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炙甘草18克,干姜9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溫服。
【方解】甘草益胃氣而滋津液,干姜溫中逐飲以治嘔逆,故此治胃虛有飲、嘔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數(shù)者。本方是三陰病的基礎方。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解析:脈浮、自汗出、心煩、微惡寒,雖形似桂枝湯證,但無熱而惡寒,則病已有從陽入陰之象,尤其小便數(shù)為胃虛不能以制水,腳攣急為津少不足以養(yǎng)筋。這種情況如錯用桂枝湯攻表以發(fā)汗,則更使人體津液傷損,引起四肢厥而咽中干,如因激動里飲則進一步引起煩躁而吐逆,這時的治療應用甘草干姜湯溫中逐飲,以治煩逆。以復其陽者,是說振興其胃氣,以恢復津液(已多次講經(jīng)方的“陽”指津液)。若厥愈足溫,而腳攣急不已,再與芍藥甘草湯緩其拘攣,其腳即伸。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譫語者,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微和胃氣。假如重發(fā)汗或復加燒針,迫使大汗出,必致虛極的陰虛寒重證,雖亦出現(xiàn)四肢厥逆,但并非用本方所能治了,當須用四逆湯主之。
按:用甘草干姜湯治煩躁吐逆稱謂以復其陽,這是經(jīng)方理論概念,與麻黃湯(第46條)治療陽氣重類屬,宜注意。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5條: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解析:肺痿的概念,《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1條說:“寸口脈數(shù),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奔葱嗡品勿?,吐涎沫但不咳者,此非有熱的肺痿,而為肺中冷。胃虛有飲,故其人不渴。胃虛于上,則不能制水于下,故遺尿、小便數(shù)。至于頭眩、多涎唾,皆水氣上犯的證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來也,故宜甘草干姜湯溫中以逐飲,服后諸證已,若發(fā)渴者,此又轉為消渴病,當于消渴門中求之,而非本方所能治了。
【臨證思考】本條很顯然是講肺痿與肺中冷的鑒別,也就是說甘草干姜湯用于胃虛寒的肺中冷,不能用于有熱的肺痿。臨證主要依據(jù)里虛寒,而不是依據(jù)病名。
【辨證要點】胃虛寒,吐涎沫嘔逆者。
【驗案】宋某,男性,35歲,病歷號124743,1968年3月24日初診。頭暈、嘔逆,吐涎沫一月余,伴噯氣,右偏頭疼,口干不思飲,大便溏,苔白滑,脈沉弦細,右寸浮,證為胃虛寒,飲邪上犯。治應溫中化飲,與甘草干姜湯加味:
炙甘草18克,干姜10克,陳皮30克,半夏15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諸癥均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6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理中湯(理中丸)配方,理中湯方歌方解
下一篇: 一物瓜蒂湯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