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用

大建中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22:52:23

【方劑組成】蜀椒9克,干姜18克

,人參9克
,膠飴一杯(分沖)。

【用法】以水三杯

,煮三味
,取一杯
,去滓
,內膠飴半杯,微火更煎
,溫服
。如一炊頃,可飲粥二杯
,后更服
,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歌訣:大建中湯用干姜

,人參蜀椒加飴糖,里虛寒重腹痛甚
,更使蛔蟲無處藏

【方解】大建中是針對小建中而言

。小建中用桂枝、大棗
、甘草緩中祛寒
。大建中用大量干姜、蜀椒
,并用人參補胃
,比小建中溫中作用大,故名大建中
。方中蜀椒
、干姜驅寒止嘔,人參
、膠飴補中緩痛
,故此治胃虛有寒,腹痛呃逆不能食者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第14條:心胸中大寒痛

,嘔不能飲食,腹中寒
,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解析:寒氣自里迫于上

,則心胸中大寒痛
,嘔而不能食;迫于下,則腹中寒
,腸被寒激
,蠕動不寧,上沖腹皮起伏無常
,出見有頭足上下
,痛劇不可觸近,宜大建中湯主之

【臨證思考】本方應用于腹痛比較重證

,小建中湯側重于腹肌拘攣,大建中湯則重在溫里驅寒凝
。凡心腹痛劇
、嘔逆不能食,確知其里之虛寒者
,即可用之
。又因蜀椒有殺蟲作用,若蟲積而心腹痛劇者,本方亦有驗

【辨證要點】心腹痛劇

、嘔逆不能食屬虛寒者。

【驗案】李某

,男性
,32歲,病歷號478529,1965年3月16日初診
。二年來常胃腹串痛
,胃脘喜溫喜按,但痛甚時不能按
,痛作時惡心
,不能食,稍吃生冷胃亦痛
,常畏寒
,苔薄白,脈沉細弦
。證屬里虛寒凝
,治以溫中驅寒,與大建中湯:

川椒12克

,干姜15克
,黨參10克,飴糖45克
,細辛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腹痛發(fā)作次數(shù)大減

,連續(xù)兩天大便中下蛔蟲
,共5條,繼服三劑諸癥已

甲狀腺結節(jié)
,中醫(yī)是如何治療的
?臨床醫(yī)案2則

甲狀腺結節(jié)在中醫(yī)學中可以歸屬于“癭”病的范疇,有關癭病的記載

,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如《莊子·德充符》即有“癭”的病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a href="/ddjy_99/221.html">神農本草經(jīng)》認為“海藻”可“主癭瘤結氣”。癭病分類包括“癭氣”“癭囊”“癭瘤”“石癭”“癭癰”等。而甲狀腺結節(jié)對應“癭瘤”
,是氣郁
、痰阻、血瘀互結于頸前喉結部位所致的
,以頸前腫大或結而成塊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總稱


針對甲狀腺結節(jié)的治療,臨床上采用較多的方法有內服疏肝解郁
,活血化瘀的中藥
,還有外敷的散結消腫,祛瘀消結的中藥膏
,局部治療
,臨床效果也是肯定的。


中醫(y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在結構上不可分離

,功能上相互聯(lián)系
,病理上相互影響,并以五臟為中心
,依靠經(jīng)絡之間的密切聯(lián)絡而實現(xiàn)
。整體觀念貫穿于中醫(yī)學的生理、病理
、診療及預后等各方面


清代名醫(yī)徐靈胎在《醫(yī)學源流論》中指出:“……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
,閉塞其氣
,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jīng)貫絡
,或提而出之
,或攻而散之,較之服藥尤有力
,此至妙之法
。”


穴位貼敷的作用

穴位貼敷給藥是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

,其通過在特定穴位給藥
,起到疏通經(jīng)絡氣血,調理臟腑陰陽
,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靈樞·海論》篇云: “夫十二經(jīng)脈者,內屬于府藏
,外絡于支(枝)節(ji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毖ㄎ毁N敷療法以此為基本指導,通過相關穴位刺激和藥物吸收
,達到治療作用
。穴位貼敷的雙重作用,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通過刺激特定穴位
,激發(fā)經(jīng)氣,起到疏通經(jīng)絡
、調節(jié)氣血陰陽的作用
,二可通過貼敷藥物,經(jīng)皮毛腠理吸收
,達到對全身或局部的藥理作用

癭瘤的發(fā)生與體質因素及情志失調有關,是氣

、痰
、瘀互結所致。

其發(fā)病病機與肝

、脾兩臟關系密切
。臨床上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多為精神壓力大,焦慮易怒
,長期情志不暢致肝氣郁結
,疏泄失常,影響人體氣血運行
,且與瘀血互為影響
;情志不暢,肝失條達
,同樣可以影響人體津液的運行
,聚濕為痰,痰瘀互結壅于頸前


正如《濟生方·癭瘤論治》中記載:“夫癭瘤者

,多由喜怒不節(jié),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砻髑橹疽蛩厥前`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又如《黃帝內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第十》曰:“肝足厥陰之脈……挾胃
,屬肝
,絡膽……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背浞终f明肝與甲狀腺的關系密切
,從肝論治甲狀腺疾病的重要性

癭瘤的發(fā)生首先責之于肝

但正如“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說
,肝郁失于調達
,橫逆犯脾,而致脾失健運
,水液代謝失常
,蘊化為痰,痰氣交阻
,壅滯脈絡
,痰郁成形而成結塊。


由于癭瘤之病的治療療程較長

,正如《雜病源流犀燭·癭瘤》所說“癭瘤者
,氣血凝滯,年數(shù)深遠
,漸長漸大之癥”
,所以治療此病,首先病程較長
,短則數(shù)月
,長則年余,過長的治療療程
,內服藥物患者多不易堅持
,外用藥物易于堅持用藥,從而達到較好的療效
。其次
,由于癭瘤之病,病位不在皮膚毛發(fā)
,而是深入血肉筋脈
,非峻猛之破血散結之藥不可療。

而此類藥物

,長期服用多對脾胃有損傷
,加之癭瘤患者本身脾失健運者多見,長期服用此類藥物
,會加重脾胃負擔
,反不利于疾病康復,故穴位貼敷較適合本病患者治療
。再次
,穴位貼敷有穴位和藥物的雙重作用
。所以在臨床上,對于那些脾胃不好的患者
,首選的方法就是中藥外敷


外敷中藥里使用配方最多的有幾味,莪術

、姜黃
、急性子、天葵子
、木鱉子
、白芷這六味藥組方而成。


莪術是君藥

,在宋代《本草圖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記載莪術為“醫(yī)家治集聚諸氣
,為最要之藥”。姜黃和急性子為臣藥
,姜黃入脾行氣破瘀
,急性子治諸惡瘡,軟堅消腫
。此二味藥加強莪術之效
,且療其兼癥。天葵子和木鱉子
,不僅消除君臣三味的峻烈之性
,并且可以起到消腫散結、破血祛瘀的功效
。而白芷芳香上達為陽明經(jīng)引經(jīng)之藥
,同時入足厥陰肝經(jīng),可以率領眾藥通達表里
,運行上下

貼敷所選穴位:①水突穴,在喉結兩旁

,有通利降逆的作用
,主治咽喉腫痛、癭瘤
、瘰疬
。②天鼎穴,在水突穴外側
,有調和水火之意
,亦有通暢之效,主治功用同水突穴
。此兩穴在藥物的作用下
,加強了通經(jīng)絡散結節(jié)的作用
。同時貼敷部位在甲狀腺局部,藥物可以透過皮膚
,直接作用于甲狀腺腺體及結節(jié)
,起到破瘀散結的作用。


臨床醫(yī)案記錄一

程某

,女
,53歲
,2019年10月就診
。患者2年前體檢時發(fā)現(xiàn)甲狀腺多發(fā)結節(jié)
,右側葉最大實性結節(jié)1.5mm 0.9mm(4a級)
,在當?shù)蒯t(yī)院穿刺檢查,提示結節(jié)為良性
,在當?shù)刂嗅t(yī)院口服中藥湯劑2月
,復查結節(jié)稍有減小,自行停藥
。今年自覺頸部腫脹不適
,復查彩超提示結節(jié)變大,到醫(yī)院尋求外治療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颊咂剿匦约币着诟煽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易生口瘡
,五心煩熱,偶有反酸
,易腹脹
,眠差易醒,大便黏滯不暢
,小便可
。舌質紫紅,苔黃膩
。證屬肝郁脾虛
,濕熱內蘊。治宜疏肝健脾
,清熱化濕
。給散結膏貼敷雙側水突、天鼎穴
,同時配以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加減
。三個月后
,癥狀均有所緩解。


臨床醫(yī)案記錄二

韓某

,男25歲
,2019年6月來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甙肽昵绑w檢發(fā)現(xiàn)甲狀腺體積增大并彌漫性病變
,甲狀腺右葉囊實性結節(jié)1.9mm 1.0mm,診斷為橋本氏甲狀腺炎伴結節(jié)
,患者頸部飽滿
,平素性格內向,易生悶氣
,畏寒肢冷
,口干口苦,多夢
,易腹脹
,大便2~3天/次,便干
,小便可
。舌淡白胖大,邊有齒痕
,苔白膩
。證屬肝胃不和,脾虛濕盛
。治宜疏肝和胃
,健脾祛濕。給予散結乳癖膏貼敷雙側水突
、天鼎穴
,同時配以逍遙散加六君子湯加減。三個月后
,患者頸部變細
,復查彩超:甲狀腺大小正常,實質回聲增粗
、分布不均勻
,其內未見明顯異常回聲


感謝大家關注@內分泌科呂主任 大家有問題可以評論區(qū)留言交流

中醫(yī)考研方劑學部分方劑方歌

四妙勇安湯:四妙勇安,組成謹嚴,歸二草一

,銀玄各三
,脫疽化熱,服之可痊牛蒡解肌湯:牛蒡解肌用荊薄
,山梔丹皮石斛翹
,玄參夏枯共成方,頭面風熱瘡瘍消透膿散:透膿散治毒成膿
,芪歸山甲皂刺芎
,程氏又加銀蒡芷,更能速奏潰破功內補黃芪湯:內補黃芪用麥冬
,參苓歸地芍川芎
,遠志肉桂炙甘草,瘡瘍潰后理虛功陽和湯:陽和湯法解寒凝
,內證虛寒色屬陰
,熟地鹿膠姜炭桂,麻黃白芥草相承小金丹:小金丹內白膠香
,木鱉地龍乳沒當,麝香五靈墨草烏
,流注瘰疬服之康
。 秦艽鱉甲散:秦艽鱉甲治風勞,地骨柴胡及青蒿
,當歸知母烏梅合
,止嗽除蒸斂汗高
犀黃丸:犀黃丸內用麝香,乳香沒藥共牛黃
,乳巖流注腸癰等
,正氣未虛均可嘗
新加香薷飲 新加香薷樸銀翹,扁豆鮮花一起熬
;暑溫口渴汗不出
,清熱化濕又解表大建中湯建中陽,飴糖人參配椒姜
,中陽衰弱胸腹痛
,痛而拒按服之康石膏湯:石膏湯用芩柏連,麻黃梔豉七味全
,發(fā)汗解表清熱毒
,壯熱神昏此方煎
五積散:五積散將五積醫(yī),二陳平胃痰食祛
,三物枳桔行氣血
,麻芷姜桂溫表里完帶湯:中二術陳,車前甘草和人參,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濕止帶此方金虎潛丸:虎潛足痿是妙方,虎骨陳皮并鎖陽;龜板干姜知母芍
,再加柏地作丸嘗
珍珠母丸: 珍珠母丸參地歸
,犀沉龍齒柏茯神,更加酸棗寧神志
,鎮(zhèn)心平肝此方推
枳實薤白桂枝湯:枳實薤白桂枝湯
,厚樸瓜蔞合成方;通陽散結祛胸痹
,胸滿而痛急煎嘗大黃蟄蟲丸:大黃蟄蟲丸
,桃杏虻蛭甘,芩芍與干漆
,生地蠐螬全活絡丹:活絡效靈主丹參
,當歸乳香沒藥存; 癥瘕積聚腹中痛
,煎服此方可回春膠艾湯:膠艾湯中當歸芍
,生地川芎生甘草,固沖安胎崩漏止
,補血養(yǎng)血月經(jīng)調阿膠雞子黃湯:阿膠雞子黃湯好
,地芍鉤藤牡蠣草;決明茯神絡石藤
,陰虛風動此方保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羌獨芎
,蔓甘藁本與防風;濕邪在表頭腰痛
,微微發(fā)汗有異功三子養(yǎng)親湯: 三子養(yǎng)親祛痰方
,芥蘇萊菔共煎湯,大便實硬加熟蜜
,冬寒更可加生姜枳術丸:枳術丸是消補方
,荷葉燒飯作丸嘗,若加麥芽與神曲
,消食化滯力更強葛花解酲湯:葛花解酲香砂仁 二苓參術蔻青陳 神曲干姜兼澤瀉 溫中利濕酒傷珍七里散:七厘散治跌打傷
,血竭紅花冰麝香,乳沒兒茶朱共末
,外敷內服均見長

逍遙散及加味

調和肝脾劑

,適用于肝脾不和之證。代表方如四逆散
、逍遙散
、痛瀉要方等。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甘草微炙赤
,半兩(4.5g)? ? 當歸去苗
,銼
,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藥白者? ? 白術? ? ? ? 柴胡去苗?
,各一兩(各9g)

【用法】上為粗末
,每服二錢(6g),水一大盞
,燒生姜一塊切破
,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
,去渣熱服
,不拘時候(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3片,薄荷6g
,水煎服
;丸劑,每服6~9g
,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
。兩脅作痛,頭痛目眩
,口燥咽干
,神疲食少,或往來寒熱
,或月經(jīng)不調,乳房脹痛
,脈弦而虛


【證治機理】肝性喜條達,惡抑郁
,為藏血之臟
,體陰而用陽。若情志不暢
,肝木不能條達
,則肝體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虛
,則兩脅作痛
、頭痛目眩;郁而化火
,故口燥咽干
;肝木為病,易于傳脾,脾胃虛弱
,故神疲食少
;脾為營之本,胃為衛(wèi)之源
,脾胃虛弱則營衛(wèi)受損
,不能調和而致往來寒熱;肝藏血
,主疏泄
,肝郁血虛脾弱,則見婦女月經(jīng)不調
、乳房脹痛
。治宜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


【方解】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
,使肝郁得以條達,為君藥
。當歸甘辛苦溫
,養(yǎng)血和血,且其味辛散
,乃血中氣藥
;白芍酸苦微寒,養(yǎng)血斂陰
,柔肝緩急
;歸、芍與柴胡同用
,補肝體而助肝用
,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
,共為臣藥
。木郁則土衰,肝病易傳脾
,故以白術
、茯苓、甘草健脾益氣
,非但實土以御木乘
,且使營血生化有源,共為佐藥
。用法中加薄荷少許
,疏散郁遏之氣
,透達肝經(jīng)郁熱;燒生姜降逆和中
,且能辛散達郁
,亦為佐藥。柴胡引藥入肝
,甘草調和藥性
,二者兼使藥之用。全方深合《素問·臟氣法時論》“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
,可使肝郁得疏
,血虛得養(yǎng),脾弱得復
,氣血兼顧
,肝脾同調,立法周全
,組方嚴謹
,故為調肝養(yǎng)血健脾之名方。

【配伍特點】疏柔合法
,肝脾同調
,氣血兼顧。

【運用】本方為治療肝郁血虛脾弱證之基礎方
,亦為婦科調經(jīng)之常用方
。以兩脅作痛,神疲食少
,月經(jīng)不調
,脈弦而虛為辨證要點。原方以疏肝為主
,君以柴胡,臣佐養(yǎng)血
、健脾之品
。臨證使用本方時,宜視病機之主次酌定君藥
。若以血虛為主者
,君以當歸、白芍
,臣佐健脾
、疏肝之品
;脾氣虛為著者,君以白術
,臣以茯苓
,佐以疏肝、養(yǎng)血之品
;脾虛濕盛者
,君以茯苓,臣以白術
,佐以疏肝
、養(yǎng)血之品。臨證執(zhí)此一方
,圓機活法
,方效無窮,乃窺“方之精
,變也”之一斑


【附方】

1.加味逍遙散(《內科摘要》)

當歸 芍藥 茯苓 白術炒 柴胡各一錢(各3g) 牡丹皮 山梔炒 甘草炙,各五分(各1.5g) 水煎服


功用:養(yǎng)血健脾
,疏肝清熱。主治:肝郁血虛內熱證
。癥見煩躁易怒
,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
,或頰赤口干
,或月經(jīng)不調,少腹脹痛
,或經(jīng)期吐衄
,舌紅苔薄黃,脈弦虛數(shù)


2.黑逍遙散(《醫(yī)略六書》)

即逍遙散加生地或熟地(6g)


功用:疏肝健脾,養(yǎng)血調經(jīng)
。主治:肝脾血虛
,臨經(jīng)腹痛,脈弦虛


3.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

當歸三兩(9g) 芍藥一斤(48g)茯苓四兩(12g) 白術四兩(12g) 澤瀉半斤(24g) 川芎半斤
,一作三兩(24g) 上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
,酒和
,日三服。

功用:養(yǎng)肝和血
,健脾祛濕
。主治:肝脾兩虛,血瘀濕滯證
。癥見腹中拘急
,綿綿作痛,或脘脅疼痛
,頭目眩暈
,食少神疲,或下肢浮腫
,小便不利
,舌淡苔白,脈細弦或濡緩


【鑒別】加味逍遙散與黑逍遙散均由逍遙散加味而成
,皆可治療肝郁血虛脾弱之證。加味逍遙散是在逍遙散的基礎上加丹皮
、梔子
,故又名丹梔逍遙散、八味逍遙散
。肝郁血虛日久
,則生熱化火,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
,加炒山梔清肝熱
、瀉火除煩,并導熱下行
。加味逍遙散臨床多用于肝郁血虛有熱所致的月經(jīng)不調
、經(jīng)量過多、日久不止
,以及經(jīng)期吐衄等
。黑逍遙散是在逍遙散的基礎上加地黃,治逍遙散證而血虛較甚者
。若血虛而有內熱者
,宜加生地黃;血虛無熱象者
,應加熟地黃。當歸芍藥散與四逆散乃仲景調和肝脾之祖方
,兩方相合
,去利水之澤瀉
,活血之川芎,行氣之枳實
,即為逍遙散
,主治肝郁血虛脾弱之證。但當歸芍藥散無柴胡
,疏散之力銳減
,而重用芍藥柔肝養(yǎng)血止痛,取川芎既助芍藥調肝之氣
,又助當歸以行血
,入澤瀉以助茯苓利水,存白術意在健脾
,遂主治之證當為脾虛血虛而木郁兼有水濕者


【方論選錄】五臟苦欲補瀉,云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蓋肝性急善怒,其氣上行則順
,下行則郁
,郁則火動,而諸病生矣
。故發(fā)于上則頭眩耳鳴
,而或為目赤;發(fā)于中則胸滿脅痛
,而或作吞酸
;發(fā)于下則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
;發(fā)于外則寒熱往來
,似瘧非瘧。凡此諸癥
,何莫非肝郁之象乎
?而肝木之所以郁,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
,一為血少不能養(yǎng)肝也
。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
,水以灌溉
。若中土虛,則木不升而郁
;陰血少
,則肝不滋而枯
。方用白術、茯苓者
,助土德以升木也
;當歸、芍藥者
,益榮血以養(yǎng)肝也
;薄荷解熱,甘草和中
。獨柴胡一味
,一以為厥陰之報使,一以升發(fā)諸陽
。經(jīng)云:木郁則達之
。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遙
。若內熱
、外熱盛者,加丹皮解肌熱
,炒梔清內熱
,此加味逍遙散之義也。(吳謙《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

【醫(yī)案舉例】一妊婦
,因怒寒熱
,頸項動掉,四肢抽搐
,此肝火血虛風熱
,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數(shù)劑而痊
。(《校注婦人良方》)

【方歌】逍遙散用當歸芍
,柴苓術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
,調經(jīng)八味丹梔著


一名《和劑局方》。十卷
。宋太醫(yī)局編
。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書是宋代大醫(yī)局所屬藥局的一種成藥處方配本
。宋代曾多次增補修訂刊行
,而書名、卷次也有多次調整。最早曾名《太醫(yī)局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兆诔鐚庨g(1102-1106年),藥局擬定制劑規(guī)范
,稱《和劑局方》。大觀時(1107-1110年)
,醫(yī)官陳承
、裴宗元、陳師文曾加校正
。成五卷21門
、收279方。南渡后紹興十八年(1148年)藥局改“太平惠民局”
,《和劑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
,肢體疼痛
,頭目昏重,心忪頰赤
,口燥咽干
,發(fā)熱盜汗,減食嗜臥
,及血熱相搏
,月水不調,臍腹脹痛
,寒熱如瘧
。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wèi)不和
,痰嗽潮熱
,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甘草微炙赤
,半兩?當歸去苗,銼
,微炒? ? 茯苓去皮
,白者?芍藥白?白術?柴胡去苗,各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二錢
,水一大盞,燒生姜一塊切破,薄荷少許
,同煎至七分
,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刊于明萬歷年間
,明·薛己著。薛己(約 1486~1558 年)
,字新甫
,號立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世醫(yī)出身
,承繼醫(yī)業(yè),聞名于當時
,先后任御醫(yī)及太醫(yī)院使
,精于各科臨床。著述還有《校注外科精要》
、《校注婦人良方》
、《女科撮要》、《保嬰撮要》
、《外科發(fā)揮》
、《外科樞要》、《癘瘍機要》
、《正體類要》
、《口齒類要》等。

全書共上
、下 2 卷
,為薛氏內科雜病醫(yī)案集。主要列舉內科虧損諸病證治驗
,如元氣虧損內傷外感
、脾腎虛寒陽氣脫陷、命門火衰不能生土
、脾腎虧損停食泄瀉等 21 種
,計 200 余個醫(yī)案。

治肝脾血虛發(fā)熱
,或潮熱晡熱
,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
,或怔忡不寧
,或頰赤口干
,或月經(jīng)不調,或肚腹作痛
,或小腹重墜
,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
,內熱作渴等癥


當歸? 芍藥? 茯苓? 白術(炒)? 柴胡各一錢? ? 牡丹皮? 山梔(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

逍遙散 ?即前方去山梔
、牡丹皮


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等癥(一)

一婦人因怒吐痰,胸滿作痛
,服四物、二陳
、芩
、連、枳殼之類
,不應
,更加祛風之劑,半身不遂
,筋漸攣縮
,四肢痿軟,日晡益甚
,內熱口干
,形體倦怠,余以為郁怒傷脾肝
,氣血復損而然
。遂用逍遙散、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調治
,喜其謹疾,年余悉愈
,形體康健


一婦人懷抱郁結,筋攣骨痛
,喉間似有一核
,服烏藥順氣散等藥,口眼歪斜
,臂難伸舉
,痰涎愈甚
,內熱晡熱,食少體倦
,余以為郁火傷脾血燥風生所致
,用加味歸脾湯二十余劑,形體漸健
,飲食漸加
,又服加味逍遙散十余劑,痰熱少退
,喉核少利
,更用升陽益胃湯數(shù)劑,諸癥漸愈
,但臂不能伸
,此肝經(jīng)血少,用地黃丸而愈


一產婦筋攣臂軟
,肌肉掣動,此氣血俱虛而有熱
,用十全大補湯而痊
。其后因怒而復作,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一產婦兩手麻木
,服愈風丹、天麻丸
,遍身皆麻
,神思倦怠,晡熱作渴
,自汗盜汗
,此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加炮姜數(shù)劑
,諸癥悉退
,卻去炮姜又數(shù)劑而愈。但有內熱
,用加味逍遙散數(shù)劑而愈


一男子舌下牽強,手大指次指不仁
,或大便秘結
,或皮膚赤暈。余曰:大腸之脈散舌下
,此大腸血虛風熱
,當用逍遙散加槐角
、秦艽治之。

脾肺虧損咳嗽痰喘等癥(十一)

一婦人患咳嗽
,脅痛發(fā)熱
,日晡益甚,用加味逍遙散
、熟地治之而愈
。年余因怒氣勞役,前癥仍作
,又太陽痛或寒熱往來
,或咳嗽遺尿,皆屬肝火血虛
,陰挺痿痹
,用前散及地黃丸,月余而瘥


一婦人飲食后
,因怒患瘧嘔吐,用藿香正氣散二劑而愈
。后復怒,吐痰甚多
,狂言熱熾
,胸脅脹痛,手按稍止
,脈洪大無倫
,按之微細,此屬脾肝二經(jīng)血虛
,以加味逍遙散加熟地
、川芎二劑,脈癥頓退
,再用十全大補而安
。此癥若用疏通之劑,是犯虛虛之戒矣


脾肺腎虧損大便秘結等癥(十)

一婦人年七十有三
,痰喘內熱,大便不通
,兩月不寐
,脈洪大重按微細,此屬肝肺腎虧損
,朝用六味丸
,夕用逍遙散
,各三十余劑,計所進飲食百余碗
,腹始痞悶
,乃以豬膽汁導而通之,用十全大補調理而安
。若間前藥
,飲食不進,諸癥復作


此書刊行于清乾隆七年(1742)
,是當時政府編纂的一部醫(yī)學叢書,乾隆皇帝欽定嘉名《醫(yī)宗金鑒》


治肝家血虛火旺
,頭痛目眩煩赤,口苦倦怠煩渴
,抑郁不樂
,兩脅作痛,寒熱
,小腹重墜
,婦人經(jīng)水不調,脈弦大而虛


芍藥(酒炒) 當歸 白術(炒) 茯苓 甘草(炙) 柴胡各二錢? 引用煨姜三片
,薄荷少許,煎服


加味逍遙散
,即此方加丹皮,山梔(炒)各五分


【集注】趙羽皇曰:五臟苦欲補瀉:云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蓋肝性急善怒
,其氣上行則順
,下行則郁,郁則火動而諸病生矣


故發(fā)于上
,則頭眩、耳鳴而或為目赤
。發(fā)于中
,則胸滿、脅痛而或作吞酸
。發(fā)于下
,則少腹疼疝而或溲尿不利
。發(fā)于外,則寒熱往來
,似瘧非瘧
。凡此諸證,何莫非肝郁之象乎
?而肝木之所以郁
,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一為血少不能養(yǎng)肝也
。蓋肝為木氣
,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
。若中土虛
,則木不升而郁。陰血少
,則肝不滋而枯
。方用白術、茯苓者
,助土德以升木也
。當歸、芍藥者
,益榮血以養(yǎng)肝也
。薄荷解熱,甘草和中
。獨柴胡一味,一以為厥陰之報使
,一以升發(fā)諸陽
。經(jīng)云∶木郁則達之。遂其曲直之性
,故名曰逍遙
。若內熱、外熱盛者
,加丹皮解肌熱
,炒梔清內熱,此加味逍遙散之義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5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2023-06-24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癥狀較急迫者
,加甘草量
。——《傷寒論》
、《金匱》名【組成】半夏11克
,甘草7克,黃芩
苓桂術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術9克,炙甘草6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居梅ā克鍦胤
!痉礁琛寇吖鹦g甘痰飲主,桂枝甘草加苓術
,氣沖胸滿頭眩暈
,解外化飲同時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浇狻勘痉绞枪鹬Ω什轀榆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白術而成。苓術功在利尿逐水
劉渡舟總結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堕L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整理的,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
、葛根湯類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
、細辛、干姜
、人參
、當歸、附子
、蜀椒
、桂枝、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益氣補血
、安蛔止痛之功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男
,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咴V早泄4?5年
,乏力,小腿肚子軟
,頭暈
,腰痛,四肢涼,怕冷
,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納可
,起夜3?4次
,大便1?2日1次,成形
,舌淡潤苔中后白稍膩
,脈弦細滑。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
,炙)、生姜9g(3兩
,切)
、人參6g(2兩)、生地黃30g(1斤)
、桂枝9g(3兩
,去皮)、阿膠6g(2兩)
、麥門冬9g(3兩
,去心)、麻仁15g(5兩)
、大棗30枚(30枚
,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局烁什轀梅ā烤扑?/div>
2023-06-25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芍藥15克
,炙甘草6克
。【用法】以水二杯煮取半杯
,去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