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以研究人的暗示心理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一種心理學。英國心理學中在19世紀初就研究過有關于心理方面的暗示問題,而后在精神病學中暗示也得到發(fā)展,它是與“催眠”相聯(lián)系的。美國薛第士在1891年出版了一本書就取名為《暗示心理學》,這是為暗示心理學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的一本書。暗示研究的領域在20世紀初的時候不斷的深化和擴展。許多科學領域也是通過暗示心理學研究表現(xiàn)出來的。
在社會心理學上
人的行為的認知上被暗示心理學直接影響,這些影響主要從自我認識、社會知覺和認知世界三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從自我認知方面來講,體現(xiàn)在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形成了自我的概念;從在社會知覺方面來講,影響社會知覺的心理之一是就是從眾;從認知世界方面來講,暗示是影響認知過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醫(yī)學治療上
可以在覺醒或者催眠的狀態(tài)下,對人采用暗示法從而達到影響人的行為和心理,這些暗示法可以從手勢、言語以及表情等方面利用。對于治療身心疾病和神經癥的方面,暗示療法具有較好的效果。
在科研教育上
暗示不但可以調動人的潛在能力,還能成為人的無意識活動的精神能動性,對于教育效果大大的提高了。在無意識狀態(tài)中使用暗示法進行教學是暗示教學法的基本原理。
在體育運動上
自我暗示是運動員心理訓練的一種有效方法,不但能放松肌肉,還能調節(jié)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的機能。
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這些暗示會給我們帶來喜悅,增加信心,但同時也會帶給我們不安和郁悶,所以了解暗示心理學,學會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快的面對生活!
一、動機理論
動機理論認為需要能夠影響認知、行為、態(tài)度。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你做一件事的動機是因為某些方面的需要。比如,我們經常會在失敗時責備他人,在成功時把功勞歸于自身,這是為了滿足自尊的需要。
看看拉里的例子,采用動機理論,拉里搶劫是為了購買食物或者毒癮?拉里槍擊警察是因為恐懼或憤怒?
動機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環(huán)境產生或喚醒需要,然后人們以介入某些行為來滿足或降低需要。
二、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人們現(xiàn)在的行為由過去的經驗所決定。例如,紅燈停綠燈行是我們過去學習的反應方式。學習的發(fā)生一般包括三種機制:
1、聯(lián)結(或經典條件反射)。比如聽到“上課”就會起立并說“老師好”;
2、強化。人們的某一行為是因為在該行為之后會感到愉悅或需要得到滿足, 比如兒童學會與他人分享玩具是因為會得到父母的表揚。
3、觀察學習。人們學習社會行為是因為看“榜樣”這樣做比如兒童聽周圍的人說話學會方言母語,青少年通過新聞上政要的發(fā)言樹立自己的政治觀念,我們看到成功者的勵志而努力學習。
通過學習理論分析拉里的例子,我們會考慮到可能拉里過去與權威發(fā)生沖突時的暴力反應方式被強化導致他想警察開槍,或者拉里的父親經常有暴力行為,導致拉里模仿了一個暴力的榜樣。
三、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強調人們的行為依賴于其如何感知社會環(huán)境。比如我們總是會把一些彩色的、喧鬧的、獨特的、較近的事物當做凸顯在前面的圖形,而柔和的、單調的、靜止的、較遠的事物構成背景。
比如拉里,當警察然他站住的時候,他可能認為警察的職業(yè)就是抓人,認為這個警察是有威脅性的,最終,拉里對處境的認知使他向警察開了槍。
四、決策理論
決策理論認為個體會對不同行為的成本和獲益進行比較并選擇其中最合理的一個。我們傾向于選擇那些成本最小而獲益最大的行為。
回到拉里的例子,假定他當時的選擇有逃跑、投降和開槍。他認為如果逃跑,警察可能開槍;如果投降,會被送進監(jiān)獄。這個時候,他可能認為如果向警察開槍他就有可能帶著錢逃走。
五、相互依賴理論
相互依賴理論將個體行為的分析轉移到兩個或多個互相作用的個體行為的分析。當人們之間相互作用時,無論這個作用是贊許或者誤解,他們都在彼此影響。
比如拉里和警察之間會由于二者的利益沖突而使兩個人變得敵對。
六、社會文化理論
社會背景影響人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比如重視守時的地區(qū)生活節(jié)奏也相對較快。社會文化(特定群體共同的信仰、價值、傳統(tǒng)和行為模式)也衍生出社會規(guī)范(比如服從交通信號、把垃圾扔進垃圾桶等)和社會角色(比如婚姻中的傳統(tǒng)角色要求丈夫賺錢,妻子照料孩子和家務)
拉里的案例部分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美國大文化背景,美國是世界上最暴力的社會之一。美國的孩子從電視上看到無數(shù)的謀殺和受害情節(jié),很多城郊地區(qū)容易獲得槍支武器。拉力的態(tài)度形成歸咎于暴露于暴力的文化信息中,槍擊警察的行為可能是從環(huán)境中獲得槍支彈藥的機會所致。
七、進化社會心理學
進化社會心理學將進化和自然選擇的思想應用到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生活的理解中,吸收了達爾文所提出的觀點。比如遠古時期如躲避蛇,喜歡吃富含蛋白質和糖的食物增加了我們的祖先生存的機會。具有這些行為傾向的個體會有更多的子女,這些子女繼續(xù)繁衍,這種行為模式漸漸成為人類遺傳特征的一部分。
對于拉里的案件,進化社會心理學家會強調攻擊是人類面對威脅的普遍反應,可能他們還會補充,引發(fā)這種反應的威脅程度因個人經歷和文化價值觀的不同而不同。
八、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理論
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任何單一的一般性理論,如社會學習理論,都不能充分解釋他們所研究的課題,因而從不同的理論傳統(tǒng)中整合各種觀點就很有實用意義。
心理效應是有非常多的,近因效應是其中的一個,是指人們在交際的溝通過程中,知覺對象給人留下了印象,近因效應則是指某個人或者是某件事在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xiàn),總是在頭腦里面占據(jù)一定的優(yōu)勢,從而使人對于這個人或者是這件事有了一貫的看法,一般情況下是在比較熟悉的情況而產生的一種影響,對于人或者是事的片面了解過于主觀而臆斷,使決策信息失真。
還有暗示效應,主要是指在沒有對抗的一種條件之下,使用的抽象誘導以及含蓄的間接方法,對于人們的行為與心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誘導人們按照某種方式去接受或者是行動的一個意見,使行為、思想以及暗示者的期望目標是相符合的。當然還有獎懲效應,也就是獎勵與懲罰,對于學生行為來講進行一種外部強化或者是弱化的方法,通過影響學生的一個自身評價,對于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通過獎懲造成的行為強化或者是弱化,被稱為了獎懲效應。除此之外還有首因效應、從眾效應等。
從心理學術語上講,心理暗示分為自我暗示與他暗示兩種。但是一般生活中人們習慣用“心理暗示”表示“他暗示”,于是生活中出現(xiàn)心理暗示與自我暗示并列的情況,其實,從術語上講,這兩個是包含關系,而不是并列關系。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的顯意識不斷重復,迫使?jié)撘庾R接受顯意識的思考內容從而得到改變。這樣,自己的心理(心理活動)可以給自己的人格(潛意識)施加某種影響,改變自己的個性與人格。
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辦事前習慣照照鏡子、整整衣服、理理頭發(fā)。有的人從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太好看,并且覺得上眼瞼浮腫,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這時馬上就會有不快的感覺,頓時懷疑自己是否得了腎病什么的,繼而會覺得自己全身無力、腰痛,于是覺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醫(yī)院就醫(yī)。這就是對健康不利的消極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則不是這樣。當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發(fā)黑時,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緊張情緒,并且對自己進行自我暗示:到戶外活動活動,做做操,練練太極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會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來,高高興興去工作了。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國內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介紹說:“科學證明恰當?shù)氖褂眯睦戆凳究梢赃_到消除緊張、焦慮情緒,建立樂觀積極心態(tài)的作用?!?br>
PS:引用內容,讀書筆記。
常見的心理學現(xiàn)象之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下面跟著我來看看常見的心理學現(xiàn)象之暗示效應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定義】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可以這么說,暗示效應幾乎是最容易在我們身邊發(fā)現(xiàn)的。
當我們走進一家商場,我們會發(fā)現(xiàn),隨著我們向里面走,價格會變得越來越低,甚至我們都會覺得標價1000塊的東西也很便宜,只不過,它是在我們看過了更貴的東西之后出現(xiàn)了,這就是最簡單的暗示效應。
【形式】
1,最簡單的就是自我暗示了,許多成功學的書籍都會說,每天早上起床,要大喊幾聲我能行,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這一天會過的好上許多,當然,如果你連續(xù)碰上幾次挫折,然后你總跟自己說自己不行,那么你就真的會變得不行了起來。
2,至于語言暗示,其實和自我暗示差不多,只不過對象變成了其他人而已。需要注意的是,暗示效應的關鍵點在于并非是準確性的,而是含蓄模糊的,簡單的一句你能行,要比你可以做好這個事情要強得多。
3,動作暗示,許多時候,我們都忘記了動作這一點,許多時候,動作要比語言更容易讓人接受。簡單的揮拳,或者是隨著節(jié)拍的舞動,都可以給人提供足夠強大的`心理暗示。
【應用】
1,教師可以通過語言,眼神來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也可以通過動作暗示來讓學生更加領會教學內容。
2,催眠,看似很神奇的催眠實際上原理只不過是簡單的暗示效應。通過持續(xù)的暗示,讓人按照催眠師的安排行事。
3,心理調節(jié),這里不僅僅是正常人的心理調節(jié),也包括大病康復的人們,甚至許多對于得了絕癥的人也有著積極幫助。
4,商業(yè)營銷,作為商家需要找到最適合的突破口來對消費者進行暗示,而消費者則需要理性地對待商品而不是被暗示效應牽著走。
心理學性質
從心理現(xiàn)象的發(fā)生的主題上看,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從心理現(xiàn)象產生的器官上看,人腦固有的自然屬性是在人的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下變化和發(fā)展的,其技能也是自然與社會的同一;從心理現(xiàn)象的內容上看,人所反映的客觀現(xiàn)實是社會存在和自然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從心理現(xiàn)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是社會的產物,也是自然的產物,“心理是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這一科學命題本身就蘊含了自然和社會的統(tǒng)一。
前蘇聯(lián)科學分類學家凱達洛夫院士把心理學定位于他們所繪制的“科學三角形”的中心,而三角形的三個頂角分別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后來,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凱達洛夫對科學三角形做了補充。他在自然科學和哲學之間(更接近于自然科學)加了一個數(shù)學,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更接近于自然科學)加了一個技術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共同構成了人文科學,數(shù)學和哲學共同構成了思維科學。
因此,心理學是在思維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合點上形成的一門具有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從心理學在整個科學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和與它們的關系來看,它與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著緊密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inli/745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解讀邊緣型人格障礙:被忽視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