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心理學:保持積極態(tài)度應(yīng)對糟糕生活
無論情況看起來有多糟
,都要保持積極態(tài)度
,這樣才能在個人生活和職業(yè)生涯中取得成功
。
度應(yīng)對糟糕生活.png)
1.早點起
。工作
、生活中遇到難題
,更要早起
,為一天的拼搏做準備
。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小事
,例如讀書
、聽歌或沉思
。
2.保持條理性
。專注于需要優(yōu)先解決的事情,不要拖延
,才能留下足夠的時間解決問題或?qū)で髱椭?/p>
3.及時行樂
。不管情況有多糟糕
,都要抓住每一個歡欣的時刻
,做些喜歡的事情
,才能平復(fù)心情
。
4.記住喜歡的諺語。有時
,一個小小的諺語就能鼓舞人心
。
5.時刻準備好
。成功和快樂的秘訣是:做最好的準備
,做最壞的打算。無論如何努力
,我們都不能避免消極情況的發(fā)生。不要害怕犯錯誤和面臨困難
,這些逆境能幫你成長。
6.多說好話
。遇到困難
,不要抱怨
,試著在語言里做一些積極變化
。例如每天都用上這些詞:“不可思議的”
、“令人驚訝的”
、“極好的”、“美妙的”等
,同時盡量避免用“我不會”、“我不能”等負面詞語?
。
一個人生活,如何保持積極向上不頹廢?
我自己現(xiàn)在就是獨居的情況,所以還是蠻有心得的。
頹廢的生活,現(xiàn)在的大學生中是很常見的
。我自己也經(jīng)歷過了一個頹廢的時期。終日的打游戲
、點外賣
、甚至會一周都不出宿舍門。我是因為失戀的打擊
,造成了那樣一個迷茫、邋遢的時期
。我的內(nèi)心也開始變得孤僻起來,我自己也有點逃避社會的意味
。
我在校外租了一個房子
,一個人居住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恐改傅纳钯M
,每天在房間里面惆悵
。白天靠著打游戲度過,晚上的孤獨是極其難忍的
。我通常會買醉到深夜
,自己醉了
、累了就睡著了
,白天在三四點起床
。
這樣重復(fù)的日子
,終被別人發(fā)現(xiàn)了
,首先就是被導(dǎo)員發(fā)現(xiàn)了
。長期的逃課
,導(dǎo)致我被學校嚴重學業(yè)警告
,瀕臨退學的危險,父母也被找來了學校
。我媽將我接到家里面,跟我耐心的交流
,逐漸打開我的心結(jié),我很感謝父母沒有直接劈頭蓋臉的罵我
。在我成人之后
,我媽基本就不會不留情面的罵我了。
所以我在這一天之后
,漸漸地轉(zhuǎn)變了自己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先解決我學業(yè)上的漏洞
,畢竟大學還是要順利畢業(yè)的
。其次
,就是我需要重新找到我人生的方向
。年輕的心不應(yīng)該現(xiàn)在就沉淪下去
。
我開始每天跑步,為了加強我的身體強度
。也為了讓我每天都保持一個清醒的狀態(tài)
。我還嚴格的控制了自己的游戲時間,為了讓我不再重蹈覆轍
。
于是,我的生活煥發(fā)了新的光彩,人也變得精神了,學習也能夠跟上節(jié)奏了
。一切都步入了正規(guī)
,還有了新的戀情
。
怎樣才能讓自己保持一個快樂的心情!
快樂是一種心態(tài),所以
,在某種情形下
,可以通過內(nèi)部的自我調(diào)節(jié),一定程度的使自己快樂起來
,也就是說自己可以讓自己快樂。但我們也不應(yīng)當因此夸大自我對快樂的無限主導(dǎo)性
,快樂也需要一定的外在境遇做為土壤
。強作笑顏的結(jié)果,是使人的不良情緒得不到釋放
,導(dǎo)致最后的崩潰。
歷來的勸世家門都眾口一致的要人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只有樂觀快樂才是好的,與之相反的情緒則應(yīng)受到排斥
。倘使一個人不快樂
,就是犯了大大的罪過
。不快樂有罪
,他們言詞之下
,已做出了如是的審判
。整個世俗世界也對這種看法推波助瀾。不快樂是社會禁忌
,而不快樂的人是不受歡迎的人。在積極樂觀的幻覺下
,世界一片光明,甚至連陰冷的死亡也被覆上一層柔和的色彩
。
人之追求快樂是因為缺少快樂
,快樂是人自身中所缺乏的
,因為缺乏才更覺其可貴
。如果快樂可以隨時隨地發(fā)生
,我們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對它孜孜以求了
,甚至會偶爾想去體驗一下相反的情緒
。人是不快樂的動物
,世界是不快樂的世界。所以
,我們到處看到、聽到讓人們快樂的空談。
人要快樂
,首先要把自己弄糊涂,知道的太清楚
,看得太明白,是注定快樂不起來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鞓肥且环N幻覺
,只有在幻覺中才能得到
。但人們在快樂時是看不到這一點的
,他覺得自己的快樂很真實
。
生存之苦是人生的底色,而快樂只是其點綴
,擁有快樂的多少完全靠機緣而定。但快樂并不是評價人生的一個標準
,它只是人意愿的一種感覺,與人生并沒有增減的功用
。人生是一個恒數(shù)
,變化的只是人的心靈
。
快樂之所以為人所趨求
,是因為它會遮掩和幻化許多人生的真實和真相
,使人在某種“飄浮”的幻覺中
,體驗一種愉悅和放松
。所以
,快樂永遠都只能是一種暫時狀態(tài),人生的真相顯露
,快樂遁形。
看到一個快樂的人
,我也許會羨慕他,對他產(chǎn)生好感
,但我絕不會因此而更尊敬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鞓肥且环N溢于表面的情緒
,而無涉于內(nèi)心
。我不會尊敬“表面”
,也不會尊敬“情緒”
。相反
,如果我從未看到他的另一面,比如:憂郁
,沉默,凝思和孤獨
,我就很容易把他看成一個傻子和白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鞓房偱c無知相連
,而與智慧相遠
。所謂傻子的快樂
,智慧的痛苦
,如之是也
。
人們向往天堂,是因為在天堂里可以永葆快樂
,沒有苦愁,至于永生倒在其次
。想像天使們在天國自得其樂的那種狀態(tài),他們甚至不知憂愁為何物
,痛苦的感覺是什么
,只有永久的歡喜
。這種人我們在人間也可以找到
,那就是傻子。無憂的天使不過是不知苦樂的傻子
,而所謂的天國不過是傻子混沌的心智世界
。但人既想要快樂
,又不想做傻子
。
我無法“永遠快樂”
,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
,當我把這句話送給某人時
,某人也是當成一種美好的愿望來接受
,即使明知其無稽。
即是“快樂”就不能永遠
,就確定了它的短暫
。快樂不是人生的主業(yè)
,不是人追求的一個目標
,它只是一個奇遇,一件意外的驚喜
。如果人以快樂為目的
,他就注定得不到快樂。如果人想把快樂抓在手中
,快樂就會遠離
。
做一個快樂的人,不如做一個有擔當?shù)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因為能夠引起我們快樂的事
,在生活中畢竟不多,我們遇到的更多的是不隨心和不如意
,能夠以豁達的胸襟來容納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
,也就離快樂不遠了。與其尋找轉(zhuǎn)瞬即逝的快樂
,不如在苦難來臨時
,能夠勇敢的面對和承擔。
快樂不是原因
,而是結(jié)果
。某件事讓我開心
,但如果沒有這“某件事”
,我的快樂就無從談
。我不會無緣無故的快樂
,我的快樂必有一個原因,是某件事讓我快樂
。如果沒有一個外界的原因,而只是“硬性”的讓自己快樂
,那就說明我已經(jīng)不快樂了
。
我并不排斥快樂
,但我對快樂懷著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
。因為我知道
,快樂過后緊接而來的常常是寂落和空虛
,而且更主要的是
,我們常常會笑得過早
,以致用加倍的沮喪來做補償。
我不知道人們何以要追求快樂
,而躲避痛苦。照理說
,快樂和痛苦都是沒有實質(zhì)的感覺,人沒必要在他們之間做出判斷和取舍
。難道是因為快樂讓我們快樂
,痛苦讓我們痛苦
?可是痛苦并沒有讓我們失去什么
,快樂也并沒有讓我們得到什么
。我們沒有“切實的依據(jù)”來判斷它們的“好壞”
。我們喜歡快樂,沒有理由
。討厭痛苦
,也沒有理由。但盡管如此
,我還是希望快樂多一些,痛苦少一些
。我無法做我感覺的主人。
快樂是一種欺騙
,世上讓我們痛苦的事情太多
,而且簡直沒有什么可以讓我們?yōu)橹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當然
,往深里想
,也沒有什么值得讓我們?yōu)橹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痛苦和快樂皆不“?yīng)當”。但沒有了痛苦和歡樂
,人還能是人嗎?是人就有喜怒哀樂
,除非你選擇做草木和頑石,但我們又何以知道草木頑石沒有感覺哪
?
對于個人來講
,快樂是留給他人看的表象
,而痛苦則是留給自己分享的內(nèi)心
。由此組成的世界,光明是表象
,而晦暗則是其根基
。因為世界在其本質(zhì)上是痛苦的
。所以
,人們才追求快樂
。
人的一生中體驗最多的是什么哪
?不是痛苦,不是快樂
,而是一種“無知無覺”的生存
。他只是依自己的心性
、天性和本能
,不由自主的經(jīng)歷世事和時間,雖看似清醒
,實則處于半睡眠狀態(tài)。因為人很少在做一件事或體驗一種心境時
,同時又能對其保持一種警醒,即做當事人
,又做旁觀者。同樣
,人在痛苦時,也只是痛苦罷了
,歡樂時
,也只是歡樂罷了。而很少拉開一段距離
,去關(guān)照痛苦和歡樂本身。而當我們沉在當下的情境中
,又不能對這種“沉浸”有所感知時,我們就是在幻夢中
。
--------------------------------------------------------------------
助你快樂成長的七個寓言 [開復(fù)學生網(wǎng)]2007年04月04日 星期三 18:04(一)成長的寓言: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
一棵蘋果樹
,終于結(jié)果了
。
第一年
,它結(jié)了10個蘋果
,9個被拿走
,自己得到1個。對此
,蘋果樹憤憤不平,于是自斷經(jīng)脈
,拒絕成長
。第二年,它結(jié)了5個蘋果
,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
。"哈哈
,去年我得到了10%
,今年得到20%
!翻了一番。"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
但是,它還可以這樣:繼續(xù)成長
。譬如,第二年
,它結(jié)了100個果子
,被拿走90個
,自己得到10個
。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
,自己得到1個。但沒關(guān)系
,它還可以繼續(xù)成長,第三年結(jié)1000個果子......
其實
,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
,蘋果樹在成長
!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微弱到可以忽略
。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長是最重要的
。
心理點評
你是不是一個已自斷經(jīng)脈的打工族?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
,你才華橫溢
,意氣風發(fā)
,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但現(xiàn)實很快敲了你幾個悶棍
,或許
,你為單位做了大貢獻沒人重視
;或許
,只得到口頭重視但卻得不到實惠;或許......總之
,你覺得就像那棵蘋果樹,結(jié)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
,與你的期望相差甚遠
。
于是
,你憤怒、你懊惱
、你牢騷滿腹......最終
,你決定不再那么努力,讓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
。幾年過去后,你一反省
,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你,已經(jīng)沒有剛工作時的激情和才華了
。
"老了
,成熟了
。"我們習慣這樣自嘲
。但實質(zhì)是,你已停止成長了
。
這樣的故事
,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這種錯誤
,是因為我們忘記生命是一個歷程,是一個整體
,我們覺得自己已經(jīng)成長過了,現(xiàn)在是到該結(jié)果子的時候了
。我們太過于在乎一時的得失
,而忘記了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
好在
,這不是金庸小說里的自斷經(jīng)脈。我們隨時可以放棄這樣做
,繼續(xù)走向成長之路。
切記:如果你是一個打工族
,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蠻管理或錯誤管理的上司或企業(yè)文化
,那么
,提醒自己一下
,千萬不要因為激憤和滿腹牢騷而自斷經(jīng)脈
。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
,因為你的成長永遠比每個月拿多少錢重要。
(二)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
,叫聲連天。幾天過去
,老人難以忍受
。
于是
,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
,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
,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
,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
。他解釋說
,自己沒有收入
,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
,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
,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
,"一天才5美分
,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
!"他們向老人發(fā)誓
,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心理點評:
你在為誰而"玩"
這是我在2005年6月18日的《你職業(yè)枯竭了嗎?》一文中提到的寓言
。這個寓言是蘋果樹寓言的更深一層的答案:蘋果樹為什么會自斷經(jīng)脈
,因為它不是為自己而"玩"
。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如果按照內(nèi)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
。如果驅(qū)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成為它的奴隸
。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
,他將孩子們的內(nèi)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
,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
、上司
?而美分
,像不像是你的工資
、獎金等各種各樣的外部獎勵
?
如將外部評價當作參考坐標
,我們的情緒就很容易出現(xiàn)波動。因為
,外部因素我們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離我們的內(nèi)部期望
,讓我們不滿
,讓我們牢騷滿腹
。不滿和牢騷等負性情緒讓我們痛苦
,為了減少痛苦,我們就只好降低內(nèi)部期望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減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外部評價體系
,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歡控制他
。父母太喜歡使用口頭獎懲、物質(zhì)獎懲等控制孩子
,而不去理會孩子自己的動機。久而久之
,孩子就忘記了自己的原初動機
,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評價
。上學時
,他忘記了學習的原初動機---好奇心和學習的快樂
;工作后
,他又忘記了工作的原初動機- --成長的快樂
,上司的評價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樂和痛苦的源頭
。
切記:外部評價系統(tǒng)經(jīng)常是一種家族遺傳
,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從現(xiàn)在開始培育自己的內(nèi)部評價體系
,讓學習和工作變成"為自己而玩"。
(三)規(guī)劃的寓言:把一張紙折疊51次
想象一下
,你手里有一張足夠大的白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
,你的任務(wù)是
,把它折疊51次
。那么
,它有多高?
一個冰箱
?一層樓?或者一棟摩天大廈那么高
?不是
,差太多了
,這個厚度超過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
心理點評
這是我在2005年12月24日的文章《職業(yè)規(guī)劃:幫你設(shè)計人生》中提到的一個寓言
。
到現(xiàn)在
,我拿這個寓言問過十幾個人了,只有兩個人說
,這可能是一個想象不到的高度
,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棟摩天大廈那么高
。
折疊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
,但如果僅僅是將51張白紙疊在一起呢
?
這個對比讓不少人感到震撼
。因為沒有方向
、缺乏規(guī)劃的人生
,就像是將51張白紙簡單疊在一起。今天做做這個
,明天做做那個,每次努力之間并沒有一個聯(lián)系
。這樣一來,哪怕每個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
,它們對你的整個人生來說也不過是簡單的疊加而已
。
當然
,人生比這個寓言更復(fù)雜一些
。有些人,一生認定一個簡單的方向而堅定地做下去
,他們的人生最后達到了別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譬如
,我一個朋友的人生方向是英語
,他花了十數(shù)年努力
,僅單詞的記憶量就達到了十幾萬之多
,在這一點上達到了一般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也有些人
,他們的人生方向也很明確,譬如開公司做老板
,這樣,他們就需要很多技能---專業(yè)技能
、管理技能
、溝通技能、決策技能等等
。他們可能會在一開始嘗試做做這個,又嘗試做做那個
,沒有一樣是特別精通的
,但最后,開公司做老板的這個方向?qū)⒁郧暗倪@些看似零散的努力統(tǒng)合到一起
,這也是一種復(fù)雜的人生折疊,而不是簡單的疊加
。
切記:看得見的力量比看不見的力量更有用
。
現(xiàn)在,流行從看不見的地方尋找答案
,譬如潛能開發(fā),譬如成功學
,以為我們的人生要靠一些奇跡才能得救
。但是
,在我看來
,東莞恒緣心理咨詢中心的咨詢師毛正強說得更正確
,"通過規(guī)劃利用好現(xiàn)有的能力遠比挖掘所謂的潛能更重要
。"
(四)逃避的寓言:小貓?zhí)娱_影子的招數(shù)
"影子真討厭!"小貓湯姆和托比都這樣想
,"我們一定要擺脫它。"
然而
,無論走到哪里
,湯姆和托比發(fā)現(xiàn)
,只要一出現(xiàn)陽光
,它們就會看到令它們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
不過
,湯姆和托比最后終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決辦法。湯姆的方法是
,永遠閉著眼睛。托比的辦法則是
,永遠待在其他東西的陰影里
。
心理點評
這個寓言說明
,一個小的心理問題是如何變成更大的心理問題的
。
可以說,一切心理問題都源自對事實的扭曲
。什么事實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們痛苦的負性事件
。
因為痛苦的體驗
,我們不愿意去面對這個負性事件
。但是
,一旦發(fā)生過
,這樣的負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隨我們一生
,我們能做的,最多不過是將它們壓抑到潛意識中去
,這就是所謂的忘記。
但是
,它們在潛意識中仍然會一如既往地發(fā)揮作用
。并且
,哪怕我們對事實遺忘得再厲害
,這些事實所伴隨的痛苦仍然會襲擊我們,讓我們莫名其妙地傷心難過
,而且無法抑制。這種疼痛讓我們進一步努力去逃避
。
發(fā)展到最后
,通常的解決辦法就是這兩個:要么
,我們像小貓湯姆一樣,徹底扭曲自己的體驗
,對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負性事實都視而不見;要么
,我們像小貓托比一樣
,干脆投靠痛苦
,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
,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
,那個讓自己最傷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
白云心理醫(yī)院的咨詢師李凌說
,99%的吸毒者有過痛苦的遭遇。他們之所以吸毒
,是為了讓自己逃避這些痛苦。這就像是躲進陰影里
,痛苦的事實是一個魔鬼
,為了躲避這個魔鬼,干脆把自己賣給更大的魔鬼
。
還有很多酗酒的成人,他們有過一個酗酒而暴虐的老爸
,挨過老爸的不少折磨
。為了忘記這個痛苦
,他們學會了同樣的方法
。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錯誤方法外
,我們?nèi)祟愡€發(fā)明了無數(shù)種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
,弗洛伊德將這些方式稱為心理防御機制。太痛苦的時候
,這些防御機制是必要的,但糟糕的是
,如果心理防御機制對事實扭曲得太厲害
,它會帶出更多的心理問題
,譬如強迫癥
、社交焦慮癥、多重人格
,甚至精神分裂癥等。
真正抵達健康的方法只有一個---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會從痛苦中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它們最終會變成當事人的生命財富。規(guī)劃利用好現(xiàn)有的能力遠比挖掘所謂的潛能更重要
。"
切記:陰影和光明一樣
,都是人生的財富。
一個最重要的心理規(guī)律是,無論多么痛苦的事情
,你都是逃不掉的
。你只能去勇敢地面對它,化解它
,超越它,最后和它達成和解
。如果你自己暫時缺乏力量
,你可以尋找?guī)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尋找親友的幫助
,或?qū)ふ覍I(yè)的幫助,讓你信任的人陪著你一起去面對這些痛苦的事情
。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是最孤獨的人,但當他面對這個事實并化解后
,他成了真正的人際關(guān)系大師;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見本報1月7日的《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有一個暴虐而酗酒的繼父和一個糟糕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