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意思是經(jīng)過一個夏天,即使不生病,身體也會比較虛弱,極易出現(xiàn)倦怠、乏力、納呆等癥狀,故秋后的調理進補十分必要,在此提醒大家,此時進補不宜過于滋膩,而宜“清補”,可以適當多吃些祛濕的食物。
從中醫(yī)角度講,夏季暑熱傷陰又傷氣,易導致氣陰兩虛;從西醫(yī)的角度講,夏季天氣熱,出汗較多,易導致機體缺水,因此,入秋后可適當用一些滋陰補氣的藥材,如麥冬、人參、生地黃、黨參、黃芪、白術、茯苓、薏米等。對于一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時一定要與滋膩之品,如鹿角膠、阿膠等“劃清界限”,否則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癥狀,可以多喝點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
為抵御冬季嚴寒,此時人們身體會開始儲存脂肪,因此,熱量的攝取往往大于消耗,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所以此時應多吃一些低熱量的食物,如紅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此外,還可多吃些酸性食物,如蘋果、葡萄、山楂、柚子等水果,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都有療效。
秋季天氣涼爽,各類“秋季病”開始增多。如小孩易寒易熱,最易出現(xiàn)感冒、咳嗽、發(fā)燒等癥,此時可以服用柴胡滴丸等藥品,柴胡滴丸能迅速退燒,由于是滴丸劑型,藥物可經(jīng)口腔粘膜直接吸收,能快速起效;年輕人要做好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等疾病的預防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保持充足睡眠。
===================================================
1、打開微信--點擊右上角“+”--“添加朋友”--查找公眾號--搜索“ ”--點擊關注即可。
2、打開微信--發(fā)現(xiàn)--掃一掃--掃描下圖二維碼點擊關注即可:
江南有在初秋吃西瓜的習俗。立秋吃水果被稱為“咬秋”。以前杭州流行秋桃。當大人和小孩在初秋吃秋桃時,每人一個,吃完后保留果核。等到除夕,把桃核扔到爐子里,燒成灰。人們認為這將拯救一年的瘟疫。
在北京、河北,民間流行“貼秋膘”,吃好吃的,當然首選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人家吃燉肉,講究的吃白切肉、紅燒肉,還有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紫砂秘煲粥
紫砂鍋熬制的粥有著淡淡的清香,咸香味美。粥作為一種傳統(tǒng)食品,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吃粥還非常有益身心,可以減少熱量的攝入,防止肥胖,有效抑制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預防。
豬肝粥
含鐵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和微量元素,上班族可以喝了保護眼睛,對于身體虛弱的人來說是恰好的補粥,此粥也是孕婦補充鐵質的良好來源,孕婦常食,可防治缺鐵性貧血。豬肝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和微量元素,有利于兒童的智力發(fā)育和身體發(fā)育。
薏仁綠豆百合粥
綠豆清熱解毒,百合潤肺生津,薏仁清熱利濕,粳米和胃,合在一起,能起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作用。
荷葉蓮子粥
秋季空氣的濕度還很大,不但感覺不到秋涼,反而到處都是悶熱潮濕的感覺。所以在夏秋高溫時節(jié),熬煮一鍋濃稠清香的荷葉粥,配上清嫩去火的新鮮蓮子,清香綿糯、消暑去燥。1、荷葉清熱解暑,有降血壓的作用,同時還是減肥的良藥。蓮子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yǎng)心安神,用于脾虛久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2、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于滋膩。清補主要是指補而不膩,具體而言就是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遺癥”,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進補奠定基礎。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inshiyingyang/609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秋季養(yǎng)生就要爭“蜂”吃“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