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一直以來都是謠言的重災區(qū)。近日來,微信朋友圈廣泛流傳著一條消息:韓國流行在考試前給孩子打“聰明針”,這種“聰明針”能夠使孩子注意力更集中,腦子轉的更快,考試時候的狀態(tài)也會更好??墒恰奥斆麽槨笔欠裾娴挠杏媚?醫(yī)生稱所謂的“聰明針”可能只是一種安慰劑效應。下面我們就來解讀一下什么是安慰劑效應以及為什么安慰劑效應能夠欺騙我們大腦。
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xiàn)象。
1、為什么安慰劑效應可以成功的欺騙我們的大腦呢?
需要明確的是安慰劑效應是一種真實的生理反應。比如:病人服用了一種一般的藥物,但是醫(yī)生明確的告訴了病人這個藥會有什么樣的效果,那么,病人在用藥后真的減輕了相關的癥狀,這就很大可能是產生了安慰劑效應。為什么會產生呢?這與病人的受試者期望效應有關。受試者期望效應可以引導病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相信病情得到改善,因此安慰劑效應就會出現(xiàn)。
2、哪些人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xiàn)相應的心理和生理效應呢?
易出現(xiàn)安慰劑效應的這種人的人格特點是:依賴性強、易聽信謠言、對自身的自信心不足、經(jīng)常會過多的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有疑病傾向和神經(jīng)質。
總的來說,在病人中安慰劑效應是較易出現(xiàn)的,長期的患病,使這些病人更加易相信謠言的,甚至有一些迷信,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點,才使得一些江湖醫(yī)生和巫醫(yī)術士的騙局有成功的可能。
所謂“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在不讓病人知情的情況下服用完全沒有藥效的假藥,但病人卻得到了和真藥一樣甚至更好的效果,這就是一種心理影響。
這種偏差在人為的實驗中有可能存在,因為被試會知道這是在實驗,會表現(xiàn)的跟平時不一樣,以希望幫助設計者有明顯的收獲。這就像小時候上觀摩課,大家都會比平時積極、踴躍。因為今天跟以往不一樣,后面有校長、老師在看我們的表現(xiàn)。
由于心理工作者的道德準則規(guī)定:一定要讓被試知曉實驗目的及實驗過程,尊重被試意愿,在被試同意的情況下進行實驗,所以難免被試會有興奮的成分影響實驗結果。
不過嚴謹?shù)膶嶒災康男枰O計者排除偏差,于是產生了A-B-A實驗方法等,相當于在兩次谷峰中穿插一次波峰,降低實驗誤差。
當然也有不得已的情況下先對被試進行觀察實驗,但事后一定要對被試解釋實驗過程并說明為什么事先不透露的原因,只有理由足夠充分才能被接受,得到被試允許才可以公布實驗結果,不然實驗為無效。另外,工作者的道德準則規(guī)定,不可泄露被試人身份,尊重被試意愿,這是實驗過程中最基本的。
如果你生病了,喝你祖母的雞湯或用薄荷精油輕拍你的太陽穴可能會讓你感覺好些,這是有原因的,但這可能不是因為它們真的有療效。您的緩解可能是安慰劑效應的結果。
安慰劑是一種惰性物質,例如糖丸或鹽水溶液,專門給予患者,因為它不會對患者的生理產生可測量的影響。安慰劑通常用作臨床試驗和實驗中的對照,以設定比較新藥和藥物治療效果的基線。它們本身不應該是治療方法。然而研究表明,安慰劑不僅通常會對服用者產生可衡量的影響,而且實際上可以改善某人的狀況。
研究人員已經(jīng)記錄了這種治療疼痛、腸易激綜合癥和高原反應等疾病的效果。即使是假膝關節(jié)手術也被證明可以產生與實際半月板手術幾乎相同的疼痛緩解效果。
這里發(fā)生了什么?
遠大前程
哈佛醫(y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zhí)事醫(yī)療中心安慰劑研究項目 ( PiPS )副主任約翰·凱利 (John Kelley ) 告訴牙線,患者對藥物是否有效的期望是安慰劑效應的核心。甚至安慰劑藥丸的顏色和大小也被證明會影響假藥的效力。小藥丸和大藥丸都比中等大小的藥丸產生更強的安慰劑效應。人們認為一顆小藥丸“如果這么小,一定是非常強大的藥物,”凱利解釋說,而一個超大的藥丸會讓人們想,‘哇,那里有很多藥。我正在接受大治療。’”
另一個起作用的因素是,一個人之前是否有過這種治療形式的經(jīng)驗,稱為條件反射,并因此形成了凱利所說的“有意識的期望”,即它會再次起作用。條件反射越大,安慰劑效應通常就越大。
人為因素也是關鍵?;颊邔臉I(yè)者的能力和熱情的感覺,以及他們在治療環(huán)境中的舒適度——“一個高檔、著名的醫(yī)學院與一個搖搖欲墜、看起來可疑的辦公室,”凱利說——可以影響安慰劑效應。
信仰的生物學
對治愈的期望會導致癥狀的生理緩解,因為有一個生物學過程支持我們的反應?!拔覀兊拿恳粋€想法、情緒和感覺都有一個生物學基礎,”凱利說。例如,服用安慰劑止痛藥的人的大腦已被證明可以釋放天然產生的阿片類藥物,從而真正緩解疼痛。研究表明,預期會 *** 大腦的獎勵系統(tǒng),就像阿片類藥物一樣。
更重要的是,Kelley 說,在試驗中,患者接受阿片類藥物嗎啡或安慰劑的鎮(zhèn)痛,隨后給予阿片類藥物阻斷藥物納拉酮,該藥物阻止嗎啡和安慰劑給患者服用緩解疼痛。研究人員懷疑,僅僅是對緩解的期望會激發(fā)大腦釋放內源性阿片類藥物——然后被納拉酮阻斷。
同樣,帕金森氏癥藥物的安慰劑試驗也發(fā)現(xiàn),患者的大腦會釋放多巴胺以響應安慰劑,暫時緩解震顫和肌肉僵硬等癥狀。凱利說,大腦可能使用不同的機制來應對不同的情況,這可以解釋為什么,例如,它會產生內源性阿片類藥物來治療疼痛和多巴胺來治療帕金森氏癥。
即使接受者知道他們服用的是安慰劑,安慰劑也能起作用。一項涉及腸易激綜合癥 [ PDF ] 患者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就是這種情況,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與完全不服用任何藥物的對照組參與者相比,給患者服用明確標記為安慰劑的藥片可減輕其癥狀的嚴重程度。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理解為什么安慰劑可以起作用,即使我們知道它們不應該起作用,但是 IBS 研究的首席研究員 Ted Kaptchuk 也參與了 PiPS 計劃,他告訴NPR “醫(yī)生和病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可能很重要。也許被照顧的期望足以讓一些人感到寬慰。
凱利認為這可能歸結為一種選擇性關注。他說,即使患者知道他們正在服用安慰劑,他們也會“關注一組 *** 而避免另一組”,這會將他們的注意力從疼痛轉移到緩解體驗上。
當科學家們繼續(xù)揭開思想影響身體的神秘力量時,下次你頭痛時,不妨試試糖丸而不是阿司匹林;它不會造成傷害,甚至可能有所幫助。
無論治療是否真的有效,人們都會認為某種療法對他們有所幫助,這種傾向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
比如說生理鹽水注射液在減輕疼痛方面的效果大約相當于嗎啡的70%,大約有29%的抑郁癥病人服用安慰劑后(糖丸和生理鹽水注射液等非活性物質是常用的安慰劑)報告癥狀緩解了等。
而且這種好轉并不是虛假的,據(jù)研究顯示,在服用了安慰劑后,與疼痛有關的大腦活動會減弱,也就是說,疼痛是真真切切地被緩解了,病情也確實會好轉。
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安慰劑效應?這與人體強大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有關。安慰劑會改變我們對將來情緒和生理反應的預期,當我們相信我們能變得更好時,我們確實有一定幾率會變好。
這也是市面上各種奇奇怪怪沒有科學依據(jù)的療法盛行并且都有人擁護的原因。安慰劑效應告訴我們,哪怕療法并不是真的有效,在安慰劑效應下,也會出現(xiàn)真的好轉的病人。
但如果你認為只要出現(xiàn)好轉就夠了,管它是不是因為安慰劑效應,能讓人好轉的療法就是好療法,那可就真的大錯特錯。
首先,在治愈幾率上,真正 科學有效的療法的治愈幾率是比那些奇奇怪怪療法的治愈幾率高很多的 。比如一種叫做琥珀鹽酸的緩解偏頭痛的藥物能讓57%的病人在兩個小時內癥狀得到緩解,而同等條件下,安慰劑效應只能做到21%。
這就涉及到了機會成本的概念。當我們把時間、精力和金錢放在某種“神奇”的療法上時,就同時意味著我們放棄了真正科學的療法,換一種方式來理解,就是 相同的付出卻帶來了較少的收益 。
其次,以上討論的前提是那些“神奇”療法盡管沒有好處,但也不會有害的情況,就像糖丸和生理鹽水。但不幸的是,有些藥物或療法是會帶來難以估量的 危害 的。
想想楊永信。
真真切切的惡魔在人間。
以上談的都是安慰劑效應的積極作用,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安慰劑效應同樣可以是 有害 的,當我們以為我們得病了時,安慰劑效應能夠通過證實或強化想象中的疾病來誘發(fā)真的疾病。
所以,當身體不舒服時不要自己對著癥狀胡亂猜測,老老實實去醫(yī)院讓專業(yè)人士解決就好。
? ? ? ?——基思.斯坦諾維奇《這才是心理學:看穿偽心理學的本質》讀書筆記(6)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inli/745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