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經方與應用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陽痿,尿頻

      道醫(yī) 2023-06-24 20:34:21

      李某

      ,男
      ,22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3日

      患者訴頭沉重三四年

      ,吃抗生素加重
      ,尿頻三四年
      ,起夜1?2次
      ,眼干澀三四年,后腦勺至頸椎僵硬
      ,耳鳴
      ,噯氣,口稍干欲飲
      ,口黏
      ,咽干,手腳易出汗
      ,腿涼
      ,晚上怕冷,陰莖勃起力差
      ,早泄
      ,性生活后會出現唇干、惡心
      、噯氣加重
      、頭沉加重,大便可
      ,舌黯苔薄白
      ,右手脈細數,左手關脈弦數
      ,左寸尺沉數力度偏弱

      辨六經屬少陽太陰太陽陽明合病,辨方證為柴胡加龍骨牡蠣合茯苓飲去大黃鉛丹枳實加甘草石膏菊花湯證

      。處方:柴胡12g,黃芩10g,清半夏15g,黨參10g,炙甘草6g,桂枝10g
      ,茯苓15g
      ,蒼術15g,陳皮30g,生龍骨15g
      ,生牡蠣15g,生石膏45g
      ,菊花10g,生姜15g,大棗4枚。7劑
      ,水煎服
      ,龍骨、牡蠣、石膏同煎
      ,日1劑
      。結果:頭重減,后腦勺至頸椎僵硬減
      ,惡心減
      ,噯氣減,腿涼減
      ,下肢較前診有力
      ,尿頻減。

      按語:患者眼干

      、耳鳴
      、頸項強、咽干
      、惡心
      、早泄、手腳易出汗
      、口稍干欲飲
      、口黏、唇干
      、頭沉重
      、尿頻、夜尿
      、脈弦數
      ,為柴胡加龍骨牡蠣合茯苓飲去大黃鉛丹枳實加甘草石膏適應證。大便可
      ,去大黃
      ;眼干澀三四年,加菊花利氣血
      、清頭目
      。其中眼干、耳鳴
      、頸項強
      、咽干、惡心
      ,為少陽小柴胡證
      ;陰莖勃起力差、早泄
      、手腳易出汗
      ,宜生龍骨
      、生牡蠣固精斂汗、斂神定志
      ;性生活后會出現唇干
      、惡心、噯氣加重
      、頭沉加重
      ,為邪熱乘虛伴沖氣上逆,并激動里飲上蒙清竅
      ,宜桂枝降逆平沖
      ;口稍干欲飲、口黏
      、咽干
      、唇干、脈數
      ,加石膏清陽明里熱
      ;頭沉重、尿頻三四年
      、夜尿
      、脈弦,為太陰里虛寒
      ;里有宿飲
      、寒濕下注,宜茯苓
      、蒼術利濕除飲
      。患者里有宿飲
      ,又伴惡心
      、噯氣、腳涼怕冷
      ,證屬胃虛停飲上逆
      ,宜茯苓飲,溫胃化飲
      、降逆止嘔
      ;無脹滿去枳實;干嘔
      、噯氣較甚
      ,重用陳皮
      、生姜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22條:“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本段摘自《馮世綸經方帶教醫(yī)案:方正對應臨床實錄》

      小柴胡湯和柴龍牡湯

      和解少陽劑,適用于邪在少陽之證

      。代表方如小柴胡湯
      、蒿芩清膽湯等。

      《傷寒論》

      【組成】柴胡半斤(24g) 黃芩三兩(9g) 人參三兩(9g) 甘草炙
      ,三兩(9g) 半夏洗
      ,半升(9g) 生姜切,三兩(9g) 大棗擘
      ,十二枚(4枚)

      【用法】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1.傷寒少陽證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口苦
      ,咽干
      ,目眩,舌苔薄白
      ,脈弦
      。2.婦人中風,熱入血室
      。經水適斷
      ,寒熱發(fā)作有時。3.瘧疾
      、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證治機理】少陽經脈循胸布脅,位于太陽
      、陽明表里之間
      。傷寒邪犯少陽
      ,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爭
      ,邪勝欲入里并于陰
      ,正勝欲拒邪出于表,故往來寒熱
      ;邪在少陽
      ,經氣不利,郁而化熱
      ,膽火上炎
      ,而致胸脅苦滿、心煩
      、口苦
      、咽干、目眩
      ;膽熱犯胃
      ,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故默默不欲飲食而喜嘔
      。若婦人經期,感受風邪
      ,邪熱內傳
      ,熱與血結,血熱瘀滯
      ,疏泄失常
      ,故經水不當斷而斷、寒熱發(fā)作有時
      。邪在表者
      ,當從汗解;邪入里者
      ,則當吐下
      。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
      ,而在表里之間
      ,則非汗、吐
      、下所宜
      ,故唯宜和解之法。

      【方解】方中柴胡苦平
      ,入肝膽經
      ,透泄少陽之邪
      ,并能疏泄氣機之郁滯,使少陽之邪得以疏散
      ,為君藥。黃芩苦寒
      ,清泄少陽之熱
      ,為臣藥。柴胡
      、黃芩相配伍
      ,一散一清,恰入少陽
      ,以解少陽之邪
      。膽氣犯胃,胃失和降
      ,佐以半夏
      、生姜和胃降逆止嘔。邪從太陽傳入少陽
      ,緣于正氣本虛
      ,故又佐以人參、大棗益氣補脾
      ,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
      ,一者取其益氣以御邪內傳,俾正氣旺盛
      ,則邪無內向之機
      ;參、棗與夏
      、姜相伍
      ,以利中州氣機之升降。炙甘草助參
      、棗扶正
      ,且能調和諸藥,用為佐使藥
      。諸藥合用
      ,以和解少陽為主,兼和胃氣
      ,使邪氣得解
      ,樞機得利,則諸證自除


      【配伍特點】透散清泄以和解
      ,升清降濁兼扶正


      【運用】本方為治療少陽病證之基礎方,又是和解少陽法之代表方
      。以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
      ,口苦,咽干
      ,目眩
      ,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
      。原方“去滓再煎”
      ,使湯液之量更少,藥性更為醇和
      。小柴胡湯為和解劑
      ,服藥后或不經汗出而病解,或見汗而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吩疲骸吧辖沟猛ǎ蛞旱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胃氣因和
      ,身濈然汗出而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羯訇柌∽C經誤治損傷正氣
      ,或患者素體正氣不足,服用本方后
      ,可見先寒戰(zhàn)后發(fā)熱而汗出之“戰(zhàn)汗”
      ,屬正氣來復,祛邪外出之征
      。若胸中煩而不嘔
      ,為熱聚于胸,去半夏
      、人參
      ,加瓜蔞清熱理氣寬胸;渴者
      ,是熱傷津液
      ,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腹中痛
      ,是木來乘土
      ,宜去黃芩,加芍藥柔木緩急止痛
      ;脅下痞硬
      ,是瘀滯痰凝,去大棗
      ,加牡蠣軟堅散結
      ;心下悸,小便不利
      ,是水氣凌心,宜去黃芩
      ,加茯苓利水寧心
      ;不渴,外有微熱
      ,是表邪仍在
      ,宜去人參,加桂枝疏風解表
      ;咳者
      ,是素有肺寒留飲,宜去人參
      、大棗
      、生姜,加五味子
      、干姜溫肺止咳


      【附方】

      1.柴胡桂枝干姜湯(《傷寒論》)

      柴胡半斤(24g) 桂枝去皮,三兩(9g) 干姜二兩(6g) 栝樓根四兩(12g) 黃芩三兩(9g) 牡蠣熬
      ,二兩(6g) 甘草炙
      ,二兩(6g)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溫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煩
      ,復服,汗出便愈


      功用:和解少陽
      ,溫化水飲
      。主治:傷寒,胸脅滿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
      ,心煩;亦治瘧疾寒多微有熱
      ,或但寒不熱


      2.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傷寒論》)

      柴胡四兩(12g) 龍骨 牡蠣熬? ? 生姜切?人參?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各4.5g) 半夏洗,二合半(9g) 黃芩一兩(3g) 鉛丹一兩半(1g) 大黃二兩(6g) 大棗擘
      ,六枚(2 枚) 上十二味
      ,以水八升,煮取四升
      ,內大黃
      ,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
      ,去滓
      ,溫服一升。

      功用:和解少陽
      ,通陽瀉熱
      ,重鎮(zhèn)安神。主治:傷寒少陽兼痰熱擾心證
      。癥見胸滿煩驚
      ,小便不利,譫語
      ,一身盡重
      ,不可轉側。

      【鑒別】小柴胡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均能和解少陽,主治往來寒熱者
      ,皆以柴胡為君
      ,黃芩為臣。但小柴胡湯乃傷寒邪入少陽之主方
      ,為和解少陽法之代表方劑
      ,主治少陽證邪在半表半里者;柴胡桂枝干姜湯證兼內有寒飲,故佐以桂枝
      、干姜溫陽化飲
      ,口渴加天花粉生津止渴,胸脅滿微結加牡蠣軟堅散結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兼有痰熱
      ,且見譫語,故佐以大黃瀉熱
      ,小便不利加茯苓利水而化痰
      ,心煩驚恐加鉛丹、龍骨
      、牡蠣鎮(zhèn)心安神


      【方論選錄】柴胡、黃芩能和解少陽經之邪
      ,半夏
      、生姜能散少陽經之嘔,人參
      、甘草能補中氣之虛
      ,補中所以防邪之入里也
      。(吳昆《醫(yī)方考》卷二)

      【醫(yī)案舉例】己丑正月二十日
      ,錢,三十四歲
      。太陽中風汗多
      ,誤與收澀,引入少陽
      ,寒熱往來
      ,口苦脈弦,與小柴胡湯和法
      。其人向有痰飲喘癥
      ,加枳實、橘皮
      ,去人參
      。柴胡五錢,姜半夏六錢
      ,生姜五錢
      ,廣皮五錢,小枳實四錢
      ,大棗(去核)二枚
      ,炙甘草三錢,黃芩炭一錢五分。煮三杯
      ,先服一杯
      ,寒熱止,止后服
      ,盡劑不止
      ,再作服。二帖
      。廿三日
      ,風入少陽,與小柴胡湯已解其半
      ,仍須用和法
      ,寒多熱少,而口渴
      ,較前方退柴胡
      ,進黃芩,加天花粉
      。姜半夏三錢
      ,柴胡二錢,生姜三大片
      ,天花粉三錢
      ,炒黃芩三錢,大棗(去核)二枚
      ,炙甘草二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吳鞠通醫(yī)案》卷一)

      【方歌】小柴胡湯和解供
      ,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
      ,少陽百病此為宗


      合六十六法
      ,方三十九首
      ,并見太陽陽明合病法

      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
      ,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
      ,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
      ,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渴
      、身有微熱
      ,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
      ,日三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
      、人參
      ,加栝樓實一枚;若渴
      ,去半夏
      ,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
      ,去黃芩
      ,加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
      ,加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
      ,去黃芩
      ,加茯苓四兩;若不渴
      ,外有微熱者
      ,去人參,加桂枝三兩
      ,溫覆微汗愈
      ;若咳者
      ,去人參、大棗
      、生姜
      ,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八九日
      ,下之,胸滿煩驚
      ,小便不利
      ,譫語,一身盡重
      ,不可轉側者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柴胡四兩? 龍骨? 黃芩? 生姜切?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洗?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
      ,熬?大棗六枚,擘?右十二味
      ,以水八升
      ,煮取四升,內大黃
      ,切如碁子
      ,更煮一兩沸,去滓
      。溫服一升
      。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合三十九法
      ,方三十首,并見太陽少陽合病法


      柴胡桂枝干姜湯

      傷寒五六日
      ,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
      ,心煩者,此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
      ,去皮?干姜二兩?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 ? 甘草二兩
      , 炙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9大經驗秘方

      心身疾病常用方

      ,適用于以四肢冷、咽喉異物感
      、脈弦為特征的患者


      【處方】柴胡,白芍

      ,枳殼
      ,生甘草,姜制半夏
      ,厚樸
      ,茯苓,蘇梗


      【煎服法】以水1200ml

      ,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
      ,分2-3次溫服


      【體質要求】 患者形體大多中等或偏瘦,臉色偏黃而缺乏正常的光澤


      大多血壓偏低

      ,生性敏感
      ,辦事謹慎
      ,平時非常關心自己的身體,怕風冷
      ,忌口講究
      ,但癥狀甚多,易惡心嘔吐
      ,如刷牙或見穢物時
      ,或精神壓抑時容易出現惡心
      ,易于暈車等。


      易胸悶不舒

      ,手足常冷
      ,咽喉異物感,容易腹脹腹痛
      ,矢氣后方覺舒適
      。小腿容易抽筋,大便或干或稀不定
      ,或頭痛
      ,或身痛而無定處。


      女性有乳腺小葉增生或經前乳脹

      、痛經等


      舌質淡潤,舌體胖大而有齒痕

      ,舌苔白而不厚


      易失眠、焦慮

      、多疑
      、恐懼、易驚
      、憂慮
      、抑郁、疼痛等
      ,癥狀多隨情緒的影響


      【適用疾病】胃神經官能癥、心臟神經官能癥

      、神經性嘔吐
      、神經性尿頻、神經性皮炎
      、腸易激綜合征
      、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神經衰弱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更年期綜合征、癔癥
      、癲癇
      、抑郁癥、震顫麻痹
      、血管神經性頭痛


      婦人痛經

      、慢性尿路感染、咽喉炎
      、扁桃體炎
      、食管炎、喉源性咳嗽
      、急慢性支氣管炎
      、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
      、急慢性胃腸炎
      、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
      、肋間神經痛
      、肋軟骨炎、泌尿系結石
      、白癜風等


      【加減法】 心煩意亂、胸中窒悶適者

      ,加山梔子
      ;舌暗淡潤、氣上沖者
      ,加肉桂


      【注意事項】使用本方多需配合心理疏導。


      心身疾病常用方

      ,適用于以胸悶
      、煩躁、腹脹為特征的患者


      【處方】山梔子

      ,黃芩,連翹
      ,枳殼
      ,制半夏,茯苓
      ,厚樸
      ,蘇梗。


      【煎服法】以水1100ml

      ,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
      ,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體質要求】 患者多面容滋潤

      ,唇舌多紅。主訴以失眠
      、胸悶
      、腹脹為多。


      易急躁

      、焦慮
      、多疑多慮、易驚恐等
      。易烘熱汗出
      ,常有夜汗;易惡心嘔吐
      ,易心慌心悸
      ,易頭脹痛,易咽喉腫痛
      ,易小便澀痛
      ,或有鼻衄。


      女性可有痛經等

      。脈多滑數


      【適用疾病】更年期綜合征、焦慮癥

      、抑郁癥
      、強迫癥、血管神經性頭痛
      、婦人痛經
      、痤瘡、咽喉炎
      、扁桃體炎
      、食管炎、急慢性胃腸炎
      、喉源性咳嗽
      、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舌痛癥
      、小兒厭食、小兒過敏性紫瘢等

      【加減法】尿急尿痛

      、小便色黃,加六一散;咽痛
      ,加桔梗
      、甘草。


      【注意事項】使用本方多需配合心理疏導

      山梔子
      、黃連等含有色素,多服后可能導致眼圈發(fā)黑
      ,停藥后即可好轉

      心身疾病的常用方,適用于以面色發(fā)青

      、胸痛
      、頭痛、四肢冷
      、舌暗為特征的患者


      【處方】柴胡,白芍或赤芍

      ,枳殼
      ,生甘草,當歸
      ,川芎
      ,桃仁,紅花


      【煎服法】以水1100ml

      ,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
      ,分2-3次溫服

      【體質要求】 患者面色發(fā)青或發(fā)暗,肌肉堅緊

      ,常胸悶不適
      ,容易頑固性痙攣性疼痛,特別是胸痛
      ,或頭痛
      ,或腹脹痛,或腰痛等


      女性患者常有經前乳房脹痛

      ,兩脅下按壓有疼痛感,痛經
      ,黃褐斑等


      患者常睡眠障礙,常失眠、容易激動

      ,情緒不穩(wěn)定
      ,大便多干結,皮膚干燥或起鱗屑
      ,唇色暗紅
      、舌質暗紫等
      患者大多病程較長
      ,使用常規(guī)方法無效而無憔悴萎靡之態(tài)。


      輔助檢查有心電圖ST段改變

      ,血脂
      、用血黏度增高,甲皺微循環(huán)障礙
      ,肝掌
      ,視網膜靜脈阻塞、呈紫暗色等異常改變


      【適用疾病】血管神經性頭痛

      、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性頭痛
      、外傷性頭痛
      、腦震蕩后遺癥頭痛、偏頭痛
      、癲癇
      、冠心病心絞痛、肺心病
      、胸膜炎
      、肋軟骨炎、胸部外傷
      、肋間神經痛
      、胃神經癥、胃潰瘍
      、腸痙攣
      、黏連性腸梗阻、頑固性呃逆


      磨牙

      、神經性嘔吐、頑固性失眠
      、神經癥
      、慢性肝炎、肝硬化、脾腫大
      、腦梗死
      、皮膚病、黃褐斑
      、動脈炎
      、靜脈炎、眼底出血
      、視網膜靜脈周圍炎
      、視網膜靜脈血栓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癥等


      【加減法】痤瘡

      、臉紅、脫發(fā)
      、腰酸
      、痛經、下肢皮膚干燥者
      ,加懷牛膝
      ,合桂枝茯苓丸;咽喉異物感
      、胸悶腹脹
      ,合半夏厚樸湯。


      【注意事項】體質虛弱

      、腹瀉者當慎用
      如錯用本方,會出現疲勞乏力感


      消化道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的常用方

      ,適用于腹瀉、分泌物多
      、小便少
      、浮腫的患者。


      【處方】白術

      、茯苓
      、豬苓、澤瀉
      、桂枝
      、厚樸、蘇梗
      、姜半夏


      【煎服法】以水1200ml

      ,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50分鐘,取湯液300ml
      ,分2-3次溫服


      【適用疾病】胃腸型感冒、腸炎

      、濕疹
      、皮炎、脂肪肝
      、痛風
      、眩暈癥。


      【體質要求】 浮腫貌

      ,皮膚濕潤多汗
      ,大便不成形
      ,腹脹
      ,惡心嘔吐,多唾液


      【加減法】口水多

      ,腹瀉,加干姜
      ;下肢浮腫
      ,加懷牛膝、防己
      ;濕疹皮炎
      ,加生苡仁。


      血管保護劑

      ,適用于下肢周圍血管疾病以及血栓性疾病


      【處方】赤芍,石斛

      ,懷牛膝
      ,丹參。


      【煎服法】以水1200ml

      ,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50分鐘
      ,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適用疾病】糖尿病足

      、糖尿病腎病、糖尿癥眼底病變
      、下肢靜脈血栓
      、丹毒
      、下肢骨折等引起的腰痛無力、下肢疼痛
      、麻木
      、抽筋、浮腫等


      【加減法】形體消瘦

      、腿抽筋、大便干結者
      ,合芍藥甘草湯
      ;形體肥胖、腹軟
      、四肢麻木
      、多汗而浮腫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
      ;下肢皮膚干燥如蛇皮
      ,血栓形成者,合桂枝茯苓丸


      【注意事項】 本方為活血化瘀方

      ,主治以腰部以及下肢疼痛為特征的瘀血性疾病。無瘀血者慎用


      止痙止痛劑

      ,適用于各種抽動類的疾病。


      【處方】制半夏:天麻:蜈蚣:全蝎 2:2:1:1


      【煎服法】打粉

      ,裝膠囊
      ,每次3g,每日2次


      【適用疾病】癲癇

      、面肌痙攣、小兒腦癱
      、小兒多動癥
      、小兒癲癇、腦膠質細胞瘤等以抽動為特征的疾病


      【加減法】癲癇

      、腦膠質細胞瘤,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面肌痙攣
      ,合溫膽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小兒多動癥
      、腦癱
      ,合溫膽湯。


      【注意事項】 蜈蚣

      、全蝎為蟲類藥
      ,如引起過敏反應時,當停用



      更年期調理方

      ,適用于陽虛型體質。


      【處方】制附子

      ,桂枝
      ,白芍,炙甘草
      ,龍骨
      ,牡蠣,仙靈脾
      ,巴戟天
      ,生姜,紅棗


      【煎服法】以水1200ml

      ,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
      ,分2-3次溫服。?


      【適用疾病】甲減

      、更年期綜合征
      、月經稀少或閉經、舌痛等


      【體質要求】更年期女性患者

      ,面色黃暗,精神萎靡
      ,易疲倦
      ,心慌,多汗
      ,睡眠障礙
      ,脈沉者。


      【加減法】頭暈

      、浮腫者
      ,合真武湯;月經不調
      ,面目及下肢浮腫
      、便秘
      ,合當歸芍藥散;面黃
      、浮腫
      、惡寒、無汗
      、易疲倦者
      ,合麻黃附子甘草湯。


      【注意事項】 滿面紅光

      、脈浮滑者慎用


      血液病用方。


      【處方】白芍

      ,甘草
      ,女貞子,墨旱蓮
      ,枸杞子
      ,山藥,阿膠
      ,生地
      ,麥冬。


      【煎服法】以水1200ml

      ,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
      ,取湯液300ml,化入阿膠
      ,分2-3次溫服


      【適用疾病】腫瘤放化療以后的紅細胞、白細胞

      、血小板降低者


      【體質要求】其人多體瘦疲乏、出血或有出血傾向

      、脈細數



      辛涼性退熱發(fā)汗方,適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汗出而熱不退者


      【處方】柴胡,黃芩

      ,生甘草
      ,連翹。


      【煎服法】以水1500ml

      ,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分鐘
      ,取湯液約600ml
      ,每次服150ml,每3小時1次


      【適用疾病】病毒性感冒的持續(xù)發(fā)熱

      ,汗出而不暢,面紅身熱
      ,或咽喉痛
      ,或咳嗽,或頭痛等


      【注意事項】 如汗出熱退即可停服

      。如服藥3次,仍然不得大汗
      ,則應改方

      #中醫(yī)# #春日生活打卡季# #醫(yī)海無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0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相關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方劑組成】麻黃18克,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棗5枚,生石膏45—100克
      ,半夏15克
      。【用法】煎服法同麻黃湯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靖柙E】越婢加半夏湯方,治咳逆上氣肺脹
      ,熱壅飲逆外邪郁
      ,解外逐飲力能昌
      。【方解】本方是由越婢湯加半夏而成
      。半夏辛溫
      ,化痰、降
      2023-06-24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
      ,癥狀較急迫者
      ,加甘草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金匱》名【組成】半夏11克,甘草7克
      ,黃芩
      、干姜、大棗各5.5克
      ,黃連1.8克(人參5克)
      。煎法、用法同前
      。按:傷寒論方中無人參
      ,注家有謂,系因人參增氣
      ,故去之
      。原注:臣億等,謂半夏
      2023-06-25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當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歸芍藥散證辯證
      【組成】當歸三兩
      ,芎藭三兩,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術四兩,澤瀉半斤
      。右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酒和
      ,日三服
      。【方歌】?當歸芍藥散川芎
      ,茯苓白術澤瀉從
      ,妊娠血虛少腹痛,養(yǎng)血行氣并止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痉浇狻可炙幘彅伡倍胃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當歸、川芎調經血并兼補虛
      ,茯苓
      2023-06-24
      當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歸芍藥散證辯證
      苓桂術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
      ,桂枝9克,白術9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礁琛寇吖鹦g甘痰飲主,桂枝甘草加苓術
      ,氣沖胸滿頭眩暈
      劉渡舟總結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
      ,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
      。《長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整理的
      ,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
      、葛根湯類、抵擋湯類等類方形式總結的
      烏梅丸的現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細辛
      、干姜、人參
      、當歸
      、附子、蜀椒、桂枝
      、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具有清熱祛寒
      、益氣補血
      、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
      ,兼治久利
      ,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清·柯韻伯提出烏梅丸可用于寒熱錯雜病證
      2023-06-24
      烏梅丸的現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
      ,35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颊咴V早泄4?5年,乏力
      ,小腿肚子軟
      ,頭暈,腰痛
      ,四肢涼
      ,怕冷,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
      ,納可,起夜3?4次
      ,大便1?2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