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崇天道也好,提倡人道也好,推崇君子也好,理想圣人也好,他的終極目的是想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其方法、原則是行中和。無論是在《論語》中,還是在: (易傳》中,這一觀點闡述的都很明白。
中
關于中字,學者眾說紛紜。就其起源,有旗幟說(居于中央的旗幟)、測影立桿說、箭矢中的說等。0然而都與太陽有關。如.
姜亮夫的測日影立表說:“ 上古樸質,立木以為表,取表端日光之面,以定正昃。即于表上建旗以為一族指揭之用,于事既便,于理亦最簡,此氏族社會之常例?!雹跍厣俜迮c袁廷棟先生取姜說,以測日木表釋《說文》所謂中“從‘口、|,上下通’,就是指太陽當木表之頂,其所投日影垂直,故為‘上下通’,故‘ 和也’即互相‘對和(合)’之義。”蕭兵先生以為木表實即原始社會交通人神、連接天地的神桿(諸如居于地中央的神山、神石、神樹、神柱、神梯等)的變形:““木表’ 本身也是一種‘神桿’,即可以與日影取直,又能上下通,以貫通天上人間?!?/p>
關于箭矢中的說,前說“智”時已談到,在原始巖畫中有反.映,就不多說了。中字既然與太陽有關,而太陽是陰陽的起源??鬃诱f:
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各有多少而對待。徐道一先生說:“陰陽是對待的統(tǒng)一說明了陰與陽之間的互補、差異和對立關系,可以產生吉、兇、悔、咎、利、害等后果。如何能取得好的結果呢?傳統(tǒng)文化強調主要用‘中’ 來達到這點,而不是采用極端手段。其基本出發(fā)點是孤陽和寡陰都不能被看成為理想的狀態(tài),而要取其中間狀態(tài)?!?/p>
關于中字的含義,姜亮夫先生曾做過深人詳細的考釋:“凡中音必平正,故引申為平。《國語 ●晉語》:‘夫 以回鬻國之中也?!?‘中, 平也?!痘茨?主術》 ‘ 是以中立?!?‘中,正也。’施以人事而言,凡中者不偏頗(《書洪范》疏),故引申為和?!秶Z●周語》: ‘道之 以中德。’注:‘中庸之德也?!墩f文》: ‘中, 和也。’《易.蒙》: ‘以 亨行時中也。’注:‘中, 和也?!?/p>
《論語》:‘中庸之謂德也?!?皇疏:‘中,和也?!?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在宥》: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注:‘中, 順也?!稘h 書●律歷志》:‘ 民受天地之中?!?‘中為中 和之氣?!庇衅?、正、和三義。中和是為了矯正太過與不及的問題,如朱熹說:“中者, 無過無不及之名。...中者, 天下之正道?!边@在中醫(yī)里表現(xiàn)地更為突出,中醫(yī)五運六氣的勝復之變,就是為了達到中和的目的。
《論語.堯曰》:
堯曰:“咨! 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堯帝把“允執(zhí)其中”作為重要原則,傳給舜,舜又傳給禹,可見其重要性了?!抖Y記.中庸》 記載了孔子對這一重要原則的見解:“舜其大和也 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即不偏向任一極端,而用
其中道?!墩撜Z .先進》也說:“子貢問: ‘師與商 也孰賢?’子日:‘師也過, 商也不及?!?‘ 然則師愈與?’子日:‘過猶不及?!笨鬃佑谩斑^”與“不及”解釋“中”是對的,“過”與“不及”同樣不好, “左傾”與“右傾”同樣有害。 《禮記.仲尼燕居》對此也有記載: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于禮。子日:“居。女三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編也。”子貢越席而對日:“敢問何如?” 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 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弊尤?“給奪慈仁?!?子日:“師(子張),爾過,而商(子夏) 也不及。子產,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弊迂曉较鴮θ?“敢問將何 以為此中者也?”子曰:“禮乎禮, 夫禮所以制中也?!?/p>
就是說,敬、恭、勇的行為如果沒有“禮”來節(jié)制便會失“中”而流于野、給、逆。子張、子夏、子產都失其“中”, 那么如何得中呢?孔子說用“禮以制中”。
《論語.子路》:“子日: ‘不得中行而與之, 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薄庇终f:“子曰: ‘刑罰不中, 則民無所錯手足?!边M取和不為,就是過與不及。所謂中刑,即折獄公平,刑罰輕重得當。孔子認為,一切貴在“行中”,這在《易傳》中反映尤為突出。除了前文已述《彖傳》的“行中”思想之外,在《小象傳》也占有突出地位。如:
以“中”字作解的有十三爻:
坤六五:文在中也。
泰六五:中以行愿也。
豫六五:中未亡也。
臨六五:行中之謂也。
復六五:中以自考也。
坎九五:中未大也。
小畜九二:牽復在中。
履九二、中不自亂也。
大有九二:積中不敗也。
大畜九二:中無憂也。
坎九二:未出中也。
恒九二:能久中也。
大壯九二:以中也。
以“中道”作解的有五爻:
蠱九二:得中道也。
解九二:得中道也。
夫九二:得中道也。
離六二:得中道也。
既濟六二:以中道也。
以“中正”或“正中”作解的又九爻:
需九五:以中正也。
訟九五:以中正也。
詬九五:中正也。
井九五:中正也。
比九五:位中正也。
隨九五:位中正也。
巽九五:位中正也。
豫六二:以中正也。
晉六二:以中正也。
以“中心”或“中行”作解的有三爻:
師六五:以中行也。
謙六二:中心得也。
中孚九二:中心愿也。
以“中直”作解的有二爻:
同人九五:以中直也。
困九五:以中直也。
凡是有“中” 之爻,不在二位,就在五位。且以位九五得“中正”“中直” 為最好,六五得“中”則次之。二位則以六二得“中正”為最好,九二得“中”則次之。只有“中正”是當位,所謂當位,即指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反之,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就是不當位,如九二和六五都不當位,故九五比六五好,六二比九二好。如:
渙九五:正位也。
履九五:位正當也。
否九五:位正當也。
兌九五:位正當也。
中孚九五:位正當也。
師六五:使不當也。
中,又稱中庸。為了闡發(fā)孔子中道思想的重要性,子思特作《中庸》加以光大。學者對《中庸》有兩種解釋:一是訓“庸”為“用”,如《莊子齊物論》:“庸也者, 用也。”一是程頤提出的:“不偏之謂中, 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論語集注.雍也》)張岱年認為: “中庸”即“中”的原則的運用?!爸杏埂薄?“中行”、 “中道” 都以“中”為核心。
“中庸”觀念認為,凡事都有一個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和達不到這個限度是一樣的?!爸小钡乃枷肷钌钤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之中,現(xiàn)代學者蕭兵先生稱《中庸》是“一個字的思想史”,從“中”的內涵和外延構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enjichu/405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孔子將中和觀用于人道
下一篇: 何謂之知?先言而后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