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古代一對范疇,具有深邃又廣泛的含義。在古代,因為陰陽觀念幾乎滲透各種學科和領域,因此它有各種各樣的含義。當然作哲學概括的角度來看,作為一對基本范疇的“陰”、“陽”,反映了事物的對待性、統(tǒng)一性與轉化性。早期的“陰間”觀念,是“陰陽離合論”,由“一氣”剖分為“陰陽二氣”,在當時人看來,“二氣”似乎是兩種獨立的形態(tài)。自唐、宋起,“氣一元論”形態(tài)漸趨成熟,“陰陽”成為“一氣”兩種不同形式的觀點也逐漸被明確。從張載到王夫之.唯物主義的陰陽氣化學說,發(fā)展到很高水平?!瓣庩栆粴鉁S”的觀點?也成為傳統(tǒng)“氣論”中的主干部分。這也是氣化學說,發(fā)展的必然趨向。
在王夫之看來,“理只是以象二儀之妙,氣方是二儀之實。健(陽)者,氣之健也;順(陰)者,氣之順也。天人之蘊,一氣而已”。(?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告子上》)在這里,清楚地可以肴到,所謂“二儀”即是陰陽,是“一氣”之二式,洋言之,陰、陽即是“一氣”所表現(xiàn)“健”與“順”兩種方式而已?!耙粴狻钡摹皠印迸c“靜”、“屈”與“伸”、“聚”與“散便分為“陰”、“陽”兩式。而要樞在于“時位相得”,方能分出千千萬萬個各不相同的品端。
合者,陰陽之始本一也,雨因動靜,分而為兩,迨其成又合陰陽干一也。如男陽也而非無陰,女陰也而亦非無陽,以至于草木魚鳥,無孤陽之物,亦無孤陰之物,唯深干格物者知之。時位相得,則為人,為上知;不相得則為弇獸,為下愚;要其受氣之游,合兩端于一體,則無有不兼體者也。(《張子正蒙注太和》)
說明了“陰”、“陽”原本于“一氣”,無論是男人、女人、上智、下愚,還是禽獸,魚蟲、草木,都是“合兩端于一體”,“一氣”而兩種形態(tài)《盡管陰陽交錯紛繁,究其根端,“陰陽之始本一也?!?/p>
“陰陽一氣”的觀念,突出氣數(shù)的重要地位,在《易》中,氣數(shù)是從六爻變化中體現(xiàn)出來的。“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不過《周易》氣數(shù)之算定,有很大的局限性,占卜的方法,有偶然性,缺乏科學依據(jù)。所以,在《周易》中“氣數(shù)”的數(shù)變,被困死在繁瑣不實的占筮框架之中。
“陰陽氣數(shù)”,自古已有史說,周初呂尚言《六韜》“天地之盈縮”。舂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言“陰陽節(jié)”,講的都是“陰陽氣數(shù)”,講陰陽氣數(shù)為最具體的為“陰陽節(jié)”。在賈誼的《六術》中說:
是以陰陽、天地,人盡以六理為內度,內度成業(yè),故謂六法。六法藏內,變流而外遂,外遂六術,故謂之六行……可謂陰陽之六節(jié),可謂天地之六法;可謂人之六行。
(《新書?六術》)
古代的“陰陽節(jié)”大抵發(fā)端于歷律家、兵家、農家等。從陰陽節(jié)數(shù)的參照中,觀察自然、人事的生滅規(guī)律,也可以理解世事、人們的氣數(shù)和命運。由于沒有“占卜”方式的束縛,又帶有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因素。在當時也可算為一種很有生命力的思維方式與方法。當然這種方法,在西漢初期稱之為“道術”。
“道術”之說,在戰(zhàn)國末期已有。所謂“道”,乃是陰陽動靜之節(jié)數(shù);所謂“術”,乃是制物之數(shù)也。戰(zhàn)國、兩漢時期的道術家,對“陰陽節(jié)數(shù)”問題,頗為重視。如賈誼在《新書?修正語》中說:“故道以數(shù)取謂之明,以數(shù)行謂之章,以數(shù)旒之萬姓謂之藏?!笨梢姟暗佬g”是以氣數(shù)為它的行事之準則的。
齊魯長勺之戰(zhàn),是一個以氣數(shù)轉換,以弱勝強,很好的戰(zhàn)例。齊國結束了宗室內部的爭端,桓公即任君位,對內政實行改革。在千時一戰(zhàn)中,擊澈魯軍。他急于向外擴張,于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發(fā)兵攻魯。
魯莊公將發(fā)兵應戰(zhàn),魯人曹劌,認為當時的朝臣沒有能耐,未必想得到好的計謀。于是入朝見莊公,要求參與戰(zhàn)事的決策。
曹劌問莊公,您依靠什么同齊國打仗?莊公回答說:對衣服、食品之類的東西,要分賜給臣下,不敢獨自享用;對祈神的祭品,在祝辭中不敢虛報,要十分虔誠。曹劌說,這些小恩小惠的東西,不能遍施全國,人們也不會由此為您而全力出戰(zhàn)。就是對神守點小信,神也不會降福。莊公想了又想,說:我對大小獄訟,雖不能明察秋毫,但必度情處置,不冤枉好人。曹劌說:能重視訴訟案件,倒是盡了責任,這就有力量同齊國一決雌雄了。魯莊公同曹劌一起同往戰(zhàn)場參與戰(zhàn)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enjichu/402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陰陽”與“八卦”
下一篇: 陰陽概念與陰陽屬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