掛抗菌素治療,多次B超、CT檢查,診斷為“慢性闌尾炎”,建議行手術(shù)切除?;颊咭驊峙率中g(shù)而求診。刻下:右下腹壓痛,未捫及包塊。腹脹惡心,多食后即嘔吐,吐后稍舒服,便秘與腹瀉交替,舌淡紅,苔略黃膩,脈弦。處以薏苡附子敗醬散合半夏瀉心湯原方5劑,復(fù)診述3劑后即感諸癥大減,效不更方,連服半月而愈。現(xiàn)已隨診3月未復(fù)發(fā)。
......
薏苡又被稱為藥玉米、水玉米、晚念珠、六谷迷、石粟子、苡米,屬于一種禾本科的植物,在生活中大家也是比較常見的,對于薏苡的功效以及食用價值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在幫助排除濕氣的時候,常吃薏苡仁粥這種簡單的做法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大家知道除了可以幫助排濕意外,薏苡還有哪些功效呢?
①《本經(jīng)》;“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fēng)濕痹,下氣?!?/p>
②《別錄》:“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③《藥性論》:“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煎服之破五溪毒腫?!?/p>
④《食療本草》:“去干濕腳氣?!?/p>
⑤《本草拾遺》:“溫氣,主消渴?!薄皻⒒紫x?!?/p>
⑥《醫(yī)學(xué)入門》:“主上氣,心胸甲錯?!?/p>
⑦《綱目》:“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fēng)勝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p>
⑧《國藥的藥理學(xué)》:“治胃中積水。”
⑨《中國藥植圖鑒,:“治肺水腫,濕性肋膜炎,排尿障礙,慢性胃腸病,慢性潰瘍。”
2.瓜瓣桃仁湯:薏苡仁15克,冬瓜子30克,桃仁10克,牡丹皮6克。加水煎服。源于《千金要方》。薏苡仁與冬瓜子配用,能清熱利濕,排膿;桃仁、牡丹皮配用,能活血化瘀。用于腸癰拘攣腹痛,右下腹可觸及腫塊,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等。牡丹皮味苦濁,可另用金銀花、蒲公英之類清熱解毒藥。
3.菱角半枝蓮湯:薏苡仁、菱角、半枝蓮各30克。加水煎湯,分2次服。本方對腫瘤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以半枝蓮一藥作用較明顯。可用于胃癌、宮頸癌等。
①《本草經(jīng)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轉(zhuǎn)筋,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禁用。”
②《本草通玄》:“下利虛而下陷者,非其宜也?!?/p>
②治風(fēng)濕痹氣,肢體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當歸身、川續(xù)斷、蒼水(米泔水浸炒)各四兩。分作十六劑,水煎服。(《廣濟方》)
③治久風(fēng)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綱目》薏苡仁粥)
④去風(fēng)濕,強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綱目》薏苡仁酒)
⑤治水腫喘急:郁李仁二兩。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二食之。(《獨行方》)
⑥治肺痿唾膿血:薏苡仁十兩。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許服之。(《梅師集驗方》)
⑦治肺癰咳唾,心胸甲錯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微溫頓服之。肺若有血,當吐出愈。(《范汪方》)
⑧治肺癰咯血:薏苡仁三臺。搗爛,水二大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生方》)
⑨治腸癰,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
⑩治腸癰: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⑾治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飲,并煮粥食之。(《綱目》)
⑿治沙石熱淋,痛不可忍:玉秫(子、葉、根皆可用),水煎熱飲,夏月冷飲,以通為度。(《楊氏經(jīng)驗方》)
大家在讀完上文中的介紹以后,是不是已經(jīng)對于對于薏苡的其他功效已經(jīng)有了新的了解了吧,建議大家平時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適量的食用,像煲湯、煲粥以及燉菜的時候都是可以適量添加薏苡的。不過,這里需要提醒大家,因為薏苡并不適合沒有濕氣的人群食用,因此像孕婦以及脾虛無濕的人群不建議食用。
薏仁這個藥大家都很熟悉,但都是僅限課本的熟悉,前幾天有個大三陽的朋友治療時,運用吳雄志老師伏邪清肝敗毒飲,予以90g薏苡仁,而后病毒量下降。吳老師把它當抗病毒藥用的,其實還挺納悶的,后來又聽同門說閩南一名醫(yī)治療身上急性關(guān)節(jié)疼痛用麻杏薏甘湯,突然感覺有什么東西連在了一起,再后來想到四妙散治療痛風(fēng),薏苡仁湯治濕痹,中焦宣痹湯治療關(guān)節(jié)疼痛。一切突然打通了。做了個總結(jié),和大家分享下。
。歸在陽明經(jīng)藥,如此可將健脾胃與治療筋膜攣急聯(lián)系起來。要點是滿舌苔膩,身疼痛,以及EB病毒感染明確的疾病。
健脾滲濕。
薏仁為禾本科食物,性甘淡偏凉,藥食同源,是可以當糧食吃的,因此有健脾胃的效
果,以炒用為佳,重點在養(yǎng)胃陰,所以參苓白術(shù)散用之可止瀉,參苓白術(shù)散亦可治白帶。同時健固湯用此治行經(jīng)泄瀉及白帶。
【來源】《 傅青主女科 》卷下。
【組成】 人參 15克白茯芩 9克白術(shù) 30克(土炒)巴戟天 15克(鹽水浸) [薏苡仁]12g克(炒)
【用法】水煎服。連服十劑。
【功用】補脾滲濕。
【主治】婦人 脾虛 濕盛,經(jīng)前泄水。
薏仁配合白術(shù),還可治療脾虛腰痛,可參考修圓之說,大概脾虛腰痛,類似于如今的腰肌勞損吧,脾主肌肉。
清代另一著名醫(yī)家陳修圓在《醫(yī)學(xué)從眾錄》中言:“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在腰者,取腘 中”,稱“余遇此癥,每以白術(shù)為君者,取之太陰;有時用苡仁為君者,取之陽明。人第曰二藥利濕,濕去而重著遂已。孰知白術(shù)運行土氣于肌肉,外通皮膚,內(nèi)通 經(jīng)脈,風(fēng)寒濕三氣為痹,一藥可以兼治。苡仁為陽明正藥,陽明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guān),故二藥分用合用,或加一二味引經(jīng),輒收奇效”。
至于三仁湯見滿舌白膩,三焦俱是濕證,法出麻杏薏甘湯,用薏仁,是否三仁湯證多是病毒感染?
攻毒散結(jié)。
這點教材沒提,但大學(xué)時看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潘毅教授的尋回中醫(yī)失落之元神,提及薏苡仁歸納在肝之濕藥,那時不解。后來看外國研究,薏苡仁中提取出來的有效成分對肝癌有治療作用,對于很多腫瘤的治療都很明確。比如EB病毒導(dǎo)致的鼻咽癌、一部分的胃癌,淋巴癌(淋巴結(jié)多腫大,故可散結(jié)),對病毒引起的帶狀皰疹也有效。
薏仁還治療扁平疣,扁平疣也是一種病毒感染,HPV感染。就是一種比較不和諧的病。。。而宮頸癌也是由于HPV感染引起的,所以薏苡仁也可以治療這類疾病,配合薏苡附子敗醬散。
注:本條來自于太湖學(xué)院的學(xué)習(xí),借鑒吳雄志老師的研究。有興趣者歡迎掃碼學(xué)習(xí),中西互參,復(fù)興中醫(yī)。
清熱排膿,這個薏仁具有排膿的作用??慈斍o湯、薏苡附子敗醬散可知。多見甲錯,在上為肺癰,在下為腸癰。
《本經(jīng)》言本藥治療筋急攣急,可知薏仁可緩解肝的拘急,肝主筋也。
麻杏薏甘,三仁湯,皆有日脯發(fā)熱,病性為濕熱,病位在陽明可知。一身盡痛(筋之痛),苔膩,用薏苡仁。本病久傷取冷所致,吳師言伏邪病,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四妙散、中焦宣痹、轉(zhuǎn)筋的方子也是如此,薏仁在四妙散中是緩急止痛的。
這些都是溫病的方子。
還有一個白棓?shù)霓曹又袢~散
【藥方名稱】中焦宣痹湯
【處方】 薏苡15克
防己15克 杏仁15克 滑石15克 連翹9克 山梔9克 半夏9克(醋炒)晚蠶沙9克 赤小豆皮9克(取五谷中之赤小豆,涼水浸,取皮用)。
【功能主治】清化濕熱,宣痹通絡(luò)。治濕熱痹證。濕聚熱蒸,阻于經(jīng)絡(luò),寒戰(zhàn)發(fā)熱,骨節(jié)煩疼,面色痿黃,小便短赤,舌苔黃膩或灰滯。
【用法用量】 痛甚,加片姜黃6克、海桐皮9克。
組成:五苓散,防己1兩,桂枝1兩半(足前成2兩),薏仁2兩。
主治:霍亂兼轉(zhuǎn)筋
香附旋覆花湯
【組成】薏仁15克 生香附9克 旋復(fù)花(絹包)9克 蘇子霜9克 廣皮6克 半夏15克 茯苓塊9克
【用法】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主治】伏暑、濕溫,脅痛,或咳或不咳,無寒,但潮熱,或竟寒熱如瘧狀。
薏苡竹葉散
【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薏苡15克 竹葉9克 飛滑石15克 白蔻仁4.5克 連翹9克 茯苓塊15克 白通草4.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每服15克,日三服。
綜上:薏苡仁為平淡之藥,所以用量要大些,至少15g起,到90g不等。抓住陽明濕熱,病毒感染的疾病。
注意:薏仁利濕,大便干的人慎用!或者配合其他藥物。
最后附個不大成熟的病案,各位同仁指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5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大黃牡丹湯方歌,組成,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