崳山派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也就是一般說的雙盤。從上到下分別是頭部,眼部,舌部,肩膀,背部,手印,腳部等七個部位的調(diào)整與注意。
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頜微內(nèi)收(不是低頭),這即利于頸椎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于入靜。
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于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如易散亂可閉上眼,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
具體竅門是:把舌后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兩肩應(yīng)舒張但不挺胸,一,五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后以頭頂上領(lǐng),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后從上而下順勢放松,上半身便處于自然松直的狀態(tài),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
脊椎的每一椎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椎易呈后突,應(yīng)注意糾正。
四,五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于達到心靜氣沉。
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松置于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采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師父所教為準。
容易散亂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種手?。?/span>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并輕握成拳,分置于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先將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天王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
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采用天王坐,修者請依自己師父所教為準,雙跏趺坐重心穩(wěn)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于入靜。
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于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師尊的傳承為準,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按七支坐法做修煉,就能夠調(diào)整、保持內(nèi)氣,讓生命充滿活力,并能產(chǎn)生內(nèi)在的覺悟。
注意事項:
1、打坐前不可過飽,飯后1,2個小時后打坐;
2、日常飲食宜清淡,葷素搭配者應(yīng)以素為主,以利于氣脈能量純凈;
3、在室內(nèi)靜坐時應(yīng)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擋風而坐。(夏季的電風扇搖頭模式保持距離可以,不可在制冷空調(diào)風口打坐),避免煉出的陽氣被吹散,寒氣進入體內(nèi)。氣候涼時應(yīng)注意兩膝、脖項和后腦的保暖。
4、打坐時間在子午卯酉四正時當然好,但也可以根據(jù)工作生活靈活安排時間。
5、初學打坐每次以30分鐘~1小時為宜,一直若能堅持90分鐘~2小時當然更好,起坐時應(yīng)按摩頭發(fā),臉部,耳部,膝部和拍打腿部、全身以活氣血。
6、肢體形態(tài)要求很嚴,但應(yīng)注意放松,細心內(nèi)調(diào),找到一種身體既符合要求又輕松舒適的狀態(tài)。
7、意識的放松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難得之身修難得之法多可貴”,“我在為度濟眾生而修無上法門”,帶著慈悲喜舍之心態(tài),微笑從心中泛起并形諸于色,特別把眉心和下頦肌肉放松。
8、不管雙跏趺、單跏趺或散坐,臀部應(yīng)墊二、三寸的墊子,以自己覺得重心穩(wěn),無前傾后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采用下面幾個方法刻苦訓練,一般人均可在幾個月的時間內(nèi)達到雙跏趺。
在看書、看電視、休息時盡可能盤腿而坐。
多練習跨鶴坐(臀壓在雙腳上而跪),在跨鶴坐的基礎(chǔ)上做如下練習:保持臀壓住雙腳,上身向后倒平(一開始可用被子墊成斜面,逐漸放平),盡量維持時間。
雙腿并攏伸直,脊椎從頸椎、胸椎至腰椎逐節(jié)前彎,雙手摸地,再用手抓腳后跟腱,漸至頭面貼腿,如此反復多次。
作正弓箭步,放松下沉,腳不挪位,身轉(zhuǎn)180度換方向再放松下沉,反復交換下沉若干次,步子自然逐漸變大,至最大限度時,后一只腳后跟拔起,腳尖著地,再盡力下沉,反復若干次,收勢。
雙腳尖分左右成一直線(重心不穩(wěn)者,可稍留一角度,還不穩(wěn)者,可扶樹等),開步過肩寬,雙膝盡力外擺,放松慢慢下沉,多次練習。待腿力增強,步子逐漸加大。
雙腳踝關(guān)節(jié)向外突出,用腳掌外沿著力,剛開始練習,應(yīng)循序漸進并作好防護,以免韌帶拉傷,待踝關(guān)節(jié)部的力量增強,可練習走路,常作此練習,踝關(guān)節(jié)不易被扭傷。
作上述練習一段時間后,腿、跨、膝、踝的韌帶拉伸,彈性增強,跨膝踝關(guān)節(jié)活動范圍增大,雙跏趺自然便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xiudao/52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丹道證悟:關(guān)于“精”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