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破譯“太極圖”,揭開“太極圖”的原始起源之謎,首先要弄淸“太極圖”出現(xiàn)的時間和“太極圖”的原始名稱。“太極圖”歷來的名稱很多,有稱為“天地自然之圖”,有稱為“古太極圖”,有稱為“太極八卦圖”,有稱為“河圖”,有稱為“陰陽魚太極圖”,有稱為“陰陽合抱太極圖”等等。事實表明,“太極圖”的原始名稱叫“先天圖”,并不叫“太極圖”(叫“太極圖”已在明代以后),它既不是出現(xiàn)在人類形成以前,也不是出現(xiàn)在明代以后,而是出現(xiàn)于五代前后。千年來許多糾纏不淸的說法都是因為沒有弄清這一基本事實而產(chǎn)生的。在宋人張行成的《翼玄》中,載有一張陰陽相含圖,就叫“先天圖”而不叫“太極圖”,它正是我們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陰陽魚太極圖”。這是破譯“太極圖”這一人類文化之謎的出發(fā)點(diǎn),我們對“太極圖”(即“先天圖”)的追本溯源的探討就從這里開始。
明初的宋濂明確提到宋代已流行一種陰陽相含圖:
易先天圖——今所見最早的太極圖
新安羅端良,作陰陽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以為八卦,謂之“河圖”;用井文界分九宮,謂之“洛書”,言出于青城山隱者,然不寫為象,羅愿是宋人,與朱熹同時。這張從青城山道士那里得到的“八分之”的陰陽相含圖,記載在明趙仲全的《道學(xué)正宗》中,稱為“古太極圖”;又記載在明趙媯謙的《六書本義》中,稱為“天地自然之圖”'(圖2),都不對,應(yīng)稱為“先天圖'
在明來知德的《周易集注》(即《易經(jīng)來注圖解》)中也載有這種“八分之”的陰陽相含圖,并作了詳細(xì)的解說,稱為“先天畫卦圖”(圖3),同宋人稱此圖為“先天圖”完全相合。
“天地自然之圖” “古太極圖”
所謂“就其中八分之,以為八卦,謂之‘河圖’”,是將“太極圖”分為八分,與“河圖”相配,“太極圖”就是一張“河圖”(河圖太極圖),因為河圖上的偶數(shù)(黑點(diǎn),陰)與奇數(shù)’(白點(diǎn),陽)分劃為兩區(qū)域,正好構(gòu)成陰陽相含相抱的螺旋形狀,構(gòu)成一張“太極圖”(圖4)。故趙媯謙又稱此圖為“天地自然河圖”,說:“世傳蔡元定得于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嘗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之妙”。趙仲全也說:“古太極圖,陽生于東,而盛于南,陰生于西,而盛于北。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皆自然而然者。”所謂“用井文界分九宮,謂之‘洛書〃,是將“太極圖”劃分為九宮,與“洛書”相配,“太極圖”就是一張“洛書(洛書太極圖)(圖5),同今人姬競竣、談祥伯作的“洛書太極圖”(圖5)相合(作法不同)。
趙溈謙稱“天地自然河圖”(河圖太極圖)是宋人蔡元定得自于“蜀之隱者、而他自己又是得自于陳伯敷,這就已至少證明“太極圖”不是趙媯謙作的。而關(guān)于這張“太極圖”在宋代的傳授情況,早于宋濂的元人袁桷在《謝仲直易三圖序》中有一段最重要的敘說:
上饒謝先生,遁于建安,番陽吳生蟾往受《易》,而后出其圖焉。建安之學(xué)為彭翁,彭翁之傳為武夷君,而莫知所受。或曰“托以隱秘”,故謂之武夷君焉。始晁以道紀(jì)傳《易》統(tǒng)緒,截立疆理,睥后無以偽。至荊州袁溉道潔,始受于薛翁,而《易》復(fù)傳。袁乃以授永嘉薛季宣士龍。始薛授袁時,嘗言河洛遺學(xué),多在蜀漢間。故士大夫聞是說者爭陰購之。后有二張:曰行成,精象數(shù);曰縇,通于玄。最后朱文公屬其友蔡季通如荊州,復(fù)入峽,始得其三圖焉?;蜓月鍟畟?,文公不得而見今蔡氏所傳書,訖不著圖,藏其孫抗,秘不復(fù)出。臨邛魏了翁氏嘗疑之,欲絞緯而卒不可得。季通家武夷,今彭翁所圖,疑出蔡氏,惜彭不具本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enjichu/407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