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金匱要略》第二十二篇)
【組成】
甘草10g 小麥60g 紅棗10枚
【煎服】
水煎30分,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
臟躁,喜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者。
【禁忌癥】
痰火內盛之癲狂證不宜使用。
【加減】
1. 肝氣郁結,憂慮不休者,合逍遙散。
2. 苔膩、脈滑,咽有炙臠者,合半夏厚樸湯。
3. 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者,合百合地黃湯。
【臨床應用】
1.時時悲泣,勸之不止,外無寒熱,飲食月事如常。(《杏軒醫(yī)案》)
2.婦人笑不止,小兒晝夜啼哭。(《皇漢醫(yī)學·方輿軹》)
3.癔病。癥見神情如癡,時笑時哭,脈弦勁,舌尖紅苔薄黃。(《浙江中醫(yī)雜志》I960;4:174)
4.癲癇六年,苯妥英鈉無效,服本方半年而愈。(《浙江中醫(yī)雜志》1980;10:455)
【方解】
此臟躁之治方,臨床運用以無故悲哭,數(shù)欠伸為目標。
臟躁證者,其人性格內向,多由精神創(chuàng)傷,情志不遂,或積憂成疾而成。癥見神情抑郁,悲觀厭世,心神不寧,無故哭泣,或叫笑難以自忍,或作種種不自主動作,脈象沉弦,腹肌攣急。陸淵雷概括本證有四:一、精神障礙:幻覺譫妄與劇烈之情感俱有之。二、知覺障礙:喜獨居暗室,自覺身體某部疼痛,或某部有壓痛,其部位多在顱頂中央、左腸骨窩及卵巢部。三、運動障礙:痙攣而肌肉短縮,麻痹而成偏癱狀,或牙關緊急,或頭項傾側,或四肢百節(jié)輪替作攣縮搐搦,或有蟲狀物若蟲行,自小腹上升至咽。四、血管分泌及五官障礙:皮膚潮紅,唾涎增多;喪失知覺部皮膚常白而冷,刺之無血。色盲眼花,重聽耳鳴,及嗅覺、味覺特殊或過敏。復引日本醫(yī)家之述,“陰中急躁,色欲妄動”,“孀婦室女,平素憂郁無聊,夜夜不寐之人多發(fā)此癥,發(fā)則惡寒發(fā)熱,戰(zhàn)慄錯語,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币陨现疇?,雜亂無緒,梳理殊難,針對悲傷欲哭,喜欠伸,即可視為臟躁,投本方治療。
臟躁,古人有其病在心,在肝,在子宮之說,余以為臟者,五臟也,躁者,陰躁也。其癥陰隱,非陽狂可比。以心藏神主笑,肺藏魄主悲、主哭,腎藏精主欠,肝藏魂主郁,方中甘草、大棗倶脾家之藥,故臨床以有是證用是方惟務。曾治一牛姓婦女,苦帶下數(shù)年,補脾益腎,清熱滲濕,雜治不效。余以其喜怒無常,頻頻作欠,投甘麥大棗湯,用藥七劑,帶下遂止。
肝郁氣滯,憂思氣結,驚則氣亂,沉綿日久,皆可化火,出現(xiàn)心煩易怒等陽變癥狀?!峨y經(jīng)》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币源硕?,臟躁屬郁結陰變,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相反,故不宜苦寒而宜甘溫。本方組成看似平淡無奇,且系日常普通食品,然三物相伍,則健脾養(yǎng)心,寧神緩急之力甚佳,其效多出乎意外,臨床中屢屢建功,切不可貴金賤土,以貌取人。
服藥同時,心理治療亦甚為重要,管仲云:“悅其神者忘其形”,所謂心病總需心藥醫(yī)是也。
【醫(yī)案】
1. 臟躁
王某,女,25歲,唐林村人。經(jīng)常無故悲哭,寡言默語,神志呆滯,已逾四月。因田疇歉收,家境不豐,治療一拖再拖,癥情愈演愈重。近緘口不言,形同木偶,或嗤嗤向人苦笑。經(jīng)反復慰導,偶亦回答一二。視其舌,淡紅少苔,診其脈,沉弦有力。
觀其脈癥,知為臟躁,由憂慮而得。張景岳云:“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治宜舒肝解郁,養(yǎng)心通竅,再延不治,將成癲矣。擬逍遙散加味:
柴胡12g 白芍15g 當歸10g 白術10g 薄荷3g 甘草4.5g 茯苓10g 麥冬10g 竹葉6g 郁金10g 石菖蒲10g三劑
二診:神志雖明顯好轉,然尚不能問答如流,每天仍有神情恍惚、悲哭發(fā)作?!督饏T要略》云:“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故合二為一。上方加甘草5.5g 小麥30g 紅棗10枚 三劑。
三診:病情大有改觀,僅偶爾悲哭,因褐衣疏食之家,錢來不易,囑服甘麥大棗湯善后。并慰以寬言,以去杞憂。
2.失眠?
鄧某,男,40歲,公社食堂炊事員。因人多齒繁,薪水微薄,入不敷出,百憂集結,雜緒縈懷,輾轉床褥,竟夕不寐。魯米那、利眠寧服之不應。白晝則百無聊賴,愁恨難遣,若住無邊苦海。于1978年9月4日來診。
觀其面色黯淡,神情呆滯,舌淡紅,苔薄白。詢知茶飯無味,二便正常,喜呵欠,時太息。診得脈象沉弦細。沉主內,弦主郁,細主虛。為憂思過度,心脾兩傷之臟躁也。擬:
甘草10g 小麥30g 紅棗10枚 五劑
鄧以藥價低廉,認為余敷衍塞責,經(jīng)再三解釋,勉強服之。豈料,三劑后竟酣睡如昔。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6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半夏厚樸湯方歌方解,加減運用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