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芪薏米粥這道粥對人們的脾胃、肺、腎有非常好的滋補功效。這款粥用的是黨參、黃芪、炒薏米食材制作的粥。參芪薏米粥可以幫助人們補中益氣、健脾去濕,參芪薏米粥還對慢性腸炎屬脾虛有濕者有非常好的治療功效。如果人們癥見飲食減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甚或泄瀉、脫肛等病癥的,可以常喝參芪薏米粥。
參芪薏米粥健脾調(diào)味補氣消腫
參芪薏米粥亦可用于營養(yǎng)性水腫屬脾虛有濕者,濕熱泄瀉者不宜食用本品。參芪薏米粥的保健功效非常高,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治泄瀉,濕痹,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腸癰,淋濁,白帶的功效。
薏米經(jīng)常被人們用來煮粥吃,薏米經(jīng)常作糧食吃,味道和大米相似,且易消化吸收,煮粥、作湯均可。夏秋季和冬瓜煮湯,既可佐餐食用,又能清暑利濕。由于薏米營養(yǎng)豐富,對于久病體虛、病后恢復(fù)期患者,老人、產(chǎn)婦、兒童都是比較好的藥用食物,可經(jīng)常服用。
參芪薏米粥里面的黨參最宜用于平素倦怠乏力、精神不振。語音低沉、自覺氣短、稍一活動就喘促的肺氣虛弱者。側(cè)重于脾胃氣虛的人,四肢無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也宜使用黨參。
大棗是非常具有補血補氣的功效的,大棗可以健脾益胃、補氣養(yǎng)血,對于脾胃虛弱、腹瀉、倦怠無力的人們具有非常好的補中益氣、健脾胃、促進食欲的功效。而且大棗還是人們的最佳補血食品之一。
參芪薏米粥
參芪薏苡仁粥的制作材料:
主料:薏米60克。輔料:黨參12克、棗(干)20克、黃芪20克。
參芪薏苡仁粥的做法:
1.把黨參、黃芪、紅棗、粳米洗凈,以冷水泡透;
2.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文火煮成粥,即可食用。
參芪薏米粥對人們有很高的滋補功效,可以補中益氣、健脾祛濕,對于老年人和身體虛弱的人們出現(xiàn)的神疲乏力、大便溏泄、脫肛等病癥有非常好的治療功效。參芪薏米粥對于慢性腸炎患者也是非常適合的食物。但是,對于脾約便難及妊婦慎服。參芪薏米粥不僅用于滋補身體,還用于治病,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參芪薏米粥有益人體健康,適合經(jīng)常喝。
蘇格蘭羊肉薏米粥
原料:羊肉500克,薏米150克,蔥頭50克,蘿卜150克,胡蘿卜150克,豌豆60克,芹菜50克。
調(diào)料:大蒜25克,精鹽、胡椒粉適量
烹飪方法:將薏米洗凈后浸泡4小時;把羊肉、蔥頭、蘿卜、大蒜、芹菜、胡蘿卜洗凈;備用。將羊肉、薏米、蔥米、蘿卜、大蒜、芹菜、胡蘿卜、適量水放在一起煮至羊肉熟透,邊煮邊除去浮沫雜物,再撈出大蒜、芹菜不用,取出羊肉、蘿卜、胡蘿卜切成小丁,放回鍋內(nèi),加鹽、胡椒粉、豌豆調(diào)好口味煮沸即可。
特點:鮮美可口,別有風(fēng)味。
煲湯高招:薏米粥治腳氣祛風(fēng)濕
功效:祛風(fēng)濕,清水腫,治腳氣水腫,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痹痛
材料:薏米(一兩半),粳米(一兩),水(適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凈放進煲內(nèi),水滾轉(zhuǎn)慢火煲至薏米腍身,加鹽即可
慢性腸炎的食療方——黃芪薏米粥
配方:大米100克、黃芪30克、薏苡仁30克
制作:
1. 將黃芪洗凈切片;大米、薏苡仁淘洗干凈。
2. 將大米、黃芪、薏苡仁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40分鐘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0克。正餐食用。
功效:補元氣,止泄瀉。脾虛慢性腸炎患者食用尤佳。
減肥薏米粥
用薏米30克,白糖適量作原料。將薏苡仁洗凈,置于砂鍋內(nèi),加水適量,再將砂鍋置武火上燒沸,后用文火煨熬。待薏苡仁熟爛后加入白糖即成,隨意飲食。能健脾除濕,減肥消腫。
帶下病的藥膳-芡實薏米粥
芡實、薏苡仁各30克,小米100克。加水適量,煮粥代早餐食用。連用7~10天。
方中芡實、薏苡仁利濕止帶。對寒濕所致的帶下量多、清稀如水、腰膝酸軟、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伴飲食不香、手足不溫者頗有良效。
枇杷薏米粥
原料:
鮮枇杷杷果(去皮)60克,薏米600克,鮮枇杷葉10克。
制法;
1、將枇杷果洗凈,去核,切成小塊;枇杷葉洗凈,切成碎片。
2、先將枇杷葉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15分鐘后,撈去葉渣,加入薏米煮粥,待薏米爛熟時,加入枇杷果塊,拌勻煮熟即成粥。
特點:
米爛粥稠,枇杷清香味濃郁。
功效:
枇杷味甘、酸,性平,有潤肺止咳作用。含有糖類、蛋白質(zhì)、纖維素、果膠、有機酸、維生素C、鞣質(zhì)等。枇杷葉有清肺化痰,和胃止嘔作用。
枇杷與薏米成粥,具有清肺散熱的功效。適用于治療肺熱所致粉刺。
山藥薏米粥
【來源】民間方
【原料】山藥30克、薏米30克、蓮肉(去心)15克、大棗10枚、小米50~100克、白糖少許。
【制作】將以上各藥與小米共煮粥,粥熟后,加白糖少許。
【用法】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健脾益氣。適用于脾虛、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肢體無力等癥
薏米,為禾本科植物薏仁的種仁,其性涼味甘,具有利水健脾,清熱排膿方面的功效,薏米常生長于溫暖潮濕的十邊地和山谷溪溝,海拔2000米以下較為普遍。關(guān)于薏米在養(yǎng)生醫(yī)書上面的記載,薏米的除濕消腫效果特別好,大家平時感覺身體內(nèi)濕氣重的時候就可以熬制一些 紅豆薏米粥來調(diào)理!那么,薏米怎么吃最除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薏米怎么吃最除濕?薏米祛濕最好是用炒薏米泡水或者煮湯喝。炒薏米是取凈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
中藥的泡制方法里,還有一種是將藥物與麥麩拌炒,即麩炒薏米。鍋熱后先撒入麥麩,用量為薏米的十分之一,加熱到冒煙時,加入凈薏米,炒至表面呈黃色鼓起時取出,篩去麥麩后放涼,略有香氣。簡單說下這個香氣。
根據(jù)中藥炒制程度的不同,一般分為把藥炒黃、炒焦和炒炭。而炒黃就是指用文火炒到藥材固有的香氣,或鼓起、爆裂時為度。炒黃能緩和藥的過偏之性,同時散發(fā)的香氣,還有理氣解郁的作用。
薏米的吃法:1、薏米粥薏仁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以藉由吸附負(fù)責(zé)消化脂肪的膽鹽,使腸道對脂肪的吸收率變差,進而降低血脂肪。另外,薏仁可促進體內(nèi)血液和水分的新陳代謝,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所以能達到減肥的效果。由于薏仁不容易煮熟,過度烹煮也會破壞效果,所以煮之前最好先用水浸泡三個小時以上。薏仁熱量不高,卻有飽足感,是養(yǎng)生保健的自然飲食中極富營養(yǎng)、又能清除體內(nèi)雜質(zhì)的膳食。
2、綠豆薏米粥將15克大米,15克綠豆,洗凈,加水熬粥,直接食用可充饑,清熱解渴,補肺、健脾胃、清熱、祛風(fēng)濕、消水腫。還可以加上綠豆粉一起做成豆沙,煮成綠豆薏米粥,綠豆和薏仁都有利尿、改善水腫的效果。薏仁本身有淡化黑斑、美白肌膚的功效,而綠豆則有解毒的作用,使體內(nèi)毒素盡快排出。
3、百合薏米粥將薏米50克、百合15克洗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至薏米熱爛,加入蜂蜜調(diào)勻,出鍋即成。特點:甜香,熱糯,略有清香味,此粥常吃,健脾益胃,澤膚祛斑,可用于治療女性面部雀斑、痤瘡、濕疹等癥,對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4、山藥苡米粥懷山藥、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50克,白糖少許。將山藥切細(xì),蓮子去芯,紅棗去核。淘洗干凈后與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后加白糖調(diào)勻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適用于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腹脹便塘,肢體無力,老年浮腫,婦女帶下癥。注意:大便秘結(jié)者忌食。
5、薏仁茶將薏米磨成粉狀,然后在飯后用開水服用,這樣可以有效的行氣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多喝的話還能潤澤肌膚,美白補濕。
結(jié)語:薏米祛濕最好是用炒薏米泡水或者煮湯喝,薏米中含有大量的我們?nèi)梭w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體內(nèi)有濕氣的朋友講義吃些薏米來緩解,薏米還有清熱的功效,對于消渴等病癥都有很好的效果。薏米中的薏苡素對菌體復(fù)合多糖類引起的發(fā)熱有較好的解熱效果。
聲明!以下是我以前網(wǎng)上當(dāng)來得出處早忘了,僅供參考.
慢性胃炎方(原名加減六味煎):
方藥:丹參15克,當(dāng)歸、白芍各12克,香附14克,炙甘草10克,煅瓦楞30克。
加減變化:脾胃虛寒者加黃芪15克,桂枝10克,良姜8克,白術(shù)、陳皮各12克;肝胃不和者,加元胡、川楝子各12克,柴胡10克;胃陰不足者加生地10克,麥冬、石斛各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45天為1療程。服藥期間禁辛辣、刺激食物及其他藥物。
功效主治:活血散寒,理氣止痛。主治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
大棗療法:
將大棗放炒勺里炒至外皮微黑,以不焦糊為準(zhǔn),把炒好的棗掰開口子,放杯子里用開水沖泡,1次放3—4個,可適量加糖,待水顏色變黃后每日當(dāng)茶飲用。
民間處方:
柴胡12克,白芍15克,香附15克,枳殼20克,陳皮15克,當(dāng)歸15克,半夏15克,黃連12克,吳萸12克,海蛸20克,川楝子12克,半枝蓮15克。
服法:將藥放入砂鍋中加水浸泡30分鐘左右,加水沒過藥棉兩指高,煎煮30分鐘,倒出藥汁約150毫升;再加水沒過藥面,煎煮30分鐘,倒出藥汁約150毫升,將兩次藥汁混合,分成兩份,早飯前晚飯后各服1次。
功效:疏肝健脾,清熱和胃,止痛。建議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
有關(guān)淺表性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胃脘部悶脹、疼痛,或惡心、嘔吐、噯氣、嘈雜、泛酸等癥狀。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氣、消痞、解郁、除滿功能的中成藥,都適用于防治慢性淺表性胃炎。目前臨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見中成藥有:
(1)保和丸。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功能:消食導(dǎo)滯,和胃健脾。
主治:飲食停滯胃脘所致納差、腹脹、泛酸、噯氣等癥。
(2)越鞠丸。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梔子、蒼術(shù)、六神曲。
功能:理氣寬中,解郁消脹。
主治:胸脘痞悶、腹中脹滿、噯氣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主要成分:木香、砂仁、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半夏、陳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胸脘脹悶,嘔吐泄瀉。
(4)香砂養(yǎng)胃丸。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術(shù)、茯苓、枳實、豆蔻仁、厚樸、香附、陳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消滯。
主治:納差、乏力、胃痛、腹脹、噯氣、反酸。
(5)舒肝丸。主要成分:柴胡、厚樸、川芎、香附、枳殼、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兩脅脹痛、腹脹、噯氣、惡心。
(6)氣滯胃痛沖劑。主要成分:柴胡、枳殼、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氣,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氣滯之胸痞脹滯,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溫中祛寒,行氣止痛。
主治:中焦虛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溫者。
(8)溫胃舒膠囊。主要成分:黨參、白術(shù)、山楂、黃芪、肉蓯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溫胃養(yǎng)胃,行氣止痛,助陽暖土。
主治: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脹氣、噯氣、納差、畏寒。
(9)陰虛胃痛沖劑。主要成分:北沙參、麥冬、川楝子、甘草等。
功能:養(yǎng)陰益胃,緩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陰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隱隱灼痛,口舌干燥,納呆干嘔等癥。
(10)養(yǎng)胃舒沖劑。主要成份:黨參、黃精、云參、烏梅、白術(shù)、菟絲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陰養(yǎng)胃,調(diào)理中焦,行氣消導(dǎo)。
主治: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熱,手足心熱、口干口苦,納差等癥。
(11)胃乃安膠囊。主要成分:黃芪、三七、合成牛黃、珍珠層粉。
功能:補氣健脾,寧心安神,行氣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
(12)胃康靈膠囊。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藥物組成。
功能: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緩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適用于慢性胃炎、胃潰瘍、胃出血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癥。
(13)三九胃泰。主要成分:三椏苦、九里香、白芍、生地 木香。
功能:消炎止痛,理氣健脾。
主治: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
(14)猴菇菌片。主要成分:猴頭菌。
功能:消炎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食道癌。
此外,還有胃蘇沖劑、舒肝和胃丸、木香順氣丸、補中益氣丸等中成藥用于本病的治療,臨床應(yīng)隨證加以選擇應(yīng)用。
民間單方
方一:百合30克,烏藥9克。水煎,日服2次。
方二:丹 參30克,檀香4.5克,砂仁4.5克。水煎,日服2次,
參30克,檀香4.5克,砂仁4.5克。水煎,日服2次,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指臨床上常表現(xiàn)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及消化不良等主要癥狀者。常由飲食不節(jié)所引起并且發(fā)病率很高,臨床上常用的有效偏、驗方主要如下。
[方一] 云豆500克,紅棗250克,紅砂糖150克,糖桂花適量。將云豆以水泡發(fā)后,放在鍋內(nèi)加水適量,煮至爛,待冷卻后包在潔凈的布里揉搓成泥,備用;把紅棗以水洗后除核,煮爛,趁熱加紅砂糖150克,糖桂花適量,拌壓成泥冷卻后備用;再把云豆泥攤在案板上,用菜刀手抹成等厚的長片,上面再攤拌一層棗泥,縱向卷起,垂直方向切成“回”形卷塊,即可食用。本方補脾益胃,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二] 粳米100克,生姜9克。將粳米用水浸泡后,用麻紙5---6層包好,燒成炭,研成細(xì)末;用生姜煎水,沖服粳米炭粉末6--9克,早晚各1次。服藥后1周內(nèi)以流食為主,忌吃生冷油膩等食物。 本方補中和胃,適用于慢性胃炎。
[方三]蓮子、糯米各50克,紅糖1匙。將蓮子開水泡脹,剝皮去心,人鍋內(nèi)加水煮30分鐘后加粳米煮沸,慢火燉至米爛蓮子酥,早餐服食。
本方溫胃祛寒,適用于虛寒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四]黨參10克,白術(shù)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陳皮9克,廣木香5克,砂仁4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本方健脾和胃,適用于慢性胃炎。
[方五] 柴胡10克,香附6克,綠梅花9克,佛手15克,枳殼、陳皮各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2次服。本方疏肝和胃,適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六] 沙參10克,麥冬15克,玉竹12克,石斛、百合各10克,山藥、扁豆各12克,白芍9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日1劑,2次服。
本方益胃養(yǎng)陰,適用于胃陰不足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七]陳皮10克,青皮9克,川楝子6克,丹皮9克,梔子6克,黃連5克,蒲公英、白芍各9克,元胡索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次。
本方清胃疏肝,適用于肝胃郁熱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八] 丹參10克,赤芍9克,五靈脂6克,生蒲黃9克,檀香、砂仁、香附各6克,川楝子9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本方活血行氣,適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九] 竹茹12克,蘆根30克,蒲公英15克,枳殼、石斛各10克,麥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300毫升,早晚分2次飯前溫服,每周服5劑。
本方山東老中醫(yī)姚子揚方。功能理氣止痛,輕清涼潤,適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
[方十]麥芽、谷芽各30克,雞內(nèi)金、山藥各15克,黨參10克,甘草8克。前藥加清水超過藥面l寸(指—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后置火上煎熬一沸后,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每日一劑,一日二次,飯前一小時服。本方為福建名老中醫(yī)趙榮經(jīng)驗方。對慢性胃炎有較好療效。
[方十一]柴胡6克,炒黃芩、炒白術(shù)、香扁豆、炒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蘇梗6克,制香附、炙延胡各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香谷芽各6克。水煎,分2次,飯后1小時溫服。本方為上海名老中醫(yī)張鏡人方,功能調(diào)肝和胃,健脾安中,適用于慢性胃炎。
[方十二]黨參、炒白術(shù)各10克,炮姜、黃連、木香各5克,秦皮10克,烏梅5克,炙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亦可按比例作丸劑,每次5—10克,日服3次。
本方為四川中醫(yī)彭澍驗方。功能益氣運脾,燥濕固腸,適用于腸炎。
[方十三]火腿肉250克,姜、蔥、花椒、食鹽適量。將火腿肉洗凈,切成薄片放碗中,加入姜、蔥少許,水適量,置蒸籠上用旺火清蒸至熟爛。將花椒研碎,鐵鍋燒熱后,放人花椒翻炒,再加入鹽,繼續(xù)翻炒至花椒香味四溢,鹽粒散開即可。服用時,將火腿蘸椒鹽,佐餐食用。本方溫胃,理氣。適用于中焦虛寒經(jīng)常上逆打呃者,可輔治寒性胃痛。
人參煨豬肚:
豬肚1個,人參15克,干姜6克,蔥白7根,糯米150克。將豬肚洗凈,蔥折去須切段,糯米洗凈,一起放入豬肚內(nèi),用線縫合。沙鍋內(nèi)加水,將豬肚放入鍋內(nèi),先用武火燒沸,撇去湯面上的浮泡,改用文火煮至極爛熟。空腹溫食。具有治療胃虛寒癥,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瀉泄。
蓮子粥:
蓮子50克,糯米50克,紅糖一匙。蓮子用開水泡脹,削皮去心,倒入鍋內(nèi),加水,小火先煮半小時備用。再將糯米洗凈倒入鍋內(nèi),加水,旺火10分鐘后倒入蓮肉及湯,加糖,改用小火燉半小時即可。作早餐或下午當(dāng)點心吃。有補中燥濕、健脾暖胃、止瀉斂汗、安神固精之效。適合于胃寒怕冷,遇冷則瀉,睡眠不佳的患者。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慢性胃粘膜的炎性變化。病因主要有:急性胃炎的遺患;長期食用胃刺激物,食物過于粗糙或過燙;經(jīng)??诜畻钏犷愃幬?慢性鼻竇炎、口腔炎、咽喉炎的細(xì)菌毒素吞入胃內(nèi);長期的膽汁反流破壞胃粘膜屏障;胃酸缺乏,使細(xì)菌易在胃里繁殖;蛋白質(zhì)及維生素B缺乏使胃粘膜變性。
本病病性輕重不一,按胃鏡和病理等所見可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根據(jù)部位又可分為胃竇胃炎、胃體胃炎等。本病病理較大,癥狀持續(xù)或反復(fù)發(fā)作,且無典型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
本病在中醫(yī)中屬“胃脘痛”、“腹痛”范疇,分為寒痛、熱痛、實痛、虛痛。寒痛為過食生冷或寒邪犯胃所致;熱痛為肝氣、熱邪郁結(jié)于內(nèi),日久化火,灼痛胃脘;實痛為飲食停滯所致;虛痛則是由于胃痛日久傷陰或脾胃陽虛弱。
就飲食原則而言,應(yīng)以清淡,對胃粘膜刺激小的為主,但并非清淡飲食就能緩解病癥。飲食規(guī)律,勿過饑過飽,少食多餐是原則,特別對于老年人,胃腸運動功能減退者,每日以進食3~5餐為佳,每次八成飽。飲食中注意糖類、脂肪、蛋白質(zhì)的含量,注意維生素等身體必需的物質(zhì)供應(yīng)。
慢性胃炎患者飲食也有所禁忌:
1、忌辛辣刺激之物(也包括煙酒濃茶),因其對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加重炎性改變,故應(yīng)忌之。
2、忌過燙過冷的食物,食后會導(dǎo)致胃粘膜血管收縮而缺血,不利于炎癥消退。
3、忌堅硬粗糙之物,食后會使胃粘膜受到摩擦而損傷,也會加重消化不良。
4、忌變質(zhì)不潔之物,因其對胃粘膜有破壞作用,故而忌之。
5、忌油膩韌性食物,食后會加重胃的負(fù)擔(dān)和胃粘膜的損傷,故忌食。
最后介紹幾款原料普通、制作簡便的慢性胃炎食療方:
●韭菜子蒸豬肚
原料:韭菜子10g、豬肚1個。 制法:豬肚洗凈,將韭菜子放入肚中,再放入碗內(nèi)加調(diào)料,上籠蒸至爛熟即可。 功效:溫和行氣,健脾和胃。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
●生姜米醋燉木瓜
原料:木瓜100g、生姜、米醋適量。 制法:木瓜洗凈切塊,生姜洗凈切片后一同放入砂鍋,加米醋和水文火同燉,木瓜燉熟即可。 功效:補氣益血,解郁調(diào)中,祛風(fēng)散寒,消積解毒。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產(chǎn)后缺乳、病后體弱。
●白胡椒蒸鯽魚
原料:200g以上活鯽魚1條、白胡椒25g。 制法:鯽魚殺好去內(nèi)臟,將白胡椒粉放入魚肚中,隔水蒸熟即可。 功效:和胃止痛。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
●胡蘿卜山楂湯
原料:鮮胡蘿卜2個,炒山楂15g,紅糖適量。 制法:將三種原料同入砂鍋,加水煎制1小時即可。 功效:消食導(dǎo)滯。 適應(yīng)癥:食滯胃脘型慢性胃炎。
●姜韭牛奶羹
原料:韭菜250g、生姜25g、牛奶250g(或用奶粉2湯匙)。 制法:韭菜、生姜洗凈切碎,搗爛,以潔凈紗布絞取汁液,放入鍋中再加牛奶,加熱煮沸即可。 功效:暖胃止疼。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胃寒性胃潰瘍、胃脘疼痛、惡心嘔吐。
●乳鴿山藥湯
原料:乳鴿1只、淮山藥50g、砂仁15g、生姜、胡椒、精鹽適量。
制法:乳鴿殺好洗凈,下油鍋用姜爆至微黃,再將乳鴿與洗凈的淮山藥及胡椒一同入砂鍋,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燉2小時,然后加入打碎的砂仁,再燉15~20分鐘,加鹽調(diào)味即可。
功效:溫中健脾,行氣止嘔。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胃潰瘍。
●糯米紅棗粥
原料:糯米60g、紅棗10枚。 制法:紅棗去核后與糯米同煮成粥即可。
功效:益氣養(yǎng)胃。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脾胃虛弱者。
●蜂蜜土豆粥
原料:土豆(不去皮)300g,蜂蜜適量。 制法:土豆洗凈、切塊、用水煮成粥狀,服時加蜂蜜調(diào)勻即可。 功效:養(yǎng)胃益陰。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胃陰不足者。
●香菇粥
原料:水發(fā)香菇、燦米各100g、熟牛肉50g、蔥姜末、食鹽、味精、胡椒、香油各適量。
制法:秈米洗凈入鍋加水1升,牛肉切丁,香菇切絲,再一起放入鍋中熬粥,粥熟時入香油、蔥姜末及各種調(diào)料調(diào)味后即可。 功效:益胃健脾。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胃痛。
●百合糯米粥
原料:百合30g、糯米60g、冰糖適量。 制法:百合洗凈,與糯米同入砂鍋,加水適量煮粥,粥將成時入冰糖再煮片刻即可。 功效:養(yǎng)陰益胃。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胃陰虛者。
另有單方
配方一:黃花菜干品20克,黑木耳干品10克,豬瘦肉60克。
制法:黑木耳用水浸泡洗凈,黃花菜稍浸泡,濾干。豬瘦肉切薄片拍松,加細(xì)鹽、黃酒拌勻。植物油2匙,用中火燒熱油,倒人肉片稍炒斷生,再倒入木耳、黃花菜同炒,加細(xì)鹽、黃酒適量,炒出香味后,加淡肉湯或清湯半小碗,炯燒8分鐘,撤上香蔥,拌炒幾下即可。
功效:柔肝調(diào)中,補益脾胃
配方二:牛奶250克,山藥30克,面粉30克。
制法:將山藥去皮,洗凈,切成丁狀,用水適量,伊文火燉煮,至湯濃后再加牛奶,調(diào)入面粉糊攪拌,煮博沸即成。
功效:補脾益胃。
用法:每日1次,空腹為宜,1次服完。
胃炎食療方
胃炎是指人體的胃粘膜性疾病。主要癥狀有胃痛、惡心、嘔吐、噯氣泛酸、食欲不正,食后感到上腹部膨脹等,有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胃炎發(fā)病急,癥狀突出、慢性胃炎起病緩、時輕時重。
1、橘皮、生姜各10克、紅棗肉7枚、水煎服,有止痛、止嘔之效。
2、花椒、干姜、橘皮、干草分別研成末(或為丸)飯后服,每次服3克—6克,每日兩次,治療胃氣虛寒型胃痛。
3、胡椒7粒,紅棗三個,杏仁5枚,搗爛,熱酒送下。常服對胃炎有良效。
4、粳米100克,干姜粉3克—6克,煮粥,早晨起床后空腹食用,治療胃氣虛寒型胃痛。
5、鮮芹菜根30克,干草10克,鮮雞蛋1個。芹菜、干草煎湯,打入雞蛋沖服。治療反胃、嘔吐有療效。
6、鮮藕粥:鮮藕適量,粳米100克,紅糖少許。將鮮藕洗凈,切成薄片,粳米淘凈。將粳米、藕片、紅糖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后,轉(zhuǎn)用文火煮至米爛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食用。
【炒木須肉片】配方:黃花菜干品20克,黑木耳干品10克,豬瘦肉60克。
制法:黑木耳用水浸泡洗凈,黃花菜稍浸泡,濾干。豬瘦肉切薄片拍松,加細(xì)鹽、黃酒拌勻。植物油2匙,用中火燒熱油,倒人肉片稍炒斷生,再倒入木耳、黃花菜同炒,加細(xì)鹽、黃酒適量,炒出香味后,加淡肉湯或清湯半小碗,炯燒8分鐘,撤上香蔥,拌炒幾下即可。
功效:柔肝調(diào)中,補益脾胃。 用法:佐餐食用。
【牛奶山藥糊】配方:牛奶250克,山藥30克,面粉30克。
制法:將山藥去皮,洗凈,切成丁狀,用水適量,伊文火燉煮,至湯濃后再加牛奶,調(diào)入面粉糊攪拌,煮博沸即成。 功效:補脾益胃。 用法:每日1次,空腹為宜,1次服完。
【麥門冬粥】配方:麥門冬30克,粳米100克。
制法:先用麥門冬煎湯,去渣取汁備用。將粳米淘洗干凈,加水適量煮粥,待粥快好時,加入麥門冬汁及適量冰糖,調(diào)勻稍煮即可。
功效:補中和胃,養(yǎng)陰除煩。
用法:作早晚餐食之,或可作點心食之。
【太子參燉雞】配方:雞肉90克,太子參30克,淮山藥15克,生姜3片。
制法:將雞肉去肥油,洗凈切塊,太子參、淮山藥、生姜洗凈。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燉盅內(nèi),加清水適量,文火隔水燉1~2小時,調(diào)味即成。
功效:益氣健脾養(yǎng)陰。 用法:飲湯食肉。
【參芪薏米粥】配方:黨參12克,黃芪20克,炒薏米60克,粳米60克。
制法:將黨參、黃芪、粳米、薏米洗凈,以冷水泡透。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鍋內(nèi),加適量清水,文火煮粥即可。 功效:健脾祛濕。 用法:作早晚餐食用。
萎縮性胃炎在服藥的同時,可配合食療方治療,頗有良效。
(1)姜棗豬肚湯。豬肚150克、生姜15克、大棗20克,隔水燉熟后分2次食用,此湯可治療胃陽虛所致的吐清水等。
(2)參須石斛滋胃湯。人參須10~15克、石斛12~15克、玉竹12克、淮山藥12克、烏梅3枚、大棗6枚,水煎,分2次服用。主治萎縮性胃炎氣陰不足所致的納少和胃脘不舒及食欲不振等。
(3)洋參靈芝香菇散。西洋參30克,靈芝、香菇各30克,焙干共研細(xì)末,每服2~3克,1日2次,溫開水送服。有益氣滋陰、補益脾胃的功效,并可用于食欲不振者。
(4)胡蘿卜淮山藥雞內(nèi)金湯。胡蘿卜250克、淮山藥20。30克、雞內(nèi)金10~15克,洗凈切塊與雞內(nèi)金同煮,半小時后加紅糖少許,飲湯??山∑⑽浮⒅?,用于脾胃氣虛所致的納差、消化不良等,具有防惡變之功效。
(5)黨參粟米茶。黨參20-30克,粉碎,粟米100惋,炒熟,加水1000毫升煮,當(dāng)茶飲。適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胃痛。可做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氣虛者的輔助治療。
(6)黃精雞。黃精100克、雞1只,將雞切塊,置碗中,放上黃精,加適‘量水,蒸熟分?jǐn)?shù)次食用。能磁補肝腎、補益脾胃,用于肝腎虛者咸脾胃虛者調(diào)補。
(7)糯米百合蓮子粥。糯米100克、百合25~50克、蓮子(去心)20-25克,紅糖適量,共煮粥食用,每日,1次,連服7~15天。有養(yǎng)胃緩?fù)?、補心安神之效,用于治療脾腎虛弱之胃脘痛、心脾虛或心陰不足、心煩不眠等癥。
(8)威靈仙蛋湯。威靈仙30克,加水200毫升,煎半小時去渣取汁,加生雞蛋—2只去殼,兌入,藥汁,加紅糖5克,共,煮成蛋湯,每日服1劑,漣服2劑。主治萎縮性胃炎。
(9)益中補血—粥。黃芪30克,肉桂8克,丹參15克,乳香、沒藥各8克,太棗4枚,薏苡仁100克,先將上藥(除薏苡仁外》煎汁,再與薏苡仁共煮粥,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一療程。主治萎縮性胃炎。
(10)豬肚煨胡椒。豬肚1只,洗凈,胡椒9~15克,研末放入豬肚內(nèi),用線扎緊,文火煨燉,熟后加調(diào)味品,飲湯食肚,2~3日1次。具有溫脾胃、去寒通脈之功效,用于萎縮性胃炎所致的胃脘冷痛之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inshiyingyang/411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寶寶們適合吃金針菇湯嗎
下一篇: 雙仁粥適合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