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易經》 64 卦分為上下經,上經30卦,下經34卦。上經30卦中有綜卦24卦,二卦共用一個卦形,為12個卦形;錯卦6個,加起來共18個卦形。下經34卦中有綜卦32個,共用16個卦形;錯卦2個,加起來也為18個卦形。上下經共有36個卦形,稱作“三十六宮?!比粢跃C卦論之陰陽爻數,明代來知德說:“ 上經十八卦成三十卦,陽爻五十二,陰爻五十六。....下經十八卦成三十四卦,陽爻五十六,陰爻五十二...”知全易卦爻總數,陰陽兩爻,各得108,即54加54之數,陰陽兩爻總數216為乾之策數。是54數的4倍?!叭鶎m”36卦數是坤策數的四分之一 。
綜合上述可知《系辭傳》所講筮法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講大衍之數,以朔望月的4年周期為基礎數。
第二層次講天地之數,以朔望月的5年周期為基礎數,五位相合成“叁天兩地”以河圖為模型。
第三個層次講筮的具體推算方法,即揲蓍求卦。蓍和卦是《易》的基本內容,著用數,卦用象,數為歷數,象為物象。蓍圓為天道循環(huán)規(guī)律,卦方為地道五方八方分物之象。
第四個層次講乾坤兩卦及全部64卦都與策數有關。乾坤兩卦合一年之日數,64 卦合萬物之數。
筮者,數也,其實質是用數學推算歷法,推算歷法的目的是求出代表某一“時”的卦來,從卦得象,明了其“時”的物象。
筮是推歷,卦是觀象。筮的推算有如下特點:
第一,筮的推算必須符合天道,以朔望月4月相為基礎數,籌碼取四,所謂“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边@是朔望月的4年循環(huán)周期。
第二,筮的目的是求卦,即求出64卦中的一卦,找到某一“時” 的物象。
第三,卦由陰陽兩種符號組成,陰陽由天道定,不是人為的。
“時” 之陰陽決定卦象,卦之六爻位決定“時”之變化。筮的作用就是“授民以時?!比纭抖Y記.曲禮》說:“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時?!?/p>
《易經》的基本內容有三,即筮數、卦象及卦爻辭三部分。
卦里包括爻,是對卦的說明,也屬于卦的部分?!断缔o傳》 對此有說明,謂“瞢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神以知來,知以藏往....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眻A為天道,方為地道,天圓而地方。天道圓,指天體的自然循環(huán)周期,可用歷數推之,故能預測未來。
地道方,指地之五方或八方有不同固定的類聚之物,據方而知之,故曰“藏往”。韓康伯注: “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分?!?/p>
這是對的。筮推算歷數的目的是“明于天之道”,掌握自然規(guī)律。卦象!則藏有各方面百姓的生活傳統(tǒng)習俗和社會情況。“神”是“陰陽不測之謂神”的“神”,“神物” 指的是蓍。興創(chuàng)此筮法以指導百姓日常使用,就是要百姓順從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奔粗v筵法。神妙的筮法源于天文歷法,故曰“天生神物”?!啊兑住?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边@是講卦。
對于《易經》來說,筮與卦不可或缺。由前述可知,卦源于天象,筮也源于天象,筮與卦同源同宗,故有會通的特點,卦里含有陰陽,筮里也含有陰陽,兩者的會通點是陰陽。筮數和卦象同用,如八卦納甲法。用筮可以推算出卦,數以定象,數以顯象,但不是先有筮后有卦,不是筮的資格比卦老。筮者,數也,《周易參同契》說:“數在律歷紀?!?就是說,筮法要以律歷為綱紀,這里的律歷是指60甲子歷,以河圖洛書為數學模型。只因《易經》最明顯的是卦及辭,不見筮,所以人們長久以來多言卦而少言籃,沒有把筮的內容貫穿到卦中研究,孤立的研究卦,只抓了《易經》 的一半內容,因為離開了筑法律歷法之綱紀,對卦這一半內容也多言乘離而不切要旨。所謂“日月為易”,講天道,是對筮言。所謂“生生之謂易”,是講地道,是對卦言。日月運動是筮圓道周流之本源;生化萬物是它的自然之性。
筮推歷數而察日月,歷是陰陽合歷,從大衍數可以推知,一回歸年是365.25天。這一歷法至遲在堯帝時已經產生。《堯典》已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記載。再往前數,《大戴禮. 五帝德》說,帝嚳已有“歷日月而迎送之”的記載。使記 .五帝本紀》則載黃帝“迎日推策”之事。
筮數的模型是河圖、洛書,歷用60甲子。卦象的模型是太極圖、八卦圖。象中有數,數中有象,象數合一,昆為一體,遂定天下之萬事萬物。
經過以上對筮數的分析,可發(fā)現其中包括如下的天文歷法知識:
一、朔望月長29.53天, 有朔、上弦、望、下弦四象4特征點的認識。并認識到了朔望月的4年周期和5年周期規(guī)律。
二、一回歸年是365.25天,也有4年和5年周期。
三、其用49特征點,朔望月行360天,是60甲子歷,其中含有多種天體運轉周期。
四、用閏月協(xié)調陰歷和陽歷,建立了陰陽合歷體系。
由此可知,筮數用的全是天文歷法,筮數也就是天數?!妒酚?天官書》說:
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萇弘;于宋:子偉;鄭則裨;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
名單中所列之人,全是歷代的天文歷法學家,用江曉原先生的話說,全是天學家,江先生并-一個個考察了他們的身份,他們都通曉天數,是中國古代的天文星占學家。由此可知,筮數是他們通天的手段。
《漢書藝文志》也說:
“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p>
《后漢書》卷89張衡傳載衡請禁絕圖讖疏:“圣人明審律歷, 以.定吉兇,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經天驗道,本盡于此?!闭f明筮占吉兇,是以律歷為依據,源于天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enjichu/406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孔子“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