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甘草湯證而有惡寒,身痛者,加附子。——《傷寒論》
【組方】麻黃、甘草各14.5克,附子7克。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渣。一日三四次,溫服。
【癥狀表現(xiàn)】原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風發(fā)汗也。
《金匱》: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作風字之訛)水,發(fā)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浮者杏子湯(有謂即是麻黃杏仁甘草薏苡湯)。
編者按:此條無水虛脹者為氣、水句,《金鑒》謂,氣字,當是風字,若是氣字,則無發(fā)汗之理,尤魏諸家,以氣字作句,以水字接下句大致謂氣病不可發(fā)汗,水病發(fā)其汗則已,多數(shù)從《金鑒》說,以編者管見所及,此條是言風水,風水有水,而有無水,虛腫者則為氣,不能與風水同治,證須鑒別,必確定為風水者,發(fā)汗始有效,尤、魏之說似不誤,然單以一水字屬下句,于文義殊欠明顯,若于水字上加一風字,為風水發(fā)汗即已,則全條文義,自能相協(xié)矣,附此待正。
補充:有惡寒,體痛,微發(fā)熱無汗,脈沉小,或微細,但欲寐,身面浮腫,小便不利,時時咳,或有汗而惡風者。
【立方意義】以風水有少陰證者,用甘草麻黃湯加附子,以振奮心腎而利尿;合麻黃,以通行肌表而出汗,汗出,則風寒散,水行,則浮腫消,且麻、甘相合,則為甘草麻黃湯,能舒肺氣而緩喘咳。全藥協(xié)作,有不見效如桴鼓之相應哉。
【治療范圍】以身面浮腫,惡寒,體痛,小便不利,無汗,脈沉小,或浮濡為主。
【諸家緒論】《外臺》:引《古今錄驗》,麻黃湯療風水,身體面目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于本方中加桂心、生姜。
沈明宗:麻黃、附子,通陽開竅治水妙劑,今人惟用腎氣湯,壅補其內(nèi),致陽氣不宣,轉(zhuǎn)補轉(zhuǎn)壅,邪無出路,水腫日增,咳血而死者不知凡幾矣。
【憑證使用】風濕痛,神經(jīng)痛,身面浮腫等,有脈沉惡寒之狀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8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青龍湯方歌方解,大青龍湯醫(yī)案
下一篇: 甘草麻黃湯的立方意義,治療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