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瓜蒂、赤小豆等分。
【用法】二味為細末,取2—3克。另以香豉一勺,用熱湯七勺,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止后服。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方歌】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氣沖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調(diào)豉湯。
【方解】瓜蒂苦寒,祛濕除熱而有催吐的作用,與赤小豆協(xié)力以逐濕熱,飲之以香豉汁更有助于涌吐也。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166條: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解析:病如桂枝證,即指寸脈微浮、氣上沖喉咽而言,但頭不痛,項不強則知非桂枝湯證。病實于上,故胸中痞硬,而脈亦應(yīng)之寸微浮。氣上喉咽不得息,乃病有欲上越之機,與桂枝湯證的氣上沖亦形似而實非。胸中有寒,是說胸中有寒水之毒,不是虛寒之寒,故宜以寒性的催吐劑如本方者吐之。
《傷寒論》第324條: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解析:少陰病,始得之,而手足寒脈弦遲,有以里虛有寒的表現(xiàn),其人飲食入口則吐,不飲食則亦心中溫溫欲吐,但又不能吐,顯然是病有自里上越之機,肯定此為胸中實,氣機受阻使手足寒、脈弦遲,而呈少陰病的外觀,故當順其勢以本方吐之,不可用下法。若其人只干嘔,既不飲食入口則吐,亦無心中溫溫欲吐、但又不能吐者,則確為里虛有寒飲,慎不可吐之,而宜以四逆湯溫之。
按:此述四逆湯證與本方證的鑒別法,甚重要,須知。
《傷寒論》第355條: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jié)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解析:邪結(jié)在胸中,血氣受阻,故手足厥冷而脈乍緊。邪自里以上迫,故心下滿且煩、饑而不能食,此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第24條: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解析:胃有上脘、中脘、下脘之分,中醫(yī)謂心下部(即劍突下)為中脘,此以上為上脘,此以下為下脘。宿食當下之,但逆迫于上脘心下逆滿,而有欲吐之情者,當吐之,宜瓜蒂散。
【臨證思考】書中吐劑只此一方,而具體論治亦只此數(shù)條,但于吐法中更可清楚地看到,中醫(yī)辨證施治是適應(yīng)機體抗病機制的一種原因療法。若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若胸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若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而復不能吐者,皆為本方應(yīng)用的要癥,實際也是胃家實邪實在上陽明病。這些都是機體驅(qū)趕病邪于胸中,欲吐出的一種病理反應(yīng)。
【辨證要點】胸脘滿悶、欲吐而不能吐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6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一物瓜蒂湯方解
下一篇: 梔子大黃湯方解與臨床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