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兒童患上心理性疾病的幾率變得越來越多。因此家長更應該要重視兒童心理健康。其實對于兒童來講,他們要學會如何的接納,自己體驗自己,這樣才會使得他們的生存價值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日常生活中用信任,友愛,寬容的態(tài)度與別人進行相處。為了讓更多家長了解兒童心理健康知識,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培養(yǎng)兒童健康心理的方法。
如何才能讓孩子更加快樂呢?在日常生活當中家長最常用的一種教育方法,相信就是打罵當孩子。一旦做錯事情的時候,就會對孩子進行責罰。其實對于孩子,更應該使用鼓勵的方法。要讓孩子自己承認他們的錯誤。而家長用贊揚跟鼓勵的方法也可以讓孩子在心里對自身的行為產(chǎn)生心理的升華。
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千萬不要過分的關心自己的孩子。因為如果對孩子的關注過度就很有可能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從而,養(yǎng)成不尊重別人的壞習慣。因此,家長應該學會如何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會他們在生活當中必須要面對的一些事情。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
現(xiàn)在的孩子自尊心往往都會很強。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當眾打罵自己的孩子。這樣很容易會導致孩子的自尊心受損。從而導致自卑的心理。有很多孩子在長大以后沒有信心去完成事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在小時候沒有得到充分的鼓勵而導致的。因此他們常常都會感覺到自卑,仿佛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沒有用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盡管對小孩子也不能做一些傷害孩子心靈的事情。
最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的。因為心理疾病跟其他的疾病不一樣。心理疾病它的產(chǎn)生有一定的隱蔽性。所以家長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總是忽視的話就很難發(fā)現(xiàn)。所以多跟孩子進行交流才是發(fā)現(xiàn)孩子心理疾病最好的方法。
在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幼兒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黃金期,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是幼兒情感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幼兒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就是使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重視行為培養(yǎng),心理健康與否,行為表現(xiàn)最為明顯,要使幼兒產(chǎn)生正確的行為觀,首先要教育幼兒辨別行為的正確性,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積極主動幫助別人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幼兒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摘要:不要過度溺愛,對孩子的關心要適度;不要賄賂孩子,有付出才會有收獲;不要太親近孩子,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成長空間;不要勉強孩子挑戰(zhàn)不可能的任務;不要對孩子太嚴厲,小孩子做錯事情是很正常;不要欺騙和恐嚇孩子;不要當眾批評孩子,孩子也同樣有自尊心;不要過分夸獎孩子,父母對待孩子要賞罰有度;孩子很敏感,家長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當孩子面臨困境而無法解決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尋找解決辦法,再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一個人精神狀態(tài)良好,心理素質高。心理健康大多以遺傳有關。若一個人心理健康,那么他在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可以和其他人愉快相處。這點對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以及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方法
1.不要過度溺愛。對孩子的關心要適度,不要過分關心。過分關心會讓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往往變得驕傲自大。
2.不要賄賂孩子。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小明白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只有通過努力才能拿到想要的東西,有付出才會有收獲。
3.不要太親近孩子。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成長空間,不能因為過于親近孩子而剝奪了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機會。只有與同齡孩子多相處,才能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4.不要勉強孩子挑戰(zhàn)不可能的任務。孩子通過日常小事情產(chǎn)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十分重要,所以家長應該給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注意不要交付給孩子一些難以勝任的事情,容易打擊其自信心。
5.不要對孩子太嚴厲。小孩子做錯事情是很正常,不要動不動就打罵或斥責孩子,否則會使孩子變得自卑、膽怯,甚至激烈反抗、斗爭、殘暴、離家出走等。
6.不要欺騙和恐嚇孩子。父母切勿欺騙甚至恐嚇孩子,這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不利于以后的教育。
7.不要當眾批評孩子。孩子也同樣有自尊心,所以不要當眾批評孩子,否則會對其心理造成不小傷害。
8.不要過分夸獎孩子。父母對待孩子要賞罰有度,忌大肆夸獎或過重懲罰。孩子取得好成績當然可以表揚,但要適可而止,防止孩子沾沾自喜、驕傲自滿。
9.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孩子很敏感,家長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不要把生活中所受的氣發(fā)在孩子頭上,長此以往,孩子容易膽小、多疑,甚至自閉。
10.幫助孩子分析困境。當孩子面臨困境而無法解決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尋找解決辦法,再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
兒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現(xiàn)
1、多動
孩子的心理行為會反射在行動上,比如,有些孩子多動甚至患有“多動癥”,這是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xiàn)。所謂多動就是孩子喜歡跑動、爬上爬下、小動作頻繁、很少安靜、且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難集中。這些行為對孩子學習、生活乃至未來工作影響很大。
2、焦慮
焦慮是指沒有任何身體原因卻突然心情煩躁,這多是由于對于某事或某物感到恐懼所致。一般來說,容易感到焦慮的兒童常是缺乏自信心,并且對于外界過于敏感,擔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受到嘲笑。
3、恐怖和失眠
恐怖是指兒童對于某些事物產(chǎn)生害怕逃避的心理,比如打雷。有時候孩子也會對于一些沒有危險的東西產(chǎn)生恐怖的情緒,感到極度的不安全感,試圖退縮和躲藏自己。失眠是指孩子入睡困難,睡眠質量差,容易出現(xiàn)夢中驚醒、大聲哭鬧和夢游的現(xiàn)象,這常常導致孩子白天沒有精神,無精打采。
4、表現(xiàn)出攻擊性
孩子常常表現(xiàn)出明顯的攻擊性,比如打砸物品、與別人充滿敵意,挖苦甚至毆打別人。
5、人際關系差
交流存在障礙,不喜歡和他人合作,不會分享,對別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與父母、老師的關系也很惡劣,缺少必要的交流與溝通或者是不希望進行交流溝通,與身邊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
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孩子是未來希望的光芒,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格外重視。那么,對于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爸爸媽媽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跟著我來了解一下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吧。
1、鼓勵法:
兒童有一種需要承認、需要鼓勵的心理,他們喜歡成功,喜歡得到大人的認同和贊揚。因此,家長就要經(jīng)常鼓勵孩子,孩子通過不斷地被鼓勵和贊揚,自身的行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產(chǎn)生心理升華。
2、反問法:
語言是溝通兒童心靈的工具,因此,家長和孩子談時要試探、發(fā)問、反問,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兒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
3、出難題法:
給孩子出點難題,讓他們知道什么叫困難,并要讓其自己解決,只有經(jīng)過風雨見過世面,經(jīng)受失敗和挫折,才能產(chǎn)生經(jīng)驗和教訓。
4、講故事法:
兒童都愛聽故事,家長應該抽出時間給孩子講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個好故事能使孩子進行一次心理上的.調適,還能鼓舞孩子上進。
5、興趣引導法:
家長要根據(jù)孩子的氣質和性格去發(fā)現(xiàn)其興趣和愛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長利用反面教材讓孩子分清是非,對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長要給予引導,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斷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預防。
7、寬嚴結合法:
對孩子過寬過嚴都是不正確的,要培養(yǎng)孩子有一個健康心理狀態(tài)和較強的心理素質,既需要嚴教又要寬容,既有組織紀律又有個人的愛好,一旦孩子犯了錯要批評的嚴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給予愛護和關心。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inli/715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心理疾病的自我治療,以下幾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