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元氣說
“太極”一詞是《周易大傳》首先提出來的。“太極”是什么?《易傳》只指出它是世界的本原,即是一個實體,而尚未交代淸楚它是物質(zhì)實體還是精神實體。歷代易學對“太極”的解釋基本可分三派:一、認為“太極”即是元氣,這是唯物主義的解釋。二、認為“太極”即是理,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解釋。三、認為“太極”即是心,這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解釋。上述三神解釋都承認“太極”內(nèi)含矛盾而產(chǎn)生運動變化,因而都符合辯證法。
太極元氣說
這種學說最早隱約見于《周易大傳》。
《周易?彖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二氣感應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彼^“元”,是指本原,原始之意,所謂“乾元”、“坤元”,實質(zhì)上是指陰陽二氣為萬物的本原。
《周易?系辭上傳》又進一步追商陰陽二氣的本原為太極:“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兩儀”,指陰陽,所謂“太極”,是指區(qū)別于天、地、人“三極”(《系辭上>)居于“三極”之上的最高的“極”,即是天地萬物的終極本原。其中蘊含的意思是:太極是指陰陽未分的氣。
東漢鄭玄說:太極是“淳和未分之氣也”。(王應麟:《鄭氏周易注》)。
唐朝孔穎達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保ā吨芤渍x》卷七)。
北宋張載說:“一物而兩體者,太扱之謂歟!”“一物兩體者,氣也?!瓋审w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其究一而已。有兩則有一,是太極也。若一則有兩,有兩亦一在,無兩亦一在。然無兩則安用一?”(《橫渠易說?說卦》)張載的貢獻主要有兩點:
(一)指出太極是由虛實、動靜、聚散等矛盾(“兩”)構成的統(tǒng)一體(“一”)。正是由于有這種關系,太極才能演化成萬物。
(二)指出太極與萬物的關系是體與用的關系,而不僅僅是派生與被派生的關系,從而進一步明確太極即氣,是世界萬物的本原,而不僅僅是原始物質(zhì)。因為原始物質(zhì),只能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的開始,以后就被分化而不復存在了;而本原卻不一樣,它既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之先之初,又存在現(xiàn)實世界之中之后。
北宋王安石進一步發(fā)揮體與用的觀點說:太極“有體有用。體者,元氣之不動;用者,沖氣運行于天地之者(《道德經(jīng)注》
南宋楊萬里明確把太極看成陰陽未分的元氣.并認為太極與陰陽合二而一。他說:“元氣渾淪,陰陽未分,是謂‘太極……蓋太極者,一氣之太初也。極之為言至也?!庩柌粶y,至幽至神,無儀無象,‘太極,是也?!彼终f:“陰陽未分謂之‘太極’,‘太極,既分謂之陰陽?!?/p>
明朝王延相重申太極即元氣的觀點。他說:“所謂太極,不于天地未判之氣主之而誰主之耶?……元氣之外無太極,陰陽之外無氣。以元氣之上不可意象求,故曰太極。以天地萬物未形,渾淪沖虛,不可以名義別,故曰元氣。以天地萬物既形,有淸濁、牝牡、屈伸、往來之象,故曰陰陽”。(《太極辯》)。
明淸之際的王夫之對以往的太極說作出了理論總結。其主要貢獻是:(一〉從實體與屬性相統(tǒng)一的角度解釋太極*他認為,就實體而言,太極是元氣,即陰陽渾淪未分之氣,因此他說:“蓋太極,一氣耳'(《吉齋浸錄》卷上);就屬性而言,元氣具有至尊性,因此他說:“太極者,言此氣之極至而無以加尊稱之也?!保ㄍ弦#ǘ┱J為“合二而一”和“一分為二”是太極變化的兩種基本形式。即是說,陰陽“渾淪于太極之中而為一,自其清濁、虛實、大小之殊異,則因為二?!保ā吨芤變?nèi)傳?發(fā)例》)-(三)認為太極與陰陽是體用關系,兩者互相包涵,“太極非孤立于陰陽之上”,陰陽又為太極所固有。正因為如此,太極才能由它自身演化出萬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enjichu/407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太極本無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