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知行為療法是什么意思
認知行為治療由A.T.Beck在60年代發(fā)展出的一種有結(jié)構(gòu)、短程、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認知導致的心理問題。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qū)κ碌目捶ㄅc態(tài)度來改變心理問題。
什么是認知
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huán)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
認知行為治療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所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于適應不良的認知”。
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xiàn)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療的策略,便在于幫助他重新構(gòu)建認知結(jié)構(gòu),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
認知行為治療認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xiàn),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xiàn)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
二、五種常見的認知模式
(1)、過高的不適當?shù)呢熑胃?/p>
對責任的錯誤理解這一模式是強迫癥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他們具有對事件的過高的責任感,惟恐失職與過高的使命感、內(nèi)疚與罪惡感。
(2)、對威脅的評估
強迫癥患者對危險及傷害性后果估計過高及對個人應對能力的估計過低。
(3)、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的思維方式——控制和減少傷害的一種方式,也是強迫癥狀產(chǎn)生和維持的主要因素,此認知模式會增加對危險的過高評價。強迫癥完美主義的形式包括:對事情的了解必須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須作到恰到好處;絕對對稱,確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
(4)、思維的至關(guān)重要性
強迫癥患者因為害怕對不良后果負責,過分關(guān)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維,思維與行為的界限不清,認為有某種思維將導致產(chǎn)生某種行為。
(5)、過分要求控制
強迫癥的核心是他們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絕對地控制他們的環(huán)境,通過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來減少危險和避免批評的一種方法,強迫癥患者還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險和傷害,強迫觀念是過分控制不容許的思維的正常的精神系統(tǒng)的崩潰。
三、情緒對人的身心有什么影響
情緒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有
①情緒會影響人們的個性發(fā)展。長期生活在抑郁、憂郁或恐懼下的人性格古怪,與人交往能力差,不受歡迎。
②情緒會影響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人在處于消極情緒時,會降低對自我的評價,會做出“我總是失敗的”,“我沒有能力”這樣的歸因。
③情緒會影響人們的認知思維水平,阻礙正常的思考學習,緊張、恐懼、煩躁的情緒會阻礙問題解決的速度,樂觀平靜的情緒有助于冷靜思考。焦慮緊張的情緒不僅進行適當?shù)恼{(diào)節(jié)會形成“習得性無助”,造成對于某一問題“總是”無法解決。
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主要有
①情緒影響機體的免疫力,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良好的情緒可使機體生理機能處于最佳狀態(tài),使免疫抗病系統(tǒng)發(fā)揮最大效應,抗拒疾病的襲擊。許多醫(yī)學家認為,軀體本身就是良醫(yī),85%的疾病可以自我控制。因此,有的心理學家把情緒稱為“生命的指揮棒”、“健康的寒暑表”。
②情緒可以治療或?qū)е录膊?,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在激動時皮膚會潮紅發(fā)熱,在緊張或憤怒時皮膚會蒼白冰冷。人的情緒如果發(fā)生劇變,還可導致皮膚過敏,甚至會因此而影響到毛發(fā)。同時愉快喜悅等正確情緒還可以使得傷口加快愈合,促進疾病痊愈。
③情緒可以改變內(nèi)分泌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影響精神健康,經(jīng)常緊張忙碌、不順心會使人體出現(xiàn)失眠、脫發(fā)、甚至神經(jīng)衰弱等系統(tǒng)失調(diào)的癥狀。如果受到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打擊會引起精神障礙。
用一句古語總結(jié)情緒對身心健康的作用:“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jié)?!鼻榫w對健康的影響很大。
四、心理疾病如何自我治愈呢
積極的自我暗示
法國大作家大仲馬說過:“人生是一串由無數(shù)的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的人總是笑著念完這串念珠”,當自己有焦慮情緒時,給自己以強有力的自我暗示,如“我能行”、“我一定能夠成功”、“我看好我自己”等。積極地自我暗示,可以增加自信,克服焦慮。
適量的運動
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消除一些導致焦慮的化學物質(zhì),使精神放松,心情愉悅。當你感到焦慮時,索性什么都不要去想,去跑跑步、打打球或者游泳等,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有效的緩解了焦慮的情緒,使你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做下面的事。
做最感興趣的事情
人們在做自己感興趣事情的時候,都會全身心的投入,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因此,當你面臨焦慮時,放下手頭的工作,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如唱歌、聽音樂、看電視、打籃球等等,當你做完這些事情的時候,你的煩惱焦慮早就無影無蹤了。
情感宣泄
情感宣泄是緩解壓力、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你可以把你的緊張、焦慮講給親人或朋友,讓自己的內(nèi)心得到調(diào)整;或者找一個適宜的地方,放聲大哭或大笑,以宣泄自己內(nèi)心的憂郁。
認知行為療法五個階段如下。
1、評估階段:在這個階段,治療師與患者建立聯(lián)系,了解患者的背景信息、主要問題和治療目標等。治療師通常會使用各種評估工具和技術(shù),如面談、問卷調(diào)查、行為觀察等,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
2、教育階段:在這個階段,治療師向患者介紹認知行為療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解釋治療過程和治療目標,并提醒患者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對情感和行為問題的影響。
3、思維重構(gòu)階段:在這個階段,治療師通過引導患者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信念,幫助患者發(fā)現(xiàn)并糾正錯誤、消極或不適應的思維習慣。
4、行為干預階段:在這個階段,治療師幫助患者通過行為實驗、行為技能訓練、行為反饋等技術(shù),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和行為方式,進一步緩解和改善情感和行為問題。
5、維持階段:在治療結(jié)束后,治療師會與患者一起總結(jié)治療效果,并提供必要的維持和鞏固建議,幫助患者繼續(xù)保持良好的情緒和行為習慣,預防情感和行為問題的復發(fā)。
認知行為療法簡介:
1、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用于治療各種情感和行為問題,如焦慮、抑郁、強迫癥、恐怖癥、暴力行為等。它的理論基礎(chǔ)是認知心理學和行為學,認為人的情感和行為問題與他們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有關(guān),因此通過改變個體的認知和行為方式來改善情感和行為問題。
2、這種心理治療方法以其科學性、系統(tǒng)性、實用性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情感和行為問題的治療和預防中。需要注意的是,每個患者的情況和需求都不同,治療師在實施認知行為療法時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治療和調(diào)整。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的心理治療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爾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阿倫.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以及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具有以下特點:⑴求助者和咨詢師是合作關(guān)系;⑵假設(shè)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認知過程發(fā)生機能障礙的結(jié)果;⑶強調(diào)改變認知,從而產(chǎn)生情感與行為方面的改變;⑷通常是一種針對具體的和結(jié)構(gòu)的目標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療.
所有認知行為療法都建立在一種結(jié)構(gòu)性的心理教育模式之上,強調(diào)家庭作業(yè)的作用,賦予求助者更多的責任,讓他們在治療之中和治療之外都承擔一種主動的角色,同時都注意吸收各種認知和行為策略來達到改變的目的.
學習目標
掌握認知療法的基本理論和治療技術(shù)。
二.工作程序
認知治療的種類目前有許多種,且各有不同的側(cè)重點。但各個具體的治療過程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認知治療所包括的基本過程以及常用的基本技術(shù)。雖然一些治療家對某些方面會有所側(cè)重,或使用不同的術(shù)語,但就治療的基本內(nèi)容而言,基本一致。
(一)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
1、建立咨詢關(guān)系
良好的咨訪關(guān)系對任何種類的心理治療都非常重要,它是治療賴以持續(xù)下去的基礎(chǔ)。在認知治療中,要求咨詢師和求助者一開始就要形成密切合作的關(guān)系,并努力把這種關(guān)系貫穿于整個咨詢過程。這樣,咨詢師和求助者就可以共同制定咨詢目標,商討咨詢方法、咨詢的時間間隔等具體問題,并在這些問題上達成一致。在這一過程中,咨詢師應盡量采取一種商討式的態(tài)度,而不是采用命令的方式和求助者討論問題。這種友好、合作的咨訪關(guān)系不僅能夠促使求助者建立求助動機,也能使求助者積極地投入到咨詢過程中來,有利于他調(diào)動自己的潛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所在,并依靠自身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在這種關(guān)系中,咨詢師扮演著診斷者和教育者的雙重角色。所謂診斷者,就是對求助者的問題及其背后的認知過程有個全面的認識,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診斷;而教育者的含義則不是簡單、機械地向求助者灌輸某種理論,而是引導求助者對他的問題及其認知過程有一定的認識,并安排特定的學習過程來幫助求助者改變其不適應的認知方式。對于求助者來說,他不是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的位置。他一方面要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和不正確的觀念加以細致的體驗反省;另一方面,也要發(fā)揮自己在其它問題上尚有的正確認識事物的能力來解決目前的問題。因此,對于求助者,這實際上是一個主動的再學習的過程。
2、確定咨詢目標
無論是貝克的理論,還是雷米的理論,都認為錯誤的認知和觀念是導致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根源。因此他們咨詢的根本目標就是要發(fā)現(xiàn)并糾正錯誤觀念及其賴以形成的認知過程,使之改變到正確的認知方式上來。雖然貝克的理論側(cè)重求助者整個認知過程的恢復,雷米則強調(diào)求助者對自己所持有的特定錯誤觀念及錯誤觀念群集的領(lǐng)悟,但是,他們整體上的咨詢目標和方向還是基本一致的。
上述目標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更為具體的咨詢目標。例如,根據(jù)雷米提出的“邊緣——中心”模型,咨詢的目標可以首先針對那些處于邊緣和表層的錯誤觀念,在此基礎(chǔ)上,去挖掘改變那些深層次錯誤觀念;或者針對每一個類錯誤觀念,確定先去驗證,發(fā)現(xiàn),然后加以改變的咨詢策略和目標。這樣就使整個咨詢過程比較有層次,使咨詢師對咨詢的進程心中有數(shù),從而有利于他在每一個目標的指導下采用更有針對性的方法和技術(shù)。
此外,對于所制定的各種目標,咨詢師和求助者之間應努力保持一致。咨詢師應使求助者明白他的問題是由于他對某些事件的認識造成的,要解決他的問題,就得首先對其認知過程和觀念進行分析。這樣就可以使整個咨詢都能圍繞著求助者對事物的認知這一中心進行下去。
3、確定問題:提問和自我審查的技術(shù)
從這一過程開始,就接觸到了求助者的認知過程及認知觀念。為了能盡快發(fā)現(xiàn)求助者行為問題背后的不正確的認知觀念,咨詢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把求助者引導到某個特定的問題范圍內(nèi),要求求助者集中注意那些具體的問題和可以觀察到的事實,而且這些問題和事實通常是求助者所忽略的。因此,咨詢師應引導求助者對它們進行體驗和反省。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提問、自我審查,以及這兩種技術(shù)的結(jié)合來實現(xiàn)。
所謂提問,就是由咨詢師提出某些特定的問題,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導向與他的情緒和行為密切相關(guān)的方面。這些問題指導著談話方向,并引發(fā)出許多為求助者以前經(jīng)驗過但卻忽略了的問題。對于某些較為重要的問題,咨詢師可多變換幾種方式提問,這樣可以使問題突出,從而使求助者能夠把他意識到和未意識到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加以比較,發(fā)現(xiàn)自己思維過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主動加以改變。
所謂自我審查,就是鼓勵求助者說出他對自己的看法,并對自己的這些看法進行細致的體驗和反省。咨詢師通過特定的問題,使求助者注意到被他忽略了的經(jīng)驗。由于這些經(jīng)驗就是求助者當前不適應情緒和行為的認知基礎(chǔ)。因此,對這些經(jīng)驗重新加以體驗和評價就能使求助者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認知過程是不合邏輯的。而一旦他能認識到這-點,他也就有可能從這種不合理的認知框架中擺脫出來。
咨詢師在提問及引導求助者進行自我審查時,應特別注意使談話的內(nèi)容基于具體的、可見的事實,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論探討。因為有些求助者,特別是那些文化層次比較高的人,似乎很愿意和咨詢師討論一些理論上的問題。他們可能對某些心理學理論有所了解,便常喜歡用這些理論來解釋分析自己的問題。如果咨詢師對此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使談話顯得抽象和空洞,阻礙咨詢的正常進行。
如果咨詢師能熟練地應用提問和自我審查的技術(shù),對一些問題不太嚴重的求助者可能會很快起到效果。但實際咨詢中,也可能會有更多的困難。有些求助者總是找出某些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作辯解,堅持自己對事物的某種解釋,并堅信這種解釋的正確性。這樣,僅憑這兩種技術(shù)就難以解決他的問題了。盡管如此,提問和自我審查仍是認知治療中比較基本的技術(shù),它至少能提供有關(guān)求助者行為和情緒問題多方面的信息,有利于進一步深入的治療。
4、檢驗表層錯誤觀念:建議、演示和模仿
所謂表層錯誤觀念或邊緣性錯誤觀念,就是指求助者對自己的不適應行為的一種直接、具體的解釋。例如,一個有強迫洗手行為的求助者可能把自己的行為解釋成對細菌或其他臟東西的恐懼,認為自己是怕這些東西傷害其健康而不斷洗手。而一個抑郁癥求助者則可能把自己的退縮行為解釋為沒有能力去做某件事??傊笾吆苋菀子镁唧w事件對自己的行為加以解釋,這種解釋所包含的就是表層錯誤觀念。
對于這些錯誤觀念,可使用以下幾種有關(guān)技術(shù):
⑴建議:
建議求助者進行某一項活動,這一活動與他對自己問題的解釋有關(guān)。通過這個活動,求助者可以檢驗自己原來的解釋是否正確。例如,對于前面提到的那個強迫洗手的求助者,咨詢師可以建議他去有意減少洗手的次數(shù),并讓他自己去檢驗這樣做是否真的會給他的健康造成危害。
⑵演示:
鼓勵求助者進入一種現(xiàn)實的或想像的情境,使他能夠?qū)ζ溴e誤觀念的作用方式及過程進行觀察。這種情境也應根據(jù)求助者的問題及其對問題的解釋來設(shè)定。例如可以心理劇的方式出現(xiàn),由咨詢師設(shè)定某種劇情,并且和求助者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求助者的行為及其背后的認知過程就會通過他所扮演的特定角色表現(xiàn)出來,從而使他能夠?qū)χ右灾苯佑^察和體驗。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求助者把“我”的行為和觀念投射到所扮演的“角色”身上,通過觀察體驗“角色”,使他能夠更為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問題。
⑶模仿
讓求助者先觀察一個模特完成某種活動,然后要求求助者通過想象或模仿來完成同樣的活動。例如,對于一個社交恐怖癥求助者,可讓他先觀察咨詢師或其他人的正常的人際交往活動,然后要求求助者模仿或在想象中也來完成這一活動。從中,他可以對自己恐怖情緒的產(chǎn)生過程進行直接體驗。
如果把以上幾種技術(shù)結(jié)合起來應用,往往會使咨詢很快收到效果。但有時咨詢師也會發(fā)現(xiàn)在當時治療情境下所產(chǎn)生的效果無法擴展到實際生活的具體情境之中。例如桂丹努(Guidano,l983)曾報告一例患有死亡恐怖癥的婦女,她害怕看見死人或與死有關(guān)的任何東西,甚至不能想象這類事情。這是一個很具體的觀念,于是咨詢師建議求助者去想象一些與死亡有不同程度關(guān)系的場面,以此對這一觀念作驗證。求助者開始想象時表現(xiàn)出較強的焦慮,但她逐漸鎮(zhèn)靜下來,并能在想象時保持全身放松狀態(tài)。然而在這之后,求助者仍然不敢看街上的柩車,而一旦她真的置身于這樣的情境中,就會出現(xiàn)持續(xù)的心動過速和持續(xù)的焦慮。實際上,求助者在按咨詢師的描述進行想象的同時,也在暗暗地把自己排除于所想象的情境之外,即她可能暗示自己這一切只是想象中的,她永遠不會真的出現(xiàn)在這樣的情境中。當問她為什么做不到這一點時,她不再說自己不敢想象死亡這類事情了,但她現(xiàn)在堅持認為自己的情感是脆弱的,并且比別人更嚴重。所以她要是真的看到與死亡有關(guān)的場面就無法保持在想象時的那種輕松。
這樣咨詢師就發(fā)現(xiàn)了比不敢想象之類的錯誤觀念更為基本的錯誤觀念,即認為自己情感脆弱、與眾不同等等。因此,僅僅糾正了那些表層的錯誤觀念并不能使求助者的問題得到根本的好轉(zhuǎn)。
5、糾正核心錯誤觀念:語義分析技術(shù)
深層錯誤觀念往往表現(xiàn)為一些抽象的與自我概念有關(guān)的命題,比如“我毫無價值”等等,它們并不對應具體的事件和行為,也難以通過具體的情境加以檢驗。這就需要使用一些邏輯水平更高、更抽象的技術(shù)進行糾正。例如咨詢師可以應用“災變祛除”的方法,通過嚴密的邏輯分析使求助者認識到他對事物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估計過高,過分夸大災難性后果,從而祛除這種夸張性的認知。也可以通過“重新歸因”對求助者非現(xiàn)實的假設(shè)作嚴格的邏輯批判,使他看到自己思維的不現(xiàn)實性,從而作出對挫折和失敗更為客觀現(xiàn)實的歸因。而通過“認知重建”則可以使求助者學會如何正確地使用思維工具來代替非邏輯的認知。
災變祛除、重新歸因、認知重建等技術(shù)都是認知治療中的專門術(shù)語。可以看出,這些方法實際上就是一種更為嚴密和抽象的邏輯分析技術(shù),而這些技術(shù)的運用離不開對句子的語義分析。因此認知治療中的語義技術(shù)是一種重要的揭示并糾正深層錯誤觀念的方法。
語義技術(shù)主要針對求助者錯誤的自我概念。這些自我觀念常常表現(xiàn)為一種特殊的句式,也具有共同的邏輯形式,即一個“主—謂—表”的句式結(jié)構(gòu)。例如說“我是一個笨蛋”或“我是個毫無價值的人”。雷米理論中許多錯誤觀念也是以這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這是一種邏輯判斷式的句子結(jié)構(gòu),一旦求助者用這種結(jié)構(gòu)來表達對自我的態(tài)度,他就有可能用這個判斷來概括他的一切行為。例如說“我是個毫無價值的人”,實際上就是暗示他在一切方面都是毫無價值的。
然而通過對這樣的句子進行語義分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作為主語的“我”應包括與“我”有關(guān)的各種客體(如我的頭發(fā)、我的身體等)或與“我”有關(guān)的各種行為(如我說話、我走路等等)。而動詞“是”后面的表語則描述的是主語的整體性質(zhì)。因此,從語義學的理論來看,說“我是個毫無價值的人”應是指與“我”有關(guān)的各種客體和行為都是無價值的,而這樣的句子顯然沒有什么邏輯意義。因為你可以說“我上次做的那件事是沒有價值的”,但你不能說“我的呼吸”、“我吃飯”等都是沒有價值的。這些句子顯然與客觀實際不符,也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此外,如果處于表語位置上的詞不能被客觀評定,那么這樣的詞在這種句子中也是沒有意義的。例如說“我是個很笨的人”,“笨”的含義在這里是不清楚的,沒有客觀標準來判斷某人是笨還是不笨。但如果把這句話換成“我的智力不高”,那么智力的高低則可以通過智商這一客觀標準來加以限定,這樣才能使“我很笨”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有意義。
因此,要使一個包含“我”的句子有意義,必須做到以下兩點:首先,要把主語位置上的“我”換成與“我”有關(guān)的更為具體的事件和行為;其次,表語位置上的詞必須能夠根據(jù)一定的標準進行評價。通過這種語義分析和轉(zhuǎn)換,咨詢師就可以引導求助者把代表他深層錯誤觀念的無意義的句子轉(zhuǎn)變成具體的、有特定意義的句子,使他學會把“我”分解為一些特定的事件和行為,并在一定的社會參照下來評價它們。通過這一客觀化的過程,求助者就有可能學會依據(jù)較為客觀的標準來看待自己的問題,從而使他能夠用對具體事件的評價來代替對自我的整體性評價。對自己的不適應行為以及這些行為以外的其他行為有更客觀的認識,使他認識到他只是在某些特定行為上確實有一些問題,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則可能是與常人一樣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inli/702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