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如果人們感覺到自己的道德觀念被冒犯,可能會吃得更少。這是首次發(fā)現(xiàn)道德和食欲之間存在關(guān)聯(lián)。
“那種感到自己道德觀被冒犯的情緒能深刻地影響我們的行為,導致我們吃得更少。這也強調(diào)了一個心理學上的事實,即在某個意義上,道德厭惡也會在嘴里留下惡劣的味道,讓我們惡心反感。”領(lǐng)導該研究的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助理教授辛迪陳說道。
該研究系列一共由三個試驗組成,旨在觀察道德厭惡的影響。參與者分別被安排觀看一部描寫亂倫的電影,聽一則關(guān)于欺詐的新聞,以及寫一個關(guān)于欺騙或者盜竊的故事。在做這些的同時,他們需要喝巧克力牛奶等飲料。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參與者的胃口變得很差,喝的飲料量明顯下降。
陳教授指出,生理厭惡是由可能的污染物引發(fā)的一系列生理和行為反應(yīng),包括惡心、厭惡感,以及食欲下降等。而道德厭惡是建立在核心厭惡上的情緒,是對一些違背道德和規(guī)范的行為引發(fā)的反感?!斑`背道德的行為會激發(fā)道德厭惡,導致我們失去胃口,因為它的功能就是保護我們不吃一些可能有害的食物?!?/p>
這一研究可能對品牌商有著重要作用,他們在宣傳自己的品牌時可多加強調(diào)其道德意義,或者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充滿良好道德感的環(huán)境。陳教授舉例說道:“當人們在咖啡館看報紙時讀到了一則關(guān)于公司欺詐的新聞,他們喝的咖啡可能就很少。另外,如果電影院放的是一部關(guān)于腐敗和貪婪的電影,觀眾也可能進食更少的爆米花和可樂。”
研究結(jié)果發(fā)表于最新一期的《消費者心理學》期刊上。
在準備看侯麥的《六個道德故事》的時候,下意識地想要將這幾個短片和基耶夫洛夫斯基的《十誡》做對比。但看過第一個故事《面包店的女孩》,我又覺得沒有必要刻意做對比了。在用影像關(guān)注人的情感和倫理方面,兩位牛導做的同樣出色。但若非要去做分析對比就顯得糾纏而做作了。
《面包店的女孩》,23分鐘,第一人稱很快講完一個故事,非常強烈的文學味道。我感覺寫成短篇應(yīng)該也很不錯——好像事實上侯麥確實寫過吧,不大確定。
六張碟買了快一個月,始終沒去看,有點擔心遇上沉悶的鏡頭和生硬的說教,那會讓我八小時疲憊工作后的心情變得更累??赐甑谝粋€故事,徹底放心了。節(jié)奏輕快,故事明了,黑白畫面質(zhì)量也不錯,女主角還很漂亮。正如侯麥自己的評價:"用電影來討論觀念很難做好,但《六個道德故事》做的很自然。"
下面說說看《面包店的女孩》的感受。法律系大學生愛上路遇的女孩,終日徘徊等候她的出現(xiàn)??嗟戎校止匆姘甑呐?。約上了面包店女孩的那天,卻再次偶遇苦等的女孩,便立即放棄了面包店女孩。他給自己的理由是,始終如一才是道德的。大學生的心中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道德標準,這標準每每在他做出決定行動的時候出來跳出來,對其行為給于合理的解釋。等待之中,他轉(zhuǎn)向追求面包店女孩,給自己的道德理由是,總得對那始終不出現(xiàn)的人給與懲罰。事實上,他與那女孩不過有過一次事先預謀的邂逅而已,交情都談不上,何來感情懲罰?
從社會道德角度來看,那些所有出沒在個體心中的標準只是在把自己無理的欲望情感合理化,這種相對的道德標準本身就是沒有道德的。
需要說明的是,我并不認為這種不道德的個體相對標準有何不妥。社會道德對個體情感的約束本是無理的,這種合理化個體行為的相對標準就像是一種面對強大勢力的心理防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inli/691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