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證而有身體強直幾幾之狀,口燥渴者,加瓜蔞根——《金匱》
【組成】桂枝、芍藥、大棗、生姜各7克,甘草5克,瓜蔞根7克。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三次,溫服。
【癥狀表現(xiàn)】原文: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瓜蔞桂枝湯主之。
補充:脈不浮而反沉遲,頭項肩背及身體全部,有輕度強直性痙攣現(xiàn)象,亦必有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口燥渴,或咳等之證。
【立方意義】本證患者,因身有虛熱之故,致使臟器感到枯燥。于外發(fā)現(xiàn)輕微強直性痙攣。于內(nèi)則現(xiàn)口燥口渴之象,故用桂枝湯以除太陽風邪,加用瓜蔞根以潤枯燥,通津液而除虛熱。
編者按:此方,有謂當用葛根者,因其證有身體幾幾然之故,其言頗可信,但我有不同之管見,至希有道正之。桂枝湯有項背強幾幾,脈浮數(shù)之證,加葛根以外散其表邪,此證身體強直幾幾然,脈反沉遲。誠如尤氏所謂,風淫于外,而津傷于內(nèi)者,故加瓜萎根,兼滋其內(nèi),則不同也。若謂見幾幾然,盡可加葛根,亦盡可加瓜萎矣,何以加葛根湯內(nèi)不加瓜萎,而此方內(nèi)不加葛根,非不知加,不需加也。況瓜萎根,亦含有多量淀粉,與葛根同;而潤燥之功較勝。于此可見古人立方之精,用藥之嚴,洵足為后人取法。
【治療范圍】以有桂枝湯證而身體全部現(xiàn)輕度強直痙攣,身熱,汗出,口燥渴者為主。
【諸家經(jīng)驗談】《三因方》:治傷風,汗下不解,郁于經(jīng)絡(luò),隨氣涌泄,衄出清血,或清氣道閉,流人胃管,吐出清血,過寒凝之,色必瘀黑者,于本方加川芎等分。
編者按:陳修園以此方為治疼病之主方。唐宗海謂:系兼治太陽病傷寒證之方,非主方也,就上兩說,加以管見而判定之。按《金匱》既載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本條脈反沉遲,此為痙,蓋痙脈本弦,今不弦反而沉遲,則此痙非屬痙之正病可知,其亦得名之為痙者,以其有身體強直幾幾然之狀,與痙病相類耳,此由熱邪郁閉,銷鑠津液所致。小兒往往因熱而發(fā)昏沉如驚風之狀者,用汗劑開泄腠理可愈,此癥太陽證,身有自汗,惟身體組織中水分消失,加用瓜萎根以滋潤之,則經(jīng)脈不燥而痙狀可解矣。唐氏謂兼治太陽傷寒,可從。
【憑證使用】感冒,頭痛,風濕骨痛及輕度痙急等,而有津液枯燥外現(xiàn)虛熱之候者。
本段摘自《經(jīng)方隨證應(yīng)用法》
“痙病”即腦膜炎;“濕病”就是風濕,有時候在身體里面,有時候在關(guān)節(jié)上;“暍(ye)病”就是中暑,這短短的一篇把這三個病都治完了,經(jīng)方就是這么厲害,用對了就能藥到病除。
同樣是痙,中醫(yī)分兩個:一個是剛,一個是柔。剛,簡單講是無汗。柔,就是有汗。
張仲景開的兩個方子,一個是葛根湯,一個是栝萎桂枝湯,都是一劑(碗)即治。
遇到太陽病,如果是發(fā)熱脈浮而緩,就是桂枝湯證。如果浮而緊,就是麻黃湯證。如果是太陽病發(fā)熱,項背強幾幾然,就是葛根湯證?,F(xiàn)在是太陽病在發(fā)熱的時候,一摸到病人的脈,不浮卻沉又細,代表病往里走、里虛寒了。 沉脈代表是里癥,細脈代表里寒很盛。 身體里面的寒很盛,代表我們整個臟腑功能都變差了,中醫(yī)叫做寒太盛,這個時候容易造成痙病,難治。
痙病的成因是 水不足 ,當人身上的水分不夠時就會產(chǎn)生筋攣,開始壯熱、大熱。當里寒很盛的時候,水喝到胃就被排掉了,水分補充不到時就會出現(xiàn)問題,這就是痙病的成因。所有的痙病不管是剛痙、柔痙,包括后面還有一個大承氣湯證,通通是因為傷到津液引起的,即津液不足了。
出汗的原因可能是小孩子太皮,還有可能是醫(yī)生開的發(fā)汗藥開太過,故開方時可多加些甘姜棗。
下面是治痙病的幾個大原則:
一般來說,外來的病忌攻下,誤攻下會傷津液,因為血的源頭是胃,攻下把源頭攻沒了,“復發(fā)汗”,血里的津液更不足,便成痙病,必抽筋。
瘡家本身血虛,因為我們的抵抗力是藏在血液里的。青春豆不屬此列。
痙病的抽筋是整個身體都拘攣起來,然后病人整個身體向后彎過去,胸腔張得很大,肚子整個凹下去,嘴巴咬得很緊,眼睛往上吊。
人的津液來自腸胃,先天的免疫系統(tǒng)也在腸胃,一旦病毒進入人體,免疫系統(tǒng)自然出來抗衡,當病毒進入腦部時,津液隨病毒一起上沖,腸胃里會空虛。突然腹脹大者,代表津液回頭,免疫系統(tǒng)贏了。
痙病的脈都是直上直下,速度非??欤o如弦。
灸瘡就是艾絨燒出來的瘡,在這種狀況下發(fā)生痙病就很難治,灸瘡可用白術(shù)、黃連、知母打粉外用,白術(shù)去濕,黃連去熱,知母去煩(如果病人有煩躁的話)?,F(xiàn)在都是用艾條做灸,筆者的臨床經(jīng)驗是:灸出水泡或不慎燙到成瘡時,馬上敷上艾灰,剛敷時會劇痛,但過后無任何不適,結(jié)痂牢固,碰水也無妨,艾灰有很好的殺菌和收濕功效。
接下來是金匱的第一個方子。
栝簍根又名天花粉,能生津止渴,糖尿病消渴癥時多用之。另有栝簍實,多用于胸痹(心臟病)。常人的血脈里,25%是血,75%是水,如果血脈里的水不足,就會出現(xiàn)痙病,血過熱就會發(fā)燒。
“太陽病其證備”,當所有太陽病的癥狀都有了,如果病人卻“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如果不是“脈反沉遲者”而是“浮緊”就是傷寒論中的葛根湯證,脈癥不同,這就是栝蔞桂枝湯證了,用于柔痙,柔痙是有汗,發(fā)病時比剛痙慢,剛痙更嚴重。
栝蔞桂枝湯,就是桂枝湯加栝蔞根,用量是“兩”換“錢”。治癥時用新的津液取代舊的津液,不然的話余毒會留在腸胃的宿食里,故經(jīng)方里常用姜甘棗:生姜去胃里的停水,甘草解宿食的毒、分解宿食,紅棗增潤津液。
前段說的是有汗,就是表虛掉了,所以我們必須用栝蔞桂枝湯去解。汗尿同源,汗多尿也多是在喪失津液,運動時汗多尿少是正?!,F(xiàn)在是“ 無汗,小便反少 ”,比前段更嚴重,代表熱悶在里面,發(fā)高熱,熱的性是往上走,故 氣上沖胸口 ,整個胸部都脹起來,肚子卻很小,也因為熱氣往上沖,于是“ 口噤不得語 ”,嘴巴緊繃說不出話,似發(fā)癲癇,當病人發(fā)痙病的時候,要注意預防病人會把舌頭咬斷掉,所以一定要把病人的舌頭撐開來,干萬不要讓病人咬到自己的舌頭。
臨床上有的孩子 一運動就暈倒 ,就是葛根湯證,因為熱沒有地方渲泄。北方出生的人毛孔天生緊密,不容易出汗,其泄熱的途徑是小便,故中醫(yī)有兩種去熱的方法:一是發(fā)汗,二是利尿。
“欲作剛痙”這也是葛根湯證。欲作剛痙跟已經(jīng)剛痙都是葛根湯證。
葛根湯中葛根、麻黃、桂枝的比例是4:3:2,麻黃去節(jié),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麻黃似竹子一節(jié)一節(jié),其節(jié)的藥性是止汗,其身為中空,藥性是發(fā)汗,色青故名青龍。麻黃湯又名返魂湯,小孩子昏迷、夜尿(陽虛無汗)均可依癥來用,若夜尿的癥是項背強幾幾,葛根湯一樣可以治夜尿。
倪師的臨床經(jīng)驗是:為防止病人搞錯先煮后煮,麻黃只開2錢,干脆一次煮完。
栝萎根生津,制造津液,而葛根是升津,升提津液。升津后桂枝入肌,把它提到皮膚表面,麻黃過來把毛孔打開,汗出。為了防止前三味藥走太快,再加甘姜棗,甘草灸過后除了解毒還能強心。
桂枝湯需啜粥,葛根湯、麻黃湯無需啜粥,無論哪種湯,用汗劑治傷寒表癥,一般第二天中午胃氣會恢復,但千萬不要吃肉類,因為肉類不易消化,停在胃里會出現(xiàn)食物中毒現(xiàn)象,喝稀飯配蔬菜更易消化。
這個是西醫(yī)所謂的“無菌性腦膜炎”,由大便的濁氣上沖到腦導致,也就是說:腦膜炎發(fā)病成因除了血里的水不夠外,還有一種是大便堵在腸子里。如果大便的濁氣跑到心臟,就是奔豚,處方是桂枝加桂湯。
處方中厚樸、枳實各5錢,大黃4錢,芒硝3錢,枳樸比硝黃量多,然臨床上倪師用硝黃多于枳樸,以取其迅捷。
枳實形似心臟,能入心,同入小腸。厚樸入大腸,能寬腸。若無枳實厚樸,排便時會因干燥無津液而痛,所謂寬腸亦即增潤津液。
倪師的臨床用量:厚樸2錢,枳實2錢,大黃3錢,芒硝3錢,六碗煮二碗或三碗煮一碗分兩次服。芒硝生用取其迅捷,大便一旦出來了便停余藥。
如何辨癥是大承氣湯癥?
1、舌苔黃;2、問病人家屬“幾天沒大便了?”;3、腹診,按壓天樞穴,拒按;4、病人會出現(xiàn)拈衣摸床、神昏譫語、棄衣而行、登高而歌的現(xiàn)象。
以上便是中醫(yī)治療痙病的三個處方,僅三個就夠用了。
目錄1拼音2處方3功能主治4九風湯的用法用量5摘錄附:1古籍中的九風湯 1拼音 jiǔ fēng tāng
2處方天臺烏藥、沉香(少許)、香附子、甘草、陳皮、青皮、木香、木通、檳榔、厚樸、桂皮、人參、藿香、白茯苓、半夏、菖蒲各等分。
3功能主治諸風疾。
4九風湯的用法用量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個,煎8分,不拘時候,通口服,滓再煎服。
5摘錄《普濟方》卷一一五
古籍中的九風湯 《普濟方》:[卷一百十五諸風門]諸風雜治 丸。以棗膏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七丸。一方無松脂。九風湯治諸風疾。天臺烏藥沉香(少許)香附子甘草陳皮青...
《傷寒論輯義》:[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無汗。外臺。作反汗不出四字。風下。可發(fā)汗篇。及玉函...
《證治準繩·類方》:[第五冊]痙 ,每服一兩,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半,溫服。栝蔞桂枝湯(仲景)治柔痙。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
《證治準繩·類方》:[第五冊]破傷風 ,大便秘加大黃一兩,自汗加防風、白術(shù)各半兩。防風湯治破傷風同傷寒表證,未傳入里,急宜服此。防風羌活...
《類證治裁》:[卷之五痹癥論治]附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9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經(jīng)方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