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吳茱萸15克,人參9克,生姜18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
歌訣:吳茱萸湯治太陰,生姜大棗更人參,胸悶煩躁甚欲死,頭痛吐涎皆寒飲。
【方解】吳茱萸辛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伍以生姜、人參、大棗健胃止嘔之品,故治胃虛寒飲沖逆、因食谷欲嘔者,或嘔而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或干嘔吐涎沫而頭痛者,或嘔而胸滿者。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解析:屬陽明,這里是指胃,不是指陽明病。胃中有寒飲,故食谷欲嘔,宜吳茱萸湯主之。若服吳茱萸湯而嘔反增劇者,是誤犯上焦有熱的嘔,不當用本方治之。
按:屬上焦是暗示小柴胡湯證,由于欲嘔為二方的共有癥,故特提出教人臨證時要細心辨別,讀者宜與小柴胡湯方證條互參。
《傷寒論》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解析:少陰病轉屬太陰病而吐利,若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為寒飲暴迫所致,故宜吳茱萸湯主之。
按:文中雖謂吐利,應以吐為主,即是說吐而不利,利亦微不足道。這里吐應是以吐涎沫為主。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可能說是寒飲逆迫的急劇情況,否則與另條“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證無所別,又何以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第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解析:干嘔或吐涎沫而頭痛者,為寒飲沖逆的證候,吳茱萸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8條: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解析:寒飲自里以上迫,故嘔而胸滿,吳茱萸湯主之。
【臨證思考】本方主治寒飲沖逆,如以上所述食谷欲嘔者;嘔吐、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干嘔吐涎沬、頭痛者;嘔而胸滿者,均屬其證,亦即運用本方的要點。應用于胃腸及頭腦諸癥,均有驚人的療效,今略舉數(shù)端以供參考。
劇烈頭痛或頭暈而嘔吐,或惡心欲吐,無熱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湯證),本方俱有捷驗。西醫(yī)所稱的美尼爾氏綜合征亦多見本方證,宜注意。偏頭痛,尤其偏于左側者,大多屬于本方證。胃脘疼,嘔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鳴、大便溏頻者,可于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治之,即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合方,無論胃腸炎、胃潰瘍依證用之,均有良驗。劇痛的青光眼而嘔惡者,也多有應用本方的機會。
【辨證要點】胃虛寒干嘔吐涎沫、胸悶或頭痛者。
【驗案】李某,女性,43歲,東北錦州人,頭痛嘔吐已六七年,近2年來視物模糊,到處求醫(yī),診斷為青光眼,而服中西藥罔數(shù)。近1個月左眼失明,專程來京求治,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頭痛如裂,伴嘔吐、目干澀,心中發(fā)熱、手足心熱、口干不欲飲,苔薄白,脈弦細。證屬血虛飲盛,治以補血除飲,與吳茱萸湯合柴胡桂姜湯、當歸芍藥散:
吳茱萸10克,黨參10克,干姜6克,大棗4枚,柴胡12克,黃芩10克,桂枝10克,花粉12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澤瀉18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茯苓12克,蒼術10克,炙甘草6克。
結杲:上方服三劑,諸癥即見好轉,連服21劑,視物漸清,治療2個月未易一藥,左眼視物清晰,頭痛等癥也消失。
相關文章:
吳茱萸湯在疑難雜癥中的應用吳茱萸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療效分析吳茱萸湯臨床驗案舉隅吳茱萸湯原文,組成,方歌方解,吳茱萸湯加減運用醫(yī)案吳茱萸湯的氣味配伍理論和臨床應用研究頭痛欲裂久不愈吳茱萸湯功效奇吳茱萸湯的臨床應用及實驗研究進展吳茱萸湯病案:吳茱萸湯加味治療失眠驗案一則吳茱萸湯方歌方解,功效與作用吳茱萸湯臨床應用驗案精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5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薯蕷丸配方,方解
下一篇: 大建中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