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發(fā)熱,頭痛,項強,自汗,畏風?!秱摗分饔?/p>
桂枝湯主方?桂枝、芍藥、生姜、大棗各9克,甘草6克。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三次,溫服。服后,啜熱稀粥一茶杯,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
編者按:以上系分三次服之量。如欲作一次服者,可減去三分之二。分二次服者,可減去三分之一,下準此。一合約等于今之100毫升,一勺約10毫升,用今量器者仿此。方內各種干藥,均須挫細。
又按:此為《傷寒論》第一方,或認為即《金匱要略》之陽旦湯(另有再加干姜者,則名陰旦湯),然《金匱》原有桂枝湯方。至陽旦湯,則有方無藥。《千金方》謂系桂枝湯加黃芩,有是之者,亦有非之者,為求應用起見,根據諸家研究加以考定于后
【癥狀表現】原書所載桂枝湯證有多條,今為省略,歸納如下:
太陽病,發(fā)熱、頭痛、項強、自汗、畏寒、身痛(有不痛者),上沖(頭項強痛即屬上沖),脈浮緩或浮弱、浮虛、浮數(或左浮緩右較虛),或鼻鳴干嘔,或寒熱往來,或下利、盜汗等。
【立方意義】本方證由體表感受風寒,血管收縮所致。此外,亦間有各種病原菌侵襲內臟,分泌毒素,使皮膚層微血管收縮而起。桂枝辛溫行血,驅風解表,其性辛辣,兼有殺菌之能;生姜能散寒、健胃止吐;芍藥能行肝血、固腠理、祛痰、止痛,且亦有殺菌之能;甘草能緩急、下火、祛痰;大棗能生津、和營、補中。合用則通血脈,驅寒邪、解肌熱、緩攣痛,為安內攘外、調和營衛(wèi)之要方。
【治療范圍】治療以頭痛,項強,發(fā)熱,惡風寒,自汗,脈浮緩為主兼身痛,鼻鳴,干嘔等。
【諸家經驗談】《類證活人書》:凡發(fā)汗,欲令手足俱周,濈濈然一時許為佳,不欲如水淋滴,服湯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然發(fā)汗須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蓋腰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潤,病終不解。凡發(fā)汗病證仍在者,三日內,可二三汗之,令腰腳周遍為度。
《病理學整理篇》(張子英編):劉明氏云,以桂枝湯治輕微感冒,若不啜熱稀粥,不溫覆者,則竟無汗出,然溫覆時,尚須以衾蒙首而臥,若露首于外,汗仍難出,此明多年來自身之經驗,亦對他人之經驗也。此點極關重要,醫(yī)家固不可不知,病家尤不可不注意。
曹穎甫:一老婦患腦疽,每至天晚惡寒發(fā)熱、汗出,與桂核湯,不加他藥,逐日增加藥量,數日后,竟告痊愈。
柯韻伯:此方不僅治傷風感冒,凡具有本方證者,如自汗盜汗、虛瘧、虛痢等,用此湯,隨手而愈。
李士材:吳君明,傷寒六日,譫語狂笑,頭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眾議承氣湯下之。余診其脈浮而大,因思仲景云: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疼有熱,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與桂枝湯。眾皆咋舌掩口,謗之甚力,以譫狂為陽盛,桂枝入口必斃矣。余曰:汗多神昏,故發(fā)譫語,雖不大便,腹無所苦,和其營衛(wèi),必自愈耳。遂違眾用之,及夜而笑語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變多端,不可膠執(zhí),使狐疑而用下藥,其可活乎?
《生生堂治驗》:一婦患下痢數年,不進食,形體羸,肌膚甲錯,若人不扶之,則不能起臥。與大劑桂枝湯使覆而取汗,下痢止,更與百合知母湯,以谷調理,漸漸復原。
編者按:《漢方新解》謂桂枝湯,適應熱性病初期。葉橘泉氏亦謂適用傷寒及斑疹傷寒之初發(fā)期等。在兩說以前,吳鞠通氏即以桂枝湯治溫病,載在所著《溫病條辨》之首方。其時諸大醫(yī)家多有斥其非者。證以新解,葉說均與吳氏同意。而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則竟謂頭痛、身痛發(fā)熱、有汗。乃吳又可所謂之瘟疫癥,用桂枝湯,從未治愈一人。但其文內并未寫出惡風、惡寒、項強、脈緩等證。又未寫出啜粥等服法。其無效固宜?;蛟俏烈叨霈F上述與太陽病幾個相類之癥狀。誤服桂枝湯,不但無效,且可能使病證加劇。文后又云,用治新感溫病,或加青蒿、生地等甚佳。是治溫病,原可用桂枝湯,而必須加青蒿生地耳。王雨三氏《治病法軌》,謂脈浮、內熱、口渴加生地、青蒿、花粉、丹皮之類,與前王同意。在吳鞠通、王清任以前,有用桂枝湯加生地,以治溫病者,為喻嘉言氏所首創(chuàng)。其言曰:余用桂枝湯加生地,以佐芍藥之不逮。三十年來,功效歷歷可紀。由是以言,吳氏用桂枝湯而不加生地等味以滋陰。故為人所訾說。則本方之可應用于熱性病傷寒初期,當以加生地、青蒿等為是矣。
又按:諸家所指陽旦湯即桂枝湯,應加味,或不應加味,在臨床應用上,必須詳加考定始可。據《金匱要略》原文,產后中風,續(xù)續(xù)十數日不解,頭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xù)在者,可與陽旦湯。唐宗海云:此乃桂枝湯增桂加附,以固少陰之根而止汗。成無己、陳修園、山田正珍、《湯本求真》等,均也為桂枝湯之異名,而有非議。沈明宗贊用加黃芩之妙,再證以其他醫(yī)家所著各醫(yī)籍,如《類證活人書》陽旦湯為桂心、芍藥、甘草、黃芩。《金匱心典》陽旦湯,即桂枝湯加黃岑?!稄埵厢t(yī)通》在陽旦湯下,引《千金》桂枝湯加黃芩,治冬溫脈浮、發(fā)熱、項強、頭痛。劉明氏(見上整理編)對于此方,就原文癥狀解釋,尤極透辟。略謂病人中風,持續(xù)十數日不解,必有里熱,此無可疑之事。故于一服中加黃芩三錢,乃極合理者。并引證麻黃湯中有里熱者,尚須酌加清熱藥如黃芩、石膏等,其收效遠過于原方(按張錫純氏,亦于麻黃湯中加知母,以清余熱,可為此說作一佐證)。故我確認劉氏之說為可信,《千金方》加黃芩為可遵。醫(yī)者對于此類病證,大可用陽旦湯治之,附一病例于后。
簡侯:曾治一常姓患者,女性,身熱,自汗,時感冷,腹痛,脈兩手浮弱,時帶弦狀。胸中感熱悶,食熱物則難受,食冷物又感不安。用本方加黃芩3克許,一帖而汗不作,再進一帖,而身熱、胸熱皆除,遂愈,是陽旦湯之效也。
又按:陸淵雷、劉明、閻德潤諸氏,均謂桂枝湯對于細菌,能抑制其發(fā)育。故傳染病如傷寒、痢疾等,用之有效。然我謂在患者體質素強而內熱充實者,不須用之。若內熱充實,而見口渴、舌干、唇絳、則更非本方所宜也。
【憑證使用】虛弱體質者,罹感冒、頭痛發(fā)熱、出汗、惡風、神經痛、胃腸病、瘧疾、下痢、產后病、寒腹痛、神經衰弱等有本方證狀者。
以下桂枝湯加方。
——本段摘自《經方隨證應用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6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桂枝加桂湯原文,癥狀表現,立方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