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jīng)》是一部古代中國儒家經(jīng)典,其原名為《孝經(jīng)四十二章》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
,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
,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
,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
,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
,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士章第五
“資于事父以事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
,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
,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
,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nèi),而名立于后世矣。”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
,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
,哭不偯,禮無容《孝經(jīng)》自誕生以來一直是中國社會倫理關系構筑的基礎理論依據(jù),深刻影響了兩千年來中國的社會結構和中國人的文化人格
新文化運動的時候
在《孝經(jīng)》的第二至六章
這種以天然的血統(tǒng)為依據(jù)的森嚴等級制度,在今天的文明社會當然是腐朽
在《孝經(jīng)》的第二章,就是闡述“天子”的孝道
《孝經(jīng)》的第三章闡述的是諸侯之孝。周朝的諸侯是真正意義上的諸侯
所以
做到這些
,最重要的就是自律,凡事不要壞了制度、規(guī)矩,時時處處乃至日常的用度,也要嚴謹和節(jié)制,不要鋪張浪費,不要貪圖享樂,放任自己的欲望,以至于窮奢極欲、揮霍無度《孝經(jīng)》的第四章就是關于卿大夫的孝道了
。卿大夫的孝道重點就在于遵從禮法,謹言慎行,達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的境地。從身份和職能來說,卿大夫是一個轉換點。卿大夫既不是高高在上的政治領袖天子,也不是列土封疆、經(jīng)營一個獨立王國的諸侯,而是為周天子的統(tǒng)治和諸侯王的管理服務的高級管理人員,具體說就是上級決策的執(zhí)行者。所以,他們這個群體孝道的核心就是遵紀守法、謹守律令。當然
,《孝經(jīng)》在這部分必須有一個必須批駁的思想,那就徹頭徹尾的保守主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在儒家看來
,庶人是社會的最底層。但儒家的根本思想?yún)s從來沒有看不起這個群體的意思分門別類對五個社會階層的孝道進行概要介紹之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
其實一個最為完美的社會,不就是每個人都按照社會分工
、恪盡職守,干好自己的分內(nèi)之事嗎?“物盡其用,人盡其責”就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社會形態(tài)。另外,每個人所出的社會階層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rujia/1408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孝經(jīng)》的來源
?孔子愛徒顏回為何英年早逝"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