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多面食,因此由面食而來的特色小吃也很多,其中就有很多外形口味都類似的小吃,比如說煎餃和鍋貼,就讓大家傻傻分不清。同樣都是餃子形狀,同樣都是油炸,那么煎餃和鍋貼的主要區(qū)別在哪里呢?
煎餃和鍋貼的制作方法區(qū)別
要說煎餃和鍋貼的最大區(qū)別,莫過于它們的制作工序了。先說說煎餃吧,煎餃其實就是餃子放油煎,所以叫煎餃。因此,在制作煎餃時,需要先將餃子煮到七八分熟,然后再在煎鍋里面煎,直至表面酥黃,口感香脆。而鍋貼在制作過程中是不會加水煮的,只有煎這一道工序而已。當(dāng)然,在煎的過程中,是需要在縫隙中均勻灑水的,這也是為了防止鍋貼煎焦的必要措施。在這里小編悄悄告訴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人常吃的餃子其實就是鍋貼,只是翻譯不同而已。
煎餃和鍋貼的營養(yǎng)價值區(qū)別
作為美味食物,煎餃和鍋貼的營養(yǎng)成分也不少哦。因為兩者基本都是由面粉以及豬肉作為主材制作的,所以兩者都富含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各種礦物質(zhì),還能提供人體必需的脂肪酸以及血紅素,能有效養(yǎng)心益腎,還能改善缺鐵性貧血。與鍋貼相比,煎餃在餡料上會更豐富一點,除了豬肉之外,還會加較多的蔬菜或者其他肉類進行口味改善,因此相對來說煎餃會有更多的纖維素以及維生素含量,營養(yǎng)相對更均衡。
煎餃和鍋貼的吃法區(qū)別
對于主料為面粉以及豬肉的煎餃和鍋貼來說,吃法上隨個人口感可以任意搭配,一般來說沒有明顯的飲食禁忌。需要注意的是,當(dāng)鍋貼以羊肉為餡時,最好不要更涼的食物一起吃,冷熱沖突極易引起不適。在日本,我們經(jīng)??梢钥吹饺毡救酥v煎餃搭配米飯一起吃,因為對日本人來說,煎餃不算主食,算蔬菜,因此也出現(xiàn)了煎餃加米飯的定食套餐。國內(nèi)有些人在吃煎餃或者鍋貼的時候則喜歡加醋。怎么說呢,個人有個人的口味,按自己喜歡的吃就好。
好了,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煎餃和鍋貼的區(qū)別的介紹了啦,作為皮焦餡嫩,鮮香可口的美食,不知道大家是喜歡煎餃還是更喜歡鍋貼呢?反正小編是兩者都愛,尤其是加了牛羊肉作為餡料,濃郁的肉汁加酥脆的外皮,咬一口下去,鮮味立刻就出來了。
鍋貼和水餃區(qū)別主要在于所用的食材、口味、外形、來源的不同。
1、鍋貼主要食材:面粉,肉,蔬菜,而水餃的主要食材:面皮,精肉(豬,羊,牛,雞,鴨,鵝 ),蔬菜,醬料,海鮮(蝦粉、蟹肉),佐料,醋,辣椒醬,鲅魚,蔬菜(玉米、韭菜)。
2、鍋貼的口味:鍋貼底面呈深黃色,酥脆,面皮軟韌,餡味香美。而水餃的口味鮮美、細膩、雅俗共賞、可口。
3、鍋貼的外形:灌湯流油,色澤黃焦,鮮美溢口。水餃的外形皮薄餡嫩,白嫩鮮美。
4、鍋貼的來源:
北宋建隆三年春正月庚申初一,因皇太后喪事剛完,宋太祖不受百官朝賀新春,不思茶飯。午后獨自在院中散步,忽然一股香氣飄來,頓感心曠神怡,便尋著香氣走到了御膳房,但見御廚正將沒煮完的剩餃子放在鐵鍋內(nèi)煎著吃,看到太祖進來大氣不敢出。
這時太祖幾天也沒好生進補,此時香味勾起了食欲,就讓御廚鏟幾個嘗嘗,這一嘗不要緊,直覺得焦脆軟香,煞是好吃,一連吃了四、五個。后問這叫什么名字,御廚一時答不上來,太祖看了看用鐵鍋煎的餃子就隨口說,那就叫鍋貼吧。
正月庚午十一太祖到迎春苑宴會射箭,宴請大臣時讓御廚做了這道鍋貼賞給大家享用,御廚們從口味到外形加以改進,眾臣食后倍加贊賞。后來這道鍋貼從宮中傳到了民間,又經(jīng)過歷代廚師們的不斷研究和改進,最終成為如今的鍋貼。
水餃來源:
東漢張仲景發(fā)明,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yī)圣”張仲景首創(chuàng)。當(dāng)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水餃和鍋貼的口感不口,都挺好吃的。其實兩者都是餃子,只是做法不同。
鍋貼與煎餃真正的區(qū)別在于:鍋貼正宗做法是生餃而不是熟餃!鍋貼又叫生煎,鍋貼做法是生餃子直接放入鍋內(nèi)悶煎。水餃可以做煎餃,把餃子蒸熟后再煎。口感來說就是皮的韌勁不同。
一、鍋貼:
主料:小麥面粉250克、豬肉(肥瘦)250克、白菜200克;
調(diào)料:姜5克、大蔥5克、鹽3克、醬油3克。
做法:
1、面粉放入大碗中,加入滾水拌勻,搓成粉團,用濕布蓋面,約30分鐘后,將粉團搓成條,分切成小粒,用小木棍或圓錢模壓成圓形面粉皮。
2、白菜洗凈,切小粒,用開水煮3分鐘,撈出浸涼,濾干水分,豬肉洗凈,剁成肉碎,放入白菜、姜末、蔥粒、鹽、醬油同拌勻成餡料。
3、將餡料分別放圓面皮中,包成餃子。
4、把包好的餃子放進平底鍋擺好,餃子于餃子之間要留有空隙。
5、加入半碗清水,水量沒過餃子底略多些就行。
6、滴幾滴食用油,以防粘底。
7、蓋上鍋蓋,煮至水分幾近燒干
8、倒入食用油,這個時候的食用油用量和平時煎炒食物差不多
9、中火煎至餃子底部的皮變成金黃即可
10、整個煎的過程中放過兩次油,第一次是為了防止煮的過程中粘鍋,第二次才是煎。第一次只需用幾滴就行,第二次可以多放點,煎完餃子倒出來還可以再利用。
二、豬肉韭菜餡餃子
材料:豬肉,鹽、五香粉、生抽、熟油、香油、料酒,韭菜,面粉
做法:
1、豬肉剁成泥,加兩勺水沿一個方向攪打上勁兒,加鹽、五香粉、生抽、熟油、香油、料酒攪打上勁兒,放入冰箱腌制一會兒;
2、韭菜洗凈,擦刀切成末;
3、面粉加適量水和成光滑面團,蓋上保鮮膜靜置半個小時;
4、把韭菜放入肉末中拌勻;
5、把面團揉成長條,揪成小劑子,搟成餃子皮;
6、用餃子皮包入餡料即可。
水餃和鍋貼雖然都是帶餡的,但是差別還是有一些的。
餃子,是一種以面為皮的充餡食物,是在中國北方比較傳統(tǒng)的食物,在一些地方稱之為扁食,常見的有水餃、蒸餃、煎餃。很多北方地區(qū)有冬至吃餃子的習(xí)俗,而且大多數(shù)北方地區(qū)過年是吃餃子的,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
鍋貼也是中國北方的一種著名傳統(tǒng)小吃,全國其他地區(qū)皆有分布,主要屬于煎烙餡類的小食品,根據(jù)季節(jié)配以不同鮮蔬菜。鍋貼的形狀各地不同,一般是細長餃子形狀,也與一些地方是長方形的,類似小型火燒樣子。
看似鍋貼和蒸餃差不多,兩者最大的區(qū)別是鍋貼是生餃,而煎餃是熟餃煎至,這是區(qū)別一,其二很多地方的鍋貼形狀和煎餃有很大的區(qū)別,口感來說就是皮的韌勁不同。至于餡料,兩者是差不多的。
以上是給大家簡短的分析了一下餃子和鍋貼的不同,兩者味道都很好,是北方人很喜歡的兩種帶餡面食。
這兩個還是有區(qū)別的,想具體學(xué)習(xí)可以私信我
水餃~鍋貼~水煎包……各有千秋,口感不同而已罷了!風(fēng)味不同……做法不一樣的感覺口感也就不一樣的感覺了嗎……
鍋貼是北方的傳統(tǒng)小吃,一般就是生煎的餃子,但是又不完全算是餃子,通常的做法是將生餃子排放到平底煎鍋,鍋底涂一些油以防粘底,在火上澆入水,有時加入一些醋,蓋蓋燜熟。根據(jù)季節(jié)配以不同鮮蔬菜。鍋貼的形狀各地不同,一般是餃子形狀,但天津鍋貼類似火燒。鍋貼是大眾的風(fēng)味小吃。
現(xiàn)在也不乏很多大型的餐飲,以鍋貼為主打,其他還經(jīng)營一些菜,以其選料嚴謹、制作精細、品質(zhì)優(yōu)美而聞名。成酥脆流油,色澤黃焦,鮮美溢口。東北也稱水煎包,又稱為煎餃。鍋貼跟煎餃不能混淆。兩者并不一樣。鍋貼有講究,必須用平底鍋,略抹一層油,將鍋貼整整齊齊地擺好,要一個挨一個,煎時應(yīng)均勻地灑上一些水,最好用有小嘴的水壺灑水,以灑在鍋貼縫隙處,使之滲入平鍋底部為好。
蓋上鍋蓋,煎兩三分鐘后,再灑一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鐘,再灑水一次。此時可淋油少許。約五分鐘后即可食用。用鏟子取出時,以五六個連在一起,底部呈金黃色,周邊及上部稍軟,熱氣騰騰,為最佳。食時,皮有脆有綿,餡亦爛亦酥,香氣撲鼻,回味無窮。真是太美味啦鍋貼呢,和煎餃不同,這個有講究,不是包嚴實的,兩頭都露出來一些,
用平底鍋,略抹一層油,將鍋貼整整齊齊地擺好,不翻面,是像做水煎包一樣,底部淋一些面水或者淀粉水,煎燜而成。煎好的鍋貼以五六個連在一起,底部呈金黃色,周邊及上部稍軟,熱氣騰騰,為最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inshiyingyang/175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醋泡黃豆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