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與黃芪是臨床上常用的補氣藥,這是眾所皆知的。既然都是補氣藥,為什么又要區(qū)別使用呢?因為人參與黃芪除了補氣之外,還分別具有其他功效。如果不區(qū)別使用,就不能充分發(fā)揮它們的作用。再則,用之不當,還會增加患者的痛苦。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黃芪味甘,性溫。兩者雖然都有補氣之作用,但前者作用更強。此外,人參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這是黃芪所不具備的。黃芪的補氣作用遠不及人參,黃芪之補,偏于走表,其升陽、固表、內(nèi)托和利尿消腫等功效,卻為人參所沒有。鑒于它們同中有異之功效,所以必須區(qū)別使用。
人參的應用
大補元氣:以其能益氣固脫,所以,臨床上多用來治療大病或久病,或血脫致氣脫而出現(xiàn)短氣神疲、周身乏力、肢冷、脈微欲絕等。本品可單用,也可與附子或黃芪同用。
補益肺腎平喘:如人參配胡桃肉或人參配蛤蚧,治肺腎氣虛喘息,或短氣不足以息、聲音低微、脈虛弱等。
健脾止瀉:如人參配白術、茯苓、砂仁、山藥、薏苡仁等,可治脾胃氣虛引起的精神不振。
生津止渴:在臨床上可用來治療下述病證:
①熱病傷津而見熱渴、汗出、脈大、而虛者,用人參配石膏等治之,其效頗佳。
②熱或暑熱傷及氣液而證見汗多、口渴,神疲,或津氣不足引起的心煩失眠、短氣自汗、心慌、心悸、脈細弱者,用人參配麥冬、五味子等治之,每獲奇效。
③人參能安神鎮(zhèn)靜,因而它又可用來治心腎不交引起的心悸、恍惚、急躁、睡不安寧等癥狀,且常與酸棗仁、遠志、茯神等同用。
④心脾虛而見神疲健忘、失眠多夢、心悸短氣、食少便溏者,用人參配黃芪、龍眼肉、酸棗仁、白術、當歸等治之,效果較好。
黃芪的應用
補氣升陽:用于氣虛引起的脫肛、子宮脫垂、崩漏、眩暈乏力等,并常與升麻、柴胡等同用。
固表斂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效佳。
托瘡排膿:用于瘡瘍久不潰破而內(nèi)陷,有促進潰破及收束癰瘍使之局部速潰的作用。用于瘡口潰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地丁、皂刺等。
利尿消腫:用于陽氣不中所致的虛性水腫,并常與茯苓、防已白術等合而用之。
總之,人參與黃芪之功效同中有異,臨床應用辨證施用,絕不可一見氣虛就混而用之,避免“一藥之誤,每欲噬臍”的教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002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健脾消食辨四曲
下一篇: 常見中藥材別名大全(拼音導航)