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經(jīng)典著作,對氣功療法的發(fā)現(xiàn)和理論的建立,叫做“內(nèi)視功夫”。所謂“內(nèi)視功夫”,是與“外象解剖”相對而言的。按“外象解剖”,也就是解剖人物的尸體,考其歷史,自有文字記載,遠在商代的殷紂王朝,就有敲骨驗髓、剖腹辨胎的萌芽事例。漢代的王莽時候與唐代宋代諸王朝,都有正式的“敕旨”,令太醫(yī)院解剖罪人,繪制銅人圖等著作傳世。又考對禽獸的解剖,遠在周秦之際,就有很高明而又完善的方法,總其大成的人當推伯樂了。自此以后逐漸發(fā)展,繼承他的傳授,有《中經(jīng)》、《寧馬記》、《六畜譜》等專書傳世。他不但掌握了禽獸的生長規(guī)律和生活特性,能夠“相馬”,辨識出好壞的特點,而且掌握了禽獸的生理解剖體系,能夠施行各種外科手術,醫(yī)治禽獸的一切癰、疽、癀、丹毒等等疾病,和施行“宮”、“閹”人、獸,禽的開刀截除手術,這些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在開刀手術上,對生理解剖是富有研究價值而非常精美的科學。例如“閹雞”,在腋下第三四肋間開刀(或季肋),施行睪丸截除術,既不出血,又不化膿,不但不損害雞的健康,而且閹雞特別肥壯。閹割了的牛、馬、騾亦是如此,都是有力的證明。
以上所概說的外象解剖,正和西醫(yī)的解剖人物尸體是一樣道理。古人對這種方式方法又叫做“外求”。它在祖國醫(yī)學理論中,在整體觀和統(tǒng)一運用原則之下,并不居重要的地位,因為“外求”是與“內(nèi)視”而向“內(nèi)求”的道路相對而言的。也就是“內(nèi)”“外”兩條道路基本不同之處。因此,“內(nèi)視,的“氣化論”、“經(jīng)絡論”的理論體系與西醫(yī)的單純尸體解剖就“內(nèi)”、“外”攸分,“同而不同”了。又因融匯了氣功的獨特實踐和理論,就建立了祖國醫(y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作者周潛川同志,已于1971年病逝,生前曾在山西省中醫(yī)研究所任中醫(yī)師多年,對氣功及藥餌療法有較深的研究,《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氣功療法峨眉十二莊釋密》和《峨嵋天罡指穴法》等書,就是他多年從事氣功研究的成果。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jié) 寫作的目的和原則
第二節(jié) 材料的搜集和我的經(jīng)驗體會
第二章 介紹現(xiàn)行氣功療法的正確參考書
第三章 氣功與藥餌合一的辯證理論
第一節(jié) 總論
第二節(jié) 藥物療法的配合
一 引言
二 心臟病的舉例
三 肝臟病的舉例
四 脾臟病的舉例
五 肺臟病的舉例
六 腎臟病的舉例
七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的舉例
八 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的舉例
九 其他——失眠癥、高血壓癥等病舉例
第三節(jié) 服餌療法的配合
一 引言
古代的食醫(yī)技術
丹道家攝生服餌方法與近代營養(yǎng)學
食醫(yī)的五味、五臟調(diào)配原理
服餌的發(fā)展與食譜的流弊
二 心臟病的食譜
三 肝臟病的食譜
四 脾臟病的食譜
五 肺臟病的食譜
六 腎臟病的食譜
七 其他病癥食譜的舉例
第四章 介紹舊式的氣功療法與評價
第一節(jié) 練功的禁忌事項
第二節(jié) 動功
一 總論
二 分類
武當派的太極十三式
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jīng)十二式
華佗的五禽圖
太陽宗的火龍功
nq化功
虎步功
峨眉宗的十二莊
其他雜修術
第三節(jié) 靜功
一 總論
二 分類
保健性的氣功口訣
心臟病的練功方法
肝臟病的練功方法
脾臟病的練功方法
肺臟病的練功方法
腎臟病的練功方法
胃病的練功方法
……
第五章 介紹練功出了偏差的救治常識
第六章 舊社會中氣功療法被人利用的真象
第七章 附錄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氣功動功功法。八段錦由八節(jié)組成 ,體勢動作古樸高雅 ,故名。八段錦形成于12世紀,后在歷代流傳中形成許多練法和風格各具特色的流派。
八段錦的體勢有坐勢和站勢兩種。坐勢練法恬靜,運動量小,適于起床前或睡覺前穿內(nèi)衣鍛煉。站勢運動量大,適于各種年齡、各種身體狀況的人鍛煉。站勢八段錦的練法如下:
①雙手托天理三焦。自然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眼平視前方 ,舌尖輕抵上腭 ,用鼻呼吸,周身關節(jié)放松,兩手自然下垂。寧神調(diào)息,氣沉丹田。兩臂慢慢自左右側方上舉,至頭頂,兩手十指交叉,翻掌,掌心向上托起如托天狀,同時兩腳跟提起離地。稍停頓后,兩臂放下復原,同時兩腳跟放下著地。
② 左右開弓似射雕。自然站立。左腳向前跨出一步,兩腿彎屈成騎馬式。兩手在胸前交叉,右手在外,左手在內(nèi),眼看左手,然后左手握拳,食指向上翹起,拇指伸直與食指成八字撐開。接著左臂向左推出并伸直,頭隨而左轉,眼看左手食指,同時右手握拳,展臂向右平拉如拉弓狀。還原成自然站立,再練右式。
③調(diào)理脾胃臂單舉。自然站立,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右手翻掌上舉,五指并緊,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稍停后,復原。然后左手翻掌上舉,練左式。
④ 五勞七傷向后瞧。自然站立,兩手掌心緊貼腿旁。頭慢慢向左轉,眼望后方。復原。頭再慢慢向右轉,眼望后方,復原。
⑤ 搖頭擺臂去心火。兩腿分開,相距約三腳長的寬度,屈膝成騎馬式,兩手扶大腿部虎口向著身體。上體及頭前俯深屈,隨即在左前方盡量作弧形搖轉,同時臀部則相應右擺,左腿及左臂適當伸展,以輔助搖擺。稍停片刻后,復原。然后向相反的方向,練右式。
⑥兩手攀足固腰腎。自然站立。上身緩緩向前深屈,膝保持挺直,同時兩臂垂下,兩手握住兩足尖,或兩手指尖觸兩足踝,頭略抬高。稍停后,復原。兩手在背后抵住脊骨,上身緩緩向后仰。復原。
⑦攢拳怒目增氣力。兩腿分開,屈膝成騎馬式,兩手握拳放在腰旁,拳心向上。右拳向前方緩緩擊出,右臂伸直,拳心向下,兩眼睜大,向前虎視。稍停后,復原。左拳向前方緩緩擊出,練左式。
⑧背后七顛諸病消。自然站立。兩手臂自然下垂,掌心貼大腿前。兩腿保持伸直。兩腳提起離地約1~2寸,同時頭向上頂。稍停后,兩腳跟下落著地,身體放松,仍為自然站式。復原。
二十年前拳友倪露奎借給我一本木刻版本《易筋經(jīng)八段錦合刻》一書,是蘇州振行新書社藏版。此書圖文并茂、闡述清楚,是一本難得的好書,真是愛不釋手,于是將全書描錄下,然后歸還。近幾年來,又見好友周曉東拳師授傳《達摩易筋經(jīng)》第六勢,即“出爪亮翅式”,鍛煉者都說效果很好,所以深受人們歡迎。我受他的啟發(fā)以后,發(fā)現(xiàn)我們峨媚氣功大師周潛川在《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洽偏差手術》一書中也有載有“少林達摩易筋經(jīng)十二式”的闡述。
今將周大師的有關內(nèi)容與咸豐八年木刻版古本《易筋經(jīng)十二圖》加以合編補充,可以豐富《達摩易筋經(jīng)》也有益于練此功的愛好者。
但是以上兩書,都有各自的門派特點,要編成觀點一致的內(nèi)容,似有困難,因此,我決定用以下方法,進行敘述,以供探討。
(一)保持原貌,在文句上一字不改,如遇疑準之處,用本人的按語,談我的見解。
(二)名曰:《少林派達摩易筋經(jīng)十二式》實是少林峨嵋兩派秘訣大成:同時亦彌補《峨媚十二莊》的不足之處,最可貴的是周先生能將古文易筋經(jīng)的拳經(jīng)釋密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精義不變,完全符合古代養(yǎng)生家的哲理,又符合中醫(yī)學說。
(三)其中韋馱獻杵第一勢等所站的腳型,與少林派立式有所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外八字型”,后者是“方型”,站立的腳型不同.而內(nèi)經(jīng)氣脈的走向,也就不同了?!巴獍俗中汀弊叩氖侨帤饷}?!胺叫汀弊叩氖侨柦?jīng),這是佛、道兩家練功的根本區(qū)別,須得愛好者細細琢磨和探討。
《易筋經(jīng)》原分上下兩卷,為佛祖達摩創(chuàng)造。據(jù)傳,達摩自印度東來,住錫少林寺,傳授佛門的禪修“大乘法”。為“禪宗”東來我國的第一代祖師(照印度推算他是二十八祖)。他看到從學的僧侶身體很壞,因此,他創(chuàng)造這一套練功的功法。他的內(nèi)容包括“靜功”與“動功”。關于靜功的練法,歷代傳授,逐漸失真,后來的禪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闡發(fā),對于練靜功只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我曾普遍地叩問幾位很有名的幾位宗門大德,都不出這個范圍,而且他們都不會動功,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鑣,競至不能配合運用了。直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jīng)的傳授,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
現(xiàn)在留傳的動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少林寺,與原來的“靜功圖”、“擊技語”已有所不同。我曾訪問過一些前輩,皆無法鑒定其優(yōu)劣,大體的評論認為王氏這種選擇是精美的。我根據(jù)前輩黃箴老的指導,也曾試練過易筋經(jīng)的方法,運用起來,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fā)現(xiàn)過有遲速痞滯的偏倚跡象,征明前輩的批判是正確的。按將得自黃箴老傳授密義,分條介紹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式 韋馱獻杵的口訣
韋馱獻杵的架子,與第二節(jié)三式是有密切關系的,這三種姿勢是易筋經(jīng)動功的基礎,練氣的入門。這個架子開始運用平心靜氣、斂神的原則,結合人體的內(nèi)景生理,經(jīng)氣脈運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動中涵靜”、“動靜兩賅”的材義。尤其對于調(diào)節(jié)肺氣,發(fā)揮“肺主均衡”的作用,一開始便從這里下手,單刀支入直接掌握了“肺為氣商”的關鍵,控制了全體氣運的總根紐,是非??少F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確高明得多。細細體會口訣就可以明白了。第一式韋馱獻杵的口訣如下:
立身期正直,環(huán)拱手當胸。 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開始練功,第一項的操作要把身體端正直立,不能用勁,全身放松。要想做到這項要求,必須先把“地盤”站好,解決腳下“立”的問題。兩腳不可并踵站立著,一經(jīng)井立,腳下氣機發(fā)動,就會有勁,反而緊張不會松軟了。因此,必須兩腳相距約一尺二三寸的距離,最好以本人的腳為標準,兩只腳的距離等于一腳掌的長度。同時后踵和腳尖必須看齊,兩腳的內(nèi)側空檔里,立成一個長方形的樣子。第二項操作,要把存往豎立端直,不可弓背彎腰,把兩肩的“肩禺穴”(即肩的尖端處)微投向上略抬3.4公分高,則脊拄就會自然筆直,而不帶一點強硬的滋味。
第三項操作,兩眼半睜半閉,平視正前方,這樣可以收到澄心和斂神的作用,因為“眼上視則心神上浮,眼下視別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項操作,兩手順應自然地下垂,輕貼著大腿的外側。第五項操作,運動垂眷的兩手,同時從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兩掌心相對,緩緩向胸前收腕,距胸前約一拳停止,把兩掌相接“合十當胸”,與兩乳之間的“應中穴”相對。這樣能使肺臟上下左右“位置適中”,升降開合手吸合度,以能達到“氣定”的要求,氣機能定,則心境澄清,神意內(nèi)斂了。
按:兩掌前起,是起陰掌還是起半陰半陽掌,沒有說清楚,學者進一步摸索。
第二式 橫擔降魔杵的口訣:
足趾柱地,兩手平開。 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緊接第一式姿式動作之后,一面把兩掌交成“陰掌”(掌心向下)。顧著左右的方向,從合十當胸的架子,向左右外開,與肩相平行,開成個一字形,這架子店字叫做“橫擔降魔杵”,是一個有意義的名稱,因為這時會自覺兩肩沉重,如負重擔似的,一面把后踵升起,腳尖點地,功夫深了,只用腳大拇趾點地,其余四趾是憑空離地的,這種動作必須配合兩拿左右外開的運行,上下同時操作,不可參前落后。在這個動作當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氣靜的境界,心平氣靜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樣子,如果目瞬則視亂,口動則氣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腳尖點地,必然站立不穩(wěn),東倒西歪,飄搖欲墜了。
按:交成“陰掌”(掌心向下),這個“交”字,應該用“變”字,合十掌要變陰掌,須將合十字向正前方伸筆直,邊開邊翻成陰掌,同時后踵配合離地騰起至足趾尖點地
第三式 掌托天門的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視,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骸脅渾如植,咬緊牙關莫放寬。
舌下生津將腭舐,鼻中調(diào)息覺心安,兩掌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接連著“橫擔降魔許”之后,順著一字形的架子,兩手繼續(xù)向上作半圓周的動作,同時兩掌隨著胳臂向上作半圓的當中,把“陰掌”緩緩翻成“陽掌”(掌心向上)。令兩掌心朝天,兩掌的中指微微接觸,直對“天門”(前額發(fā)際內(nèi)二寸),這時兩個胳臂巳變成平行筆直,微微偎傍著兩耳門,這種架子名叫“掌托天門“。同時用“眼根”的意識向上“內(nèi)視”,從“天門”觀看到兩掌。切切注意不可仰頭真的用眼去看,誤用“觀法”必然頭暈腦脹,而且站立不穩(wěn)了。在這動作的同時,還須用腳尖點地,繼續(xù)升起后踵,以不能再升高為度。后踵且須微微向兩例分開些,使“陰蹺庫”收合,關閉“地戶”,使三陰的氣脈順三陽而逆行上升。同時使“會陰”絡穴松開,以期“督脈”會給三陽氣脈,發(fā)生都督綱維的均衡作用,使背三關自然通暢。同時架子會自然站主穩(wěn)固,這種架子看似簡單,實屬細膩,很難做到純熟,如果練得合度,全身氣脈會自然繃張起來,自覺渾身如鋼鐵的堅強,似樹干一般的牢植,尤其以兩例的脅、肋、髀、骶、股、等部位,肝臟、膽腑、脾臟所流行的經(jīng)道特別明顯。
其次,緊接著上述動作,把左右六個大牙齒微微咬著,緩緩咬緊運氣。自覺咬緊牙關之后,開耳根震動,上及兩鬢為度,同時舌頭微微舐觸上腭,承接津液合在口內(nèi),呼吸由口呼口吸改為鼻呼鼻吸,把息調(diào)勻,調(diào)到細而長,綿綿不斷為標準。再次,把托天門的兩掌就原勢捏成拳頭,仍分左右,依照原來上舉時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挾腋下的東西,返還“橫擔降魔桿”的架子,同時雙腳也一齊動作,上下配合,不可參差,緩緩落平后踵,還原站立著。
第四式 搞星換斗的口訣:
只手擎天掌復頭,更從掌內(nèi)注雙眸,鼻吸口呼頻調(diào)息,兩手輪回左右眸。
這口訣的意思,是就連接第三式的動作而說的,就橫擔降魔桿的架子,把右手單拿緩緩向右上方舉直,在上舉的過程中,把拿向前方變到左面而內(nèi)向著頭頂,扔舊保持陰掌(掌心扔向下)。同時掉頭向右偏視,注視右手陰掌的掌心。在右掌運動的同時,左拿則相反地向下降落,一邊下落,一邊向背后轉移,用手背貼著“腰眼”(在脊柱十四椎的兩旁,橫開約三寸)。這時內(nèi)里氣機的吐納,須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調(diào)勻。最吃緊的關鍵是一面用眼注視掌心,一面則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行貼著的腰眼,隨著呼吸的吐納,腰眼合自然發(fā)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念和手背隨著這種凸凹的動作,也隨順著它報報運動著。呼吸的次數(shù)可以隨便,三次五次,不必拘執(zhí)。
其次,照著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的,應該糾正過來。因為這種架子是托天門的方法,是練三陰氣脈外開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換斗的架子,是把三陰氣脈收曰內(nèi)斂,變換成回陽的架子,去練三陽氣脈的方法,所謂摘星換斗的含義,從外向內(nèi)才謂摘,等于說摘花摘葉,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狀形容比喻這個架子的精神。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的口訣:
兩腿前弓后箭,小腹運氣空松,用意存于兩膀,擒拿內(nèi)視雙瞳。
這口訣的意思,是接著摘星換斗而運動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列舉如下:
第一動作,就摘星換斗的架子,必須在左手向上,右手貼腰眼的姿勢開始,順著“左陰右陽”氣脈的自然規(guī)律,以右手右腿領先,千萬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從右腰眼離開,微微向下垂,順勢向右前方變成陽掌,向前抄去,緩緩抄到與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時把掌變成陰掌的“擒拿手”(腕部與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攏,如雞頭形。氣機集中在掌心勞宮穴),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著牛尾巴向后倒拉。
第二動作,在右手操作的同時,右腳一齊開始向右前方上進一步,把右腿變成彎弓的形式,而左腳則順著右腳上步的姿勢,伸成箭一般的筆直,這叫前弓后箭。
第三動作,在右手向前抄,變換“擒拿手”的同時,左手也須同時操作,就原勢的陰掌順勢向下降落,一邊下落,一邊也同樣變換成陽拿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后面抄去,與左腳的箭形成同方向兩條線,手比腿部約高十五度。
第四動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于前,左手擒拿于后,心念集中在兩掌,隨著呼吸的吐納與小腹丹田的氣運開合,相應著運動,在呼吸的時候,兩眼內(nèi)視現(xiàn)注,右手向后倒拽,在呼氣的時候,兩眼內(nèi)視,觀注左掌,向前順牽。兩腿和腰、背、肩、肘 的身段,都要隨著倒拽和前牽的韻味,微微相應而顫動看。
把這四項動作緊密地操作完畢,隨即依照這種方法,變換成左腳上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變成陰掌的擒拿手,右手則反向背后抄去,變成陽掌的擒拿手,右腳則變成右箭步。如此反復操作幾次,左右仍要平均。
第六式 出爪亮翅的口快:
挺身兼胬目,推窗望月來,排山還海汐,隨息七徘徊。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五式而來的,仍就前弓后箭的架子,倒拽順牽的韻味,順勢變換成出爪亮翅。首先措著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后倒拽的“內(nèi)勁”勢子,把后面的箭步隨勢前收,兩腳看齊站立,后面的手同時也順勢抄向前面,與在前面的掌看齊,兩掌變成“排山掌“(掌指翅立筆直,掌心“向外),肘、臂與兩肩等齊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開始前推,輕如推窗,繼而前推到極點的時候,則重如排山。這時身架直立,兩目張開,不可瞬動眨眼,平直地望著前面,集中心念,觀看兩掌的中間,“觀想”明月的滋味(功夫深了,這種韻味,自然發(fā)現(xiàn),不可追求)。
其次,再把排山掌緩緩向胸脅肋內(nèi)收,有如海水還潮,落汐歸海的滋味,一直把掌、腕、肘、臂內(nèi)收,貼攏左右兩側胸脅的部位。
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來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氣,決不可參前落后,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
第七式 九鬼拔馬力的口抉:
側首屈肱,抱頭撥耳,右腋開陽,左陰閉死,右撼昆侖,左貼胛膂,左右掄回,直身攀舉。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六式出爪亮翅的練功架子,與劍術里面拔劍式是相同的。龍分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第一種操作:先就排山掌的架子,右手向上舉提,朝腦后作圓周運動,一面作圓,一面隨著作圓周向后的進度,把掌變成半陰半陽掌,(手心向左,手背向右,大指向上,小指在下)。一直向后進行,直抵后腦,用掌心抱著“玉擾關”,用手指輕輕拉著在耳朵的“天城穴”[即耳朵的尖端,把耳輪折卷,有騎縫處)。
按:(大指向上,小指在下)“上”、“下”兩字誤用,失勢,該更正為“大指在下,小指向上”,就順勢了。
第二種操作,在右手作圓的同時,整個頭和頸項,隨同動作,掉頭扭項,面向左方旋轉,后腦轉向右方,迎接右掌相抱。
第三種操作,右掌已經(jīng)把頭抱著,把耳攀看,這時的右肩與臂、必須相平,右腋張開,不可傾倚收閉。
第四種操作,右掌抱頭攀耳之后,微微拔牽,頭頸同時與掌相應著運動。這時心念隨著氣脈的運行,集中在右手的肘尖。這樣一拔一攀,頭肘張馳相應,運動三五次。
第五種操作,左掌在右手運動的同時,配合運動,不可落后參前,先就原來排山掌的架子,順勢向下降落,由陰掌變?yōu)榘腙幇腙栒?,反手背后作圓周運動。在下降到與左腿平行相對的時候,即當再變?yōu)殛栒?,掌心正向背后,于是用手背循看左腿,偎傍著髀樞,從盆骨向上,反掌貼著背心,掌背貼在兩個胛骨的中間,約當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間。隱約仿佛有被背心吸著的韻味,把左腋下牢牢閉著,同時與右手抱頭拔耳的運動,順應它微微響應看。另外在頭手的運動中,身子既要放松而又筆直,氣機也才能沉靜下來。
第八式 三盤落地的口訣:
上腭舐尖舌,張眸又咬牙,開襠騎馬式,雙手按兼拿, 兩掌翻陽起,千斤仿佛加,口呼鼻吸氣,蹬足莫稍斜。 這口訣的意思,是連接第七式而練上盤、中盤、下盤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盤落地。它分解成幾個動作,條述如下:
一、先就九鬼拔馬刀的姿勢,身子筆直不動,兩手分別從后腦和背心,各順左右方向,各自向左右平伸,使左右兩手,與肩相平,成一字形,掌心向下。
二、次在兩手平伸之后,隨即把左腳順著左側的正方向,分開胯檔,兩腳的距離,大約以二足五寸為標準,但高的人可以跨大些,短小的人,可以跨小些,總以不大不小,兩腿不覺別扭為原則。
三、兩腿下彎,變做“騎馬擋”,騎馬檔的標準以大腿緩緩下彎,其彎的程度與膝臏骨成水平線為度。同時不能彎腰駝背,須求筆直,與大腿的騎馬擋成九十度的角。
四、在兩腿下彎,變化騎馬檔同時,上面的兩掌也一同動作,配合兩腿下專的速度,不可參前落后,都用陰掌(掌心向下),緩緩往下按,好象按壓一種東西似的,綿綿不斷往下沉壓按下,兩拿下按的程度,以掌與膝臏骨相平為標準,即當停止按的勢子。以待變化第五項動作。
五、將按下的雙掌,一齊翻轉,變成陽掌(掌心朝上),仿佛兩掌心里拿看很重的東西一樣。
六、變好陽掌,雙雙如象拿東西的姿勢之后,隨即兩腿上升,慢慢還原成站立的姿勢,而兩掌也一齊隨看上升,這時覺得掌中很重。上升的標準,以雙腿立起豎立,雙掌上拿與肋部相平為度。這時左腳仍沿外開的動作,向內(nèi)收回,與右腳看齊,兩腳相距一足二三寸,平直站立,兩掌保持上拿的姿勢,不予變動。
第九式 青龍?zhí)阶Φ目谠E:
青龍?zhí)阶?,左從右出,左從右出,蜷傍脅部,右爪乘風,云門左露,氣周肩背,扭腰轉腹,調(diào)息微噓,龍降虎伏。
這口訣的作用,是專練肺臟、肝臟、膽臟和帶脈的方法。所謂降龍伏虎的動功,茲分述如下:
一、先就第九式兩掌上拿的姿勢,把左手陽掌翻轉,變成陰掌的“龍?zhí)阶Α?五個手指半伸半屈,把五指分散開,各約三四公分的距離,掌心里空而又圓,可以容納一板雞蛋,氣脈集中在掌心,這叫做龍?zhí)阶?。順勢向左側面的脅肋部位收縮回去。在收縮的時候,運動左肘領先,向后倒退,肩、劈、腕、掌隨著它運動,一齊向后方縮去,不能緊張。
二、在左掌變化運動的同時,右掌也一樣翻轉,變成陰掌的“龍?zhí)阶Α?,借看左掌向左后方縮去的勢于,順看勢子伸右掌,如乘風流一般地動,似波浪相連,相應地朝左側面“探爪”抓去。注意要把左邊的“期門穴”、“云門穴”張開,右邊的“期門穴”、“云門穴”閉著。
三、在左掌后縮,右掌左探的同時,腰部和腹部隨著肩、臂的勢子,相應地向左扭轉,同時要把腰部和腹部放得很松,才能把束在腰間的“帶脈”鍛煉得柔韌如絲,松緊合度。
四、在一二三項操作中,呼吸的運用,用“撮口音”發(fā)出“噓”字的音調(diào),右掌向左面伸,而又探爪向前一抓的同時,即當撮唇發(fā)音。微微探爪,如波浪一個接著一個地向左探爪,同時微極發(fā)出“噓”音相應看。有些象唱戲曲運用花腔似的。
五、頭項也眼看向左例方轉去,與掌、肘、肩、臂、腰、腹相應。
六、以上五項動作都操作完畢,再反縮右掌,探左掌,向右例方抓去,與左邊運動的要領一樣,左右交替轉番練二三次。
第十式 臥虎撲食的口訣:
兩足分蹲身似傾,左弓右箭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翹尾朝天掉換行,呼吸調(diào)勻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還將腹背偃低下,順式收身復立平。
這口訣的作用,是俯身低下用按架子來鍛煉經(jīng)絡的,在武功的運用方面,又可以變化成各式“地支”的架子,少林派《擊技譜》所載的“地趟招”十八變化,是有名的拳術殺手,都從此演繹而出。茲將本式的操作次序,分條列后:
先就青龍?zhí)阶Φ募茏?,順著右掌左探、同時把胸、腰、臀順勢前傾。
二、順著兩腿變化弓箭檔,身子前傾矮下的同時,把右掌順勢借勁,從“左探爪”的姿勢,向前方變成陰掌,斜行削劈,以正對右腿膝臏骨的前面為度。
三、左掌也隨著右掌的運動,直接從左邊脅肋下面,變成陰掌,朝著左前方四十五度的角度,斜行下?lián)洌罄匣涫车臉幼?,適與右掌平整看齊。
四、兩腿兩手運動,合了一二三項的要求.隨即雙掌下?lián)?,把雙掌的掌心貼著地面,以支持前半身,再把右腿彎縮一些,左腿伸直一些,以支持后半身,同時把頭昂起,兩眼注視前方,又把腰部放松,脊柱凹起,千萬不可強硬,或者凸起。
五、隨即把雙掌掌心凹起,另用五個指頭尖,分散成象傘似的,點在地上,支持體重。同時兩只腳的后踵也離地升起,只用足大趾尖點地,配合雙手指尖,支持體重。
六、再就第五項姿勢,單獨把雙手的肘關節(jié)緩緩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時把胸部向前緩緩前進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如此來回運動三五次。
七、在雙手肘關節(jié)屈、伸、進、退的同時,把伸直的左腿,用膝關節(jié)向上翹起,只翹起下半段的小腿。這個姿勢,叫做“虎尾腿”。翹起的程度,以腳心朝天,小腿與大腿成九十度的角為標準。
八、左腿上翹,配合兩手,右腳如法運動二三次之后,隨即放下還原,順勢收縮彎曲,變成左弓步,同時掉換右腿,再把右腿翹起,照前述動作,繼續(xù)運動二三次。如果在換左弓步翹右虎尾腿的時侯,手足指尖支力疲乏,可以放平掌心和足心,松口氣再升起來。
九、這時內(nèi)里的呼吸使用“鼻吸口呼”的方法,在雙手肘關節(jié)一屈一伸,胸部一進的時侯,當同時呼氣,而在一沉一起、胸部一退的時侯,當同時吸氣。
第十一式 打躬擊鼓的口訣:
兩掌持后腦,躬腰至膝前,頭垂探胯下,口緊咬牙關, 舌尖微抵腭,兩肘對手彎,掩耳鳴天鼓,八音秦管弦。
這口訣的操作,是連接著臥虎撲食的架子,而鍛煉腰腿的。茲分條敘述操作的次第如下:
一、臥虎撲食的架子,把右足虎尾腿練過之后,隨即把虎尾腿放下,還原成右箭步,同時把手指尖、足趾尖完全放平。掌心、足心接觸地面。
二、隨即縮右腿與左腿相平看齊,變成蹲著的姿勢,同時把腰豎起,又把掌高地,反掌把后腦的“王枕關”貼著,貼的姿勢,掌心把耳孔塞閉著,兩掌的中指尖微微相接,指頭都貼著“王枕關”兩肘彎曲,向頭相對,肘與肩要成平行。
三、貼好“玉枕關”之后,隨即慢慢立起腰腿,全身放松而須要筆直,立交之后,開始用中指、食指、無名指輕輕敲擊后腦的“王枕關”。左右兩手交互著動,頻頻敲擊,這種動作名叫“鳴天鼓”,而敲擊的音調(diào)節(jié)奏,照規(guī)定應該用“漁陽三撾”。分二四邊音與中音的擊鼓法。再用“幽冥鐘”一百掌八杵的撞鐘法。在音符的理論,叫做“黃鐘”、“大呂”合奏,始為“鳴天鼓”。
喝茶可以提神,但其實喝茶也可以安神。治療失眠、最助眠、入睡最快的花草茶有:百合茶、酸棗仁茶、蓮藕茶、茉莉花茶、金蓮花茶、柏子仁茶、薰衣草茶等。這些茶是可以幫助睡眠的,睡前喝一喝可以有效預防失眠。
1、酸棗仁茶
【出處】《食物中藥與便方》
【功用】寧心安神,補肝,斂汗。
【主治】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口渴,如神經(jīng)衰弱。
【制法】每日晚餐后取棗仁末15~30克,放保溫杯中,沖入沸水,蓋悶15~20分鐘后,代茶頻飲。
2、蓮藕茶
蓮藕茶是一道美食,主要材料有蓮藕75克,茶葉、白糖、桂花適量。
3、薰衣草茶
薰衣草泡成水,就是薰衣草茶。薰衣草茶可以凈化心緒,舒解壓力、松弛神經(jīng)、幫助入眠、可驅風、鎮(zhèn)靜、消除腸胃脹氣、腹瀉、頭暈頭痛等。安定神經(jīng)、紓解壓力,具促進食欲、養(yǎng)顏美膚的功效。
薰衣草是一種馥郁的紫藍色的小花,又名"寧靜的香水植物"。產(chǎn)于地中海地區(qū),性喜干燥,花形如小麥穗狀,有著細長的莖干,花上覆蓋著星形的細毛,末梢上開著小小的紫藍色花朵,窄長的葉片呈灰綠色,成株時高可達80公分,通常在六月開花。
4、柏子仁茶
【出處】《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冊》
【組成】柏子仁500克。
【功用】養(yǎng)心安神,益智,潤腸。
【主治】①血虛心悸,失眠,盜汗。②老人及產(chǎn)后腸燥便秘。
【制法】上藥除去殘留的外殼和種皮后研碎,瓷器貯存。如治心悸、失眠證可炒香;腸燥便秘者宜生用。每日早晚各取15~20克,放保溫杯中,沖入沸水蓋悶15分鐘,隨意飲用。如治腸燥便秘,可在入睡時頓服。
5、金蓮花茶
金蓮花富含生物堿和黃酮類物質(zhì),在御用配研基礎上經(jīng)科學研制加工而成的金蓮花茶,具有消炎止渴、清喉利咽、清熱解毒、排毒養(yǎng)顏的功效,對慢性咽炎、喉火、扁桃體炎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對老年人便秘有一定療效。
拓展資料:
人類對花草茶的使用已有一段悠久的歷史,在中國和印度出現(xiàn)茶以前,已被廣泛的使用。迄今發(fā)現(xiàn)的人類最早開始運用藥草植物的證據(jù),是在距今約六萬年前的考古遺址中,史前時代的猿人洞穴里留存著使用西洋變草、秦吾草等的痕跡。
《本草綱目》記載:花茶性微涼、味甘、入肺、腎、經(jīng),有平肝、潤肺養(yǎng)顏之功效。近代醫(yī)學證明,長期飲用花茶有祛斑、潤燥、明目、排毒、養(yǎng)顏、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等功效。
1、寧心安神:百合對于神經(jīng)衰弱的患者有食療作用。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頭暈目眩、眼睛發(fā)黑甚至患有癔癥,食百合后會得到有效的治療。
2、清心除煩:有些人心陰虛,精神差,經(jīng)常出現(xiàn)心跳、驚慌、心煩、舌質(zhì)發(fā)紅、心神不安,百合有寧心的功能,食之可以緩解癥狀。
參考資料:-花草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gong/579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峨嵋天罡指穴法
下一篇: 氣功療法峨眉十二莊釋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