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現(xiàn)象是最為復雜的現(xiàn)象之一,它是人們對事物做出的主觀反映。對于同一種事物,每個人對此產生的心理反應都有所不同,其中,男女性心理活動是最典型的。女性的心理活動較為細膩敏感,對于一件事物多會產生許多復雜的心理活動,且在各個年齡段,心理上的活動也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動。
?
有一句話說得好,’女人心,海底針‘,確實,女人心思變化快,難以讓人琢磨,尤其是對于男性來說,往往覺得女人心理復雜,難以琢磨透。下面就來為你分析女性的心理活動特點及規(guī)律兩個重點,讓你與女性的相處更加愉快。
一、對于性的追求?,F(xiàn)代女性性成熟較早,這讓她們對于性及其相關方面的探求心比男性更早,更開放。女性們常常與朋友,母親討論性方面的問題,多數(shù)女性在青春期間就將男女性事了解了個通透。
二、對異性的愛慕。女性對于男性的愛慕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最初進入青春期時,女性面對異性會表現(xiàn)得靦腆,羞澀,但內心戲份極多。當對這種情緒適應之后,她們會感覺到被異性吸引,并與同伴們討論異性特點,并逐漸開始懂得需要修飾自身外表。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對另一半的外貌要求多半不高,真正看重的還是對方的心里是否與自己合拍。一旦遇到深愛者,她將不遺余力的奉獻出自己的所有。
女性心理千變萬化,錯綜復雜,但仔細觀察也并非無跡可尋。上述所說女性心理也僅是片面,每個女性都有其獨特的心里變化,實際的運用還需根據(jù)情況來裁定,因時而變,因人而變,學習心理相關知識能夠幫你了解自身,了解他人,幫助你更好的應對種種困惑。
女性心理學(feminine psychology)可以被稱作半個人類的心理學。女性心理學強調以女性作為研究對象,而女性主義心理學(feminist psychology)則強調女權主義的方法論和價值觀。一般來說,“不管采用什么途徑進行性別比較,性別研究和女性心理學都根植于女權主義的觀點?!盵1](P3)女權主義的第二次浪潮發(fā)生在20世紀60——70年代,最早興起于美國。波伏娃的《第二性》雖然發(fā)表于1949年,但是對女權運動的第二次浪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P108-109)第二次浪潮直接促成了女性心理學在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發(fā)展。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作為一名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作家和女權主義(feminism)學者,并非正統(tǒng)的心理學家。然而在她傳世不朽的經(jīng)典力作《第二性》當中卻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她對女性氣質(femininity)、女性生存處境、人的本質、兩性關系以及兩性差異的深刻解析不僅激蕩著存在主義哲學的聲響,而且具有濃郁的心理學色彩。她所提出和揭示的諸多女性問題,至今仍是女性心理學的永恒主題;她所闡釋和論證的許多觀點,依然代表著很多女權主義者和女性心理學家的基本立場。
波伏娃的女權主義理論和女性心理學的關系是這兩個學術領域之間的緊密關系的一個縮影,由此可以確定《第二性》在女性心理學研究中的理論價值?!拔鞣脚灾髁x同心理學有著特殊的關系,因為女性主義的主旨是改變男性和女性之間不平等的性別關系,而形變關系與男性和女性的主體意識有關,同兩性的情緒和情感、意志品質和行為特征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因此女性主義者需要心理學的知識作為基礎?!薄皬囊婚_始,女性主義就同心理學建立了緊密聯(lián)系,事實上,許多女性主義者本身就是心理學家?!盵3](P412-413,P261)在此意義上,波伏娃完全可以被視為西方女性心理學的先驅者。欲進入當代西方女性心理學的領域,必須途經(jīng)女權主義的道路。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對價值中立的否定和質疑,當代幾乎所有的女性心理學家都在研究中堅持貫徹女權主義的方法論和價值觀。她們相信科學知識永遠不可能是完全客觀和價值中立的。[4]這也是解讀《第二性》中的心理學思想的意義所在
《第二性》中的存在主義女性心理學思想概論
程治磊
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chuàng)并已發(fā)表的心理學畢業(yè)論文,任何引用以及轉載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謝謝合作!歡迎對此課題及對女權主義感興趣的朋友留言探討!
摘要: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女權主義經(jīng)典著作《第二性》中,系統(tǒng)闡明了導致女性與男性相比,在某些心理特質和行為方式的劣等性的根源在于,女性作為真正的人所擁有的成為主體的必然要求,以及追求超越的本質需求與整個生存處境對她的目標和行動的限制之間的矛盾,從而有力地批判了女性在本質上是一種先天劣等性存在的觀點。波伏娃運用存在主義的哲學理念,深入考察了女性生存處境中的各種因素,并結合人的本質及主客體關系,論述了不平等的兩性關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兩性差異。波伏娃的女權主義理論為女性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不同于實證科學的理論思路。
關鍵詞:女性心理學;存在主義;女權主義;生存處境;人的本質
一、導言:女權主義著作《第二性》在女性心理學研究中的理論價值
女性心理學(feminine psychology)可以被稱作半個人類的心理學。女性心理學強調以女性作為研究對象,而女性主義心理學(feminist psychology)則強調女權主義的方法論和價值觀。一般來說,“不管采用什么途徑進行性別比較,性別研究和女性心理學都根植于女權主義的觀點。”[1](P3)女權主義的第二次浪潮發(fā)生在20世紀60——70年代,最早興起于美國。波伏娃的《第二性》雖然發(fā)表于1949年,但是對女權運動的第二次浪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P108-109)第二次浪潮直接促成了女性心理學在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發(fā)展。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作為一名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作家和女權主義(feminism)學者,并非正統(tǒng)的心理學家。然而在她傳世不朽的經(jīng)典力作《第二性》當中卻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她對女性氣質(femininity)、女性生存處境、人的本質、兩性關系以及兩性差異的深刻解析不僅激蕩著存在主義哲學的聲響,而且具有濃郁的心理學色彩。她所提出和揭示的諸多女性問題,至今仍是女性心理學的永恒主題;她所闡釋和論證的許多觀點,依然代表著很多女權主義者和女性心理學家的基本立場。
波伏娃的女權主義理論和女性心理學的關系是這兩個學術領域之間的緊密關系的一個縮影,由此可以確定《第二性》在女性心理學研究中的理論價值?!拔鞣脚灾髁x同心理學有著特殊的關系,因為女性主義的主旨是改變男性和女性之間不平等的性別關系,而形變關系與男性和女性的主體意識有關,同兩性的情緒和情感、意志品質和行為特征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因此女性主義者需要心理學的知識作為基礎?!薄皬囊婚_始,女性主義就同心理學建立了緊密聯(lián)系,事實上,許多女性主義者本身就是心理學家?!盵3](P412-413,P261)在此意義上,波伏娃完全可以被視為西方女性心理學的先驅者。欲進入當代西方女性心理學的領域,必須途經(jīng)女權主義的道路。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對價值中立的否定和質疑,當代幾乎所有的女性心理學家都在研究中堅持貫徹女權主義的方法論和價值觀。她們相信科學知識永遠不可能是完全客觀和價值中立的。[4]這也是解讀《第二性》中的心理學思想的意義所在。
二、女性的生存處境
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特質和行為方式究竟是先天因素命中注定的,還是由后天因素塑造而成的,這是在女權主義、女性心理學、社會性別研究以及性別差異心理學等諸多領域具有本體論意義的重要問題,對此不同的回答直接決定著人們在女性問題上的價值取向,“限定著我們對未來的想象?!盵5](P22)圍繞著女性與男性相比在某些心理特質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劣等性(inferiority)的根源問題,波伏娃從生存處境這一角度所作的分析,構成她的女權主義理論的重要基礎,也是她間接地為女性心理學研究所貢獻的主要思想。
波伏娃認為,女性的劣等性特質是在由諸多因素構成的復雜的生存處境中逐漸形成的,而不是生就的。同時,波伏娃一方面堅信在構成女性生存處境的所有相關因素中,沒有任何一個因素能夠成為唯一決定和價值恒定的因素;另一方面她堅信只有運用存在主義的觀點,才能對生物學事實、經(jīng)濟地位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在女性形成中的作用進行正確的考察和評估。
波伏娃把女性的生物學特征作為構成女性生存處境的一個重要因素來加以考察[6](P36)。她對先天決定論的觀念提出了置疑,她認為以生物學術語表達的生物學事實是被生理學家和生物學家賦予了特定意義的事實。她敏感地意識到了在被揭示的客觀事實的表象之下所掩蓋著的被賦予的主觀價值。因此。她一方面承認“物種對女性的奴役以及對她各種能力的限制都是極其重要的事實,女人的身體是她在世界上的處境的主要因素之一”[6](P40);另一方面,她堅決否定弗洛伊德“人體結構即命運”的觀點。她認為“精神分析只有在歷史環(huán)境中才可以確立它的真理性”[6](P53)。也就是說,雖然生理因素對女性的存在狀態(tài)有著特定的影響,但卻根本不能決定女性的存在在本質上就必然是先天劣等的。波伏娃指出,“所有的特性都含有價值,每一種所謂的客觀描述都含有道德背景” [6](序P24)。她譴責精神分析學家們“一直都不接受選擇這個觀念以及相關的價值觀念” [6](P49)。她相信“主體不僅作為一個身體,而且作為一個服從禁忌和法律的身體去意識自我并實現(xiàn)自我” [6](P40)。人們總是根據(jù)某些價值觀念而不是身體特征本身去評價他自己,而“人的價值和態(tài)度可決定什么東西有可能成為事實?!?br>我們不難理解波伏娃作為一個存在主義哲學家所具有的后現(xiàn)代主義傾向,然而真正表明她的存在主義立場的是她對經(jīng)濟因素的考察。正如她沒有完全否認身體以及性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一樣[6](P49),她也沒有完全忽視經(jīng)濟因素在“女性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 [6](P59)中所起的推動作用。雖然波伏娃并不完全認同于經(jīng)濟一元論的觀點,但是她對經(jīng)濟因素的重視程度遠甚于她對生物學事實的有限認可。無論生物學的事實被賦予怎樣的主觀價值,它畢竟是不可改變的客觀存在;而經(jīng)濟地位卻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并確實在改變。然而在經(jīng)濟問題上,波伏娃在歷史中又和生物學事實不期而遇。因為最初導致女性成為男性附庸的原因在于她所受到的生殖的束縛[6](P70),這樣一種自然功能和任何設計無關。女性受生育功能的奴役這個根本事實從歷史一開始就注定她要做家務勞動,妨礙她參與塑造世界[6](P137)。而“從人類最初時起,男性在生物學上的優(yōu)勢,就使得他們能夠肯定自己作為唯一的主權主體的地位” [6](P87)。生物學上的差異導致男女兩性在經(jīng)濟上的不平等,致使“女人在私有財產出現(xiàn)以后便被廢黜了” [6](P93),從此成為一個“永久的未成年者” [6](P99,105)。直到女性開始參加生產勞動,開始擺脫生殖奴役,女性的生存處境才開始發(fā)生重大變化[6](P141)。
經(jīng)濟一元論同生物學事實一樣不能從根本上說明女性在本質上是否劣等性存在的問題。波伏娃不斷向歷史注入存在主義的觀點,她認為“私有制要出現(xiàn),主體就必須從開始就有一種認為自己在根本上是個主體,并堅持他生存的自主性和分離性的傾向”以及“生存者只有通過疏遠,通過異化,才能夠順利發(fā)現(xiàn)自我”的傾向[6](P62)。因此波伏娃得出結論:“如果人的意識不曾含有他者這個固有的范疇以及支配他者這種固有的愿望,發(fā)明青銅工具便不會導致女人受壓迫” [6](P63)。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弱勢因素所導致的最初的經(jīng)濟地位的軟弱只是為女性走上劣等性的命運提供了客觀條件,而波伏娃則試圖通過揭示在這一客觀現(xiàn)實下面所隱藏的人的主觀意識的本質特征來說明使生存處境的因素在兩性歷史中發(fā)揮作用的根本原因。
由于女性問題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任何研究都不能脫離歷史的進程。如果把上述生物學的事實看作女性歷史發(fā)生的第一要素,那么經(jīng)濟因素則可以看作是女性歷史發(fā)展的第一要素。歷史蘊含在文化當中,文化所反映的是歷史的真理。女性的整個生存處境使她注定只能扮演旁觀者的角色[6](P214)?!澳腥烁冻鏊男袆樱烁冻鏊娜烁瘛?[6](P267)。社會文化所反映并塑造的女性氣質不可能超越于被歷史規(guī)定的女性形象。因此無論在現(xiàn)實生活還是藝術作品當中,女性大部分情形下都扮演著“絕對他者”的角色,反映著男性的主體地位和主權意志。女性氣質成為女性心理特質和行為方式劣等性的代名詞,“所謂具有女性氣質,就是顯得軟弱、無用和溫順” [6](P387)。波伏娃以嘲諷的語言寫道:“在女人身上,甚至連輕浮、任性和無知也是令人傾倒的美德” [6](P212)。女性就在這樣的社會文化氛圍當中非自然地生成,經(jīng)歷著和男性不同的成長歷程。歷史文化的積淀和現(xiàn)實生活的社會化過程交互作用,共同塑造著女性氣質。波伏娃的觀點力圖說明性別角色是由社會模塑的。[7](導論)
在《第二性》的第二卷,波伏娃從女性的個體發(fā)展史出發(fā),并以各類女性(女性同性戀者,妓女,戀愛中的女人或情婦,神秘主義的女人或修女,獨立的女人或職業(yè)婦女等)為對象進一步闡釋了她對女性生存處境的理解,詳細討論了女性心理特質與行為方式與其生存處境之間的關系,包括神經(jīng)質癥狀、情緒化、惰性化、自戀、消極被動與被虐傾向、虛偽與不真誠的態(tài)度、自制力低下、愛慕虛榮、迷信和盲目崇拜等等。波伏娃在拷問女性靈魂的同時,也在控訴整個文明,她認為“決定這種介于男性與閹人之間的所謂具有女性氣質的人的,是整個文明” [6](P309)。同時,她指出這種文明的本質可以理解為“只有另一個人的干預才能把一個人樹為他者” [6](P309)。女性的生存處境為實現(xiàn)這種干預提供了條件,而也只有這種干預的存在,女性的整個生存處境才能發(fā)揮它的模塑作用,女性角色的社會化過程才能得以實現(xiàn)。這種干預必定導致人的異化(alienation)。波伏娃認為“作為女性化女人本質特征的被動性,是一種從她小時侯發(fā)展而來的特征……它實際上是教師和社會強加于她的命運” [6](P323)。
綜上所述,波伏娃認為女性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表明女性氣質的劣等性本身并不能說明她的存在在本質上是必然劣等的,女性的個體成長史也表明她的劣等性特質是在他人的干預之下,經(jīng)過社會化而逐漸形成的。生存處境的限制使女性成為一個被動的他者,一個絕對的他者具有了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可能性。
三、人的本質
波伏娃在探討女性的生存處境時,始終圍繞著存在主義對人的本質(essence of manhood)的理解。可以說,生存處境本身即包含著人的因素。女性的生物學特征,女性的經(jīng)濟地位以及女性置身其中的社會文化不可能脫離人的主觀意識的參與而發(fā)揮作用。波伏娃從人的意識的本質特征以及主客體二元論的觀點出發(fā),進一步揭示了導致兩性心理和行為差異以及性別沖突的人性根源。在其理論中隱約可見以對人的本質和兩性關系的描述為核心的兩性關系心理學的雛形。
人之存在的價值取決于人的本質,或者說取決于個體對他自身本質的反思性規(guī)定。黑格爾在論述本質的概念時曾經(jīng)說過:“本質映現(xiàn)于自身內,或者說本質是純粹的反思?!比说拇嬖诓⒉恢苯拥扔谌说谋举|?!白杂蛇x擇”是“存在先于本質”的命題成立的道德前提,而“追求超越”又是對“自由選擇”的價值限定。波伏娃把“追求超越”作為人的主體意識的本質特征,即是對人的本質的反思性規(guī)定。
波伏娃認為,每個生存者作為主體而存在的根本需求在于通過自由選擇去設計自己的未來,并通過超越性(transcendence)的行動去獲取存在正當性的證明(或生存理由),從而尋求并實現(xiàn)自身的存在價值。“生命本身不具備存在(being)的理由,而這種理由比生命本身更重要” [6](P72)。海德格爾說:“從存在的證明而來,任何一個存在者才回轉到它所是的和所能是的東西中?!盵9](P359)人的存在必然不同于物的存在,使男女兩性相互區(qū)別的一切特質都不如我們都是人這個事實更加重要[6](序P25)。實現(xiàn)人的超越性需求的是人的行為,而不是他的主觀意志[6](P75),生存的價值源于行動,困于想象?!懊總€主體都要十分明確的通過開拓或設計去扮演自己的角色,而這種開拓或設計被視為一種超越方式[6](序P25)?!耙粋€生存者,除了他扮演的角色什么也不是?!诩兇獾闹饔^性那里,人什么也不是,應當根據(jù)他的行為對他進行評估”[6](P296)。從前文對生物學事實、經(jīng)濟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人類的整個生存處境為男性實現(xiàn)他的超越性需求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女性卻受到了限制。作為擁有共同需求的人,兩性本無差別;而作為特定生存處境中的人,兩性產生了分化。這種分化成就了男性作為主體的超越性需求的實現(xiàn),造就了女性淪為客體的內在性(immanence)狀態(tài)的完成。
黑格爾說:“本質之所以是本質的,只是因為它具有它自己的否定物在自身內?!盵8](P247)超越性作為人的本質需求,它的否定物就是內在性。如果作為主體的人主動放棄追求超越的行動或者整個生存處境使這種追求成為不可能,那么人就會陷入內在性的存在狀態(tài)中,內在性毫無創(chuàng)造生存價值的可能性。波伏娃將陷入內在和停滯的生存狀態(tài)稱之為退化。如果主體同意這種退化,就會造成道德過失;如果這種退化是強加的,就會造成挫折與壓迫[6](序P25)。女性的生存處境為她的兩種退化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最終完成了女性在人類文明中的貶值。女性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的受限事她無法開辟未來,因此只能“回落到空虛的內在性中” [6](P668)。
女性作為人所擁有的成為主體的要求,以及追求超越的需求,和生存處境給她限定的被動命運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對立。波伏娃在論述女性個體發(fā)展史的時候,指出了生存處境對這種要求和需求的壓抑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最終導致女性只能在內在性中證明她們生存的正當性,也就是說只能在內在性的范圍內實現(xiàn)超越的需求[6](P70)。她無法通過自主選擇的行動達到自我實現(xiàn)[6](P726),而只能借助男性這個中介去和世界和未來發(fā)生間接聯(lián)系。她是根本沒有機會而不是沒有能力去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努力確定她的主體地位,并在自我超越中創(chuàng)造具體而非抽象的價值。女性的特質“沒有一種可以證明她的本質或意愿原本就是墮落的:它是處境的反映” [6](P694)。
人的本質的需求和生存處境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兩性之間主體與客體(subject and object),此者與他者(the one and the other),主要者與次要者(the essential and inessential),相對他者與絕對他者的對立統(tǒng)一。這種看似和諧的不平衡的兩性關系造成了兩性在心理特質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兩性在交往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歷史中的男性為了實現(xiàn)他作為主體的本質需求,不僅把自然界,而且也把處于劣勢的異己的女性作為一種“表現(xiàn)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盵10](P35)正因為每個存在者都有成為主體的要求和追求超越的需求,所以“兩種類別的人在一起時,每一種類別都想把他們的主權強加給對方” [6](P69)。一方面,任何一個主體只能在對立中確立他作為主要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沒有一個主體會自覺自愿的變成客體和次要者[6](序P12-13)。生存處境對于女性成為主要者的限制使她“從一開始就存在著自主生存與客觀自我——做他者(being-the-other)的沖突” [6](序P25-26)。波伏娃說:“要做一個真正的女人就必須使自己成為客體,成為他者?!薄芭憎攘Τ降男枨螅前炎陨碣H為內在” [6](P777)。
波伏娃認為,在女性的生存處境中,還包含著一種危險的誘惑,使女性最終接受了她與男性之間的共謀關系。生存處境在剝奪女性作為一個真正的人所應有的超越性的同時,也賜予她作為一個真正的女人所能夠不勞而獲的作為主體的幻覺。波伏娃認為“和想獲得主權自由的主體的真實要求一起出現(xiàn)的,還有生存者對順從和逃避的非真實渴望” [6](P344)。“在這條路上,可以避免真正生存所包含的極度緊張” [6](序P17),“使她無須做什么就實現(xiàn)自己的欲望” [6](P392)。因此,“男人一旦把女人變成了他者……她也可能不要求有主體地位” [6](序P17),從而成為一個“荒謬地帶有主觀性的客體” [6](P ),這種荒謬性就是一個人的“欲望與等待著他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11](P35)。波伏娃正是從女性作為主體所擁有的主觀意志與她作為客體所在的生存處境之間的矛盾當中找到了女性的劣等性特質的根源。
波伏娃認為,“女人不是一個完成的現(xiàn)實,寧可說是一個形成中的過程,正因為她在形成她才應當與男人相比較,就是說她的潛能應當?shù)玫浇忉尅?[6](P37),“她有能力在她堅持超越和被異化為客體之間作出選擇” [6](P54)。隨著生存處境的改變,兩性關系應當也必將在女性通過超越性的行動實現(xiàn)她的真實的存在價值的基礎上得以重建。女性的劣等性特質也將在這種重建之后不復存在,所謂的“異化只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12](P133)
四、簡評:理論的假設需要現(xiàn)實的檢驗
波伏娃運用存在主義的哲學理念系統(tǒng)的回答了女性在心理特質和行為方式方面的劣等性的根源問題。男性作為主體的人的本質需求和生存處境對于女性的限制共同造就了兩性之間的不平等的二元關系;而女性作為主體的人的本質要求和她的生存處境之間的沖突成為女性的劣等性存在充滿矛盾的根本原因。生存處境的因素使女性的異化過程具有了可能性,而人的本質需求使這種異化成為必然。波伏娃的女權主義理論為女性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不同于純粹實證科學研究的哲學思路。用內在性和超越性的術語來描述男女兩性在心理和行為方面的本質差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波伏娃對女性歷史進程的考察,對文化產品的分析以及對存在主義哲學的應用不僅對女權主義的理論建設有幫助,也對女性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具有方法論上的啟示意義。羅格"梅認為,在人際關系中,他人不是我的工具,也不是一個純粹的客體或對象,而應是一個目的,一個主體,一個生命精神和自由意志的所有者。[13](P296)由此可見人本主義心理學在許多方面和波伏娃的理論有著共同之處,因為兩者都根植于存在主義哲學的土壤。波伏娃的理論對女性心理咨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以成為分析女性問題發(fā)生的根源的途徑。
波伏娃運用存在主義哲學觀點來考察女性問題,這既是她的貢獻,也是她的局限。黑格爾說:“哲學的開端就是一個假設?!盵8](導言P38)存在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界說本身也是一個預定的假設,它既不能被未知的先驗所證實,也無法被多樣的經(jīng)驗所認同。盡管波伏娃也認為超越性和內在性,主體身份和客體身份并存于每一個生存者身上[6](P293,P492),但是她把超越性作為人的本質需求,視內在性毫無創(chuàng)造生存價值的可能性。文化女權主義(cultural feminism)的觀點與之有所不同。文化女權主義強調和男性相比,女性所具有的某些被認為占優(yōu)勢的積極品質,如養(yǎng)育和關心他人。文化女權主義比自由女權主義更重視兩性的差別而不是相似,認為社會應該在重視合作性而不是攻擊性的基礎上進行重構[14](P6)。無論內在性,還是超越性,作為一體的兩面,它們各自本身既包含著積極的品質,也包含著消極的品質,既蘊藏著建設性的力量,也蘊藏著破壞性的力量。而在波伏娃的理論當中,最難以令人接受的可能就是她對于家庭觀念和母性本能或曰母性行為的否定,她在1975年與弗里丹的談話中更加堅定地表明了她的立場:“只要家庭和家庭的神話、母性的神話、母親的天性不被消滅,婦女就仍將受到壓迫?!盵15](P403)對此,弗里丹持相反的意見。
在女性心理和行為與男性相比所表現(xiàn)的劣等性方面的根源問題,波伏娃給出了一個完美的理論解釋,但是只要反對者和批評者以證據(jù)不足為由拒絕相信或承認男女在較高層次上具有同樣水平的追求超越的本質需求,波伏娃的理論對于不完美的現(xiàn)實而言也就喪失了任何意義,波伏娃也意識到,只有和男性當中的少數(shù)偉大人物相比較,女性的劣等性才極其顯著(P796,P805)。只要女性心理學的研究缺少現(xiàn)實例證的支撐,在理論上就必然陷入自絕的困境。我們從西方女性心理學著作中所能看到的大多是一些附著在女權主義信念之上的各種支離破碎的事實。生物學因素在兩性差異形成中的作用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尚存爭議的難題,性別的早期發(fā)展顯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16](P35)而“由于現(xiàn)代生物學尤其是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使人們有可能從超微觀的生物遺傳因素入手,重新探討人類行為的先天和遺傳傾向?!盵17](P78)
生物學答案的暫時缺席使女權主義運動具有了社會實驗的性質,也增強了女性心理學研究在理論上的不確定性。因為這也是一種“所有人的生活都被卷入進來的宏大實驗。但是在任何意義上這都不是一種在可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的實驗?!盵18](P227)女性群體中究竟能否有人像波伏娃所期待的那樣忘掉自我,肩負起世界重任,這是對她的女權主義理論的合法性進行檢驗的惟一途徑。
參考文獻:
[1]Claire A. Etaugh &Judith S. Bridges.女性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朱易安,柏樺.女性與社會性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葉浩生主編.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Rhoda Unger & Mary Crawford.Women and Gender:A Feminist Psychology(2nd ed).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6.Praface xII
[5]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6]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8.
[7]達維遜,果敦.性別社會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8]黑格爾.小邏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
[9]海德格爾.路標.商務印書館,2004.
[10]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加繆.西西弗的神話.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12]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13]楊廣學.心理治療體系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4]Margaret W. Matlin.The Psychology of Women(5th ed.) Wadsworth.2004.
[15]貝蒂"弗里丹.女性白皮書. 北京:北方文藝出版社,2000.
[16]Edited by Mary Roth Walsh .Women ,Men and Gender: Ongoing Debates.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
[17]周曉虹.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8]安東尼"吉登斯.超越左與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cn/unknownism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inli/714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