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陽痿,尿頻
道醫(yī)
2023-06-24 20:34:21
李某
,男
,22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3日
。
患者訴頭沉重三四年
,吃抗生素加重
,尿頻三四年
,起夜1?2次
,眼干澀三四年,后腦勺至頸椎僵硬
,耳鳴
,噯氣,口稍干欲飲
,口黏
,咽干,手腳易出汗
,腿涼
,晚上怕冷,陰莖勃起力差
,早泄
,性生活后會出現唇干、惡心
、噯氣加重
、頭沉加重,大便可
,舌黯苔薄白
,右手脈細數,左手關脈弦數
,左寸尺沉數力度偏弱
。

辨六經屬少陽太陰太陽陽明合病,辨方證為柴胡加龍骨牡蠣合茯苓飲去大黃鉛丹枳實加甘草石膏菊花湯證
。處方:柴胡12g,黃芩10g,清半夏15g,黨參10g,炙甘草6g,桂枝10g
,茯苓15g
,蒼術15g,陳皮30g,生龍骨15g
,生牡蠣15g,生石膏45g
,菊花10g,生姜15g,大棗4枚。7劑
,水煎服
,龍骨、牡蠣、石膏同煎
,日1劑
。結果:頭重減,后腦勺至頸椎僵硬減
,惡心減
,噯氣減,腿涼減
,下肢較前診有力
,尿頻減。
按語:患者眼干
、耳鳴
、頸項強、咽干
、惡心
、早泄、手腳易出汗
、口稍干欲飲
、口黏、唇干
、頭沉重
、尿頻、夜尿
、脈弦數
,為柴胡加龍骨牡蠣合茯苓飲去大黃鉛丹枳實加甘草石膏適應證。大便可
,去大黃
;眼干澀三四年,加菊花利氣血
、清頭目
。其中眼干、耳鳴
、頸項強
、咽干、惡心
,為少陽小柴胡證
;陰莖勃起力差、早泄
、手腳易出汗
,宜生龍骨
、生牡蠣固精斂汗、斂神定志
;性生活后會出現唇干
、惡心、噯氣加重
、頭沉加重
,為邪熱乘虛伴沖氣上逆,并激動里飲上蒙清竅
,宜桂枝降逆平沖
;口稍干欲飲、口黏
、咽干
、唇干、脈數
,加石膏清陽明里熱
;頭沉重、尿頻三四年
、夜尿
、脈弦,為太陰里虛寒
;里有宿飲
、寒濕下注,宜茯苓
、蒼術利濕除飲
。患者里有宿飲
,又伴惡心
、噯氣、腳涼怕冷
,證屬胃虛停飲上逆
,宜茯苓飲,溫胃化飲
、降逆止嘔
;無脹滿去枳實;干嘔
、噯氣較甚
,重用陳皮
、生姜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22條:“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本段摘自《馮世綸經方帶教醫(yī)案:方正對應臨床實錄》
小柴胡湯和柴龍牡湯
和解少陽劑,適用于邪在少陽之證
。代表方如小柴胡湯
、蒿芩清膽湯等。
《傷寒論》
【組成】柴胡半斤(24g) 黃芩三兩(9g) 人參三兩(9g) 甘草炙
,三兩(9g) 半夏洗
,半升(9g) 生姜切,三兩(9g) 大棗擘
,十二枚(4枚)
【用法】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陽
。
【主治】1.傷寒少陽證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口苦
,咽干
,目眩,舌苔薄白
,脈弦
。2.婦人中風,熱入血室
。經水適斷
,寒熱發(fā)作有時。3.瘧疾
、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
【證治機理】少陽經脈循胸布脅,位于太陽
、陽明表里之間
。傷寒邪犯少陽
,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爭
,邪勝欲入里并于陰
,正勝欲拒邪出于表,故往來寒熱
;邪在少陽
,經氣不利,郁而化熱
,膽火上炎
,而致胸脅苦滿、心煩
、口苦
、咽干、目眩
;膽熱犯胃
,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故默默不欲飲食而喜嘔
。若婦人經期,感受風邪
,邪熱內傳
,熱與血結,血熱瘀滯
,疏泄失常
,故經水不當斷而斷、寒熱發(fā)作有時
。邪在表者
,當從汗解;邪入里者
,則當吐下
。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
,而在表里之間
,則非汗、吐
、下所宜
,故唯宜和解之法。
【方解】方中柴胡苦平
,入肝膽經
,透泄少陽之邪
,并能疏泄氣機之郁滯,使少陽之邪得以疏散
,為君藥。黃芩苦寒
,清泄少陽之熱
,為臣藥。柴胡
、黃芩相配伍
,一散一清,恰入少陽
,以解少陽之邪
。膽氣犯胃,胃失和降
,佐以半夏
、生姜和胃降逆止嘔。邪從太陽傳入少陽
,緣于正氣本虛
,故又佐以人參、大棗益氣補脾
,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
,一者取其益氣以御邪內傳,俾正氣旺盛
,則邪無內向之機
;參、棗與夏
、姜相伍
,以利中州氣機之升降。炙甘草助參
、棗扶正
,且能調和諸藥,用為佐使藥
。諸藥合用
,以和解少陽為主,兼和胃氣
,使邪氣得解
,樞機得利,則諸證自除
。
【配伍特點】透散清泄以和解
,升清降濁兼扶正
。
【運用】本方為治療少陽病證之基礎方,又是和解少陽法之代表方
。以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
,口苦,咽干
,目眩
,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
。原方“去滓再煎”
,使湯液之量更少,藥性更為醇和
。小柴胡湯為和解劑
,服藥后或不經汗出而病解,或見汗而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吩疲骸吧辖沟猛ǎ蛞旱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胃氣因和
,身濈然汗出而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羯訇柌∽C經誤治損傷正氣
,或患者素體正氣不足,服用本方后
,可見先寒戰(zhàn)后發(fā)熱而汗出之“戰(zhàn)汗”
,屬正氣來復,祛邪外出之征
。若胸中煩而不嘔
,為熱聚于胸,去半夏
、人參
,加瓜蔞清熱理氣寬胸;渴者
,是熱傷津液
,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腹中痛
,是木來乘土
,宜去黃芩,加芍藥柔木緩急止痛
;脅下痞硬
,是瘀滯痰凝,去大棗
,加牡蠣軟堅散結
;心下悸,小便不利
,是水氣凌心,宜去黃芩
,加茯苓利水寧心
;不渴,外有微熱
,是表邪仍在
,宜去人參,加桂枝疏風解表
;咳者
,是素有肺寒留飲,宜去人參
、大棗
、生姜,加五味子
、干姜溫肺止咳
。
【附方】
1.柴胡桂枝干姜湯(《傷寒論》)
柴胡半斤(24g) 桂枝去皮,三兩(9g) 干姜二兩(6g) 栝樓根四兩(12g) 黃芩三兩(9g) 牡蠣熬
,二兩(6g) 甘草炙
,二兩(6g)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溫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煩
,復服,汗出便愈
。
功用:和解少陽
,溫化水飲
。主治:傷寒,胸脅滿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
,心煩;亦治瘧疾寒多微有熱
,或但寒不熱
。
2.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傷寒論》)
柴胡四兩(12g) 龍骨 牡蠣熬? ? 生姜切?人參?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各4.5g) 半夏洗,二合半(9g) 黃芩一兩(3g) 鉛丹一兩半(1g) 大黃二兩(6g) 大棗擘
,六枚(2 枚) 上十二味
,以水八升,煮取四升
,內大黃
,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
,去滓
,溫服一升。
功用:和解少陽
,通陽瀉熱
,重鎮(zhèn)安神。主治:傷寒少陽兼痰熱擾心證
。癥見胸滿煩驚
,小便不利,譫語
,一身盡重
,不可轉側。
【鑒別】小柴胡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均能和解少陽,主治往來寒熱者
,皆以柴胡為君
,黃芩為臣。但小柴胡湯乃傷寒邪入少陽之主方
,為和解少陽法之代表方劑
,主治少陽證邪在半表半里者;柴胡桂枝干姜湯證兼內有寒飲,故佐以桂枝
、干姜溫陽化飲
,口渴加天花粉生津止渴,胸脅滿微結加牡蠣軟堅散結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兼有痰熱
,且見譫語,故佐以大黃瀉熱
,小便不利加茯苓利水而化痰
,心煩驚恐加鉛丹、龍骨
、牡蠣鎮(zhèn)心安神
。
【方論選錄】柴胡、黃芩能和解少陽經之邪
,半夏
、生姜能散少陽經之嘔,人參
、甘草能補中氣之虛
,補中所以防邪之入里也
。(吳昆《醫(yī)方考》卷二)
【醫(yī)案舉例】己丑正月二十日
,錢,三十四歲
。太陽中風汗多
,誤與收澀,引入少陽
,寒熱往來
,口苦脈弦,與小柴胡湯和法
。其人向有痰飲喘癥
,加枳實、橘皮
,去人參
。柴胡五錢,姜半夏六錢
,生姜五錢
,廣皮五錢,小枳實四錢
,大棗(去核)二枚
,炙甘草三錢,黃芩炭一錢五分。煮三杯
,先服一杯
,寒熱止,止后服
,盡劑不止
,再作服。二帖
。廿三日
,風入少陽,與小柴胡湯已解其半
,仍須用和法
,寒多熱少,而口渴
,較前方退柴胡
,進黃芩,加天花粉
。姜半夏三錢
,柴胡二錢,生姜三大片
,天花粉三錢
,炒黃芩三錢,大棗(去核)二枚
,炙甘草二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吳鞠通醫(yī)案》卷一)
【方歌】小柴胡湯和解供
,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
,少陽百病此為宗
。
合六十六法
,方三十九首
,并見太陽陽明合病法
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
,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
,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
,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渴
、身有微熱
,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
,日三服
。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
、人參
,加栝樓實一枚;若渴
,去半夏
,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
,去黃芩
,加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
,加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
,去黃芩
,加茯苓四兩;若不渴
,外有微熱者
,去人參,加桂枝三兩
,溫覆微汗愈
;若咳者
,去人參、大棗
、生姜
,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八九日
,下之,胸滿煩驚
,小便不利
,譫語,一身盡重
,不可轉側者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柴胡四兩? 龍骨? 黃芩? 生姜切?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洗?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
,熬?大棗六枚,擘?右十二味
,以水八升
,煮取四升,內大黃
,切如碁子
,更煮一兩沸,去滓
。溫服一升
。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
合三十九法
,方三十首,并見太陽少陽合病法
。
柴胡桂枝干姜湯
傷寒五六日
,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
,心煩者,此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
,去皮?干姜二兩?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 ? 甘草二兩
, 炙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
9大經驗秘方
心身疾病常用方
,適用于以四肢冷、咽喉異物感
、脈弦為特征的患者
。
【處方】柴胡,白芍
,枳殼
,生甘草,姜制半夏
,厚樸
,茯苓,蘇梗
。
【煎服法】以水1200ml
,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
,分2-3次溫服
。
【體質要求】 患者形體大多中等或偏瘦,臉色偏黃而缺乏正常的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