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103)
2.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136)
3.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165)
4.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金匱要略》第十篇)
【組成】
柴胡24g 黃芩10g 半夏10g 白芍10g 枳實10g 川軍10g 生姜15g 紅棗12枚
【方歌】
大柴胡湯芩大黃,枳芍半夏棗生姜,少陽陽明合為病,和解攻里效無雙。
【方解】
本方由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加減而成,具有外解少陽、內(nèi)通陽明,疏肝和胃,調(diào)理氣血之作用。臨床使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拒壓,便秘或下利,脈弦有力為目標。
邪在少陽,汗、吐、下三法皆屬禁忌。然熱邪內(nèi)結(jié),胃家已實,雖有嘔吐、發(fā)熱等少陽證狀,亦必須攻下以治。第204條“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庇嘁詾橹干訇栮柮魍I吐劇烈者,不可單純攻下。本方外解少陽、內(nèi)瀉陽明,表里同治,則不悖仲圣之意。少陽郁熱,樞機不利,陽明熱結(jié),腑氣不通,系消化道常見病證之病機,故廣泛運用于胃、腸、肝、膽、胰之病證。劉紹武先生善用之調(diào)胃湯,調(diào)腸湯,調(diào)肝湯,排石湯皆本方之基加味而成。臨床所見,本證舌苔黃膩,脈弦滑有力,其痛多在心下,旁及左右兩側(cè),亦有延及臍部者,有飯后疼痛加劇,或飲食自倍,或食油膩誘發(fā)疼痛者。詢其大便,便秘者居多,下利者為少。無論其便秘、下利,凡屬熱結(jié)在里,木土相乘,腹診拒壓者,皆可投用本方。
本方與小柴胡湯之使用,應(yīng)視患者體質(zhì)強弱、病勢緩急而別。如胸脅苦滿,大柴胡湯證較甚,且波及心下,故心下疼痛,嘔吐酸苦明顯,甚者,吐出物純?yōu)槟懼?。小柴胡湯證之胸脅苦滿,程度較輕,輕者腹診始見,雖心下痞滿,并無拒壓。若胸脅苦滿,大便秘結(jié),心下無壓痛者,則屬介于二方間之柴胡加芒硝湯證。此三方者,皆須同中找異,細心體會。
本方與桂枝加大黃湯,同屬表里雙解劑,然病情各不相同,桂枝加大黃湯證,為太陽陽明同病、表寒里熱證,壓痛點在臍周;本證屬少陽陽明同病、表里皆熱證,壓痛點在心下。其腹證以心下硬滿膨隆,季肋下拒壓,甚者腹肌緊張如板,壓之疼痛、欲嘔為特點。
胃下垂,憑消化道造影,以胃小彎下切跡在髂前上脊連線4cm下便可確診。習慣上認為中氣下陷,用補氣健脾、升陽舉陷法治之,方如補中益氣湯。然服之不效者,多有納呆、噯逆、脘脹,食后尤甚,脘腹拒壓等中焦結(jié)滯癥狀。斯證者,余臨床用本方加三棱、莪術(shù),療效甚佳。
【煎煮方法】
水浸30分鐘,煎30分鐘,約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
少陽陽明合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嘔吐,口苦,心下痞硬拒壓,大便不利,舌苔黃白而膩,脈弦有力。
【加減】
1.兼瘀血證者,加桂枝茯苓丸。
2.腸癰,合大黃牡丹皮湯。
【禁忌】
1.舌苔黃燥,或舌質(zhì)紅赤者,忌之。
2. 單純少陽半表半里證,不兼陽明實證者,或單純陽明腑實證,不兼少陽證者,皆忌之。
3. 體虛、脈弱者,忌之。
【類方】
1. 小柴胡湯:同可治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目眩。不同者,小柴胡湯為少陽虛證之和解方,胸脅苦滿較輕,絕無腹痛拒壓、大便燥結(jié)等陽明之癥。
2. 柴胡加芒硝湯:病情較大柴胡湯證輕,用于少陽虛證已經(jīng)成實、尚未全實者。
3. 大承氣湯:同可治發(fā)熱腹痛。不同者,大承氣湯腹痛以繞臍痛為主,大柴胡湯腹痛以心下、上腹部為主。
【大柴胡湯的臨床運用】
1. 噤口痢者,胃為邪熱濁氣所致,踞其清和之氣,盡化而為濁滯,下注于大腸則為痢。停聚胃中,則拒而不納,用大柴胡湯加石膏、花粉、人參,則攻逆生津,開胃進食。(《中西匯通》)
2.潮熱,脅下汗出者,為膽實,宜大柴胡湯。(《傷寒緒論》)
3.合小陷胸湯治心下實滿,連左脅,難以轉(zhuǎn)側(cè),大便閉而痛;合桃核承氣湯治發(fā)狂;合茵陳蒿湯治發(fā)黃。(《皇漢醫(yī)學》)
4.治下痢,舌黃口燥,胸滿作渴,身熱腹脹譫語者。(《皇漢醫(yī)學·直指附遺》)
5.急性胃腸炎,高血壓血管硬化,以及中風后半身不遂,而胸脅心下逆滿,腹直肌拘攣,按下痛,大便秘結(jié),其人精神不安,喜怒無常;有赤痢經(jīng)過中,心下痞滿、嘔吐、口渴,舌有黃苔,里急后重者;急性膽道炎、膽石疝痛、煩熱嘔吐、便秘者;亦用于眼結(jié)膜炎、耳道炎,頭目脹痛、頭重、心下痞塞、煩悶、不大便,欲嘔者。(《古方臨床之運用》)
6.治肝、腎囊腫。(《漢方臨床》27卷8號)
7. 婦人瘀血、動氣強,大便不通,心神不安……或不論男女,凡動氣強,胸滿,便秘,心神不寧,大柴胡加龍骨、牡蠣效均佳。加蘇木、木通,治目生赤脈,目澀痛而羞明者。加甘草治周身膨脹,行動不便。(《腹癥奇覽翼》)
8. 半身不遂、不語者,由于肝氣塞于經(jīng)絡(luò),血氣運行不暢,以左脅至心下有凝結(jié)狀,或左脅筋脈拘攣,按之則痛,大便秘,喜怒為目標。又青年發(fā)少、脫發(fā)。(《皇漢醫(yī)學·餐英館治療雜話》)
9.冠心病。癥見胸悶痛,心煩易怒,惡心口苦,心下痞滿,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新中醫(yī)》1992;8:47)
10.妊娠惡阻。但頭汗出,手心熱,心下如烙,苔黃,脈沉數(shù)。(《江蘇中醫(yī)雜志》1983;6:39)
11.吐血。伴胸脅痞滿,頻有嘔意,口苦,脈弦數(shù),苔黃,大便數(shù)日一行。(《治驗回憶錄》)
12.哮喘。呈晝輕夜重,不得臥,胸腹?jié)M,便秘,心悸,苔薄白。(《經(jīng)方傳真》)
13.陽邪入里。下痢紅白,煩渴譫語,腹痛拒按,嘔逆,脈弦數(shù)有力。(《謝映廬醫(yī)案》)
【大柴胡湯病案】?
1.脘痛
羅某,男,50歲,農(nóng)民。脘腹疼痛三月余。今春喪妻之后,常飲酒澆愁,食無規(guī)律,初脘腹偶痛,未放于心。后疼痛曰頻,痛勢益重,飲食乏味,泛酸嘈雜,噯逆頻作,惡心嘔吐,方尋醫(yī)就診。某醫(yī)院胃鏡檢查:糜爛性胃炎。超聲波提示肝膽正常?;瀳蟾妫貉t蛋白90g/L,紅細胞2.8x10^12/L,谷丙轉(zhuǎn)氨酶184U(正常0?40u),服甲氰米呱、麗珠得樂、三九胃泰及人參健脾丸月余效果不顯,2007年7月11日求診于余。望其面黃少澤,顴高頰窄,蓬鬢垢耳,爪甲蒼白,舌質(zhì)淡,苔白膩。詢知多痛于飯后,心下燒灼,大便日一行,便前里急,口干口苦,不思飲。診其脈,弦長細。觸其腹,心下、臍右拒壓,腹肌堅硬如板。
觀其脈癥,此肝胃不和,宿食積滯也。中年喪偶,人生之不幸也。寂天寞地,憂郁不艾,加之懶于炊事,饑飽無常,致脾胃損傷,食宿中焦。脾胃者,倉廩之官,水谷之海。主運化,一運水谷之精微以化生氣血,二運水谷之糟粕以排泄體外。不化生氣血則神疲肉脫,貧血少華。海不揚波則糟粕停蓄而疼痛拒壓。一虛一實皆源于失運,失運源于肝郁。故治宜舒肝和胃,攻下導滯,雖形瘦脈細亦無忌也。擬:
柴胡15g 半夏15g 枳實15g 白芍15g 大黃10g 三棱10g 莪術(shù)10g 生姜5片 紅棗12枚 三劑
二診:每日泄瀉三五次黏穢便,脘腹疼痛略減。納仍差,神益疲,心下、臍右拒壓,脈舌如前,此脾虛氣弱,不任攻伐也。
原方加黨參15g 五劑。
三診:脘腹疼痛、噯逆明顯減輕,胃納增,大便一日三五行,仍有黏穢,心下壓痛減,臍右仍拒壓。
守方五劑。
四診:脘腹偶痛,泛酸灼心止,知饑思食,大便一日兩三次,無黏液。心下、臍右微拒壓,腹肌不再緊張。膩苔漸退,脈弦長細。積滯已消,改舒肝健脾以治。擬:
柴胡15g 黃芩10g 半夏15g 黨參10g 炙草10g 白術(shù)15g 茯苓15g 枳實10g 白芍15g 生姜5片 紅棗12枚 五劑
五診:脘痛不再,納便正常,面色泛紅,精神大好?;灆z査,血紅蛋白110g/L,紅細胞3.2x10^12/L,谷丙轉(zhuǎn)氨酶50U,守方十劑,囑按時進食,勿饑勿飽。
2. 膽結(jié)石
張某,曾患胃潰瘍,經(jīng)余治愈,后調(diào)北京工作,十余年未謀面,上月偕其岳母來診,云心下疼痛年余,胃必治、三九胃泰等藥無一有效。前日在某醫(yī)院就診,B超診斷為膽結(jié)石,9mmx9mm大小,建議手術(shù)治療,彼不愿手術(shù),求服中藥。
心下反復疼痛,呈脹痛,發(fā)作時痛及脅背,不可撫按,飲食不思,惡心嘔吐,劇時嘔吐苦水,數(shù)日不便,或有寒熱往來,噫氣或矢氣疼痛可緩??滔峦淳彾慈?,胃口略開,口干苦,不欲飲,大便干秘不暢,二日一行,心煩懣,喜嘆息。望其面色淡,睛不黃,唇干燥,舌邊尖紅赤,苔白膩。切其脈,沉弦細。診其腹,腹肌緊張,心下、右脅下拒壓。
脈證觀之,此肝郁氣滯,肝膽火旺之證也。蓋肝木久郁,疏泄不利,致中清之汁淤淀成石;橫逆克土,故見心下、右脅疼痛不已;陽明腑氣壅塞,是以惡心嘔吐。病在肝膽,治胃,徒勞耳。擬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18g 黃芩10g 半夏15g 枳實15g 大黃10g 川楝子15g 元胡15g 生姜3片 三劑
二診:藥后日瀉三、五行,疼痛止。心下、右脅下仍拒壓,脈舌如前。
上方減川楝子、元胡五劑。
三診:心下、右脅壓痛明顯減輕。作B超檢査,未見結(jié)石影像,僅膽囊壁毛糙而已。
3. 產(chǎn)后發(fā)熱腹痛
呂某,女,25歲,1996年7月30日初診。產(chǎn)后27日(不哺乳)內(nèi)發(fā)熱三次,每發(fā)熱均在39℃左右,經(jīng)消炎、解熱之治,兩三日便可熱退。近又發(fā)熱、腹痛三天,經(jīng)吊針輸液、消炎退熱,熱未得減,腹痛不止而來門診。
產(chǎn)婦面色萎黃,呈痛苦狀,舌邊尖紅,苔白厚膩。詢知寒熱往來,頭痛眩暈,口苦納呆,臍周疼痛,大便干秘,二三曰始一行,惡露時有時無,帶多黃稠。腹診:臍左右拒壓,少腹急結(jié),反跳痛陽性。脈浮滑數(shù)?;炇覚z查:白細胞11X10^9/L,中性0.84,血沉94mm/h。X:肺(-)。B超:腹部未見異常。
脈證分析:產(chǎn)后瘀血未盡,蓄于胞宮,與熱結(jié)于陽明,故而屢屢發(fā)熱。治當表里雙解,逐瘀導滯,擬大柴胡湯加味:
柴胡15g 黃芩10g 半夏10g 枳實10g 赤芍15g 川軍10g 芒硝6g 黨參10g 蟬衣10g 僵蠶10g 甘草6g 茯苓10g 一劑
二診:服后未瀉,發(fā)熱不退,腹痛不減,余癥同前。原方續(xù)進一劑。
三診:藥后瀉膿血便甚多,發(fā)熱退,腹痛止,臍周壓痛、反跳痛均消失。惡露止,胃納增,口苦思飲,舌苔白膩,脈象弦滑。病邪已去,正氣不足。擬小柴胡湯加茯苓、當歸、川芎善后。
李映淮老師評語:產(chǎn)后發(fā)熱,屬熱入血室。伴有陽明腑實證,用大柴胡湯加減,較為確當。然從癥狀上看,應(yīng)加桃仁、紅花,減去蟬衣、僵蠶。
4.痢疾?
郭某,女,56歲,大南宋人。或下痢膿血,一日數(shù)行,或十余日大便一次,已三月有余。鄉(xiāng)醫(yī)院按細菌性痢疾治療,用抗生素多種,其病如故。望其面色萎黃,形容憔悴,舌淡紅,苔薄黃。詢知寒熱往來,飲食不思,嘔惡腹痛,噯矢始舒,口干苦,不思飲。脈象沉弦。
脈癥相參,此少陽病也。繼而腹診,腹脹滿,按壓臍周,印堂急皺,言其痛甚。似此,顯非單純少陽病,乃少陽、陽明合病證。少陽病者,和解以治,而少陽、陽明合病者,則宜表里同治也。擬大柴胡湯治之:
柴胡12g 黃芩10g 半夏10g 枳實10g 白芍15g 川軍10g 生姜5片 二劑
二診:藥后瀉下膿血甚多,嘔吐頓止,胃納亦醒,寒熱往來不再。腹診臍左右仍有壓痛,此邪寇未凈,宜乘勝逐之,務(wù)求全勝,不可姑息,效仿項羽。擬原方二劑。
三診:納便已正常,診腹亦無壓痛。擬參苓白術(shù)散善后。
5.腎炎
劉某,男,21歲,秦城人。病腎炎一年,某醫(yī)院服補腎中藥上百劑,至今,尿蛋白+++、紅細胞++,于1991年1月18日來診。
慢性腎炎,蛋白尿為診斷依據(jù)之一,而蛋白尿以脾不攝精,腎不藏精為臨床常見之因。今患者腰不痛,神不疲,亦不水腫,知饑思食,二便正常,知病因不在脾腎。再詢之,自病之后,反復感冒,夜間鼻塞、咳嗽,如是則系風邪為患?!帮L性開泄,”泄則精氣不固,故見蛋白尿,一如營衛(wèi)不和、腠理開泄之自汗也。繼診之,口苦,咽干,思冷,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臍周拒壓,此又少陽、陽明濕熱證也。蓋濕熱蘊結(jié),系腎炎之主要原因,故今有“沒有濕熱就沒有腎炎”之說。綜合觀之,本案外有表邪,內(nèi)蘊濕熱,表里同病也。治當表里雙解,瀉胃保腎,此孫子兵法“圍魏救趙”之計也。解表通里,涼膈散、防風通圣散皆可選用,然其口苦脈弦,不若大柴胡湯加味為妥。擬:
柴胡15g 黃芩10g 半夏15g 枳實10g 白芍15g 川軍10g 麻黃10g 杏仁10g 蟬衣10g 二劑,并囑忌鹽及肉蛋食品。
二診:藥后泄瀉膿性便甚多,臍周壓痛減輕,咳嗽止,仍夜間鼻塞?;?zāi)虻鞍?+,紅細胞-。原方二劑。
三診:臍周壓痛消失,鼻塞偶見,化驗?zāi)虻鞍邹D(zhuǎn)陰。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力弱。里邪已去,表邪難以依附。擬六君子湯加蘇葉 三劑。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5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